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娥;袁莉;李和平
目的 研究肝病患者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N)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底物纸片法(协同法、拮抗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0株肝病患者医院感染KPN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30株KPN总β-lase检出率为100.0%,其中产青霉素酶24株(80.0%),产广谱酶3株(10.0%),产ESBLs 3株(10.0%),未检出AmpC酶、复合产酶、碳青酶烯酶;肝病患者医院感染KPN对5大类9种抗菌药物较敏感,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敏感(100.0%),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较敏感(均90.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100.0%).结论 β-lase检出率高,以青霉素酶、ESBLs为主,未检出AmpC酶、产复合酶、碳青酶烯酶;肝病患者医院感染KPN耐药率不高.
作者:苏智军;明德松;郭如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院各科室氧疗湿化系统清洗消毒方法存在的不足,采取改进措施,减少污染.方法 设常规组、观察组,两组湿化瓶均用流动水冲洗后,放入500 mg/L有效氯溶液的加盖容器中浸泡30 min,常规组用蒸馏水冲洗、晾干、包装,湿化液用蒸馏水;而观察组将湿化瓶放入65 ℃的烘箱内烘60 min,湿化液改用瓶装灭菌水,然后对消毒后的氧气湿化瓶和湿化液采取分期抽样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 湿化瓶细菌污染件数常规组为19.17%、观察组为0.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化液细菌污染率常规组为21.57%、观察组为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湿化瓶清洗消毒后加用烘箱进行干燥处理,可明显降低氧疗湿化系统细菌污染,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建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收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236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6例神经外科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39例,感染率为16.53%;感染4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9.92%;发生的首要部位是下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医院感染与患者意识障碍、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有关.结论 加强ICU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综合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媚珍;陈玉琴;李少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及开放性试验,对68例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分别给予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治疗,以万古霉素为对照,其中试验组34例,替考拉宁针第1天0.4 g,1次/12 h,静脉滴注;此后0.4 g,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34例,万古霉素1.0 g,1次/8 h,静脉滴注,疗程10~21 d.结果 试验组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5.9%、85.3%、89.2%;对照组分别为55.9%、88.2%、8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和1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对临床高度怀疑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时,可考虑初始经验性使用.
作者:祖育娜;许爱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对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进行了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以了解菌株亲缘性.方法 菌株亲缘性分析为多基因聚类分析法,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MDR-ABA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中的11种均耐药,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5%;20株MDR-ABA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20株可分A、B两群,其中A群存在4个克隆传播,分别为S2-S5-S7-S8-S19、S4-S6-S17、S11-S14-S16、S12-S13.结论 20株MDR-ABA衍生关系密切,有共同的祖先,并存在多个克隆传播.
作者:傅爱玲;于翠香;李希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血清、腹水中内毒素水平及其与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形成的关系.方法 根据患者有无出现腹水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肝硬化合并腹水组,26例,B组:肝硬化无腹水组,10例,C组: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腹水组,19例,D组:慢重肝无腹水组,10例;同时设立正常人群对照,采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定量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腹水内毒素水平.结果 无论检测血清或者腹水,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P<0.001),且两组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组(SBP)的血清及腹水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SBP组(P<0.001),定性研究发现,血清和腹水内毒素阳性患者在两组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阳性组在血清中和腹水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3.8%、89.4%;无论慢性重型肝炎或者肝硬化合并腹水组患者与无腹水组比较,组间内毒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及腹水中的内毒素水平与终末期肝病以及SBP的出现密切相关,而与有无合并腹水无关.
作者:魏少峰;夏国美;张振华;熊自忠;李旭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院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及耐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患者感染相关因素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6菌株主要来自于痰液,其次血液和胆汁,依次为74.14%、7.76%、6.90%;标本主要分离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患者,占51.69%;药敏试验对氨曲南高度耐药(90.52%),头孢替坦、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高达48.28%~55.17%,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低.结论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感染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针对易感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来汉江;杨莉俊;周鸿亮;顾保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甲状腺疾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12月243例甲状腺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调查内容分别输入电脑,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18例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9.71%,共涉及7大类19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喹诺酮类97例(42.17%),其次是青霉素类/酶抑制剂72例(31.30%);使用时间为1~10 d,平均4.54 d,≤3 d者102例(46.79%),首次用药在术前30min~2 h 45例(20.64%)、术后171例(78.4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182例(83.49%);发生医院感染共6例,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例(0.82%)、下呼吸道感染4例(1.65%).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间长、选药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合理等现象,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黄琴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该细菌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VITEK-32、GNS-132系统常规检测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42株、铜绿假单胞菌95株,同时用Etest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E的药敏试验,分析二者不同耐药表型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差异.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6.7%、31.6%;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多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头孢哌酮/舒巴坦耐对亚胺培南非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耐亚胺培南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高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治疗耐亚胺堵南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耐亚胺培南的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特别是MBLs应选用多黏菌素E或联合用药.
作者:黄义山;方莉;苏中龙;朱兴春;林芳;何英;霍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两种低温灭菌方法在综合医院不耐热手术器械灭菌时的佳方法.方法 2008年6~12月对环氧乙烷和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的物品选择、灭菌时间、操作流程及灭菌成本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环氧乙烷为传统的低温灭菌方法,是成熟的灭菌技术,其灭菌物品选择范围广,成本合理,灭菌时间长,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综合医院手术室内各类物品的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为新兴的低温灭菌方法,灭菌成本高,包装材料及操作流程均有严格要求,但其灭菌时间短,适用于紧急和连台手术时的专科手术器械的灭菌.结论 两种灭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环氧乙烷仍是医院主要的低温灭菌手段.
作者:姜媛;刘艳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溃和坏死.我科于2005年6月~2009年10月对32例褥疮患者应用利福平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利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引起新生儿眼炎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 对733例新生儿眼炎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鉴定,用K-B法测定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261株病原菌,分离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嗜血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球菌,部分与孕产妇生殖道菌群相类似;耐药率较低的滴眼液是氯霉素、利福平,但不同菌种对各类药物敏感性差异大.结论 在围生期做好预防和监测工作,尽量减少新生儿眼炎的发生,及时的细菌学检测有利于合理治疗.
作者:应群华;杨丽;丁金龙;宋小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性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及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 2007年神经外科感染高发年龄在31~40岁,30例占26.79%,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63例占56.25%,其次是泌尿系统17例占15.18%,感染细菌类别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3株占29.4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排在第2位,28株占25.00%.结论 应加强高危患者保护措施的实施,加强监督管理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加强对侵入性操作的规范性指导,使科室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秦志勇;彭义刚;郭龙;张辉;孙康东;赵剑涛;王寿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为提高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质量.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思考管理的难点与缺陷,就此通过细化各岗位职责,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优化各区域的工作日程;提高全科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性4方面的对策来提高供应室的管理质量.结果 通过以上改革使供应室管理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结论 供应室的管理工作中能多观察现存问题可反过来审视现行的管理模式是否适时,以便及时的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管理质量,间接提高医疗安全.
作者:何惠燕;赵婉文;冯晓玲;刘文;古小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原因和病原菌及耐药特点、防治措施.方法 对入住ICU的651例患VAP的老年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3年内在ICU行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350例发生VAP182例,气管切开、昏迷、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通气时间延长是发生VAP的重要原因;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23.6%);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高.结论 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消毒隔离有助于VAP的防治.
作者:续红梅;王军民;郄国玲;刘海涛;何敬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及时了解和动态掌握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8年由ICU分离出的807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7.2%,革兰阳性菌为15.7%,其他真菌等为7.1%;革兰阳性菌中非发酵条件致病菌已经成为ICU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33.9%和25.9%;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6.9%和70.7%,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结论 加强ICU感染管理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耐药率.
作者:汪艳;董志扬;梁磊;于志军;孙悦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KPN)老年患者分离株抗菌药物耐药状况和膜孔蛋白基因分子进化状况.方法 对38株分离自老年患者的KPN进行了2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和膜孔蛋白基因(ompK36)测序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 38株分离自老年患者的KPN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低,38株均检出ompK36基因,产物经测序比对,各株分别获得623~656 bp同源序列;敏感株(2号株)为650 bp,8、9、11、23号株获得656 bp,为CGGCGA小片段插入;其余各株分别小片段缺失.结论 38株分离自老年患者的KPN连续分离株对2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低,KPN连续分离株膜孔蛋白ompK36基因具有较好的多态性.
作者:糜祖煌;翁幸鐾;秦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临床在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时,应该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以便及时更换合适的抗菌药物.2006年6月我们已在痰标本中发现1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梅杰;赵书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近年来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2005 ~2008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临床阳性标本分离株7848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有971株,占12.4%,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中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相对上升较快,分别由2005年的33.3%、17.8%、23.4% (2007年)、3.3%、15.6%、10.0%上升至2008年的51.4%、45.9%、45.5%、32.5%、40.7%、37.6%;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比较稳定,前者维持在16.0%~20.0%,后者则在16.0%~24.0%;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尽管也有一定比例的上升,但耐药率仍然比较低,前者2008年的耐药率为8.3%,后者在2008年的耐药率为3.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而对其他几种多药耐药现象严重,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单一或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鲍红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正确使用含氯制剂指示卡,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直接反映含氯制剂浓度.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在此介绍含氯制剂指示卡的正确使用方法,效果判断及注意事项.
作者:占桂香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