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纯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英国先德Tiek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药敏结果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ICU近4年VAP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3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73株,分离率69.3%,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革兰阳性球菌143株,分离率26.6%,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真菌22株,分离率4.1%;大多数病原菌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VAP病原菌种类多而复杂,呈多药耐药,应重视并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耐药性监测,提高治愈率.
作者:金艳;张春和;郭爱兰;徐锋;马金群;陈东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为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督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医院7个外科病区的护士手卫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2008年3月10日-7月20日,7个外科病区共观察了474个自昼工作时间段,记录了5887次的手卫生情况,需采用皂液加流水洗手3620次(61.49%),可采用含醇手消毒剂搓手2267次(38.51%),平均每个工作小时需实施手卫生的频次为(12.4±2.4)次/h(95%CI:12.2~12.6);7个外科病区的在岗护士人数的平均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33±0.18,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经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10,P<0.01).结论 医院外科病区护士平均手卫生理论频数为(12.4±2.4)次/h,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呈正相关.
作者:任淑华;赵洪峰;陆骏;李虹;章磊玉;钟益萍;周金玉;陈蕾;邵礼仙;李芬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到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4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痰标本中分离比例高,占86.88%,其后依次为尿液和血液;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0.63%)、左氧氟沙星(12.50%)、头孢吡肟(18.13%)、哌拉西林(18.75%)和头孢他啶(21.25%),其中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60.00%.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多药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重视监测药敏结果,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隆祥;刘池波;潘春琴;张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痰菌群定量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ould提出的痰液细菌定量的简化法,细菌鉴定与药敏采用VITEK32和API系统.结果 1534份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1531株细菌和74株真菌,其中病原菌计数>107 CFU/ml的1490株细菌和19株假丝酵母菌属;细菌构成比:大肠埃希菌24.3%、肺炎克雷伯菌20.7%、肺炎链球菌20.7%、阴沟肠杆菌10.9%、金黄色葡萄球菌10.4%、流感嗜血菌8.7%、铜绿假单胞菌菌5.9%、黏膜炎莫拉菌4.0%.结论 痰涂片和痰培养同时进行,由于口咽部有细菌定植,痰培养的细菌不一定是致病菌,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是致病菌,定量培养能鉴别污染菌和感染菌,一般定量培养细菌数≥107 CFU/ml认为是感染菌,如连续>2次分离到同一细菌也认为是感染菌.
作者:杨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与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 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ESBLs.结果 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16.00%,其中单独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8.84%,以阴沟肠杆菌、褪色沙雷菌和产气肠杆菌产酶率高(36.00%、31.25%和28.00%);同时产ESBLs的检出率为7.16%,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阳性率高(15.18%、10.60%和8.74%).结论 医院感染菌株产酶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王寅;赵虎;孟丽;夏华峰;尤佳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呼吸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呼吸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共分离菌株264株,革兰阳性菌68株(25.8%),革兰阴性菌165株(62.5%),真菌31株(11.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77.1%,3年中呈增加趋势;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索的耐药率为44.4%~66.7%;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70.0%的药物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结论 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符合近年来病原菌的变化趋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日趋增高,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玉燕;吴春明;许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脑瘫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近两年脑瘫住院患儿1272例采取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9.28%,例次感染率9.75%;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多见,占总感染47.46%,其次是胃肠道,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引起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脑瘫患儿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针对其年龄、生理及疾病特点加强监护,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王荥新;蒋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内镜细胞刷不同清洗和灭菌方法的效果,探讨有效的清洗、灭菌方法.方法 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和血液制成混悬液,将细胞刷浸染,模拟临床使用造成的混合污染,干燥后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机清洗、多酶洗液+手工清洗、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再分别采用戊二醛浸泡5、10 h,戊二醛熏蒸5 h、环氧乙烷灭菌柜进行灭菌,对清洗样本进行隐血试验(OB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 清洗效果: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效果好,OB试验阳性率低、芽胞清除率为99.90%,单纯手工清洗效果差,OB阳性率为56.67%、芽胞清除率低为90.87%;灭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柜和戊二醛浸泡10 h灭菌,所有样本无菌生长;戊二醛浸泡5 h灭菌,未清洗样本仍有菌生长,清洗后可达灭菌合格;戊二醛熏蒸5 h均有菌生长,灭菌不合格.结论 清洗可提高灭菌合格率,对混合污染内镜细胞刷,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是有效的清洗方法,灭菌方法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柜或戊二醛浸泡10 h.
作者:黄瑞娟;魏明;李月玲;李线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加强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坚持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对重点环节如:建立消毒防护感染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基本预防控制感染的技巧以及对操作过程的细微控制.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了医疗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有效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结论 加强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是预防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肖远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主要致病菌有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预处理相关的严重黏膜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导致的皮肤和黏膜屏障损伤,糖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容易发生IFI.
作者:岑坚;沈建良;赵德峰;王立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s)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CRBSIs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1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原菌及污染菌分离情况及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 137例患者中80例为CRBSIs确诊病例,共分离出9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43株(46.7%),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1株(33.7%),革兰阴性杆菌31株(33.7%),假丝酵母菌属18株(19.6%);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9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0%.结论 CNS是CRBSIs的常见病原菌,假丝酵母菌属在CRBSIs的病原菌中占相当比例,常见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
作者:蔡继明;杨玉芳;陈妮娜;董叶丽;黄俊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科从2007年开始启用器械串、标识卡,进行器械分类清洗,有效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同时减少器械包重配和查找器械时间,提高了打包工作的效率.
作者:谢秀庭;任珊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1704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分析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4-2006年3年间共发生Ⅰ类手术切口感染3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0.21%;2004、2005、2006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24%、0.22%、0.18%;在36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3 h的为17例,2~3 h的为12例,<2 h的为7例.其构成比依次为47.23%、33.33%、19.44%.结论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季节、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有关,切口感染重在预防,要加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作者:何耀琴;吴红丽;陈谷霖;于建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加强细节管理以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 强化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以细节管理为中心.采取了日常督导检查和定期检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健全医院感染细节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结果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缺陷明显减少,2007年较2006年减少52.00%;无菌手术感染率下降,2006年为0.49%,2007年为0.31%.结论 加强细节管理有利于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伟英;何萍;李永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特别是对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是其工作的重点,污染物品有效彻底的清洗是灭菌成功的保障,同时,如何避免工作人员免受交叉感染也是其工作的关键所在.我院消毒供应室2007年引进洁定8666清洗消毒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其独特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亓卫东;辛英伟;许建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综合ICU)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8年5月82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ICU为9.8%,假丝酵母菌属占59.6%,主要表现有大量白色淡黄稀痰,诱发因素主要有病情危重、气道开放、不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侵入性治疗等,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疗效好.结论 应重视消除诱发因素、早期诊断和经验治疗.
作者:曾清;卜会驹;曾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了解其变化趋势,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分离出的17923株菌株,分析其分布、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 排在前9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屎肠球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首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呈现下降的趋势,ESBLs+大肠埃希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分离出的病原菌仍然是医院患者的常见感染菌,同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刘娟;王雪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细菌鉴定用VT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敏试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306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871株、不动杆菌属65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7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各类标本细菌分离结果分析,以呼吸道标本痰分离率高(66.3%),其次是分泌物(16.8%)、中段尿(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堵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分别为75.2%和78.6%,其次是头孢吡肟(67.3%),头孢他啶(63.6%);不动杆菌属对氨曲南敏感率很低,为12.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均>90.0%,其他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到<6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3.4%、86.2%、89.8%.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高,治疗该类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检测结果选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敏感药物或联合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路西春;李力;刘正祥;李晓玲;刘娜;冉继华;伏建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对策,从而有效减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收治的384例患者进行年龄、创伤程度、侵入性操作,人ICU前后急诊手术、住院时间、镇静剂使用等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56例,感染率为40.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3.3%,其次为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首,占71.7%,其次革兰阳性球菌占15.2%,真菌占13.1%;病情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急诊手术、镇静剂使用,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密切.结论 重点关注重度创伤、手术患者,加强人ICU前的管理、建立侵入性操作的护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等均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方桂珍;张丽杰;于杭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957份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7份胆汁标本中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率为66.67%;细菌感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09%)、肺炎克雷伯菌(11.19%)、粪肠球菌(8.67%)、屎肠球菌(5.78%)和铜绿假单胞菌(4.69%);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7.22%)为主,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5.48%,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0%,肠球菌属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达73.61%,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达84.72%.结论 致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3种菌为常见,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阿米卡星联合氨苄西林可作为胆道感染的临床经验用药.
作者:应建飞;吕火祥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