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黎巴嫩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

胡小兵;李松

关键词:维和, 医院感染管理, 现状, 对策
摘要:目的 提高黎巴嫩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厌院感染管理效能,严防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方法 对黎巴嫩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在医院感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罗列、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 受维和医疗任务特点的影响,黎巴嫩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患者及疾病谱的多样性、维和任务对医院感染的影响、HIV阳性率较高、人员防护意识落后、医院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应从多个方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结论 为了更好地开展黎巴嫩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改进与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系统的医院感染预防系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rmtB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烧伤分离株中流行

    目的 了解分离自烧伤科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l)、转座子基因(merA)存在状况.方法 以K-B法测量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PCR法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以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别为aac(6′)-Ⅰ b、aac(6″)-Ⅱ、ant(2″)-Ⅰ,检出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所测20株菌均携带qacE△l-sull(阳性率100.0%),19株携带merA基因(阳性率95.0%).结论 分离自烧伤科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及168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有关,qacE△1-sull及merA携带率高,说明转座子及整合子是细菌间基因传播的重要机制,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此类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作者:吕建国;苏青和;张烽;糜祖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分析

    目的 了解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7年12月从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然后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的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肠杆菌科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9%、9.2%和12.9%;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7.7%、8.1%、20.4%、21.5%和34.1%.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肠杆菌科菌及非发酵菌中的鲍氏不动杆菌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具有非常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也均<40.0%,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文丁;胡龙华;熊建球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感染科防范针刺伤的护理管理

    临床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的危害性强,后果严重,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护士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从2005年11月加强了预防针刺伤的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田建华;曾祥铨;黄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二氧化氯用于牙科水道消毒灭菌的效果评估

    目的 调查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抑制牙科水道内细菌生长、定植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2个有独立供水系统的牙科水道单元,其中3个单元以及自来水作为对照;分别在水道处理前、处理后每周1次连续5周采集23个水道的样本;将这些水样本系列稀释、置于R2A琼脂培养板并设平行对照,于37℃孵育7 d,计数菌落.结果 3个对照水道的菌落数中位值为8440 CFU/ml,而19个经消毒处理水道的菌落数中位值为9160 CFU/ml;1周后,19个处理水道中的18个菌落数<200 CFU/ml,到4周时,所有处理水道中的菌落数均为0 CFU/ml,并维持到第5周;扫描电镜检查显示类似结果,即经过化学消毒处理的牙科水道样本中几乎无生物膜,而未处理的对照水道有明显的生物膜形成.结论 在牙科水道中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生长和定植,使牙科用水达到美国牙科协会(ADA)制定的<200 CFU/ml的目标.

    作者:金爱琼;赵俊颖;宁克勤;张磊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ICU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感染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ICU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ICU自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做细菌培养,获得鲍氏不动杆菌128株,并进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噻吩(99.22 %)、头孢西丁(96.09%)、头孢呋辛(94.53%);耐药率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6.25%).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是ICU内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作者:陈明法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静脉留置针透明敷料在护士职业防护措施中的应用

    笔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手受伤3次,3次伤口部位分别在左手背、右示指指腹、左中指指腹,伤口长度均约1 cm,但仍坚持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手上的伤口没有因为反复洗手而导致伤口感染,也未影响护理质量,尤其是未影响静脉穿刺这一难度较高的护理操作.

    作者:贺鲲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苍白密螺旋体Tp0751黏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反应性分析

    目的 表达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黏附蛋白Tp0751,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免疫反应性分析,为探索Tp0751重组蛋白在梅毒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去除Tp0751信号肽序列,构建原核表达体进行诱导表达;Ni亲合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28a(+)-0751原核表达载体,经表达、纯化后获得了相对分子量约为26×103的融合蛋白,其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30%,并且主要可溶性形式存在;Western-印迹检测其能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 重组表达的Tp0751黏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Tp0751黏附蛋白在梅毒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双全;汪世平;吴移谋;高冬梅;赵飞骏;周帅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外科感染性标本的病原菌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外科感染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方法 采集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用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22株外科感染性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巾,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大肠埃希菌(ECO)、铜绿假单胞菌(PAE),分别占第1、2、3位,占总数的25.2%、15.8%、13.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2.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33.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34.5%;各种病原菌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为100.0%;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为19.0%~100.0%.结论 外科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各异,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与流行.

    作者:高碧云;谢志祥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临床2005年1月-2008年10月,236例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数据采用X2检验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率为44.36%,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以肺部原发肿瘤医院感染率高为69.39%;放疗结合化疗医院感染率较高为56.96%;感染部位绝大多数为呼吸道占51.27%;医院感染率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感染率增高;营养状况差、肿瘤期别高、进行侵入性操作、白细胞低下、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结论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普通疾病,也高于非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原发肿瘤部位、治疗方式、住院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

    作者:金璋;王海英;沈洁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生殖道感染发光致病杆菌1例

    2008年6月,我们从1例ICU重症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发光致病杆菌,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女,77岁,脑膜瘤二次手术后放疗复发入院,病情加重转入ICU.患者为浅昏迷状,查体:T 37.1℃,P116次/min,R 30次/min,BP 132/76 mmHg;血常规:WBC 5.9×109/L,RBC 4.12 ×1013/L,Hb 148 g/L,PLT33×109/L;血气分析:pH 7.57,PO2 64.6 mmHg,PCO225.6 mm Hg,HCO-3 23.6 mmol/L;四肢浮肿明显,阴道见淡黄色渗液.

    作者:黄焕宜;梁健;唐金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在手术室应用中成本研究

    目的 探讨降低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系统(STERRAD 100S)在手术室腔镜器械应用中的灭菌成本.方法 对使用STERRAD 100S灭菌的腔镜器械954次灭黹循环,分为改进前454次,改进后500次,分析其耗材的使用.结果 改进后采用重复使用无纺布、透明包装袋、提高有效循环灭菌率,从改进前的85.0%上升至96.0%;改进后腔镜器械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成本比改进前降低2~3倍.结论 提高耗材重复使用率及有效循环率能降低灭菌成本,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和确保患者利益.

    作者:徐燕娇;刘德昭;周少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1513例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1513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尿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7.5%)、屎肠球菌(8.7%)、白色假丝酵母菌(7.0%)、肺炎克雷伯菌(6.5%);尿液直接涂片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51.9%、29.3%,结果符合率为77.4%;病原菌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9.3%和34.5%;耐甲氧西林凝崮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庆大霉素高耐株(HLGR)检出率分别为33.3%和58.2%.结论 尿液直接细菌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刘滨;韦柳华;李远眺;周敏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医院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现状及体外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科学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 对2006年7月-2008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168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泌尿系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0.40%;肠杆菌科及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严重,其中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耐药率为0~10.00%;氨曲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耐药率分别为0~70.00%、10.00%~30.88%、10.00%~57.14%、37.50%~64.71%;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普遍耐药,其耐药率为57.69%~100.00%,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 泌尿系感染主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耐药呈上升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一步重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秀静;黄佳玲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泌尿系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调查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标本细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54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333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93株,占53.37%;革兰阳性球菌216株,主要为肠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ESBLs(+)的比例占大肠埃希菌的36.86%,MRCNS占CNS的81.91%;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大肠埃希菌ESBLs(+)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氨曲南等敏感率均<50.0%,而ESBLs(-)菌对上述药物敏感率明显高于ESBLs(+)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率为100%,CNS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H.结论 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规范临床用药,加强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耐药基因的传播.

    作者:张富玉;杨亚敏;阚志超;陈毅丽;龙莉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液细菌学检测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术和留置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80例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患者分别采用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定期尿液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采用间歇性导尿术同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并分别于留置导尿、间歇性导尿后15、30 d取患者尿液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间歇性导尿15、30 d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1×10 CFU/ml)发生率分别为32.6 %和31.5%,明显低于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发生率(100.0%),P<0.05;尿道细菌的种类相似,主要是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蘸、葡萄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等.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控制尿路感染、维护和促进排尿功能恢复均具有蕈要意义,但对尿道细菌的种类影响不大.

    作者:朱美红;顾旭东;金钰梅;时美芳;金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利福平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检测

    目的 体外试验检测利福平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来自11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取胃黏膜组织培养获得的HP菌株,采用E-test法测定HP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HP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7%、15.50%、63.80%、8.62%,分离的58株菌中未发现对利福平耐药的菌株;HP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与阿莫西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克拉霉素(P<0.01)、甲硝唑(P<0.01)、左氧氟沙星(P<0.05);利福平对HP的抗菌活性与阿莫西林相近,MIC50和MIC90分别为(0.125,0.5 mg/L)和(0.064,0.25 mg/L).结论 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多见,利福平对HP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其他抗HP感染一线药物耐药时,利福平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

    作者:王际亮;唐玉蓉;董光宏;王秀丽;张炎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流行病学调查及产酶机制研究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45株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基因同源性,探讨产β-内酰胺酶基因型在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筛选多药耐药不动杆菌属;WHONET5.4分析耐药趋势变化;改良三维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表型;PFGE不动杆菌属同源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β-内酰胺酶基因型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突变位点.结果 45株不动杆菌属中3株(7.32%)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型,28株产OXA-23型(68.3%)、10株产IMP型(24.4%)、13株产TEM型(31.7%)、18株产CTX-M型(43.9%)、6株产 PER型(14.6%)、7株产 AmpC型β-内酰胺酶(17.1%),未检出产SHV型β-内酰胺酶;24株(58.5%)同时产生≥2种酶型;对10号菌OX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证实为OXA-23型,与genebank公布的OXA-23型基因100%同源.结论 不动杆菌属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是造成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艾效曼;张秀珍;胡云建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洁芙柔消毒凝胶用于外科洗手效果的监测及评价

    外科手消毒剂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消毒的效果.因此选择一种高效、安全、快捷并能持续杀菌的消毒液,是提高消毒效果,降低伤口感染率的重要保证.我院通过对若干手消毒剂的筛选试用,选择了洁芙柔消毒凝胶用于外科洗手,并对其消毒前后手指样本进行了细菌培养检测.

    作者:王超虹;王秀荣;祝洪珍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肠外营养支持中感染的发生率,为选择不同途径置管及留置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颈内静脉置管(1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组)、周围静脉置管(3组);观察3组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脱管、留置时间、发生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及菌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性进行观察.结果 1、2、3组发生感染率分别为25.0%、16.3%、6.0%,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为11.3、12.5、50.2 d;1、2组相比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及留置时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均较1、2组低(P<0.01),而导管的留置时间长(P<0.01).结论 经周围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便于固定,导管留置时间长、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师兰香;王栩轶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大肠埃希菌染色体、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ICU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ECO)的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6月20株分离自ICU患者临床标本的ECO,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量琼脂希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值;采用PCR法联合检测细菌染色体介导DNA解旋酶gyrA和质粒介导的qnrA、qnrB、qnrS以及aac(6')-Ⅰ b-Cr变异体和与喹诺酮类外排有关的qepA等6种基因.结果 20株ECO gyrA基因均存在突变,其中13,15号株gyrA基因经比对与美国NCBI中已登录的gyrA基因序列均不相同,为新亚型;检出aac(6')-Ⅰ b检出3株,经比对分别为aac(6')-Ⅰ b(2株)和aac(6')-Ⅰ b-Cr(1株);qnrA基因检出1株,经比对为qnrAl.结论 ECO对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耐药主要为gyrA基因突变所致,但也有aac(6')-Ⅰ b-Cr、qnrAl的因素,值得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汪一萍;陈国忠;应建飞;俞燕红;贺明阳;安敏飞;周成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