学术投稿

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伏晓;代大顺;焦伟杰

关键词:抗菌药物, 继发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情况,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化及规范化应用.方法 对2008年8月—2011年8月出院患者真菌培养呈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性由抗菌药物所引发真菌感染占医院同期发生真菌感染的67.2%,用药天数1~24 d,平均用药天数8.1d,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肺部发生继发性真菌感染多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9例,感染率为43.3%,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6例,感染率为6.7%.结论 科学、规范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关键环节就是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尤其应注意减少>三联抗菌药物的使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9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组、单用IFN组、单用ADV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联合ADV治疗和单用PegIFN及ADV治疗,持续48周;观察治疗12、24、48周时患者HBV-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指标、耐药基因变异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时3组均能快速降低HBVDNA载量,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周时联合组、IFN组、ADV组3组比较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0.0%、86.7%,36.7%、63.0%,20.0%、50.0%,HBeAg阴转率分别为13.3%、53.3%,6.0%、33.3%,3.3%、16.7%,HBeAg转换率分别为10.0%、50.0%,6.0%、26.7%,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周时3组HBsAg转阴率均为0,48周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联合组17.0%、IFN组10.0%、ADV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病毒变异发生,联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结论 PegIFN联合ADV能快速有效地抗病毒,使HBV-DNA下降,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出现HBsAg转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梁江萍;张祥明;夏俊;洪帆;车瑾;秦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15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感染相关因素及感染前后心律失常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5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6例,感染率1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占52.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36.1%,上呼吸道感染占16.3%;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分别占14.0%、11.6%、9.3%、8.1%、2.3%;单部位感染占73.3%,2个部位感染占17.4%,≥3个部位感染占9.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占54.0%,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占30.0%和16.0%;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天数、有创诊治、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关;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室上性、室性早搏及≥2种或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师应掌握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心律失常恶化.

    作者:李爱莲;王秀红;王品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IFI)病例,探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收洽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其在化疗间歇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出血,胸部CT见双肺感染、右肺大片实变影,采用比阿培南、万古霉素抗细菌感染效果欠佳,终经过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为侵入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对伏立康唑敏感性欠佳,之后应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监测其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确诊IFI感染的患者给予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约2个月,症状、体征及胸部CT影像学的监测,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治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病情稳定,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巩固化疗中可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病理确诊为金标准,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郭智;陈惠仁;楼金星;何学鹏;刘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种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医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细菌鉴定仪ATBExpression系统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发生率.结果 临床分离率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50株占25.36%、铜绿假单胞菌226株占22.92%、肺炎克雷伯菌149株占15.11%、鲍氏不动杆菌107株占10.85%和阴沟肠杆菌51株占5.17%,其中3种肠杆菌科细菌中未发现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菌株,但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9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0.8%和32.9%;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4%和18.6%;鲍氏不动杆菌中未发现耐头孢哌酮/舒巴坦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7%.结论 加强对临床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幕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选取妊娠期尿路感染患者108例及同期无尿路感染的孕妇103例,对两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测定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 ≥35岁、文化程度较低、以往有尿路感染史、分娩史、流产史、贫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均为妊娠期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5岁、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既往有尿路感染史、分娩史、流产史以及贫血、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08例尿路感染患者在清洁中段尿中分离出89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多,占67.42%,其他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变形菌属、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6.74%、6.74%、4.49%、3.37%、2.25%.结论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因素是相对复杂的,发生尿路感染的孕妇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顾及到胎儿的安全,应给予孕妇必要的健康教育.

    作者:张澍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的构建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赵小莲;金凤玲;脱军运;王怡;房玉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绵阳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评价医院感染日常监测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针对问题制定控制措施,为医院感染管理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6月22日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对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且与日常综合监测对比.结果 应查519例,实查515例,实查率99.23%,发生医院感染22例、24例次,现患率4.27%、例次感染率4.60%;医院感染高的科室为综合ICU,感染率为40.00%,其次为神经外科,感染率为12.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29.16%,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和泌尿道感染,均占16.67%;共调查22例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16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8.75%、18.75%、12.50%、12.50%、12.50%;日抗菌药物使用率57.48%,治疗用抗菌药物占56.76%,一联使用占59.80%.结论 全面综合性监测易存在漏报现象,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的意识有待提高;针对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部位进行重点监测与干预,提高治疗用药标本的送检率,加强对手术科室预防用药的管理.

    作者:黄海燕;赵德林;翁秀英;刘跃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败血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蒋鸿阳;杨杰;王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与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0年9月—2012年6月接受肾移植术治疗的2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发病时间、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查报告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从而分析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及特征.结果 肾移植术后2~6个月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58.0%,表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高发时间为2~6个月;肺部感染主要呈现中、重度发热状态,占总数的88.0%,具有不同程度的咽部疼痛、胸闷、呼吸急促、咳嗽、咳痰、肺部哕音等临床表现;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和革兰阴性杆菌,其中病毒感染18例、革兰阳性菌感染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混合细菌感染2例、真菌感染4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无病原体感染8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主要为糖尿病、术前NEU值、术前腹水、手术时间、急性排斥、术后尿量和血透时间,这些检测指标合并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颇多,特征复杂,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一旦发现典型临床表现,应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提高治愈率.

    作者:乔良伟;曲青山;苗书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分析引发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1例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 感染组患者的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开放性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36.9%,明显高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4.5%;年龄(OR=2.504)、手术持续时间(OR=3.398)、手术方式(OR=6.474)和导尿管留置时间(OR=2.120)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手术方式、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与医院感染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尹海军;徐学军;王磊;高景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糖尿病足患者多药耐药菌(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方法 将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83例MDRMs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感染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引起MDRMs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观察组患者共分离出123株MDRMs,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4.47%,革兰阳性菌占45.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占40.65%,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20%和肠杆菌属21.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抗菌药物(OR=1.75,95%CI:1.38~2.21)、抗菌药物治疗疗程(OR=3.53,95% CI:1.58~7.87)、住院次数(OR=2.10,95%CI:1.12~3.92)、合并骨髓炎(OR=5.81,95% CI:2.93~11.54)、使用三代头孢(OR=1.54,95% CI:1.10~2.15)和神经缺损性伤口(OR=4.81,95%CI:1.40~16.52)与MDRMs感染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糖尿病足MDRMs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规范化和无菌化.

    作者:赵琪;郑永波;胡增祥;李金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建立专科器械标准化清洗流程对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建立妇产科专科器械标准化清洗流程对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优化器械清洗流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12年4-5月回收的复用器械共37 582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专科器械标准化的清洗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清洗流程,通过分析两组的器械清洗质量记录,统计每组器械的返洗率,每组中再随机抽取器械305件,应用蛋白测试棒检测表面残留蛋白,统计阳性率.结果 标准化专科器械清洗流程组的总返洗率和蛋白测试阳性率分别为2.4%和2.0%,常规器械清洗流程组的总返洗率和蛋白测试阳性率分别为9.5%和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并应用专科器械标准化清洗流程,器械清洗的返洗率和蛋白测试阳性率更低,能够有效地提高器械清洗质量.

    作者:穆玉霞;崔改英;李霞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白血病化疗患者117例,收集体液及粪便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8株占25.9%;革兰阴性菌81株占55.1%;真菌28株占19.0%,排名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克雷伯菌属,分别占20.4%、12.9%、11.6%、10.2%;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及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2.5%、61.9%、46.3%、31.3%、42.9%及26.5%,而对于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达100.0%;青霉素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病原菌具有种类多、感染部位及耐药谱广等特点,临床应早期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羽;张天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干预研究

    目的 培养与强化消毒供应中心员工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依从性,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采用配对式分组法,对21名消毒供应中心员工于干预前后考核其职业防护认知程度;干预措施:对员工进行理论与操作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暴露概念、因素、后果及防护方法,培训时间为3d,每天1h;采用笔试与操作的形式于培训后进行考核,以百分制计分;配全防护用具,取拿用具方便;由质量管理组长每周督导、检查.结果 培训、干预前职业防护认知考核得分为(46.45±11.14)分,培训、干预后职业防护认知考核得分为(94.15±3.95)分,配对两组考核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干预前6个月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33%,培训、干预后6个月之内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0,配对两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项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方法有效、可操作性强,它提高了职业防护知识水平,降低了职业暴露发生率.

    作者:刘燕玲;吴淑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不同消毒剂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继发感染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消毒剂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继发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20例在医院进行口腔颌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A、B、C3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0.5%聚维酮碘进行口腔消毒,B组患者采用0.02%醋酸氯己定,C组患者采用1∶5000呋喃西林液,比较各组术前、术后2、4、6、8h伤口处组织细菌培养情况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术前采样培养细菌数比较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术后2h采样培养细菌数均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30.4±1.9)、(36.5±1.1)、(44.7±2.6)、(56.0±2.5)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37.5±1.3)、(49.0±2.4)、(66.7±3.6)、(79.8±5.0)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C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43.5±2.7)、(56.3±4.5)、(78.4±6.9)、(93.2±8.8)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A组术后采样细菌培养细菌数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发生率为2.5%,B组为17.5%,C组为20.0%,A组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聚维酮碘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前口腔消毒,可获得持久和有效的消毒作用,效果优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和1∶5000呋喃西林液.

    作者:周晓丽;李宏;申焕霞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腰椎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47例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患者的诊治经过并随访,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病情,其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治疗1周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5例(分析时归入手术组),一期手术治疗17例;运用VAS疼痛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88±0.73)、(1.40±1.04)分,ODI指数分别为(22.12±4.10)%、(7.48±1.8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个月、1年VAS评分分别为(2.41±0.50)、(1.27±1.08)分,ODI指数分别为(14.27±3.76)%、(6.86±1.93)%,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1年时这两项指标间的差异则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术后并发椎间盘炎,应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对于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病例,应及时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治疗方式,远期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森;彭昊;熊敏;廖梅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超声雾化吸入组)和观察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各6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5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8.33%,均高于对照组的78.33%和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5d的黏液纤毛清除速度及时间分别为(6.79±0.78)、(8.82±0.83) mm/min和(24.60±3.23)、(21.37±2.93) min,均优于对照组的(4.48±0.63)、(6.37±0.71)mm/min和(29.48±4.27)、(25.85±3.36)min、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好于超声雾化吸入,具有疗效好、显效快的优势.

    作者:孟丹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感染相关因素及处理措施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措施,为降低穿刺局部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268例年龄67~80岁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静脉留置针后的穿刺局部感染情况.结果 268例行静脉留置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局部感染的有15例,感染率为5.60%;>7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的感染率为9.52%,明显高于<70岁患者的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4 d,穿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98%;行下肢静脉留置针的糖尿病患者穿刺局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1.67%,明显高于行上肢静脉穿刺患者的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70岁、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选择正确的血管及穿刺部位、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对患者血糖的控制等,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局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

    作者:赵云霞;梁莉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调查总装驻京部队4个干休所卫生所的2400张门诊处方,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及存在的问题,以指导合理用药.1资料与方法于2012年1-12月随机抽取总装驻京部队4个干休所中的卫生所2400张门诊处方(保健用药固定处方不在调查之内),其中每个卫生所每月抽取50张,患者年龄78~92岁,用药品种少1种、多5种,均由门诊部或干休所的医师开出的处方.

    作者:张平文;詹才智;王书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型尿钠肽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型尿钠肽(BNP)水平变化,作为动态观察患者情况的敏感性指标.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2年7月入住医院的老年性肺部感染并排除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肺部感染患者组82例,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组98例,观察上述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单纯性肺部感染患者组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浓度分别为(133.1±13.2)、(199.9±53.2)、(157.7±35.4)、(17.2±6.5)、(31.1±11.5)U/L,肺部感染伴心力衰竭患者组上述各指标分别为(221.3±77.3)、(292.9±90.7)、(208.7±75.3)、(39.9±11.2)、(66.7±22.6)U/L,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浓度(25.8±3.6)pg/ml,要明显高于单纯肺部感染患者血清BNP浓度(11.3±1.3) p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分级Ⅳ级患者均高于Ⅱ级及Ⅲ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及BNP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动态观察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的敏感性指标.

    作者:施保华 刊期: 2013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