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以来,承担着全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任务,2002年又将医院感染工作纳入护理部门统一管理,创下了无菌手术感染率为零的好成绩,措施如下.
作者:李韶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2008年1月,从一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液、骨髓中同时检出1株沙门菌属,该菌生化、血清学证实为猪霍乱沙门菌.
作者:李慧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颈外静脉置管输液可用于外周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长时间,大量输液以及输入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既减少了长时间外周静脉输液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又方便了临床治疗与抢救.
作者:李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特别是对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是其工作的重点,污染物品有效彻底的清洗是灭菌成功的保障,同时,如何避免工作人员免受交叉感染也是其工作的关键所在.我院消毒供应室2007年引进洁定8666清洗消毒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其独特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亓卫东;辛英伟;许建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由于医院工作所受到的职业性危害具有专业特殊性,护士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探讨职业感染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提高护士职业感染的防护意识.
作者:沈红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科从2007年开始启用器械串、标识卡,进行器械分类清洗,有效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同时减少器械包重配和查找器械时间,提高了打包工作的效率.
作者:谢秀庭;任珊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供应室人员如何预防血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笔者对供应室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作者:柴剑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2008年2-10月,我们从2例>70岁患者痰样本中分离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该菌实属少见,报道如下.
作者:杨媛魁;王福刚;贾雪芝;刘鑫;李岩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加强保洁人员管理、保证保洁质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1 保洁人员的现状通过对我院83名保洁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3%来自本区域农村196%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有1人为高中;>30岁的占80%;全部为女性.由此可见,我院保沽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来自农村的居多,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及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和个人防护意识.
作者:吕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不同临床科室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基本构成及优势菌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8年1-5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培养,用VTTEK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对检出菌株的临床分布特点及优势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50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0株(67.7%)、革兰阳性球菌32株(6.4%)、真菌130株(25.9%);在372株细菌中,鲍氏不动杆菌(21.5%)、铜绿假单胞菌(16.9%)、肺炎克雷伯菌(14.8%)、大肠埃希菌(12.4%)为前4位优势菌种;非发酵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与临床外科,而肠杆菌科细菌及真菌则主要分布在非手术科室中,4位优势菌种的药敏结果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5%、8.8%,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8%~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1%~27.0%,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等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则为38.1%~100.0%;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71.7%)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29.1%),均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除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两者均为10.9%外,对于其他的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普遍较肺炎克雷伯菌严重.结论 非发酵菌主要集中在ICU及手术科室,而肠杆菌科细菌和真菌则主要集中在非手术科室;病原菌的耐药性多呈交叉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极少数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因此,临床应加强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措施,一旦发生则应根据药物敏感性报告合理用药.
作者:蒋冬香;陈刚;王玉春;高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细菌鉴定用VT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敏试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306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871株、不动杆菌属65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7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各类标本细菌分离结果分析,以呼吸道标本痰分离率高(66.3%),其次是分泌物(16.8%)、中段尿(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堵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分别为75.2%和78.6%,其次是头孢吡肟(67.3%),头孢他啶(63.6%);不动杆菌属对氨曲南敏感率很低,为12.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均>90.0%,其他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到<6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3.4%、86.2%、89.8%.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高,治疗该类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检测结果选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敏感药物或联合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路西春;李力;刘正祥;李晓玲;刘娜;冉继华;伏建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药敏状况.方法 对2000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分泌物标本中70例患者(68.6%)培养出病原菌10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1株,革兰阴性菌43株,真菌5株;单一菌感染37例,混合菌感染33例,其中Wagner分级≥3级糖尿病足者28例(84.85%),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多药交叉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及头孢菌素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加伊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早期联合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足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楼大钧;朱麒钱;金华伟;斯徐伟;官莉莉;俞钟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胆道疾病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对128份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有68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53.0%,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2.9%)、肺炎克雷伯菌(15.7%)、铜绿假单胞菌(11.4%)、粪肠球菌(10.0%),病原菌对哑胺培南、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三、四代头孢菌素药物敏感性高,对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低.结论 胆汁中病原菌种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多见,依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陆屏;蔡叶樨;杨丹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957份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7份胆汁标本中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率为66.67%;细菌感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09%)、肺炎克雷伯菌(11.19%)、粪肠球菌(8.67%)、屎肠球菌(5.78%)和铜绿假单胞菌(4.69%);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7.22%)为主,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5.48%,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0%,肠球菌属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达73.61%,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达84.72%.结论 致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3种菌为常见,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阿米卡星联合氨苄西林可作为胆道感染的临床经验用药.
作者:应建飞;吕火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方法 应用培养法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支原体检测,同时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267份标本中支原体感染率为46.07%,其中单纯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率为41.57%(11例)、单纯人支原体(Mh)感染率为1.50%(4例),Uu+Mh混合感染率为3.00%(8例);9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高,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次之;耐药率高的是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结论 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支原体的感染已相当普遍,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从而大限度地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余玲玲;杨锦红;舒旷怡;杨海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与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 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ESBLs.结果 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16.00%,其中单独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8.84%,以阴沟肠杆菌、褪色沙雷菌和产气肠杆菌产酶率高(36.00%、31.25%和28.00%);同时产ESBLs的检出率为7.16%,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阳性率高(15.18%、10.60%和8.74%).结论 医院感染菌株产酶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王寅;赵虎;孟丽;夏华峰;尤佳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到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4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痰标本中分离比例高,占86.88%,其后依次为尿液和血液;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0.63%)、左氧氟沙星(12.50%)、头孢吡肟(18.13%)、哌拉西林(18.75%)和头孢他啶(21.25%),其中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60.00%.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多药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重视监测药敏结果,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隆祥;刘池波;潘春琴;张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诊科病房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特点.方法 对急诊科与呼吸科2007年感染标本培养分离的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率的对比.结果 2007年急诊科分离出菌株340株、呼吸科分离366株;分离的病原菌前8位两科大部分相同,其中主要有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之和在急诊科>40.0%,呼吸科约60.0%;但同一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两个科室有较大的差别.结论 结论急诊科病房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与呼吸科基本相似,但其抗菌药物敏感率与呼吸科不同.
作者:钱远宇;孟庆义;罗艳萍;刘杰;陈力;贾立静;孙菁;孟凡山;马劲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中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7年住院部送检标本分离的851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泌尿道和伤口;菌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革兰阳性球菌占36%,真菌占12%;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及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菌,耐药率与大型综合医院相近.结论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比例升高,耐药率高,临床不容忽视.
作者:曾美文;余书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英国先德Tiek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药敏结果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ICU近4年VAP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3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73株,分离率69.3%,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革兰阳性球菌143株,分离率26.6%,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真菌22株,分离率4.1%;大多数病原菌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VAP病原菌种类多而复杂,呈多药耐药,应重视并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耐药性监测,提高治愈率.
作者:金艳;张春和;郭爱兰;徐锋;马金群;陈东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2006年1-12月外科手术后感染送检标本进行培养分离的195株致病菌,采用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及NC31鉴定板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培养出的19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4.4%,革兰阳性球菌25.6%,常见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4株)、肺炎克雷伯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33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具有较好抗菌效果.结论 密切监测外科感染病原菌,对预防治疗外科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家聪;胡凯峰;朱广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537份痰标本中672份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3.72%;672份阳性标本中检出病原菌78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46株(69.82%),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157株(20.0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真菌79株(10.1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敏感;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肺炎链球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二、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性好,对青霉素大部分耐药.结论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病原菌药物敏感性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毛娟华;徐林燕;郑逸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TB系统和纸片扩散法对中段尿标本培养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WHONET5.3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主要的致病菌(57.6%),其次为肠球菌属(14.4%),药敏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0%,铜绿假单胞菌有13.6%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及利奈唑烷为敏感.结论 临床医师应关注泌尿道感染致病菌的种类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以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传领;韩立中;倪语星;陆甜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临床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寻杳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报道两起群发性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病例1组共55份标本,有5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占9.09%;病例2组共66份标本.有5份检出肠炎沙门菌(产肠毒素),占7.58%.结论 两起食物中毒均为细菌污染婚宴食品而导致的群发性细菌性食物中毒.
作者:苏文锦;戴光跃;苏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ICU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新型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存在状况,探讨ABA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株分离自2007年10月-2008年7月ICU患者临床标本的ABA,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新型整合子遗传标记(tnpU基因),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l基因),PCR阳性产物为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测序.结果 tnpU基因检测到11株,阳性率55.0%;qacE△1-sull基因检测到15株,阳性率75.0%.结论 ABA存在严重的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多药耐药状况,与细菌转座子和整合子携带率高有关;氯己定预防术后医院感染需要重新评估.
作者:陈国忠;汪一萍;安敏飞;应建飞;俞燕红;周成杰;贺明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产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情况,确定其基因型,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鉴定分离菌株,进行ESBLs检测;PCR扩增blaSHV基因;对PCR产物测序确定其基因型;并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 171株多药耐药的肠杆菌科中共有26株菌携带blaSHV基因,PCR产物经测序共检出5种基因型:9株携带SHV-28、7株携带SHV12、7株携带SHV-1、2株携带SHV-11和1株携带SHV-5;RAPD结果显示,19株肺炎克雷伯菌有6种RAPD类型,5株阴沟肠杆菌分别为不同的RAPD类型.结论 SHV-12是湖南地区主要流行的SHV型ESBLs,并且在产SHV型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菌株间的克隆传播,未发现产SHV型ESBLs的大肠埃希菌.
作者:李虹玲;刘文恩;陈腊梅;廖经忠;梁湘辉;张运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痰菌群定量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ould提出的痰液细菌定量的简化法,细菌鉴定与药敏采用VITEK32和API系统.结果 1534份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1531株细菌和74株真菌,其中病原菌计数>107 CFU/ml的1490株细菌和19株假丝酵母菌属;细菌构成比:大肠埃希菌24.3%、肺炎克雷伯菌20.7%、肺炎链球菌20.7%、阴沟肠杆菌10.9%、金黄色葡萄球菌10.4%、流感嗜血菌8.7%、铜绿假单胞菌菌5.9%、黏膜炎莫拉菌4.0%.结论 痰涂片和痰培养同时进行,由于口咽部有细菌定植,痰培养的细菌不一定是致病菌,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是致病菌,定量培养能鉴别污染菌和感染菌,一般定量培养细菌数≥107 CFU/ml认为是感染菌,如连续>2次分离到同一细菌也认为是感染菌.
作者:杨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急诊室是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首诊窗口,它的工作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流动性大,急诊室医务人员往往重视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却忽视了引起医院感染的可能性,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严重者导致治疗失败或死亡.
作者:吕金女;赵云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教学医院内镜医院感染管理量化考评的经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内镜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纳入医疗质量检查体系,实施考评.结果 实行量化考评3年来未发生过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量化考评结果逐年提高,内镜科从2005年的85分升至96分,喉镜室从80分升至96分,纤维支气管镜从85分升至98分,实现了内镜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结论 搞好内镜医院感染管理,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关键,组织健全、科室积极配合与共同管理是保证;量化考评是有效措施.
作者:杨怀;杨锦玲;李红灵;徐艳;雷玉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我国综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置的现状.方法 对全国6个省市36所综合医院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8.9%的医院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80.6%的医院内医院感染管理科为一级科室,直接上级主要为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在专职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0.8%,高级职称占39.4%,平均219张床配备一名专职人员.结论 感染管理科的设置已不断规范,但专职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员配备专业比例不合理,医师比例低或没有医师.
作者:李六亿;贾会学;朱其凤;陈新民;龚瑞娥;陈菁;曲绍蓬;胡霞云;赵艳春;贾建侠;赵秀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避免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引发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随机对23所医院医源性锐器伤发生、HIV/AIDS职业认知和标准预防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建立防护体系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结果 23所医院锐器伤的发生率为64.07%,平均每年受伤2.81次/人,折断安瓿与安装针头、输液注射与拔针、重套针帽与分离注射器针头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医务人员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的HIV/AIDS职业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标准预防依从性得分低,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结论 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率高,职业暴露防护认知低,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提高,避免锐器伤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
作者:张咏梅;江智霞;酒井顺子;袁晓丽;赵玲芳;杨德芬;黄仕明;赵远莲;王连红;陈凌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院自1999年5月正式启用层流净化手术室以来,通过严格的人员培训和规范的管理,保证了手术环境的元菌要求和无菌效果,满足了各类手术需要.现将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曹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为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督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医院7个外科病区的护士手卫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2008年3月10日-7月20日,7个外科病区共观察了474个自昼工作时间段,记录了5887次的手卫生情况,需采用皂液加流水洗手3620次(61.49%),可采用含醇手消毒剂搓手2267次(38.51%),平均每个工作小时需实施手卫生的频次为(12.4±2.4)次/h(95%CI:12.2~12.6);7个外科病区的在岗护士人数的平均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33±0.18,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经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10,P<0.01).结论 医院外科病区护士平均手卫生理论频数为(12.4±2.4)次/h,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呈正相关.
作者:任淑华;赵洪峰;陆骏;李虹;章磊玉;钟益萍;周金玉;陈蕾;邵礼仙;李芬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加强细节管理以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 强化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以细节管理为中心.采取了日常督导检查和定期检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健全医院感染细节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结果 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缺陷明显减少,2007年较2006年减少52.00%;无菌手术感染率下降,2006年为0.49%,2007年为0.31%.结论 加强细节管理有利于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伟英;何萍;李永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内镜细胞刷不同清洗和灭菌方法的效果,探讨有效的清洗、灭菌方法.方法 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和血液制成混悬液,将细胞刷浸染,模拟临床使用造成的混合污染,干燥后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机清洗、多酶洗液+手工清洗、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再分别采用戊二醛浸泡5、10 h,戊二醛熏蒸5 h、环氧乙烷灭菌柜进行灭菌,对清洗样本进行隐血试验(OB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 清洗效果: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效果好,OB试验阳性率低、芽胞清除率为99.90%,单纯手工清洗效果差,OB阳性率为56.67%、芽胞清除率低为90.87%;灭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柜和戊二醛浸泡10 h灭菌,所有样本无菌生长;戊二醛浸泡5 h灭菌,未清洗样本仍有菌生长,清洗后可达灭菌合格;戊二醛熏蒸5 h均有菌生长,灭菌不合格.结论 清洗可提高灭菌合格率,对混合污染内镜细胞刷,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是有效的清洗方法,灭菌方法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柜或戊二醛浸泡10 h.
作者:黄瑞娟;魏明;李月玲;李线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笔者对我院普通病房内91个电视遥控器作消毒前、消毒后及消毒使用后3 d的细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祝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工作质量,提高灭菌保证水平,以便加强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方法 每台清洗机第1舱放置英国产Brown STF清洗效果检测卡,对全自动清洗机对器械的清洗效果进行监测;并对可能影响清洗效果的因素进行试验.结果 2年内STF清洗效果检测卡检测清洗器械质量总合格率为98.9%;手术室器械和各科室器械清洗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8.6%和99.4%.结论 全自动清洗机适合清洗外科器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费用,降低了由于手工操作对护士的刺伤和感染,能满足临床的需要;STF检测卡操作安全,能有效地检测清洗机的清洗效果,适合应用于临床.
作者:商玲;徐海凌;王洪梅;王新华;陈美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氯己定液行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及CCU收治的须行机械通气的99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0.5%氯己定液与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口咽部与气管内细菌定植情况等.结果 试验组有14例(26.41%)发生VAP,对照组有23例(50.00%)发生VAP,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插管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早发型VAP有4例(28.57%),对照组中早发型VAP有12例(52.1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氯己定溶液行口腔护理可以减少和延缓VAP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
作者:周薇;王少莲;张平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尿路感染特点,以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对ICU 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661例患者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院内尿路感染63例,发病率9.53%;ICU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抗菌药物、激素应用、留置导尿时间、APACHEⅡ评分有关;病原菌以真菌为主(40.66%),革兰阴性菌31.87%,革兰阳性菌27.46%;ICU尿路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ICU院内尿路感染有其自身特点,值得关注,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激素,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以降低其发病率.
作者:杨爱祥;吴慧娟;郑贞苍;杨静;滕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17044例无菌手术患者资料进行了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分析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4-2006年3年间共发生Ⅰ类手术切口感染3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0.21%;2004、2005、2006年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0.24%、0.22%、0.18%;在36例切口感染中手术时间>3 h的为17例,2~3 h的为12例,<2 h的为7例.其构成比依次为47.23%、33.33%、19.44%.结论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季节、围手术期用药、基础疾病有关,切口感染重在预防,要加强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作者:何耀琴;吴红丽;陈谷霖;于建武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对策,从而有效减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收治的384例患者进行年龄、创伤程度、侵入性操作,人ICU前后急诊手术、住院时间、镇静剂使用等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56例,感染率为40.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3.3%,其次为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首,占71.7%,其次革兰阳性球菌占15.2%,真菌占13.1%;病情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急诊手术、镇静剂使用,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密切.结论 重点关注重度创伤、手术患者,加强人ICU前的管理、建立侵入性操作的护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等均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方桂珍;张丽杰;于杭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调查2000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50272例次,医院感染2979例.结果 近8年医院感染率为5.93%,医院易感人群中以恶性肿瘤患者居多占80.16%,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占67.91%;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全院医院感染率偏低,恶性肿瘤的医院感染率偏高,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作者:王玮;陈宗敏;曹秀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前,大肠埃希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手术部位等.手术后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报道较少,骨科手术后感染的报道更少,容易被忽视.随着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的增加,临床上频繁应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尤其是氨曲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性升高更显著.
作者:吕荷荣;何治勇;李国;王艮存;张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常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首位病原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RICU诊断为VAP 43例患者所分离407株菌的分布、耐药性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对呼吸科3年中7种抗菌药物的年用量与这些药物对VAP首位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7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真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50.0%且逐年增加,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30.0%,耐药率较低依次为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对β-内酰胺类耐药率逐年降低;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和用药频度(DDDs)呈显著正相关(r=1,P<0.0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的年用量与耐药率无相关性.结论 在RICU中VAP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革兰阳性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防治VAP.
作者:延峰;傅宜静;骆文玲;崔蓉;王瑞琴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其原因,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医院2007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住院的54505例患者中有232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4.27%;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率高为33.57%;感染部位因科室的不同而不同,下呼吸道是常见的感染部位(27.19%);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中革兰阴性菌占48.05%、其次是病毒与真菌,分别为占23.25%、14.45%,革兰阳性菌占14.15%;不同月份感染率有所不同.结论 医院感染率与疾病种类相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传染病传播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方希敏;钱江潮;周海霞;王菊香;李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脑瘫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近两年脑瘫住院患儿1272例采取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9.28%,例次感染率9.75%;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多见,占总感染47.46%,其次是胃肠道,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引起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脑瘫患儿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针对其年龄、生理及疾病特点加强监护,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王荥新;蒋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以40例CABG切口感染病例为感染组及40例非感染病例为对照组,应用统计学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样本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结果 感染组的住院天数和各项医疗费用均大于对照组,感染组住院时间平均比对照组增加43.03 d(2.85倍),住院总费用平均增加人民币84 314.38元(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除患者因素以外,还来自很多患者以外的因素;要不断改进外科医师手术技巧,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日,更合理地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围手术期各相关环节的管理.
作者:李夏明;束冬兰;陈晨;陈颖;伍冀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恶性肿瘤医院败血症患者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6.864)、原发感染灶(OR=20.189)、中心静脉置管(OR=28.664)、激素使用(OR=8.355)、中性粒细胞<0.5 g/L(OR=12.090)、血白蛋白<35 g/L(OR=3.758),均是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败血症的发生.
作者:石娜;徐卫;薛利霞;舒雪芹;温鸿;陈永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口腔诊疗器械灭菌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状况.方法 用无菌棉拭子反复涂抹物体表面,以5件同类器械为1份样本;高速和超速两次离心,分别取其上清液和底部沉淀液;用ELISA法检测HBsAg,巢式PCR法定性检测HBV DNA.结果 一级医疗机构灭菌后口腔诊疗器械、诊疗环境HBsAg阳性率为3.59%,且在HBsAg阴性样品中HBV DNA阳性率为6.45%;二、三级医疗机构均阴性.结论 一级医疗机构仍存在HBV污染,应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并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消毒技术规范>.
作者:单爱兰;刘勇;解晓华;刘鹏;何海艳;邹明;吴伟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主要致病菌有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预处理相关的严重黏膜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导致的皮肤和黏膜屏障损伤,糖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容易发生IFI.
作者:岑坚;沈建良;赵德峰;王立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加强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坚持医院感染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对重点环节如:建立消毒防护感染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基本预防控制感染的技巧以及对操作过程的细微控制.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了医疗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有效提高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结论 加强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是预防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肖远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综合ICU)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5月-2008年5月82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ICU为9.8%,假丝酵母菌属占59.6%,主要表现有大量白色淡黄稀痰,诱发因素主要有病情危重、气道开放、不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激素、侵入性治疗等,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疗效好.结论 应重视消除诱发因素、早期诊断和经验治疗.
作者:曾清;卜会驹;曾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患者腰段硬膜外术后止痛硬膜外导管尖端细菌异生的情况.方法 100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ASAI级或Ⅱ级,选取L1-2棘间隙在无菌条件下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后用低浓度局麻药及芬太尼行硬膜外术后止痛,3 d后在无菌条件下拔除硬膜外导管,剪取尖端2 cm送细菌培养.结果 共有9例患者硬膜外导管尖端发生细菌异生(9.0%),检出表皮葡萄球菌6株(66.7%);肠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酵母菌属各1株,各占11.1%;无1例患者出现硬膜外感染的征象.结论 腰段硬膜外术后止痛的病原菌异生发生率较低,临床上未出现硬膜外感染征象,术后3 d内行硬膜外止痛可不考虑硬膜外感染的威胁,但对高危人群,仍以应用一定的预防措施为宜.
作者:张岩;王立水;梁立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s)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CRBSIs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1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原菌及污染菌分离情况及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 137例患者中80例为CRBSIs确诊病例,共分离出9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43株(46.7%),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1株(33.7%),革兰阴性杆菌31株(33.7%),假丝酵母菌属18株(19.6%);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9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0%.结论 CNS是CRBSIs的常见病原菌,假丝酵母菌属在CRBSIs的病原菌中占相当比例,常见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
作者:蔡继明;杨玉芳;陈妮娜;董叶丽;黄俊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呼吸机启动48 h以后至人工气道拔管后48 h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临床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随着呼吸机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医院的ICU和CCU后,VAP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69%,机械通气每增加1 d,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增加1%~3%[2,3].
作者:陈汝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精神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的4092例住院患者,在前瞻性监测的同时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 有471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1.51%,其中治疗性用药例274例(58.17%),预防性用药196例(41.61%)(P<0.001);无指征用药1例(0.21%),单一用药420例(89.17%),二联用药51例(10.83%)(P<0.0001);对治疗用药的病例送检率为0.结论 医院在抗菌药物应用指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细菌培养送检率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教育、监督管理.
作者:吴建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利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模式.方法 利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数据保存等工作,结合专职人员的实时动态监测和多种形式的反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结果 结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8.79%下降至80.19%,三代头孢预防用药率由72.34%下降至11.2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7.89%提高到80.18%.结论 结合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监测及时、准确,覆盖面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管理效果.
作者:孟黎辉;姜雪;郑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呼吸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呼吸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共分离菌株264株,革兰阳性菌68株(25.8%),革兰阴性菌165株(62.5%),真菌31株(11.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77.1%,3年中呈增加趋势;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索的耐药率为44.4%~66.7%;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70.0%的药物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结论 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符合近年来病原菌的变化趋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日趋增高,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玉燕;吴春明;许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了解其变化趋势,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分离出的17923株菌株,分析其分布、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 排在前9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屎肠球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首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呈现下降的趋势,ESBLs+大肠埃希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分离出的病原菌仍然是医院患者的常见感染菌,同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刘娟;王雪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MIC值的变迁.方法 用Etest法检测临床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的MIC值.结果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从2003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的74.5%,万古霉素的MIC几何均数从1.85μg/ml上升到2.15μg/ml,替考拉宁的MIC几何均数从1.28μg/ml上升到2.07μg/ml,利奈唑烷的MIC值的变化不大.结论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逐年上升,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MIC值有升高的趋势,且以替考拉宁的升高更为明显.
作者:陈栎江;周铁丽;吴庆;刘媚娜;吴莲凤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