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爱兰;刘勇;解晓华;刘鹏;何海艳;邹明;吴伟慎
我科从2007年开始启用器械串、标识卡,进行器械分类清洗,有效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同时减少器械包重配和查找器械时间,提高了打包工作的效率.
作者:谢秀庭;任珊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以制定相应对策,从而有效减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ICU收治的384例患者进行年龄、创伤程度、侵入性操作,人ICU前后急诊手术、住院时间、镇静剂使用等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56例,感染率为40.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3.3%,其次为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首,占71.7%,其次革兰阳性球菌占15.2%,真菌占13.1%;病情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急诊手术、镇静剂使用,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密切.结论 重点关注重度创伤、手术患者,加强人ICU前的管理、建立侵入性操作的护理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等均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方桂珍;张丽杰;于杭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由于医院工作所受到的职业性危害具有专业特殊性,护士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探讨职业感染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提高护士职业感染的防护意识.
作者:沈红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利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模式.方法 利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数据保存等工作,结合专职人员的实时动态监测和多种形式的反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结果 结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8.79%下降至80.19%,三代头孢预防用药率由72.34%下降至11.2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7.89%提高到80.18%.结论 结合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监测及时、准确,覆盖面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管理效果.
作者:孟黎辉;姜雪;郑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支原体感染及药敏情况.方法 应用培养法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支原体检测,同时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267份标本中支原体感染率为46.07%,其中单纯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率为41.57%(11例)、单纯人支原体(Mh)感染率为1.50%(4例),Uu+Mh混合感染率为3.00%(8例);9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高,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次之;耐药率高的是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结论 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支原体的感染已相当普遍,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从而大限度地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余玲玲;杨锦红;舒旷怡;杨海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感染科以来,承担着全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任务,2002年又将医院感染工作纳入护理部门统一管理,创下了无菌手术感染率为零的好成绩,措施如下.
作者:李韶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诊科病房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特点.方法 对急诊科与呼吸科2007年感染标本培养分离的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率的对比.结果 2007年急诊科分离出菌株340株、呼吸科分离366株;分离的病原菌前8位两科大部分相同,其中主要有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之和在急诊科>40.0%,呼吸科约60.0%;但同一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在两个科室有较大的差别.结论 结论急诊科病房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与呼吸科基本相似,但其抗菌药物敏感率与呼吸科不同.
作者:钱远宇;孟庆义;罗艳萍;刘杰;陈力;贾立静;孙菁;孟凡山;马劲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加强保洁人员管理、保证保洁质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1 保洁人员的现状通过对我院83名保洁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3%来自本区域农村196%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有1人为高中;>30岁的占80%;全部为女性.由此可见,我院保沽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来自农村的居多,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及科学的清洁卫生理念和个人防护意识.
作者:吕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细菌鉴定用VT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敏试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 自2003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306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871株、不动杆菌属65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79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各类标本细菌分离结果分析,以呼吸道标本痰分离率高(66.3%),其次是分泌物(16.8%)、中段尿(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堵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分别为75.2%和78.6%,其次是头孢吡肟(67.3%),头孢他啶(63.6%);不动杆菌属对氨曲南敏感率很低,为12.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均>90.0%,其他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到<6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73.4%、86.2%、89.8%.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高,治疗该类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检测结果选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敏感药物或联合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路西春;李力;刘正祥;李晓玲;刘娜;冉继华;伏建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ICU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新型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存在状况,探讨ABA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株分离自2007年10月-2008年7月ICU患者临床标本的ABA,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新型整合子遗传标记(tnpU基因),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l基因),PCR阳性产物为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测序.结果 tnpU基因检测到11株,阳性率55.0%;qacE△1-sull基因检测到15株,阳性率75.0%.结论 ABA存在严重的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多药耐药状况,与细菌转座子和整合子携带率高有关;氯己定预防术后医院感染需要重新评估.
作者:陈国忠;汪一萍;安敏飞;应建飞;俞燕红;周成杰;贺明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内镜细胞刷不同清洗和灭菌方法的效果,探讨有效的清洗、灭菌方法.方法 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和血液制成混悬液,将细胞刷浸染,模拟临床使用造成的混合污染,干燥后采用手工清洗、超声机清洗、多酶洗液+手工清洗、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再分别采用戊二醛浸泡5、10 h,戊二醛熏蒸5 h、环氧乙烷灭菌柜进行灭菌,对清洗样本进行隐血试验(OB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 清洗效果: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效果好,OB试验阳性率低、芽胞清除率为99.90%,单纯手工清洗效果差,OB阳性率为56.67%、芽胞清除率低为90.87%;灭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柜和戊二醛浸泡10 h灭菌,所有样本无菌生长;戊二醛浸泡5 h灭菌,未清洗样本仍有菌生长,清洗后可达灭菌合格;戊二醛熏蒸5 h均有菌生长,灭菌不合格.结论 清洗可提高灭菌合格率,对混合污染内镜细胞刷,多酶洗液+超声机清洗是有效的清洗方法,灭菌方法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柜或戊二醛浸泡10 h.
作者:黄瑞娟;魏明;李月玲;李线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尿路感染特点,以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对ICU 2005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661例患者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院内尿路感染63例,发病率9.53%;ICU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抗菌药物、激素应用、留置导尿时间、APACHEⅡ评分有关;病原菌以真菌为主(40.66%),革兰阴性菌31.87%,革兰阳性菌27.46%;ICU尿路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ICU院内尿路感染有其自身特点,值得关注,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激素,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以降低其发病率.
作者:杨爱祥;吴慧娟;郑贞苍;杨静;滕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脑瘫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近两年脑瘫住院患儿1272例采取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9.28%,例次感染率9.75%;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多见,占总感染47.46%,其次是胃肠道,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引起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脑瘫患儿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针对其年龄、生理及疾病特点加强监护,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王荥新;蒋雪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与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 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头孢曲松三维试验检测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和ESBLs.结果 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16.00%,其中单独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8.84%,以阴沟肠杆菌、褪色沙雷菌和产气肠杆菌产酶率高(36.00%、31.25%和28.00%);同时产ESBLs的检出率为7.16%,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阳性率高(15.18%、10.60%和8.74%).结论 医院感染菌株产酶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王寅;赵虎;孟丽;夏华峰;尤佳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呼吸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呼吸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呼吸科病房送检的所有标本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共分离菌株264株,革兰阳性菌68株(25.8%),革兰阴性菌165株(62.5%),真菌31株(11.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77.1%,3年中呈增加趋势;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索的耐药率为44.4%~66.7%;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70.0%的药物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结论 呼吸科病房临床分离菌符合近年来病原菌的变化趋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的耐药日趋增高,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玉燕;吴春明;许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957份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57份胆汁标本中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率为66.67%;细菌感染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09%)、肺炎克雷伯菌(11.19%)、粪肠球菌(8.67%)、屎肠球菌(5.78%)和铜绿假单胞菌(4.69%);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7.22%)为主,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5.48%,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0%,肠球菌属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达73.61%,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达84.72%.结论 致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较多,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3种菌为常见,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阿米卡星联合氨苄西林可作为胆道感染的临床经验用药.
作者:应建飞;吕火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急诊室是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首诊窗口,它的工作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流动性大,急诊室医务人员往往重视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却忽视了引起医院感染的可能性,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严重者导致治疗失败或死亡.
作者:吕金女;赵云和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为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督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医院7个外科病区的护士手卫生进行调查.结果 自2008年3月10日-7月20日,7个外科病区共观察了474个自昼工作时间段,记录了5887次的手卫生情况,需采用皂液加流水洗手3620次(61.49%),可采用含醇手消毒剂搓手2267次(38.51%),平均每个工作小时需实施手卫生的频次为(12.4±2.4)次/h(95%CI:12.2~12.6);7个外科病区的在岗护士人数的平均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33±0.18,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经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10,P<0.01).结论 医院外科病区护士平均手卫生理论频数为(12.4±2.4)次/h,护士与病床比例系数与手卫生频次呈正相关.
作者:任淑华;赵洪峰;陆骏;李虹;章磊玉;钟益萍;周金玉;陈蕾;邵礼仙;李芬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地调查2000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50272例次,医院感染2979例.结果 近8年医院感染率为5.93%,医院易感人群中以恶性肿瘤患者居多占80.16%,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占67.91%;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全院医院感染率偏低,恶性肿瘤的医院感染率偏高,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作者:王玮;陈宗敏;曹秀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痰菌群定量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Gould提出的痰液细菌定量的简化法,细菌鉴定与药敏采用VITEK32和API系统.结果 1534份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1531株细菌和74株真菌,其中病原菌计数>107 CFU/ml的1490株细菌和19株假丝酵母菌属;细菌构成比:大肠埃希菌24.3%、肺炎克雷伯菌20.7%、肺炎链球菌20.7%、阴沟肠杆菌10.9%、金黄色葡萄球菌10.4%、流感嗜血菌8.7%、铜绿假单胞菌菌5.9%、黏膜炎莫拉菌4.0%.结论 痰涂片和痰培养同时进行,由于口咽部有细菌定植,痰培养的细菌不一定是致病菌,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是致病菌,定量培养能鉴别污染菌和感染菌,一般定量培养细菌数≥107 CFU/ml认为是感染菌,如连续>2次分离到同一细菌也认为是感染菌.
作者:杨爱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