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府伟灵;周来新;黄君富;陈鸣;姚春艳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随着医院的建立而出现,随着医学的发展而日益严峻.目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耐药菌株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使传统的检测手段难以发挥令人满意的作用.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实验诊断方法,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基因芯片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日益成熟.在众多的基因芯片技术领域里,压电基因传感器芯片因在医院感染诊断方面具有其他检测手段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而倍受人们青睐.
作者:王云霞;府伟灵;陈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于新生儿脐带断端是一个创面,若护理不当,可导致局部以至全身感染.研究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可危及生命.我们对新生儿脐部进行了消毒前和消毒后细菌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菊;谢景玫;苏春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原属假单胞菌属,引起的重症肺炎往往导致呼吸衰竭,国外因为这种由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常常导致快速进展的肺炎而称为洋葱(cepacia)综合征,该病被认为是致命的而且难以治愈的.2004年10月我院收治一男性,78岁发热患者,因肺部大面积感染、反复细菌培养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而诊断为临床罕见的洋葱综合征.由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患者终治疗无效死亡.这种耐药性强的细菌,如果引起病区的流行,后果将十分严重.我们对该病室进行了严格的终末消毒并对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报道如下.
作者:黄朝晖;袁凤京;王华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当前很多医院较为重视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直接感染的预防,忽略了通过空气、物品、医务人员手间接感染的预防.所以我们于2002年开始对本院13个科室进行了空气、物品、医务人员手的细菌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志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针对HPV DNA亚型的异质性,建立HPV DNA亚型的基因芯片快速检测方法,为HPV感染病例提供诊断依据.方法18种HPV DNA亚型(HPV6 、16、18、31、33、35、39、11、45、51、52、53、56、58、42、59、66、68)特异性探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制备成基因芯片,生物素标记引物经通用引物介导PCR(GD-PCR)扩增HPV DNA,PCR产物与基因芯片经反向点杂交检测HPV亚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6、11、16和18亚型.结果31例标本中,基因芯片的阳性检出率为74.2%,其中HPV6/18、HPV11/16、HPV33/58和HPV6/11/33多重感染各1例(3.2%);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为67.7%,与前种方法相比较,漏诊率为6.5%.结论HPV分型基因芯片可1次检测HPV多种亚型,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有利于对HPV多重感染的诊断.
作者:黄庆;府伟灵;周玉;张雪;黄君富;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医院感染(HAI)的易感因素、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住院化疗后的医院感染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低、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增高;抗生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使化疗后AL患者发热及ANC恢复天数分别缩短为(7.0±1.8)d和(9.8±2.0)d.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ANC和患者年龄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抗生素加用G-CSF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屈玲;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目前我院临床标本中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经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 20C AUX鉴定系统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3 26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真菌476株28种,其中前3位为白色念珠菌64.7%,热带念珠菌12.4%,光滑念珠菌3.78%,检出真菌多的部位是呼吸道,占真菌标本的68.1%,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显上升趋势且产生了耐药株,重视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杨丽华;张晓兵;龚雅莉;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采用SPA法在镀金电极表面进行抗体固定,探索压电免疫传感器再生使用的佳条件.方法对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检测时间、特异性,及再生试验的佳试剂、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构建的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时间为15min,无交叉反应;NaOH溶液再生10次后,频率响应下降为原有的75%.结论所构建的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好,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NaOH溶液用于石英晶体再生的效果较好,极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
作者:姚春艳;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各类团体的高度重视.为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作者:何雪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一次性输液器在生产过程中,其腔内的微小颗粒(塑料屑),基本上为肉眼不可见,它们侵入人体后不能在体内代谢.因此,通过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内不溶性微粒的污染,对威胁人类健康已逐步的显现出来:较大的微粒能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促发静脉炎和水肿、肉芽肿,甚至促发肿瘤的形成,不溶性微粒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和热原反应.为了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输液器腔内不溶性微粒对毛细血管的阻塞,减少对患者微循环的损害,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重症监护室(ICU)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专业,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采取有效地管理措施和护理干预以控制和减少ICU的医院感染,显得越来越迫切.
作者:熊敏;应文娟;杨丽霞;陈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总结实践经验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标准化手卫生术语,正确评价手卫生指标;充分了解手卫生机制,规避手卫生观念误区;倡导使用手凝胶,树立手卫生新观念.结论加强手卫生观念与实施力度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游建萍;黄庆;府伟灵;张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医院常用空气消毒方法的临床消毒效果.方法在各实验部门分别在开机前、开机后30、60、120、180min将琼脂平板置各采样点暴露5min,而后放37℃孵箱48 h,观察结果并记录平板菌落数.结果人员流动的地方应选用持续动态消毒设备;ICU等有重患者卧床的部门应当选用紫外线反光罩消毒灭菌灯;不能开窗的治疗室、处置室等部门应选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灭菌器.结论选择合理的空气消毒方法,同时应加强工作场所空气消毒灭菌工作的技术管理.
作者:胡安建;尹湘毅;汤黎明;杨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18个月血培养中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患者血培养标本经BacT/Alerti 120血培养仪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系统进行鉴定和K-B法做药敏.结果在1 821份标本中,分离菌株246株,阳性率为13.5%,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2%,革兰阳性菌占37%,念珠菌属占31%.结论对血培养中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很有必要.
作者:廖扬;张晓兵;龚雅利;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根据各级医院洗手器械的现状,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清洁洗手器械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将传统水龙头进行了改造,设计成一种新型医疗部门专用的自洁洗手器械,经试用及检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家鹏;陈鹏;陈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在2002年8月实施了病区护理组织管理改革,营造了一个整齐、清洁、安全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了故障和差错的发生,使无菌物品合格率和临床服务满意度均达100%.
作者:郑柏湘;戴李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控制内镜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内镜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果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加强内镜的医院感染管理十分重要.
作者:李六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142例呼吸科真菌感染阳性标本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萨布罗培养基培养标本,用ID真菌鉴定板条进行鉴定分型,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142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高,占74.7%;分离的菌株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均为100%;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高,白色念珠菌为1.9%,白吉利毛孢子菌为50%.结论对于加强对真菌感染的认识、及时进行真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株感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颖;张晓兵;王威;府伟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并建立一种高效免疫微阵列传感器抗体固定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普通蛋白A(SPA)法与经巯基取代SPA(自组装SPA)法固定石英晶体微阵列上抗体,并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分别检测其不同浓度抗体、抗原条件下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并对其抗体包被量、反应频率漂移、非特异性反应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传统SPA法相比,自组装SPA具有抗体固定量大、反应速度快、频率下降明显、非特异性反应低等优点.结论自组装SPA法具有比普通SPA法包被一致性更高的优点,可以作为新一代免疫传感器的抗体固定方法.
作者:罗阳;府伟灵;张雪;张波;陈鸣;黄君富;夏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性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在婴幼儿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段部位.2003年夏秋季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2例,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新增病例,体会如下.
作者:张爱芹;郭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