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莉
目的 探讨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防治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借鉴.方法 对肾内科近1年出院的100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感染组(A组),无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非感染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结果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2.3%;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67.3%)、泌尿道(21.2%)和胃肠道(11.5%);A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尤以呼吸道易感染;糖尿病、高龄、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透析等均会增加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
作者:万启军;何永成;栾韶东;许慧丽;廖莹;陈洪滔;贺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术后双肺严重感染使用单侧肺保护的护理模式.方法 选择高龄患者手术后双肺严重感染的患者,首先以肺功能较好一侧即脉氧饱和度高的一侧为保护肺,采取体位引流及吸痰的方法,对侧肺采取快速翻身叩背吸痰的方法,先恢复保护肺功能后再恢复对侧肺功能,逐渐恢复双肺肺功能.结果 通过使用单侧肺保护的护理模式,使保护肺的功能逐渐恢复,脉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对侧肺功能也逐渐恢复,脉氧饱和度也明显升高,从而逐渐达到双肺保护,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双肺严重感染状况.结论 高龄患者术后双肺严重感染后使用单侧肺保护的护理模式,保护肺采取体位引流及吸痰的方法,另一侧肺采取快速翻身叩背吸痰的方法,能逐渐恢复双肺功能,脉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可有效加快双肺严重感染的康复.
作者:崔伯艳;马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人天然抗菌多肽强力素(Elafin)重组到气道上皮细胞后,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BF)是否有抵御作用.方法 体外平板法制备铜绿假单胞菌BF模型,用银染法鉴定;体外培养A549细胞,将已构建好(pEGFP-N1-强力素)克隆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系统重组到A549细胞中,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转染后的A549细胞(正常组)、转染细胞分别用猪胰弹性蛋白酶(NE组)、PAE培养上清(PAE组)、大肠埃希菌(ECO组)各孵育24 h后,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ELISA技术检测每组细胞内强力素含量和分泌水平,同时将BF载体放入3组诱导过的细胞中孵育8 h,分别于4、8、12、24 h观察细胞形态的破坏率.结果 NE组、PAE组细胞内强力素含量和分泌水平较正常组的明显升高(均P<0.01),ECO组虽也较正常组有所升高(P<0.05),但升幅较小;3组诱导过的细胞在各时相点的破坏率均较正常组有所降低,但PAE组和NE组改善更显著,且PAE组的后期(24 h)破坏率降低明显.结论 强力素能抵御铜绿假单胞菌BF对气道上皮细胞的损害,具有保护细胞作用;而PAE产物本身对这种保护细胞作用又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作者:聂晓红;周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了解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发生率及发病与治疗经过,报道如下.1.1 资料我院2005年医院感染共计1054例,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全院感染的34.26%.
作者:李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6967例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40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8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7.95%,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率为18.83%;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22%;真菌感染也占较大比例,占36.91%,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首;感染与年龄、抗肿瘤治疗、侵入性操作和滥用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 恶性肿瘤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英;陈艳华;陆一平;李晖;朱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2007年夏季我科同时收治两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角膜溃疡患者,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平;刘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控制医院感染,除医务人员做好必要的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外,保洁员正确做好环境卫生,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桂存;卢宝珍;陈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的主要G-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将临床送检的痰液、血液,泌尿道、创面分泌物、体液等各类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用VITEK-ATB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数据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2006年7月-2007年6月共分离临床各类标本主要G-杆菌707株,居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其中3种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堵南耐药率均为0,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3.3%~34.0%;在非发酵菌中,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外,其余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均<10.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明显增高.结论 临床医生应关注耐药菌株出现,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合理化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和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王巍;吴甲文;黎日海;莫庆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则敏感性较低,在2.3%~58.8%.结论 根据医院耐药监测结果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
作者:张静萍;朱婉;陈佰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监测静脉置管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现状,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检测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进行.结果 118株病原菌中,葡萄球菌属7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5.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40.0%;革兰阴性杆菌41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检出率为18.2%、30.0%;MRS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保持了很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应重视耐药菌的检测与报告,及时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吴晓燕;张金业;龚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SXT)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及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2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PCR法对SXT耐药相关基因(sul1、dfrA1、dfrA12和dfrA17)检则,扩增产物纯化后,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中,SXT耐药19株(95.0%),3种基因sul1、dfrA12和dfrA17阳性率分别为80.0%、20.0%和65.0%,dfrA1基因为阴性,有17株检出dfrA基因(85.0%),共有18株检出sul 1和(或)dfrA基因(90.0%).结论 大肠埃希菌中dfrA基因和sul1基因同时表达或单独表达均可导致SXT耐药,在大肠埃希菌检出sul1、dfrA12和dfrA17基因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作者:金法祥;汤佳良;李水法;王华钧;钟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洁净度,改善复杂医疗器械清洗难度.方法 以清洗难度大的各类穿刺针为供试品,自行设计清洗架,以超声等清洗方法为主,设手工清洗为对照组,与超声1、多酶2、超声加喷淋3为观察组;试验多个时间段并重复3次,每次取不同供试品各3枚;完成程序后用血迹残留检测清洗效果.结果 观察1、2组血迹残留检测试验棉拭子变为蓝色或浅蓝色,示有血迹残留,观察3组清洗20 min血迹残留试验结果棉拭子达到不变色,说明清洗合格.结论 特定清洗架和超声加喷淋清洗,清洗洁净度提高.
作者:王素珍;刘正祥;杨帆;季玉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家庭老年鼻饲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调查近3年出院的108例家庭老年鼻饲患者现状,对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8例家庭老年鼻饲患者发生各种感染83例,其中69例发生肺部感染,占感染的83.13%;因误吸、胃→咽部→下呼吸道逆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是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家庭老年鼻饲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受凉感冒、更换胃管不及时也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对家庭老年鼻饲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增加营养摄入、及时更换胃管、加强预防误吸的健康宣教,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费益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假丝酵母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假丝酵母菌属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K-B法,观察111株假丝酵母菌属对益康唑(ECO)、制霉菌素(NYS)、伊曲康唑(ITR)、酮康唑(KET)、氟康唑(FLU)、5-氟胞嘧啶(FCT)、两性霉素B(AMB)的敏感性.结果 111株假丝酵母菌属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常见,占70.27%,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1.62%,其他假丝酵母菌占8.1%;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原发疾病依次为肿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结论 真菌感染与原发病及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杨玉林;郭凤玲;史跃杰;郭艳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18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常规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病原菌中分离率居前5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0.1%;肺炎克雷伯菌9.4%;肠球菌属9.1%;变形菌属8.2%;泌尿系感染病原菌除G-菌对亚胺培南、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以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宁立芬;汪玉珍;谢彬;张家芳;袁先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方便、合格、能延长内镜寿命的灭菌方法.方法 对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和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法消毒内镜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灭菌方法均达到灭菌要求;内镜采用戊二醛浸泡法灭菌每次需要10 h,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灭菌每次需要55 min;灭菌相关器械损耗率分别为戊二醛浸泡法0.17%,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灭菌剂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戊二醛浸泡法3.23%,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消毒内镜,灭菌周期短,质量可靠,对内镜损伤小,对人和环境无害,是内镜首选的灭菌方法.
作者:朱萍儿;蒋桂娟;黄晓明;沈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3次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方法 从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失败的基本环节入手,查找原因,跟踪调查,制定对策.结果 包装材料不符合灭菌要求、包装方法不规范、灭菌前查对不认真、装载过挤均是引起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员工相关知识的培训,注重待灭菌物品的质量,熟练掌握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
作者:姚卓娅;王丽君;李兰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引流管护理中改变传统的消毒方法,以喷式消毒剂替代棉签蘸取消毒液消毒引流管及引流袋的方法,减少因更换引流管消毒不到位所致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大限度简化护理流程,降低消毒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李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2005-2007年解脲脲支原体(Uu)耐药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2007年临床分离的Uu对12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结果 2005-2007年Uu总检出率分别为47.25%、52.66%、61.94%;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明显上升(P<0.01),阿奇霉素耐药率2006年(13.45%)、2007年(12.58%)较2005年(19.96%)明显下降(P<0.01);交沙霉素、克拉霉素耐药率低且比较恒定;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耐药率2006年(27.88%)、2007年(24.61%)较2005年(38.58%)明显下降(P<0.01);氧氟沙星耐药率2007年(35.25%)较2006年(40.60%)(P<0.05)、2005年(41.29%)(P<0.01)呈明显下降趋势;司巴沙星耐药率2007年(14.47%)较2005年(19.85%)、2006年(17.44%)明显下降(P<0.01);四环素类均表现较高敏感性,3年内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连续定期监测本地区Uu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很有必要.
作者:史训忠;李春仙;陈敏;张媛媛;陈超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为了解本院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对2006年1-12月住院患者33 695例,发生医院感染1477例,以回顾性调查方式进行分析,按2001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作者:钟振锋;萧帼穗;王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