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黄霄;梁燕宓

关键词:泌尿外科,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3-9月住院患者手术病历242例,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为100.00%;Ⅰ类切口手术平均使用抗菌药物4.3d,Ⅱ类切口平均使用抗菌药物7.2d,Ⅲ类切口平均使用抗菌药物11.4 d;术后单用1种抗菌药物和二联、三联用药的分别占44.63%、48.35%、7.02%.结论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管理,规范合理用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孕不育之间的关系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培养技术,对医院不孕不育门诊的160对不孕不育夫妇及30对正常妊娠夫妇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生殖道Uu检测,同时分析菌株的耐药性,对比两组人群生殖道Uu感染的差异性.结果 160对不孕不育夫妇中,男性、女性Uu感染率分别为31.25%、40.62%,30对正常妊娠夫妇中,男、女Uu感染率分别为10.00%、16.67%,不孕组与对照组Uu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分析敏感性较高的依次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耐药性高的是红霉素.结论 不孕不育患者生殖道Uu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人群,Uu感染可能是男女不孕不育的一种诱因,治疗时首先选用敏感性较高的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

    作者:李东辉;颜志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点监督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有效的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办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1-12月通过增加用药环节问责点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干预效果.结果 1年中Ⅰ类切口手术共2532例,正确用药时机比例较干预前有明显的升高,12月份与1月份相比,由10.71%升至55.86% (P<0.01),正确用药品种比例和用药时间虽也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点监督有助于改善手术预防用药,尤其是改善预防用药的给药时机,但预防用药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谭晓风;王春莉;王卫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预防控制

    目的 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预防与控制输血科医院感染.方法 调查医院输血科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结果 输血科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滞后、工作区域布局不够科学、污染分区不够规范、洗手依从性不达标、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力度不足等.结论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杜绝医院感染,输血科务必建立和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作者:丁玲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站实验室感染管理的对策研究

    目的 研究预防血站实验室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血站实验室感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 实验室存在设计不符合要求、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防护措施缺乏、检验人员缺乏感染知识、消毒灭菌观念淡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结论 预防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实验室改造、建立血站感染规章制度、添置防护用品、加强血站感染知识培训、严格实验室消毒管理、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作者:孙家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酶清洗液在医院的合理应用

    目的 探讨多酶清洗液在医院的合理应用.方法 带有有机物残留医疗器械在清洗消毒前使用合适浓度的多酶洗液浸泡,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残留.结果 多酶清洗液可以有效的去除有机物残留,保证了清洗和消毒效果.结论 多酶清洗液可以温和性的去除医疗器械上的有机物残留,不但有效地防止了医疗器械的生锈老化,提高器械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医院成本,而且保证了消毒效果,防止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质量及效率.

    作者:邢启德;邓永强;孙心宁;王晓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泌尿系感染假丝酵母菌属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假丝酵母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及预防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所有中段尿培养假丝酵母菌属阳性株,分析其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3500份中段尿培养标本中,有1055份阳性,阳性率为30.1%,其中171份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属,检出率为16.2%;主要发生在老年医学科、老年ICU、急诊科及ICU,分别占46.2%、28.1%、6.4%、6.4%;171株假丝酵母菌属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和克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6%、50.3%、26.9%、11.7%、4.1%和3.5%;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在医院感染性疾病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引发泌尿系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属多为抵抗力弱的老年患者和ICU患者;对氟康唑耐药率高;临床应重视对怀疑泌尿系感染的患者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黎青;邱胜丰;潘世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6、IL-8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4例MPP患儿(研究组)和3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TNF-α、IL-6、IL-8水平.结果 研究组MPP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IL-6、IL-8分别为(29.22±1.26)、(20.18±1.32)、(28.01±1.38)pg/ml,高于对照组的(7.98±2.30)、(6.21±0.72)、(7.82±2.0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期血清TNF-α、IL-6、IL-8分别为(11.02±1.46)、(8.86±1.02)、(10.54±1.07)pg/ml,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虽然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例MPP肺纤维化患儿胸水TNF-α、IL-6、IL-8分别为(49.02±2.20)、(32.28±2.54)、(45.90±2.86)pg/ml,较无肺纤维化者的(28.80±1.92)、(26.06±1.77)、(28.86±2.75) pg/ml,显著增高(P<0.05),12例MPP肺纤维化血清中TNF-α、IL-6、IL-8分别为(30.18±2.86)、(27.84±2.86)、(28.42±3.20)pg/ml,低于其胸水(P<0.05);6例存在胸腔积液但无肺纤维化改变的患儿,胸水中TNF-α、IL-6、IL-8水平与血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NF-α、IL-6、IL-8在MPP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与肺部有无纤维化形成有关,故在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滕宁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减少SMA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患者130例,其中发生SMA医院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选取同一时期同一病区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MA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医院感染SMA的发生率为6.15%;t检验、卡方检验结果提示,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导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恶性肿瘤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年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恶性肿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恶性肿瘤为医院感染SMA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晓玉;张莉;叶波;李力;全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危重患者留置导管管理及感染的预防

    目的 考察使用管道观察表预防有多管道危重患者发生管道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3月109例置入多种管道危重患者,应用管道观察表,实施多种特殊管道护理,及时进行检查与维护,预防医院管道感染.结果 109例危重多管道患者在使用特殊管道观察表后,对要定期更换的特殊管道时间一目了然,无1例因护理不到位而并发管道感染.结论 应用特殊管道观察表能加强危重患者多管道的管理,预防管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朱贻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2例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应用米卡芬净,剂量100~150mg/d静脉滴注,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为68.2%,临床诊断病例有效率为68.7%,拟诊病例有效率为66.7%;2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米卡芬净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并侵袭性真菌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温景芸;魏丽;林曲;董敏;马小琨;陈展洪;李星;吴祥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及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与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共30株,先用改良三维试验同时检测头孢菌素酶(AmpC)、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3类β-内酰胺酶活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24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carO基因.结果 3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TEM、ADC、OXA-23群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60.0%、80.0%,30号株ADC基因为新亚型;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ADC、OXA-23群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相关外,还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有关.

    作者:姜如金;朱健铭;吴康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通过检索病历回顾分析,收集医院NICU2006年6月-2009年6月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00份病历中共统计出医院感染147例,医院感染率为7.00%,男女发生率分别为4.10%、2.90%,其中早产儿137例,占93.20%,胎龄为(32.24±3.21)周,出生体重为(1725.81±738.35)g;发生医院感染时间为(12.56±9.00)d;医院感染死亡率为6.12% ;NICU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PICC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是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采取加强NICU科室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基础护理等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敏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405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与耐药研究

    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控制和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MicroScan AS-4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同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阳性198株,阳性率为48.89%;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测抗菌药物显著高于产ESBLs阴性菌,并且出现5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医院产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存在相当比例,ESBLs阳性菌的耐药率远较阴性菌更加严重,应引起临床注意.

    作者:寿叶女;陈建江;单平囡;甄国东;娄晓寅;鲁玲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临床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方法 以萨布罗培养基分离真菌,用API 20 CAUX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板和ATB 3 Fungus假丝酵母菌属药敏板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共分离假丝酵母菌属189株,检出率为9.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居首位,占76.2%,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8.5%、6.3%、5.3%;189株假丝酵母菌属所致的临床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痰标本中共检出114株,占60.3%,其次为清洁中段尿、粪便,分别占15.3%、9.0%;189株假丝酵母菌属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必须重视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詹燏;汤贝贝;刘水逸;卢忠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层血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

    医院血库为患者提供血液,也接收患者的血液标本和进行末梢采血定型,血液标本有的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体,属于生物危险品.我院血库虽然对医院感染极为重视,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为有效预防医院血库感染的发生,对血库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1 危险因素1.1标本传染性 血液标本有的含有强传染性或多药耐药性的病原体,可以直接或通过手污染周围环境,从消化道、伤口、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致病.

    作者:刘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美容皮肤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防范策略

    目的 预防美容皮肤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 分析目前美容皮肤科在预防医院感染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措施防范.结果 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美容皮肤科内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采取可靠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对于所有美容皮肤科患者,都应该采用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感染,医务人员在识别出潜在的高风险因素后,应大限度地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作者:李建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2009-2010年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结果 2009年调查1680例患者,其中9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5.36%,2010年调查2144例患者,140发生感染,感染率为6.53%,感染率高的科室是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高发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病原菌均以克雷伯菌属为第一;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5.83%,15.62%;抗菌药物以一联用药为主,分别占28.11%、55.82%;标本送检率分别为55.56%、56.43%;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年龄、放化疗、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等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肿瘤专科医院医院现患率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加强目标监测和采取防控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苏建萍;张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11例接受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中,58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2.25%;VAP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占61.9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各占25.40%、12.70%,革兰阴性菌中,占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23.81%、16.67%、7.14%,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87%;革兰阴性菌存在严重耐药性,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 VAP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存在明显的耐药现象,应加强VAP预防控制细则实施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慧宁;王鲜平;张娜;吕岩;高敏;杨玉兰;吕晓丽;李爱玲;曹安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27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327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56.27%,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18.96%,泌尿道、皮肤切口、血液感染分别占8.87%、5.20%、4.89%;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年龄、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抗肿瘤治疗、恶性肿瘤、腹腔穿刺引流、使用呼吸机、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白细胞数和基础疾病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住院时间、泌尿道插管、气管插管、恶性肿瘤、白细胞数和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使用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显著关联.结论 医院感染与患者高龄、住院时间长等多因素有关,必须加强对易感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熊杰;白生华;汪璐;朱冰;邹自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危险因素,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专职人员为主,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监控护士配合,采用床旁调查和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将所有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住院患者26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24%;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术后刀口,分别占57.15%、21.43%,下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均占7.1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52%,以一联、二联用药为主,分别占59.74%、38.96%;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为10.18%.结论 加强对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的监控;提高细菌培养送检率;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王月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