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对呼叫系统手柄的管理

王岚

关键词:医院, 呼叫系统手柄, 管理
摘要:为了提升医院护理管理水平,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及时迅速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医院病房床头均设置了呼叫系统,而呼叫系统手柄常经住院患者、陪护、探视者等随时使用接触,因此细菌污染机会较多,易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我院自2007年1月将全院呼叫系统手柄清洁消毒处理纳入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明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8年小儿尿路感染病原学变迁及药物敏感变化

    目的 探讨近8年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变迁.方法 收集医院2000-2007年门诊及住院患儿经尿培养确诊为尿路感染者39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共检出菌株402株,以G-杆菌为主,占72.9%,埃希菌届多见(34.4%),G+球菌占27.1%,主要是葡萄球菌属(12.9%)和肠球菌属(10.4%),其中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球菌属感染比例逐年上升,G-杆菌对氨苄西林、一~四代头孢耐药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G+球菌对氨苄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率高,对呋喃坦啶和万古霉素耐药率低;8年来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增高,尤以氨苄西林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突出,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万古霉素活性一直较强.结论 小儿尿路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G+球菌有增加趋势,氨苄西林已不能作为首选用药,应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以合理用药.

    作者:杨帆;都鹏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肾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综合性与目标性监测的效果评价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它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环节监测.笔者对2007年1-6月肾内科出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监测,并对2008年1-6月出院患者有针对性采用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作者:蒋景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剖宫产术前预防用药对预防切口感染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前预防用药对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归入术前用药和术前不予用药两个组,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术前用药组切口感染率为3.8%,术前不用药组为9.3%(X2=6.00,P<0.05);术后临床感染体征(切口渗出液增多、局部红肿痛、发热、切口化脓)发牛率,以及病原菌培养阳性检出率,不用药组均明显高于术前用药组.结论 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能显著降低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王选华;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 对分离出的细菌采用API 20NE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筛选金属酶.结果 在150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4.0%),其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从20.0%~55.0%),耐药率高的是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阿米卡星,均>60.0%;在所有菌株中有37株(24.7%)产ESBLs,66株(44.0%)产AmpC酶,16株(10.7%)产碳青酶烯酶,其中12株(8.0%)为金属酶.结论 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外,鲍氏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产ESBLs、AmpC酶和金属酶是其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

    作者:曹伟;姚冬梅;郑荣;刘礼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呼吸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现状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变迁、与肺部基础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呼吸病房下呼吸道感染1428例住院患者痰菌(或纤维支气管镜吸取分泌物)培养1529株阳性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52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326株(86.7%),革兰阳性球菌203株(13.3%);肺部基础疾病组较无肺部基础疾病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高,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率低;嗜血菌属对大观霉素,多西环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敏感;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敏感率均较低,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肺炎链球菌对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万古霉素敏感性好.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且多发于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常见病原菌耐药现象较严重,临床上注意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罗百灵;张乐蒙;王丽静;胡成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护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 对护生发生锐器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2007年8月-2008年5月在医院实习的护生发生锐器伤,并登记<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在30名锐器伤中,锐器伤种类中针刺伤23名(76.7%),其他伤7名(23.3%);锐器伤发生操作环节,操作中15名,操作后15名;未戴手套23名(76.7%);伤害86.7%发生在手指;30名锐器伤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63.3%.结论 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改进护理器材,规范护生操作流程,能切实减少护生发生锐器伤;健全锐器伤监测、呈报制度,确保护生职业安全.

    作者:周敏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手消毒与洗手效果分析评价

    在医院感染传播途径中,经医务人员手传播往往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手消毒与洗手是阻断因医务人员操作而传播疾病的简单、经济、有效也难做好的工作.我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用手消毒代替洗手既简单方便、又经济的做法,值得推广.

    作者:邵立红;梁琳;杜艳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STERRAD NX H2O2低温灭菌器灭菌过程取消原因探析

    我院手术室于2005年10月引进强生(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STERRAD NX低温灭菌器,作为一种新技术有其特殊性,掌握特殊的操作流程对完成灭菌过程起决定作用.现将两年使用情况及灭菌过程取消原因分析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方燕姿;王美女;雷旭红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2006-2007年产ESBLs和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基因型研究

    目的 调查2006-2007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产ESBLs和AmpC酶的存在形式.方法收集2006-2007年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110株,用K-B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头孢他啶等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法检测TEM、SHV、GES、PER、CTX-M-1群、CTX-M-2群、CTX-M-3群、DHA和MIR-1/ACT-1基因,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结果 11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在0~49.9%,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在80.0%~100.0%,110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单产ESBLs为主要形式,ESBLs基因为CTX-M和SHV型,AmpC酶基因为ACT和DHA型,它们均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其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 同时存在ESBLs和AmpC酶足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耐药基因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两年比较,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呈下降趋势.

    作者:魏绪廷;孙慧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肿瘤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5月684例肿瘤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684例肿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8例,感染率11.4%,发生时间多在住院后1周,呼吸道感染多,占67.03%;病原学检查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年龄、住院时间、患病时间、化疗药物及抗菌药物应用、肿瘤部位、恶性程度、营养状况与医院感染有关.结论 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牛率高,应当充分重视上述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田玉凤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浅静脉留置针污染的病原学调查及预防对策

    目的 调查浅静脉留置针细菌污染情况,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静脉留置针细菌培养结果、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7年送检的留置针细菌培养标本,总阳性率20.2%,2007年阳性率明显低于2006年阳性率(X2=7.66,P<0.01);共检出各种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1株,占51.9%,革兰阴性杆菌36株,占45.6%,真菌2株,占2.5%;导管相关感染知识的缺乏,无菌操作不严,留置期间套管口保护性措施不够,留置时间过长等是导致留置针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培训,规范置管护理和无菌操作,控制留置时间等,是减少留置针污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锡莉;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目的 分析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进入医院验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示医疗机构应重视医疗器械的验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进入医院验收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产品.结果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主要存在着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超标,无合格证明产品灭菌合格,包装破损,失效期不清晰,产品型号内外不符.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号与产品分类目录不符等.结论 以上存在的问题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指标不相符合,医疗机构验收中发现类似的问题,应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杜绝进入临床,这样才能达到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使用.

    作者:刘新明;杜显峰;卢光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新生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效果观察

    为了解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保温箱的污染状况,2008年10-11月对6台暖箱反复采样进行细菌监测,摸索出可行的清洗消毒方法.

    作者:李转芬;马惠敏;李彦芬;王文爱;祁荣;苗勤;白泽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国内外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应用进展与比较

    医院感染管理是现代医学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现代化的医院里有5%~10%的患者发生>1种医院感染,全球每时每刻都有140万人正在承受着医院感染所带来的痛苦[1].自1847年Ignaz Semmelweis首次利用医院感染监测机制成功控制产褥热的死亡,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在医疗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随之产生的额外医疗费用也大幅提高口[2-4].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础,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能够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5].

    作者:匡季秋;武迎宏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阳性血培养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的 建立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从阳性血培养瓶中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方法 以293份阳性血培养瓶中的细菌为检测对象,采用盐酸胍-苯甲醇法提取细菌DNA,然后以LAMP技术扩增ssa和mecA基因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对甲氧西林的耐药性,并将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较.结果 在293份阳性血培养瓶中,采用LAMP法检测到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传统方法比较,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100%,且检测时间缩短约1 h.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方便快速,适合从阳性血培养瓶中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作者:周义正;王昌富;李向阳;邱小燕;付千钧;杨锦红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迁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状况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ICU所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测定.结果 5年中共分离到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386株,多见的依次是不动杆菌属219株、铜绿假单胞菌117株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6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呈高耐药性,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3.7%、28.3%和42.9%;2007年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升高至21.7%;近2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明显升高(58.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总耐药率低(20.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较敏感的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 非发酵菌是ICU重要的病原菌,加强其流行及耐药性监测可以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葛庆岗;汪宗昱;阴桢宏;朱曦;么改琦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法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新的中心静脉置管封管方法.方法选择136例次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封管;A组46例(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组)、B组45例(庆大霉素与肝素混合封管组)和C组45例(肝素组),监测感染等情况.结果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导管内感染率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C组明显降低(6.5%、4.4%比22.2%,P<0.05,4.3%、2.2%比17.8%,P<0.05).结论 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能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内感染的发牛率,不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封管方法.

    作者:万翠娥;袁慧忠;李树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一体化产房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措施

    目的 探讨对剖宫产、平产、家庭化分娩一体化产房实施的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控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一体化产房作观察组,普通产房作对照组,将两组施行不同的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控措施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生物监测、产妇会阴切口及新牛儿脐部感染率、剖宫产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一体化产房的医院感染平均感染率为0.27%,远低于普通产房的平均感染率4.73%(P<0.01),物体表面、空气、工作人员手(P<0.01及0.05),会阴切口及脐带感染率(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P<0.05)亦低于普通产房.结论 一体化产房采用的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控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立芹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观察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医院获得性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阶段监测和总结北京天坛医院NSICU 1995-2009年3月所有细菌分离株及耐药性.结果 细菌共计1314株,革兰阴性菌830株(63.2%),革兰阳性菌484株(36.8%);排前6位菌株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感染部位为肺部感染91.2%、脑脊液感染3.8%、其他感染4.9%.结论 NSICU中以肺部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多见;系统监测NSICU感染的特点及其细菌耐药动态,是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前提;降低NSICU感染率的重点是控制肺部感染,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也应予以重视.

    作者:赵立红;王强;徐明;唐明忠;张艳;周建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评价指标,从而建立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对1897例人住ICU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入选病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分项研究,并对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其与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指标中单因素分析共有13项与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对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纳入的相关指标为APACHE Ⅱ评分、血清前白蛋白、使用血制品、单纯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中心静脉插管(CVC)、肠内营养等7项.结论 将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立医院感染预警模型奠定基础.

    作者:王力红;赵霞;马文晖;张京利;王桂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