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

崔俊昌;刘又宁;王睿;梁蓓蓓;郑专杰

关键词:防耐药变异浓度, 氟喹诺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摘要:目的测定氟喹诺酮类(FQ)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54株,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分别测定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及MPC,并计算MIC90、MPC90. 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42株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的MPC90值,分别为0.5 μg/ml、0.5 μg/ml、4 μg/ml 和8 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90/MIC90比值)分别为4、4、16和16;对12株环丙沙星耐药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的MPC90值均为16 μg/ml,MPC90/MIC90比值均为8. 结论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限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优于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单药能有效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而环丙沙星则容易选择出耐药突变株;而对环丙沙星耐药但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单药则不能限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对策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特点,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方法以主动监测与系统回顾相结合的方法,对2003年全年入住ICU 38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判,并与全院住院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 ICU的医院感染率是28.8%,显著高出同期的医院平均感染率23.6个百分点;因医院感染而导致死亡的占ICU总死亡的36%;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50%,而双重感染达78.7%;下呼吸道感染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占61.7%,但多部位多器官感染占29.6%. 结论 ICU医院感染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耐药性;其相关因素有病情重、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侵入性诊疗操作多与交叉感染等.

    作者:周瑞微;陈永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年肿瘤患者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门诊预防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索建立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长期留置非住院期间预防医源性感染和自身感染的有效措施. 方法对2003年1~4月放置PICC的18例老年肿瘤患者120次门诊换药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对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用咽拭子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 结果规格为10cm×12cm 的3M透明敷料有效覆盖期为7 d,敷料周围皮肤经采样培养有条件致病菌生长. 结论合理的换药时间、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严格遵守自我防护可有效的避免老年肿瘤患者PICC医院外携管期间感染的发生.

    作者:蔡兰萍;蔡力力;贾晓清;张晓霞;李金梅;唐丽君;孔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为比较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社区获得性MRSA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有效防治MRSA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02~2004年从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不重复MRSA菌株, 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社区获得性MRSA组与医院获得性MRSA两组,各组随机各取20株作为本试验的试验对象;对两组的耐药率进行配对t检验,并就其耐药性及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社区获得性MRSA、医院获得性MRSA耐药性存在差异,医院获得性MRSA较社区获得性MRSA耐药性高. 结论 MRSA的出现是高抗生素选择压力的结果;医院获得性MRSA较社区获得性MRSA耐药性差异确实存在统计学的显著性,尤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差异明显; MRSA菌株多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万钧;李羲;贾坤茹;陈美华;胡龙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年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下呼吸道医院感染耐药性分析

    老年住院患者往往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因而极易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现对本院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共77例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郑海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提高检验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医院感染中医务人员所造成的感染因素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对各类标本进行分析.因此,提高检验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尤为重要.

    作者:王艳;马瑞宣;牛莉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多步法抗菌药物诱导性肠球菌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深入研究肠球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指导临床及防疫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粪肠球菌、1株屎肠球菌和7株粪肠球菌、2株屎肠球菌进行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诱导性耐药试验;对诱导出的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用PCR法检测庆大霉素耐药基因,用PCR法扩增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pbp5)后测定DNA序列. 结果 3株粪肠球菌和1株屎肠球菌诱导出稳定的高耐庆大霉素菌株;与原株比较,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2~32倍;4株粪肠球菌诱导出稳定的氨苄西林耐药菌株;与原株比较,诱导耐药株的MIC分别增加了8~64倍;进行了测序分析的3株诱导耐药菌中的2株,其所编码的PBP5氨基酸序列中的第453~560位间有部分氨基酸被替代. 结论多步法抗菌药物诱导性耐药试验的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抗菌药物的长期压力下,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

    作者:刘贵建;许淑珍;马纪平;张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 428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为更有效地监测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控制感染,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2年11月~2003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加以分析.

    作者:方靖;殷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院内真菌感染与治疗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治疗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肺癌患者 68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类,分析真菌感染因素并做统计学处理. 结果肺癌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15.06%,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感染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组内,Ⅲ、Ⅳ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Ⅳ期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化疗、放疗+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化疗组和放疗+化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感染组和预防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感染组和预防感染组内随着联合用药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肺癌患者手术、化疗、联合应用抗生素、激素、导管侵入治疗增加真菌的感染率.

    作者:周涛;陆红;邹冰心;谢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呼吸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及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危险因素和耐药情况. 方法收集经痰或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分离出的5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结果分析,复习相关临床资料,解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低依次为复方磺胺甲噁唑7.1%、头孢哌酮/舒巴坦33.3%,诺氟沙星42.9%,有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 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成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慢性、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一旦造成感染,可选用的抗生素极少,治疗相当困难.

    作者:袁瑾;邓小明;刘海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酶耐药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产酶耐药基因流行病学状况. 方法我们对55株MRCNS菌进行了TEM-1基因(编码青霉素酶)、aph(3')-Ⅲ和aac(6')/aph(2")基因(编码氨基糖苷类修饰酶)、erm基因(编码红霉素甲基化酶)检测. 结果 55株MRCNS菌TEM-1、aph(3')-Ⅲ和aac(6')/aph(2")、erm基因阳性株分别为54、43、16、45株,阳性率分别为98.2%、78.2%、29.1%、81.8%;其中同时检出TEM-1基因、aph(3')-Ⅲ或aac(6')/aph(2")基因、erm基因39株(70.9%). 结论 70.9% MRCNS菌已同时携带青霉素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红霉素甲基化酶基因.

    作者:巴特尔;郭淑英;张亚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外科感染性标本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感染性标本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 方法回顾性调查 557例外科标本的病原菌组成及其耐药性. 结果 557份外科标本中,总阳性标本 344份,阳性率61.8%;共分离出病原菌 422株,分布23个菌种,其中G-菌 276株,占65.4%,G+菌 135株,占32.0%,真菌11株,占2.6%;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外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各种病原菌的耐药性各不相同. 结论外科感染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广泛,细菌耐药特性各异,部分标本的多重感染和一些感染菌株的广泛耐药,造成临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失败,临床应根据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抗生素滥用.

    作者:汤学夫;何琴;黄文瑶;李惠珍;蔡钦泉;王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医院感染的调查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方法对1996年8月~2003年8月,住院>3d的 216例脑室引流术后, 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 亚低温治疗并发医院感染28例,感染发生率12.96%,多发生在住院14 d内,上呼吸道感染高39.29%,其次为泌尿系统17.86%,病原学检查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因素主要与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冬眠、意识状态、年龄、住院时间、营养情况等有关.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引流术后亚低温治疗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医院感染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闫雅凤;唐晟;刘宗琼;高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临床常见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检测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敏感性. 方法应用Etest法对 173株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93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耐药率依次为1.1%、10.8%、5.4%、2.2%和5.4%;31株光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6.5%、54.8%、22.5%、3.2%和16.2%;24株热带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2.5%、12.5%、4.2%、4.2%和4.2%;12 株克柔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16.7%、33.3%、8.3%、16.7%和33.3%;4株近平滑念珠菌对上述5种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0、25.0%、0、0和25.0%. 结论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非白色念珠菌较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高.

    作者:刘小平;李建武;樊尚荣;徐安平;吴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口腔正畸工作中的消毒与防护

    口腔正畸科患者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疾病的健康人群,因此正畸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如口腔内、外科的医务人员.由于口腔正畸的特点,需要各种不同的器械,尤其是各种各样的钳子.目前看来一人一套很难实现,由于消毒很不方便,又受着消毒液消毒质量与消毒时间的制约,医疗器械便成了交叉感染的载体.

    作者:刘丽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995~2001年上海地区部分医院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了解1995~2001年上海地区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方法对上海地区11所医院1995年1月~2001年12月所有血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按统一方案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995~2001年血培养获分离菌4 00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6.5%,革兰阴性杆菌占43.5%;常见的分离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以及肠球菌属和伤寒沙门菌;1995~2001年血培养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由44.4%增至53.1%;葡萄球菌及肠球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酶烯类高度敏感. 结论 1995~2001年革兰阳性菌,尤其是CNS在血液感染中占重要地位,血培养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增多明显;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耐药明显.

    作者:李光辉;朱德妹;张婴元;汪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用UF-100测尿液细菌对医院感染监测的意义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变异,耐药菌株的变异,以及大量老年人群及慢性患者的存在,加之医疗技术的进展,化疗、放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这一切使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加的趋势.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必查的常规项目,探讨用UF-100检测尿液细菌的阳性率及其能否对尿道感染的检出有筛查作用,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作者:李慧;张晓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193例病原菌调查分析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婴幼儿腹泻病的检验,结合粪便常规检查进行粪便培养,分离鉴定病原菌,并通过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而较快治愈疾病.

    作者:林润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的管理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8月颁布,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加强了医疗废物感染的管理,完善了各项制度,管理职责,严格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运送与贮存及监督管理,防止医疗废物外流.

    作者:刘国英;李雅琴;郭立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细菌谱与药敏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 218份医院感染病例中的细菌培养与药敏. 结果病原菌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重大(29.9%、19.6%、14.3%),敏感率高的前3位抗生素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亚胺培南;表皮葡萄球菌、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 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系条件致病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既有利于早期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秀云;闫美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检验科医用垃圾的处理

    医院检验科的医用垃圾,尤其是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的垃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有回收价值的物品,若处理不好,不但易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流向社会,后果难以想象.

    作者:丁新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