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一所医院两个院区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张常然;彭丹心;杨永洁;林建聪;谭清华;刘霞;李鸣

关键词:医院感染, 监测, 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在相同管理模式下,同一所医院的两个院区医院感染的特点是否有所不同.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的两个院区在2007年1-12月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主要的感染部位、主要的科室分布、病原菌的分离情况.结果 院本部和院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4.8%;两者的感染部位及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基本相同,但院本部的真菌感染率在所有检测的病原菌中高;两者医院感染发牛率高的主要的科室分布有所不同.结论 在相同管理模式下,不同的医院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身的特点.在医院感染的防治过程中,对不同医院和科室防治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综合性与目标性监测的效果评价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它能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环节监测.笔者对2007年1-6月肾内科出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监测,并对2008年1-6月出院患者有针对性采用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作者:蒋景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行政后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

    由于行政后勤人员不直接接触患者,在医院感染的防护方面,是一个易被忽略的群体.笔者对行政后勤人员自我防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防护对策.

    作者:陈秀琴;李建慧;贾立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护生锐器伤的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 对护生发生锐器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2007年8月-2008年5月在医院实习的护生发生锐器伤,并登记<医院医疗锐器伤呈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在30名锐器伤中,锐器伤种类中针刺伤23名(76.7%),其他伤7名(23.3%);锐器伤发生操作环节,操作中15名,操作后15名;未戴手套23名(76.7%);伤害86.7%发生在手指;30名锐器伤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63.3%.结论 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改进护理器材,规范护生操作流程,能切实减少护生发生锐器伤;健全锐器伤监测、呈报制度,确保护生职业安全.

    作者:周敏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新型EASY480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清洗是大量再生医疗器械物品包装灭菌前的一道重要程序,为了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临床科室使用无菌物品达到快捷、充足、无菌的要求,我院从2008年9月购进了山东新华医疗设备厂生产的新型EASY480全自动清洗消毒器,能清洗、消毒、干燥.使用3个月来,观察其对9万余件再生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施玉峰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评估与真菌感染的研究

    目的 研究慢件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真菌的检出情况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危险性的之间关系.方法对2007年7月-2008年6月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119例患者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对真菌培养阳性者做菌丝鉴别和检测药物敏感性;所有患者均进行APACHE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估测评分),根据APACHEⅡ积分的结果代入Knaus方程计算出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危险性.结果 119例患者的痰标本共分离出真菌22株(18.4%),重度COPD患者血气分析呈现显著的呼吸衰竭倾向,真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轻中度COPD患者;APACHEⅡ积分越高的患者真菌的检出率也越高,死亡危险性也越高.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感染仍以细菌为主,但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多,病情严重度的增加,真菌感染也随着增多,而且真菌感染的患者死亡危险性明显增加.真菌可能是呼吸功能差、病情危重患者的优势菌,在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应该考虑.

    作者:易震南;黄仁清;宋泽庆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8例绝经妇女宫腔积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宫腔积脓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例绝经妇女宫腔积脓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绝经妇女宫腔积脓的原因与老年性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绝经后不及时取出节育器及合并子宫内膜癌有关;3例患者合并子宫穿孔、1例合并感染性休克,4例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积液;5例行宫腔引流治愈,3例子宫穿孔患者行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绝经妇女宫腔积脓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应针对原因进行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冷馨;王立岩;盛敏佳;冷维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者病原体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男性生殖道标本中支原体、衣原体的检测,分析其耐药性,提出合理的用药对策.方法 采用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衣原体采用单克降抗体胶体金法检测其抗原,对320例男性生殖道感染者进行培养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320份标本中检出支原体阳性率28.4%,沙眼衣原体阳性率5.6%,其中解脲脲支原体阳性率占19.7%.人支原体阳性率占8.8 0A,解脲脲支原体和人支原体混合感染阳性率为3.1%,支原体和衣原体混合感染阳性率为2.2%;支原体对抗菌药物药敏结果显示,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有较好的抑菌能力.结论 支原体、农原体感染病例在增加,耐药株也在增加,对男性支原体感染者应选用敏感率较高的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对耐药率高的罗红霉素等,用药时要慎重.

    作者:朱国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下呼吸道感染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采样培养的对比分析

    为了解我院呼吸科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经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采样技术及常规取痰两种不同方法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结果,研究总结了2007年3月-2008年12月,收住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200份采样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君玲;马玲;叶扬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28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居第1位,62.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是36.5%和40.9%;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平均检出率为35.7%.结论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药菌的流行趋势.

    作者:陶智;王艳;齐金海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唯阴康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一次性阴道抑菌吸附器唯阴康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BV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70例.A组口服甲硝唑治疗,B组应用唯阴康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局部用药治疗,进行比较.结果 B组疗效显著高于A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8%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3,P<0.05);且复发率低于A组.复发率分别为12.3%及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结论 唯阴康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BV,疗效稳定,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冷维春;刘俊宝;郭丽娟;冷馨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改进气管切开切口护垫的临床应用与探讨

    目的 探讨改进气管切开切口护垫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68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改进后护垫,对照组采用传统护垫,比较两组患者更换护垫次数、气管切口菌落数、更换被套次数、患者舒适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第1周人均更换护垫次数减少16.8次、伤口菌落数降低2070.3CFU/cm2,更换被套次数减少1.66次(P<0.01),两种护垫对患者皮肤的刺激性和透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切口护垫临床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气管切开切口护垫.

    作者:姚亚春;刘进先;蔡宇;陈兰;张萍;谢良才;李雪文;李德珍;张应喜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原因

    脉动真空灭菌器故障的发生不仅与零部件使用寿命和内在质量有关,还与使用方法正确与否及日常维护保养有很大关系,凼此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作者:薛淑芳;林杰;李玉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抗菌药物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hld基因转录调控研究

    目的 检测表皮葡萄球菌hld基因在抗菌药物MIC浓度作用下在生物膜形成、细菌脱离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变化,探索抗菌药物是否通过影响hld基因转录,介导了牛物膜相关的耐药和持续感染.方法 以MIC浓度4种抗菌药物作用于表皮葡萄球菌,采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解离不同时段hld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并与无药对照组相应时段的转录水平相对照,了解抗菌药物对hld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 各组细菌hld基因转录水平从黏附时开始下降,随后数小时持续下降,对照组在24 h后缓慢上升,72 h与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抗菌药物组无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菌药物通过对hld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使表皮葡萄球菌黏附作用增强,后期可防止输水通道基质解离和细菌脱离,降低药物渗入,从而导致抗菌药物耐药.

    作者:韩乾国;雷学忠;张磊;吕晓菊;俞汝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法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新的中心静脉置管封管方法.方法选择136例次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封管;A组46例(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组)、B组45例(庆大霉素与肝素混合封管组)和C组45例(肝素组),监测感染等情况.结果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及导管内感染率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C组明显降低(6.5%、4.4%比22.2%,P<0.05,4.3%、2.2%比17.8%,P<0.05).结论 庆大霉素与肝素分离封管能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内感染的发牛率,不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封管方法.

    作者:万翠娥;袁慧忠;李树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医护人员手卫生与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在许多相关研究中,证实了医师在诊查不同患者之间、护士给患者治疗前后或患者与患者之间清洁洗手均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施玉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转归.方法对医院12例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确诊3例,临床诊断4例,高危疑似5例,其中,肺穿刺活检发现新型隐球酵母菌包囊1株,胸水培养发现白色假丝酵母菌1株,支气管镜灌洗液培养发现光滑假丝酵母菌1株;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例,G试验及GM试验均阳性2例,9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高密度团块影,3例为多发片状及絮状影;10例治疗患者,治愈8例,好转1例,死亡1例;有效率90.0%,治愈率80.0%,死亡率8.3%,2例未治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肝移植术后中远期肺部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属和隐球酵母菌属为主,在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及药物耐受性方面有别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真菌感染.

    作者:陈虹;张庆;张文学;田彦;赵凤翎;王旭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的活动中,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和隐患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和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并且实施质量改进.结果 经过连续5年持续质量改进,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得到明显提高,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领导之间融洽度逐年上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率由60%上升到100%,灭菌物品的监测率由70%上升到100%,待灭菌包的合格率55%上升到95%,相关科室的满意度由85%上升到100%,由于重视工作环节质量管理,杜绝或减少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疗安全、医疗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供保障.

    作者:韩平平;吕永杰;赵云霞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比较4种品牌支原体液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检测解脲脲支原体(Uu)及5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评价不同厂家支原体试剂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2)、珠海岍珠(ICS)、黑马(IES)、上海其昌达等4种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在相同条件下,对260份临床标本做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比较5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一致性程度.结果 4种品牌支原体液体培养试剂盒48 h对解Uu的检出率分别是IST2为45.4%、ICS为36.2%、IES为37.7%、上海其昌达为36.9%.药敏试验结果:IST2中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低,明显优于其他3种试剂结果,不同厂家支原体试剂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做支原体培养时,选用支原体液体培养鉴定试剂盒应慎重.

    作者:陈杨芳;邹珂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多功能医用卸针头器在职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多功能医用卸针头器在职业安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洁;李薇;宋红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同一所医院两个院区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在相同管理模式下,同一所医院的两个院区医院感染的特点是否有所不同.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甲医院的两个院区在2007年1-12月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主要的感染部位、主要的科室分布、病原菌的分离情况.结果 院本部和院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4.8%;两者的感染部位及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基本相同,但院本部的真菌感染率在所有检测的病原菌中高;两者医院感染发牛率高的主要的科室分布有所不同.结论 在相同管理模式下,不同的医院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身的特点.在医院感染的防治过程中,对不同医院和科室防治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作者:张常然;彭丹心;杨永洁;林建聪;谭清华;刘霞;李鸣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