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与控制措施

王秀兰;刘宝环;刘玉华

关键词:医院感染, 调查, 分析, 控制措施
摘要:为了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以便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我院连续7 d进行了医院感染调查,报道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细菌特征及其耐药性

    目的了解肝病患者院内细菌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03年传染病医院肝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类型、分布、产酶率及耐药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39个属105个种,共1 374株;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厌氧菌的感染率低;败血症22.1%、自发性腹膜炎21.8%、尿路感染19.3%、呼吸道感染33.4%等是肝病常见的细菌感染并发症;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的为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较低的包括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唑林、替考拉宁、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18.09%,克雷伯菌产ESBLs率19.75%,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率67.06%,肠球菌产β-内酰胺酶率25.68%.结论临床经验用药必须综合分析肝病患者细菌感染的部位、菌属(种)分布及其耐药性,做到有理有据.

    作者:曲芬;毛远丽;鲍春梅;崔恩博;李永利;郭桐生;姜素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靶序列浓度对新型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的影响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靶序列浓度值对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杂交效应的影响.方法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表面先固定上1.5μmol/L的bis-PNA探针,观察终浓度为1pg/L至100μg/L的HBV 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所引起的频率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并对频率下降值与靶序列浓度做线性回归,确定其线性范围.结果靶序列浓度为1pg/L时,传感器未能检测出任何频率的改变.随着浓度从10 pg/L增加到100μg/L,杂交反应引起的频率下降值呈先增加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μg/L为分界线,而杂交平衡时间并没有显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10pg/L到10μg/L的浓度范围内,浓度与频率下降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gC=-2.7455+0.0691×△F,相关系数r=0.9923.结论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频率下降值呈典型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pg/L~10μg/L.

    作者:陈鸣;府伟灵;蔡国儒;俞丽丽;刘明华;陈庆海;张波;蒋天伦;吴蓉;王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临床产ESBLs细菌的耐药特征和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流行和耐药特点,初步对产ESBLs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确立耐药基因的位点和种类.方法收集分离鉴定菌株,通过K-B法药敏实验初筛以确认产ESBLs菌株,并对ESBLs基因进行初步分型.结果分离到产ESBLs细菌88株,检出率为38.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为43.1%、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33.3%;产ESBLs细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及头孢菌素类耐药率约为90%~100%,加用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或他唑巴坦后耐药率降为18.7%~46.8%;PCR初步分型结果表明:大多数产ESBLs细菌携带TEM型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单独携带TEM型基因的占42%,单独携带SHV型基因的占12.5%,携带两种基因的占31.8%.结论产ESBLs细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大都携带TEM和(或)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绝大部分产TEM型β-内酰胺酶.

    作者:张晓兵;府伟灵;廖扬;陈斌;龚雅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院常用空气消毒方法与设备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医院常用空气消毒方法的临床消毒效果.方法在各实验部门分别在开机前、开机后30、60、120、180min将琼脂平板置各采样点暴露5min,而后放37℃孵箱48 h,观察结果并记录平板菌落数.结果人员流动的地方应选用持续动态消毒设备;ICU等有重患者卧床的部门应当选用紫外线反光罩消毒灭菌灯;不能开窗的治疗室、处置室等部门应选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灭菌器.结论选择合理的空气消毒方法,同时应加强工作场所空气消毒灭菌工作的技术管理.

    作者:胡安建;尹湘毅;汤黎明;杨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RNA包膜病毒的光诱导灭活

    目的以亚甲蓝(MB)为光敏剂,研究RNA包膜病毒光诱导灭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登革热病毒为指示病毒,以单波长点阵式发光二极管为光源,将指示病毒与不同浓度的MB工作液混合后,收集不同光照时间和距离的MB/病毒混合液,空班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MB<10 mg/ml时,病毒灭活效果并不理想;MB≥1.0 mg/ml时,在5min的光照时间内即可完全灭活2.5 m光照距离内的病毒,当光照距离≥3.0 m时,较高浓度的MB(2.0 mg/ml)可在较短时间内(20 min)完全杀灭病毒,而较低浓度的MB(1.0 mg/ml)则需要更长的光照时间(25 min)才可完全杀灭指示病毒.结论MB工作浓度和光源光强度、光照时间和距离是影响RNA包膜病毒光诱导灭活效果的4个关键因素,前三者与病毒灭活效果正相关,后者则负相关.

    作者:黄庆;府伟灵;周来新;黄君富;陈鸣;姚春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18个月血培养中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患者血培养标本经BacT/Alerti 120血培养仪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系统进行鉴定和K-B法做药敏.结果在1 821份标本中,分离菌株246株,阳性率为13.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2%,革兰阳性菌占37%,念珠菌属占31%.结论对血培养中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很有必要.

    作者:廖扬;张晓兵;龚雅利;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研究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标本中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150株临床标本分离的白色念珠菌进行蛋白酶测定,并从蛋白酶活力高、中、低的白色念珠菌中分别选2株作血管内皮细胞毒力、黏附性测定.结果150株白色念珠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113株占75.3%;中等24株占16%;低的13株占8.7%;细胞毒力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细胞毒性越强,蛋白酶活力与毒力呈正相关(r=0.9946、P<0.01);细胞黏附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黏附能力越强,蛋白酶活力与黏附呈正相关(r=0.9944、P<0.01).结论蛋白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活力可直接反映其毒力,蛋白酶活力与其黏附直接相关;临床标本中白色念珠菌具有相当的致病性,临床应重视.

    作者:廖璞;程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控制内镜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内镜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果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加强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十分重要.

    作者:李六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医院感染(HAI)的易感因素、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住院化疗后的医院感染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低、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增高;抗生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使化疗后AL患者发热及ANC恢复天数分别缩短为(7.0±1.8)d和(9.8±2.0)d.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ANC和患者年龄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抗生素加用G-CSF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屈玲;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一次性输液器腔内不溶性微粒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次性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其腔内的微小颗粒(塑料屑),基本上为肉眼不可见,它们侵入人体后不能在体内代谢.因此,通过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内不溶性微粒的污染,对威胁人类健康已逐步的显现出来:较大的微粒能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促发静脉炎和水肿、肉芽肿,甚至促发肿瘤的形成,不溶性微粒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和热原反应.为了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输液器腔内不溶性微粒对毛细血管的阻塞,减少对患者微循环的损害,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型压电石英晶体免疫传感器抗体固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高效免疫微阵列传感器抗体固定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普通蛋白A(SPA)法与经巯基取代SPA(自组装SPA)法固定石英晶体微阵列上抗体,并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分别检测其不同浓度抗体、抗原条件下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并对其抗体包被量、反应频率漂移、非特异性反应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传统SPA法相比,自组装SPA具有抗体固定量大、反应速度快、频率下降明显、非特异性反应低等优点.结论自组装SPA法具有比普通SPA法包被一致性更高的优点,可以作为新一代免疫传感器的抗体固定方法.

    作者:罗阳;府伟灵;张雪;张波;陈鸣;黄君富;夏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的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4例导管培养阳性病例,针对插管时间、拔管时间、插管部位、插管次数、临床表现、病原学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6例患者确诊为CRI,其中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确诊病例中分别为22.7%、20.0%、16.7%;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酿脓链球菌在临床未确诊病例中分别为60.7%、14.3%、7.1%;与未确诊病例相比,CRI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导管留置时间、插管次数、插管部位有相关性(P<0.05).结论CRI的主要病原菌为真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长时间放置导管、反复插管及经颈内静脉置管可增加CRI的危险性.

    作者:邹琳;俞森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症监护病房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防治其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4个ICU氧气湿化瓶标本和ICU患者下呼吸道痰,对其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重点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结果从氧气湿化瓶分离的细菌158株,以G-杆菌共116株(73.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5株(47.5%);痰培养的细菌340株,G-杆菌278株(81.8%),铜绿假单胞菌85株(25.0%),患者下呼吸道痰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7.5%~84.2%;氧气湿化瓶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除羧苄西林耐药率为57.1%外,其余为3.5%~28.6%.结论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露霞;汤蓓;石凌波;徐德兴;赖续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HIV流行形势及医院感染防范措施

    目的了解HIV的流行形势、评估当前流行形势对我院输血安全和HIV医院感染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对1995~2004年6月期间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献血者中检出HIV抗体阳性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IV抗体阳性者检出情况:1995年从患者中检出1人,1997年从患者和献血者各检出1人,1999年从患者中检出4人,2000年从献血者中检出1人,2001年从献血者中检出2人,2002年从患者和献血者中各检出5人,2003年从患者中检出10人、从献血者中检出1人,2004年(1~6月)从患者中检出11人、从献血者中检出6人;累计检出48人,其中患者32人、献血者16人,男性32人、女性16人.结论在2001年及以前,HIV感染呈零星散发现象,2002年开始,HIV呈暴发趋势;献血者HIV检出率随整个人群HIV感染率的升高而升高,输血安全问题面临新的压力,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面临更大的危险,HIV的医院感染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蒋天伦;李兵;黎儒青;刘佳;肖瑞卿;赵树铭;林武存;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呼吸科患者真菌感染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分析142例呼吸科真菌感染阳性标本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萨布罗培养基培养标本,用ID真菌鉴定板条进行鉴定分型,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142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高,占74.7%;分离的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均为100%;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高,白色念珠菌为1.9%,白吉利毛孢子菌为50%.结论对于加强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及时进行真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颖;张晓兵;王威;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细菌学调查

    由于新生儿脐带断端是一个创面,若护理不当,可导致局部以至全身感染.研究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可危及生命.我们对新生儿脐部进行了消毒前和消毒后细菌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菊;谢景玫;苏春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供应室护理组织管理模式的调整

    我院在2002年8月实施了病区护理组织管理改革,营造了一个整齐、清洁、安全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了故障和差错的发生,使无菌物品合格率和临床服务满意度均达100%.

    作者:郑柏湘;戴李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

    当前很多医院较为重视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直接感染的预防,忽略了通过空气、物品、医务人员手间接感染的预防.所以我们于2002年开始对本院13个科室进行了空气、物品、医务人员手的细菌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临床标本中真菌分离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目前我院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经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 20C AUX鉴定系统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3 26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真菌476株28种,其中前3位为白色念珠菌64.7%,热带念珠菌12.4%,光滑念珠菌3.78%,检出真菌多的部位是呼吸道,占真菌标本的68.1%,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显上升趋势且产生了耐药株,重视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杨丽华;张晓兵;龚雅莉;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自制指示卡吊牌监测紫外线强度

    普通紫外线灯作为医院Ⅲ类空气消毒器,应用广泛,因其成本低,在基层医院更是普遍应用.而<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紫外线辐射强度,新灯不得<90 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不得<70μW/cm2.为了保证在有效强度内使用,必须定期进行监测.用紫外线强度监测指示卡监测方便经济,在基层医院应用较广,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指示卡摆放位置和距离难以准确,而监测效果也就不正确.通过实践自己设计制作了指示卡吊牌,经过使用,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秦月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