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英;黄明海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手段之一,而临床使用的颈椎牵引带不易消毒,所有牵引的患者用同一个牵引带,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故我科自制颈椎牵引垫用于牵引.
作者:柏玉荣;王琴;姜业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方式对不耐热物品灭菌的步骤与效果.方法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通过适当的介质,选择相应的待处理物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灭菌前准备、包装、火菌、卸载、存放等进行操作.结果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效果可靠、监测方便、时间短、器械周转快、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手术例数.结论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低温火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灭菌,无菌物品灭菌质量得到保证,降低医院感染率,并且灭菌后物品储存期长,满足了临床对无菌物品的要求.
作者:郑娜;刘云风;于俊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l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PCR检测62株MDR-ABA 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l基因).结果 62株MDR-ABAqacE△1-sull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58.1%;任取1个qacE△1-sull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经BLASTn比对,与美国GenBank已登录的136条相同.结论 MDR-ABA存在严重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多药耐药状况与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携带率高有关;氯己定等消毒剂预防术后医院感染需要重新评估.
作者:朱健铭;吴晋兰;姜如金;吴康乐;王建敏;孔海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革兰阴性杆菌性医院肺炎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正确诊断与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应用常规鉴定流程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依据CLSI 2006年折点判读.结果 39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居第1位,为24.1%;革兰阴性杆菌均已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其中,鲍氏不动杆菌为严重,除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9.7%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42.4%、39.2%.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性肺炎病原菌以耐药菌株为主,应加强防范、监测与控制.
作者:卢江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 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建立目标性监测日志,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人住神经内科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目标监测.结果 共监测2682例,感染135例、163例次,例次感染率6.08%,比未开展目标性监测前的平均例次感染率13.77%下降7.69%;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多见,分别占34.36%及26.38%;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00%,真菌占32.95%.结论 通过前瞻性目标监测可及时准确获得患者资料,掌握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袁咏梅;张燕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鲎试验检测方法在输液反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利用鲎试验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制,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结果 对23例输液反应进行鲎试验检杏结果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液体制备过程热原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物过多或添加药物本身热原不合格;输液器具、治疗室空气污染;操作时违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药物配制太久,输液时间过长和输液速度过快等.结论 输液反应的预防应从各环节抓起,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提倡单剂量输液,杜绝或减少输液反应.
作者:盛健玲;周菊芬;彭艳华;朱珍梅;陈林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标准化操作程序(SOP)是临床实验室内部以文件的形式对质量活动用规定的方法进行连续而又恰当的控制.
作者:王伟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老年干部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784例>60岁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干部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发生率为9.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4%),其次为泌尿系统(21.1%);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2.9%),革兰阳性球菌次之(30.5%);感染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基础疾病等.结论 老年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危险因素,增加机体免疫力,才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白雪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导致机体产生自身免疫的情况.方法 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球蛋白比值(A/G)、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晦(γ-GT);HBV-DNA含量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及抗双链DNA抗体(Ads-DNA).结果 166例CHB患者血清中总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分布以低滴度为主;ANA阳性组的ALT、AST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而A/G比值明显低于ANA阴性组(P<0.05);ANA阳性组的HBV-DNA含量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1),且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CHB患者ANA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感染可导致自身免疫的发生;HBV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反应与CHB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和病毒复制水平有关.
作者:林晓梅;潘钦石;张文辉;陈月平;刘欢乐;吴莲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ESBLs.结果 大肠埃希菌中ESBLs菌株占52.8%,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占63.5%;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于尿液,占22.1%,其次是脓液/创面,占11.7%;主要来源于儿科和外科病区;肺炎克雷伯菌在痰及咽拭子中检测率高,为37.8%;来源于新生儿病区为21.8%,小儿ICU为16.0%.结论 治疗由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次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作者:陈群英;黄明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3MTM物体表面消毒液(以下简称3M消毒液)与含氯消毒剂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的消毒效果.方法 选取了6个ICU,分别对地面、仪器面板、患者床头桌、电脑键盘、电话按键用两种消毒剂进行消毒,并于消毒前、消毒后15 min、4 h分别进行采样,比较两者的杀菌率.结果 试验共采集了96对样本,床头桌26处(48.15%)、仪器面板、电脑键盘和电话按键22处(26.83%),均超过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5 CFU/cm2);两种消毒剂的杀菌率大多达到8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含氯消毒剂相比,3M消毒液对环境微生物具有同样的杀菌效果.鉴于其低毒和低腐蚀性等特点,3M消毒液对于目前消毒医院环境尤其是人群密集和耐药菌较多的ICU,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高晓东;胡必杰;周春妹;谢红梅;黄声雷;夏文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它对甲氧西林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由于该耐药性的遗传物质能够在细菌之间传播,易使所致感染呈暴发流行.
作者:任利珍;干迪郁;朱立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受伤患者救治过程的分析,探讨紧急状况下帐篷医院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及其在大型拯灾中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借鉴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12-26日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57例患者情况,结合帐篷医院的建立、完善过程,及其规范的管理流程、方案,从而总结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经验与教训.结果 总病例1557例,医院感染29例,占1.86%,无医院感染流行及局部暴发;感染病例137例,占总病例8.80%,无1例交叉感染及感染并发症;转出的104例感染患者中,感染基本得到控制48例,好转50例,痊愈6例.结论 特大地震伤具有患者量大、住院集中、开放性患者多、危重患者比例高、帐篷医院医疗环境条件差等特点;高度重视、高层协调、科学的管理流程、早期介入及有效的执行力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关键.
作者:王东;冯琦;宋诗铎;杨又力;谢步东;杨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医院肝移植术后感染乙酸钙不动杆菌产生碳青酶烯酶的基因型.方法 用WHONET 5.4软件分析自肝移植患者分离的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性;收集对亚胺培南耐药且具有多药耐药性的乙酸钙不动杆菌8株;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的等电点;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耐药株的亲缘关系;对TEM、SHV型基因及碳青酶烯酶基因OXA、IMP、VIM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耐亚胺培南乙酸钙不动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性高,PCR及序列分析证实8株菌均产生OXA-23型碳青酶烯酶(pI=6.7);PFGE发现器官移植病区有耐药株的克隆传播.结论 医院器官移植病区存在产OXA-23型碳青酶烯酶乙酸钙不动杆菌的克隆株播散流行,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康;王海英;冯品宁;曾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对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41例烧伤患者中,创面细菌培养阳性共257例,总感染率75.4%;烧伤感染在前期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此后,革兰阴性杆菌逐渐增多,真菌感染也开始出现;病原菌大多是条件致病菌;烧伤后4~10 d是发生感染的危险期,感染率与烧伤面积相关.结论 及时就诊、及时清创、及时留取标本供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烧伤病区保持相对无菌环境,所有的医疗性操作应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与减少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金海勇;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妊娠梅毒患者分别为3、8、11、15、21例,其中显性梅毒19例、潜伏梅毒39例;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92.86%,未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孕妇早产、死胎发病率为7.14%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的56.2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治孕期≤16周,足月分娩率为100.0%,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16周,足月分娩率81.25%,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75%(P<0.05).结论 妊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且以潜伏梅毒为多,故对孕妇应及早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规则抗梅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初治时间及治疗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冬先;徐昌敏;严小枫;陈兴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痰培养中主要病原菌种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谱等,为临床和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 系统分析2001-2006年ICU痰培养中各种细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性的变迁.结果 2001-2005年ICU痰培养的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高,2006年金黄葡萄球菌分离率超过鲍氏不动杆菌;各细菌耐药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逐年增加(分别为0、25.0%、29.4%、74.4%、87.7%、92.7%),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仅万古霉素对MRSA全部敏感.结论 目前ICU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为主要分离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严重,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于亮;宣迎梅;梁小亮;康丽娟;陈兰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术前备皮方法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方法 将530例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术前2 h清洁局部皮肤,不剃毛备皮法;对照组采用术前1 d清洁局部皮肤加术野剃毛备皮法,分别于手术消毒皮肤前采样手术部位皮肤作细菌培养,并统计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 试验组术前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数、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2 h内清洁皮肤不剃毛备皮法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备皮方法.
作者:陈超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方法 自2005年以来,消毒供应室采取严格控制再生医疗器械从回收到发放、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从验收到发放、消毒供应室分区环境及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等各环节的感染管理体系.结果 3年来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因消毒供应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结论 自实施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和全院医疗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孙雪莹;王华生;梁树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苛养菌及链球菌鉴定的常规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300份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24株,检出率41.3%,其中苛养菌78株,占病原菌数62.9%;流感嗜血菌对克拉霉素70.0%、复方新诺明60.0%、氨苄西林66.7%耐药率高;肺炎链球菌对四环素96.2%、克林霉素92.3%、复方新诺明92.3%、阿奇霉素(92.3%)耐药率高;酿脓链球菌对四环素100.0%、克林霉素94.45%、阿奇霉素83.33%耐药率高.结论 苛养菌和酿脓链球菌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珍;冯海娥;沈国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