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观察研究

任淑华;赵洪峰;陆骏;李虹;章磊玉;钟益萍;周金玉;陈蕾;邵礼仙;李芬芳

关键词:外科护士, 手卫生, 频次
摘要:目的 研究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为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督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医院7个外科病区的护士手卫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2008年3月10日-7月20日,7个外科病区共观察了474个自昼工作时间段,记录了5887次的手卫生情况,需采用皂液加流水洗手3620次(61.49%),可采用含醇手消毒剂搓手2267次(38.51%),平均每个工作小时需实施手卫生的频次为(12.4±2.4)次/h(95%CI:12.2~12.6);7个外科病区的在岗护士人数的平均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33±0.18,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经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10,P<0.01).结论 医院外科病区护士平均手卫生理论频数为(12.4±2.4)次/h,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呈正相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1275株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TB系统和纸片扩散法对中段尿标本培养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WHONET5.3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主要的致病菌(57.6%),其次为肠球菌属(14.4%),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0%,铜绿假单胞菌有13.6%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及利奈唑烷为敏感.结论 临床医师应关注泌尿道感染致病菌的种类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以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传领;韩立中;倪语星;陆甜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鲍氏不动杆菌新型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研究

    目的 了解医院ICU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新型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存在状况,探讨ABA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株分离自2007年10月-2008年7月ICU患者临床标本的ABA,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新型整合子遗传标记(tnpU基因),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l基因),PCR阳性产物为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测序.结果 tnpU基因检测到11株,阳性率55.0%;qacE△1-sull基因检测到15株,阳性率75.0%.结论 ABA存在严重的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多药耐药状况,与细菌转座子和整合子携带率高有关;氯己定预防术后医院感染需要重新评估.

    作者:陈国忠;汪一萍;安敏飞;应建飞;俞燕红;周成杰;贺明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1704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分析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4-2006年3年间共发生Ⅰ类手术切口感染3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0.21%;2004、2005、2006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24%、0.22%、0.18%;在36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3 h的为17例,2~3 h的为12例,<2 h的为7例.其构成比依次为47.23%、33.33%、19.44%.结论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季节、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有关,切口感染重在预防,要加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作者:何耀琴;吴红丽;陈谷霖;于建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005-2007年呼吸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医院呼吸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呼吸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共分离菌株264株,革兰阳性菌68株(25.8%),革兰阴性菌165株(62.5%),真菌31株(11.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77.1%,3年中呈增加趋势;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索的耐药率为44.4%~66.7%;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70.0%的药物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结论 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符合近年来病原菌的变化趋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日趋增高,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玉燕;吴春明;许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药敏状况.方法 对2000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分泌物标本中70例患者(68.6%)培养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1株,革兰阴性菌43株,真菌5株;单一菌感染37例,混合菌感染33例,其中Wagner分级≥3级糖尿病足者28例(84.85%),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多药交叉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及头孢菌素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加伊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早期联合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足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楼大钧;朱麒钱;金华伟;斯徐伟;官莉莉;俞钟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中医院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中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7年住院部送检标本分离的851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和伤口;菌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革兰阳性球菌占36%,真菌占12%;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菌,耐药率与大型综合医院相近.结论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比例升高,耐药率高,临床不容忽视.

    作者:曾美文;余书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恶性肿瘤医院败血症患者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6.864)、原发感染灶(OR=20.189)、中心静脉置管(OR=28.664)、激素使用(OR=8.355)、中性粒细胞<0.5 g/L(OR=12.090)、血白蛋白<35 g/L(OR=3.758),均是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的发生.

    作者:石娜;徐卫;薛利霞;舒雪芹;温鸿;陈永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临床科室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基本构成及优势菌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8年1-5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培养,用VTTEK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对检出菌株的临床分布特点及优势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50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0株(67.7%)、革兰阳性球菌32株(6.4%)、真菌130株(25.9%);在372株细菌中,鲍氏不动杆菌(21.5%)、铜绿假单胞菌(16.9%)、肺炎克雷伯菌(14.8%)、大肠埃希菌(12.4%)为前4位优势菌种;非发酵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与临床外科,而肠杆菌科细菌及真菌则主要分布在非手术科室中,4位优势菌种的药敏结果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5%、8.8%,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8%~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1%~27.0%,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则为38.1%~100.0%;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71.7%)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29.1%),均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除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两者均为10.9%外,对于其他的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普遍较肺炎克雷伯菌严重.结论 非发酵菌主要集中在ICU及手术科室,而肠杆菌科细菌和真菌则主要集中在非手术科室;病原菌的耐药性多呈交叉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极少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因此,临床应加强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措施,一旦发生则应根据药物敏感性报告合理用药.

    作者:蒋冬香;陈刚;王玉春;高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层流手术室的洁净管理

    我院自1999年5月正式启用层流净化手术室以来,通过严格的人员培训和规范的管理,保证了手术环境的元菌要求和无菌效果,满足了各类手术需要.现将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曹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避免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引发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随机对23所医院医源性锐器伤发生、HIV/AIDS职业认知和标准预防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建立防护体系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结果 23所医院锐器伤的发生率为64.07%,平均每年受伤2.81次/人,折断安瓿与安装针头、输液注射与拔针、重套针帽与分离注射器针头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医务人员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的HIV/AIDS职业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标准预防依从性得分低,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结论 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率高,职业暴露防护认知低,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提高,避免锐器伤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

    作者:张咏梅;江智霞;酒井顺子;袁晓丽;赵玲芳;杨德芬;黄仕明;赵远莲;王连红;陈凌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产科护士职业感染防护

    由于医院工作所受到的职业性危害具有专业特殊性,护士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探讨职业感染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提高护士职业感染的防护意识.

    作者:沈红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外静脉置管的应用

    颈外静脉置管输液可用于外周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长时间,大量输液以及输入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既减少了长时间外周静脉输液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又方便了临床治疗与抢救.

    作者:李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液、骨髓中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1株

    2008年1月,从一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液、骨髓中同时检出1株沙门菌属,该菌生化、血清学证实为猪霍乱沙门菌.

    作者:李慧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医院感染在急诊室的隐患因素及管理

    急诊室是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首诊窗口,它的工作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流动性大,急诊室医务人员往往重视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却忽视了引起医院感染的可能性,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严重者导致治疗失败或死亡.

    作者:吕金女;赵云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综合ICU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综合ICU)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8年5月82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ICU为9.8%,假丝酵母菌属占59.6%,主要表现有大量白色淡黄稀痰,诱发因素主要有病情危重、气道开放、不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侵入性治疗等,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疗效好.结论 应重视消除诱发因素、早期诊断和经验治疗.

    作者:曾清;卜会驹;曾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观察研究

    目的 研究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为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督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医院7个外科病区的护士手卫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2008年3月10日-7月20日,7个外科病区共观察了474个自昼工作时间段,记录了5887次的手卫生情况,需采用皂液加流水洗手3620次(61.49%),可采用含醇手消毒剂搓手2267次(38.51%),平均每个工作小时需实施手卫生的频次为(12.4±2.4)次/h(95%CI:12.2~12.6);7个外科病区的在岗护士人数的平均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33±0.18,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经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10,P<0.01).结论 医院外科病区护士平均手卫生理论频数为(12.4±2.4)次/h,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呈正相关.

    作者:任淑华;赵洪峰;陆骏;李虹;章磊玉;钟益萍;周金玉;陈蕾;邵礼仙;李芬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979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调查2000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50272例次,医院感染2979例.结果 近8年医院感染率为5.93%,医院易感人群中以恶性肿瘤患者居多占80.16%,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占67.91%;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全院医院感染率偏低,恶性肿瘤的医院感染率偏高,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作者:王玮;陈宗敏;曹秀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消毒供应室应用洁定8666清洗消毒器的体会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特别是对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是其工作的重点,污染物品有效彻底的清洗是灭菌成功的保障,同时,如何避免工作人员免受交叉感染也是其工作的关键所在.我院消毒供应室2007年引进洁定8666清洗消毒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其独特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亓卫东;辛英伟;许建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MIC值的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MIC值的变迁.方法 用Etest法检测临床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的MIC值.结果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从2003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的74.5%,万古霉素的MIC几何均数从1.85μg/ml上升到2.15μg/ml,替考拉宁的MIC几何均数从1.28μg/ml上升到2.07μg/ml,利奈唑烷的MIC值的变化不大.结论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逐年上升,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MIC值有升高的趋势,且以替考拉宁的升高更为明显.

    作者:陈栎江;周铁丽;吴庆;刘媚娜;吴莲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切口感染与非感染病例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以40例CABG切口感染病例为感染组及40例非感染病例为对照组,应用统计学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样本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结果 感染组的住院天数和各项医疗费用均大于对照组,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比对照组增加43.03 d(2.85倍),住院总费用平均增加人民币84 314.38元(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除患者因素以外,还来自很多患者以外的因素;要不断改进外科医师手术技巧,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日,更合理地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围手术期各相关环节的管理.

    作者:李夏明;束冬兰;陈晨;陈颖;伍冀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