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
目的 了解泰安地区葡萄球菌属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不同耐药表型,测定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及诱导耐药基因.方法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 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并判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的耐药性,D-试验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srA、Vgb、sat4、ermA、ermB、ermC耐药基因.结果 326株葡萄球菌属中,162株(44.12%)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同时耐药;68株(20.86%)对红霉素耐药,对克林霉素敏感,但D-试验阳性;42株(12.88%)对红霉素耐药对克林霉素敏感,但D-试验为阴性,耐红霉素而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属中,显示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中的比例分别为40.00%、56.25%、63.38%和66.67%;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C是诱导耐药的主要基因,占85.29%,ermA、sat4基因均为7.35%,而其他基因均阴性.结论 泰安地区耐红霉素葡萄球菌属中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微生物室应开展D-试验可帮助临床医生正确选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和链阳霉素B类(MLSB)抗菌药物.
作者:魏绪廷;杨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方法 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按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按表型筛选法检测高产AmpC酶.结果 感染者多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入院者,多有吸氧吸痰史,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15例,患者年龄大,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耐药率>93.0%,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70.0%,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10.0%,ESBLs、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16.0%、29.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应加强药敏检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张秋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如不及时干预,可终发展至多器官衰竭.
作者:戈海延;王丹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损伤情况,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丰台区36所医院工作人员3年内利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工作人员利器伤现象非常普遍,利器伤发生率占调查人群的72.13%,在职业分布上护士的利器伤发生率高,占81.49%,医生占60.05%,医院废物收集人员占20.00%;利器伤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为手术室和外科,分别为88.32%和82.49%.结论 为保护医护人员健康,职业暴露管理应纳入各级医疗机构的议事日程,给予高度关注.
作者: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真菌的感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抗菌药物的高使用率必然出现常见病原菌耐药谱的更迭、耐药率的不断增加;预防性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可使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的必查项目,探讨用UF-100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尿中的类酵母菌与尿中培养出真菌的符合率,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在医院住院128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感染部位以肺部常见,占69.4%;假丝酵母菌属是主要的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61.1%;原有糖尿病、并存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使用抗菌药物、营养状况差、透析不充分、透析导管留置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存疾病,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充分透析,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尽量减少透析导管留置是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杜红卫;马大庆;吴红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在医院等很多公共场所都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作为紫外线消毒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足够的辐照强度.目前在紫外线强度检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操作人员多数情况根据经验目测距离,缺乏准确性.(2)照射时间以手表计时,精确度差.(3)测试人员在紫外线灯管开启状态下进行检测,长时间置身于紫外线下,紫外线被上皮细胞吸收后产生光化学效应,造成组织细胞凝固变性,角膜上皮坏死脱落,一般照射后3~8 h产生症状.
作者:韩雪玲;唐宗椿;胡淑芳;张文香;华梅;岳增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杭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耐药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API 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法),药敏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3年间共检出假丝酵母菌属264株,年检出率分别为78株(29.5%)、87株(33.0%)和99株(37.5%);菌种检出构成比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65.5%),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5.1%);痰液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高(108株,40.9%);患有呼吸系统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感染率高,检出率为58株(22.0%);药敏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其次是氟康唑;3年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菌株的比例保持稳定,而对氟康唑敏感菌株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 3年间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率逐年上升,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高,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且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呈动态变化,预防与控制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张家敏;施新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医院洗衣房承担着全院工作人员及患者被服的洗涤工作.管理不善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几年来,我院将洗衣房纳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李宁;郑洪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引起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寻求RVVC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将诊断为RVVC的病例,进行真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确定个体化的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观察,并对治愈停药后1、3、6、9、12个月回访调查分析.结果 67例RVVC病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占68.4%,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占26.4%;在口服用药中酮康唑敏感率高(91.04%),特比奈芬敏感率低(34.33%),在阴道用药中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100.00%),克霉唑次之(91.00%),咪康唑敏感率低(53.73%),RWC的治愈率为随访治愈后1个月95.52%、3个月83.58%、12个月72.22%.结论 RVVC的主要病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治疗RVVC必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根据病程和随访复发情况延长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时间是治愈RVVC的有效措施,在无药敏结果时首选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
作者:祝建军;蒋琰瑛;吴展;刘霞;李英龙;叶金艳;杜玉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及其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降低N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证据.方法 对NICU的1027例患者进行筛选,对其中512例医院感染的患者及分离出的813株病原菌,在感染的种类、病因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N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49.85%),以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多见,G-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62.61%),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较低,G+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28.16%),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及时的细菌学检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规范的医疗行为是控制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臧大维;刘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所应用的一次性医用器材越来越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并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然而,如果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处理不善,将不同程度地危害医院环境,并造成社会环境的污染.目前就一次性医用输液器、注射器废弃物的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魏明;李月玲;刘陶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以及联用其他药物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表象进行汇总、分析获得资料.结果 除已知的在少数病例中可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光毒性、肝毒性、溶血性贫血等外,某些氟喹诺酮类药物致QT间期延长引发严重室性心律紊乱;对血糖有影响,尤其在与糖尿病治疗药同时发生的低血糖和高血糖等.结论 有指征地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是控制细菌耐药性增长、延长该类药物使用寿命的关键,在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应受到关注.
作者:孙慧萍;蔡力力;阎赋琴;李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的监测是保证紫外线灯管有效使用的重要措施.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有400余支,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为确保紫外线消毒效果,我院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1次辐照强度监测,对新购置的紫外线灯管须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特殊情况随时监测.
作者:贾哲;郭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在手术室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引进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48名次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及544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传统的乙醇浸泡刷手法作为对照组.结果 试验组48名和对照组56名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细菌生长;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2.8%,对照组患者感染26例,感染率3.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0,P>0.05).结论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同样可以使手的消毒达到无菌要求,手术室医务人员使用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未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张丽花;王美女;雷旭红;宋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连接的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实现对医院感染的实时监测、过程管理和数据上报.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经验,利用面向对象语言PowerBuilder和Oracle数据库技术,开发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结果 系统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实时监控,动态预警,具有查询、统计和上报功能.结论 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的医院感染信息系统操作简便,监测准确、及时,覆盖面广,可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白波;王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肠炎在医院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点,观察其防控效果,为控制其感染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调查方法,对医院发生的8例疑似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肠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实施消化道传染、飞沫传染的控制方案.结果 8例疑似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肠炎患者对其粪便进行细菌学检验,均为阴性,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对其中2例患者粪便进行病毒学检验,确诊为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肠炎;采用对症治疗,所有患者痊愈,经及时实施消毒隔离控制方案,无新发病例.结论 由于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畅通,医院感染应急预案切实可行,临床感染控制小组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此次医院内诺瓦克病毒感染性肠炎流行暴发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张萍;张和;陈静;宋振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护理人员处于静脉输液过程中手部病原菌分布状况.方法 对护理人员处于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随机和干预后采样,分析护理人员手部微生物分布状况及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手部病原菌的差异性.结果 护理人员处于静脉操作过程中手部共培养出病原菌2774株,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0.65%,革兰阴性杆菌占21.63%,革兰阳性杆菌占5.48%,真菌占2.24%,干预后与随机采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前洗手依从性差,静脉输液工作中护理人员手部卫生有待提高.
作者:刘永华;祝洪珍;李红芹;王伯莹;牛俊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化疗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4所综合医院1232名护士化疗药物接触情况,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护士的防护知识、防护操作评分、防护条件、暴露指数和化疗药物接触种类,对护士白细胞减少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护士职业防护水平低导致白细胞减少,提高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水平还应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上建立可行的保障体系,进一步确保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廖玉联;黎月英;陈琼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医院是人员流动频率高的场所,由于患者带有不同的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可进行传播,因此,空气污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医院人员流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产品宣传问题,导致目前医院人员活动状态下的空气动态消毒设备选择混乱,造成医院空气的二次污染.为便于临床选择,我们对目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字号的国内外空气消毒设备进行临床选择评价.
作者:池云峰;薛赤;冷馨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