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毛良平;陈永宏;张萍

关键词:耐多药肺结核, 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分布, 耐药性
摘要: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住院的134例耐多药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及分离,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主要病原菌行药敏试验,分析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172株,排名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8.5%、19.7%、12.8%;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和95.5%,对头孢匹美、头孢他啶较敏感,敏感率>54.0%.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患者呼吸道深部痰培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及三代以上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53例血培养证实为SAU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以皮肤科、ICU及血液科为主,73.6%的患者有高热的表现;53例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23例,占4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30例,占56.6%;MRSA组和MSSA组在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组未愈和死亡病例12例,占52.2%,MSSA组为3例,占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及利福平耐药率为5.3%和26.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MSSA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6.6%,对其他抗菌药物较敏感.结论 SAU菌血症预后差,病死率高,一旦怀疑血液感染应尽早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刘晓强;曾素华;黄松音;林嘉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36例白血病血流感染患者,另选择36例未发生血流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流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时间>30 d、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血红蛋白<30 g/L、动静脉插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数<4×109/L、使用皮质激素、肛周疾病等因素为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高危因素,包括住院时间>30 d、动静脉插管、白细胞数<4×109/L、输血和肛周疾患.结论 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做好患者住院期间临床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做到安全输血,以预防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

    作者:周文锦;俞康;郑翠苹;柳文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的改进

    目的 通过对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的改进,以提高供应室日常工作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方法 通过研究他人的先进经验,反思目前在建筑布局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设法改进.结果 短期内利用现有条件,优化布局,达到提高效率和安全的目的;长期通过改造和重建,创造一个相对完善的建筑结构与布局,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布局不当问题.结论 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改造使供应室在安全性、易用性、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为医院供应室的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实现为医院提供优质医疗用品、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服务的初衷.

    作者:曹静;温丽红;扈玥;童玉平;周新频;龚国花;崔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医务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掌握的调查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掌握情况,探讨影响标本正确采集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03名医务人员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对标本保存知识掌握较好,合格率>70.0%;对血、痰、尿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血培养中需氧瓶和厌氧瓶的正确选择掌握合格率低,仅为51.8%;医师组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护理组,中高级职称组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初级职称组.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初级的护理人员,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作者:王志刚;李海峰;王爱华;邢玉斌;索继江;刘运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相关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风湿科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患者80例,总结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感染患者发生102例次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尿道感染为主,分别发生35、27例次感染,占34.31%和26.47%;病原菌培养出革兰阴性杆菌44株占43.14%,革兰阳性球菌40株占39.22%;性别、体质量与感染无明显相关,高龄、红斑狼疮涉及多脏器、CRP水平异常、血浆白蛋白异常、激素过量使用、联用免疫抑制剂、发热、白细胞低均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发生高危部位为呼吸道及尿道,应注意合理用药,特别关注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的抗感染治疗,对感染高危因素实施积极预防,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孟岩;王彦焱;罗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败血症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败血症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和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240例AL血培养阳性患儿病例,并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特点、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转归.结果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3.33%、表皮葡萄球菌占11.67%、肺炎克雷伯菌占10.83%;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00%;发热6h内及时经验应用抗菌药物疗效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患儿败血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其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作者:孔令军;郭宏卿;赵文理;何海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嗜肺军团菌肺炎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肺炎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miae,MP)感染的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特征,为该病的临防治积累临床资料.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儿科住院治疗的779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单纯LP肺炎及LP合并MP感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779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100例为感染LP肺炎患儿,感染率为12.8%;100例中有39例合并MP感染,感染率为5.0%;儿童LP合并MP感染肺炎多见于城镇的学龄前期儿童,临床特征有热程长、热峰高、心率快、存在肺部阳性体征、颈淋巴结及肝脏肿大,与单纯L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检查表现为胸片大片状斑片影以及胸腔积液、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心电图ST-T改变、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肝功异常,与单纯L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也长于单纯L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LP合并MP感染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肺部症状体征,且容易合并肺外多器官以及多系统的损害;LP合并MP感染肺炎在治疗过程中,应警惕肺外重要脏器损伤.

    作者:张宇;李温慈;应克伟;邵山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氧疗用品集中与自行清洗消毒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氧疗用品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集中清洗消毒和各科室自行清洗消毒效果的差异性,旨在提高氧疗用品清洗消毒的效果,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医院氧疗用品样本204份作为观察组,由医院CSSD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处理;同一时间段内,选取205份氧疗用品样本作为对照组,由样本所在各科室自行进行清洗消毒;消毒前后分别对各组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对病原菌检出率和消毒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进行清洗消毒后,两组样本的致病菌检出率比清洗消毒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样本的致病菌检出率0.98%明显低于对照组样本1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间的合格率比较,观察组样本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样本8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SD集中清洗消毒和各科室自行清洗消毒虽然均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CSSD集中进行清洗消毒其效果更好.

    作者:李鸿雁;杜占彩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至少48 h或人工气管拔管48 h以内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的医院感染并发症[1].尽管自从呼吸机发明以来,无数重症患者因此重获新生,但是危重患者一旦合并VAP,无疑面临更长的住院时间、难以脱机、花费更高,甚至因此而危及生命.因此,VAP的重点在于预防.本研究就VAP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诊断以及预防策略做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李喜元;尹吉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肿瘤患者痰液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医院患者痰液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性,为PAE感染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 5.4软件回顾性分析肿瘤专科医院2007-2011年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 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2007-2011年的分离率分别为15.5%、8.8%、13.6%、7.7%和7.4%;科室分布以放射治疗科多,占37.7%,其次是ICU和化疗病房,分别占22.4%和11.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头孢曲松耐药率极高,5年中,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于2009年耐药性达到高,后逐渐下降,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则呈波动显现,但在2010年有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监控和掌握肿瘤患者痰液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莉;崔巍;徐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包装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探讨包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减少包装质量缺陷的发生.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1年12月发生的包装质量缺陷为对照组(5316包),2012年1月-2012年6月发生的包装质量缺陷为改进组(6384包),分析包装流程中的失效模式和可能的原因,针对每一项失效模式制定预防措施与改进方法.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事先风险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 RPN)有明显的下降,RPN值管理前1436分,管理后401分,下降了72.0%,包装质量提高,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满意度提高.结论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能前瞻性地分析和发现包装工作中影响包装质量的各个环节,有效地防止包装缺陷,提高包装质量.

    作者:刘玲;谢小燕;甘俊丽;杨晓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ICU分离的24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监测,并统计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临床分离的243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8.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为8.0%,其次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7.6%、22.9%、24.5%、32.5%、36.4%、36.7%;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4.0%和41.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应重视耐药菌株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任红贤;李海玲;娄云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别及耐药特点,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查阅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的236例患者病历;感染性标本的采集、细菌培养与鉴定均严格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程序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WHO规定的纸片扩散法,抑菌圈直径量取及敏感、中介、耐药数据的判断根据CLSI新折点标准;检测数据处理采用WHONET 5.5软件.结果 2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3例次,主要感染部位是腹腔、呼吸道、尿路、皮肤黏膜及胆道,分别占23.8%、18.7%、17.9%、15.0%、12.1%;共培养出病原菌28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1株,占67.7%;革兰阳性球菌66株,占23.4%;真菌25株,占8.9%,检出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0.9%、16.3%、14.5%、11.4%、10.3%;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保持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0%敏感;MRSA检出率为54.3%;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2.0%、27.6%;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4%.结论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救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主要环节,应减少有创性医疗,实施综合性干预.以延长肝病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黄鸿燕;申建维;刘东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江山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感染流行分离的PDRAB 58株及临床资料;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重复序列PCR(REP-PCR)对流行菌株进行基因水平鉴定.结果 58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均耐药;8例PDRAB患者中,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44例占75.9%,其次为血流和颅内感染,分别占10.3%和6.9%;发生感染科室以ICU为主,36例占62.1%,58株PDRAB REP-PCR检测分为11个基因型,其中A型19株,为主要流行型别;住院时间≥2周、有ICU入住史、有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及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是PDRAB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周围环境、呼吸机及呼吸机管道和医护人员的手携带PDRAB是引起交叉感染造成集中暴发的重要原因.结论 医院内获得性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极高,且泛耐药率增加较快,早期识别和隔离传播者、加强环境器械消毒和医护人员手卫生、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控制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关键因素.

    作者:何玲;林雪梅;毛晓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负压与关节腔内灌洗引流治疗髌骨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结合关节腔内灌洗引流在治疗髌骨骨折术后感染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选取2006年4月-2012年10月髌骨骨折术后感染住院患者共42例,其中浅表感染25例,深部感染17例,手术时对感染或坏死组织进行有效清除,在清除创面后使用VSD敷料覆盖,对于深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关节腔内持续灌注冲洗;采用Neer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的7~15d,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其中关节腔以及创面均较为洁净,同时髌骨伤口处有肉芽组织生长;治疗中对2例深部感染患者在清创后行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伤口;术后Neer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显示优良率为88%;浅表感染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8.2±12.36)分,深部感染为(86.2±10.6)分;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4.7%.结论 VSD技术结合关节腔内灌洗引流在治疗髌骨骨折术后感染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对髌骨表面及关节腔内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同时为手术后患者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创口的愈合.

    作者:顾翔;王世界;何仕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两所三甲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法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parC和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aac(6')-Ⅰ bcr、qnrA、qnrB、qnrS、qepA基因进行检测,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作BLAST对比分析.结果 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拓普异构酶ⅡA亚单位编码基因,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第83位密码子TCC→ATC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S→I),第87位密码子GAC→GGC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D→G),且23株菌株均出现拓普异构酶ⅣC亚单位编码基因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第80位密码子AGC→ATC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S→I);但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由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 b-cr、qnrA、qnrB、qnrS、qep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gyrA与parC基因QRDR区的有义突变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加重了其耐药性,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困难,需引起重视.

    作者:高天明;冯旰珠;姚静;崔进;王良梅;赵水娣;张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加强门诊患儿预检分诊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目的 加强门诊的预检及分诊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方法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合理有效防护;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制定或调整预检分诊流程;掌握儿童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单独设置发热门诊,加强健康教育,保护易感患儿.结果 发热门诊筛查发热患者16 659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5949例,其他传染病157例,来院就诊患儿均得到妥善诊治,发热门诊秩序良好,无传染病漏诊、漏报现象,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有效的预检分诊管理体系和完善的工作流程,在门诊传染病防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鸣君;朱利华;胡静;黄丽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综合治疗措施,为预防控制患者围手术期的感染、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综合处理措施,观察其感染的发生,探讨处理措施对感染的预防作用.结果 136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多数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仅13例患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其中6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4.4%,无一例死亡,患者生活自理基本恢复,对治疗效果满意,Harris评分总优良率90.0%.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做好评估和综合准备,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预防并发症,术前和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康复锻炼,能确保围手术期安全和后期的治疗效果、预防围术期感染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陈贞庚;李钦;郑晓晖;涂致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零缺陷”管理在高龄患者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零缺陷”管理,提高高龄患者内镜检查过程中的安全,确保服务质量.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8月对228例75~93岁老年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镜诊治的检查前评估、宣教、心理护理及预防医院感染,在内镜诊治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零缺陷”管理.结果 228例患者采用事先或实时监控等预防措施,均安全顺利地完成内镜诊治,无医院感染、护理并发症和意外发生.结论 在高龄患者消化内镜诊治中应用“零缺陷”护理管理理念,可确保高龄患者内镜诊治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作者:胡建兰;黄红英;陈瑾;舒佩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552例COPD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COPD医院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一记录、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2例COP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1例,感染率49.1%;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营养状况、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泌尿道插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2周、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行泌尿道插管是影响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根据影响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雾化吸入及留置导管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建玲;雷琰;杜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