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培红;魏晓鸣;郭代红;陈超;周践
目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真菌感染. 方法对81例医院内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感染发生率0.52%,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75.31%);年龄>60岁、严重基础疾病、抗生素滥用、激素、化疗、侵入性操作及低蛋白血症等为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要高度重视医院内真菌感染,加强真菌学教育、规范抗生素应用、重视病原学监测.
作者:卢建平;张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从尿标本中分离出670株(男性217株,女性453株)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特殊耐药株如MRS株、VRE株、HLAR株、产ESBLs细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均采用K-B法. 结果分离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5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肺炎克雷伯菌(5%)、铜绿假单胞菌(4%)、弗氏柠檬酸杆菌(4%);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为11.6%,MRSCON株为74.3%,VRE株为28.9%,HLAR株为70.3%;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除外)敏感性较好(72%~97%),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较差(16%~18%). 结论大肠埃希菌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50%;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过去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和特殊耐药株的报告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赵建平;周艳萍;白晓红;李风娥;杨国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静脉过滤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应用于临床,随着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过滤孔径从3~5 μm发展到0.2 μm.1994年美国FDA就建议,输注非脂肪乳液体应使用0.2 μm滤器,输注脂肪乳液体应用0.2 μm滤器.我科2002年10月~2003年2月共为160名患者进行静脉过滤器输液与常规静脉输液的对照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张劲;邓敏;陈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材料与方法一步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共采集标本320份.取1根消毒棉签放于盛有0.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浸泡,取出将多余的水在试管壁上拧干,在电铃开关上涂抹几次,放于试管中洗涤,拧干棉签弃去以3 000 r/min离心3 min.取1包酶联反应板条,在孔中加入待测样品50 μl,做阴阳性对照,设空白对照.而后各孔加入抗HBs-HRP 1滴(50 μl)置37℃保温30 min.弃去各孔液体,用30倍稀释的洗涤液反复冲洗 5次,后拍干.
作者:邵昌发;杨琼丽;李荣清;王萍;王作芳;何俐勇;崔姗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比较两种消毒液在外阴消毒的效果. 方法对108例实施阴式手术的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硫柳汞组和苯扎溴铵组,分别在手术72 h取出阴道纱布后进行外阴消毒,分析比较预防感染的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两组药物在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出现皮肤过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有效地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两组药物差异不明显,但在避免发生皮肤过敏方面苯扎溴铵优于硫柳汞.
作者:舒军萍;张蓓;牛娜;孙海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压力蒸汽灭菌包内化学指示卡和移动式化学指示卡在灭菌效果监测工作中的差别.方法通过灭菌试验结合生物指示剂比较包内化学指示卡和移动式化学指示卡的有效性及适应性.结果两类化学指示卡灭菌效果监测性能都可靠,但包内指示卡用于金属和玻璃类器材包的监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而移动式指示卡则对各类物品灭菌效果监测都适宜.结论正确使用包内指示卡和移动式指示卡是确保灭菌效果的关键.
作者:魏静蓉;李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隔离衣的消毒隔离衣分为外层后系带隔离衣、猴衣隔离衣、刷手衣.隔离衣消毒当然首选高压灭菌后再做处理.但是由于隔离衣穿后是按顺序、按区域、逐层脱,所以猴衣隔离服和刷手衣实际上是脱在清洁区或半清洁区内,不可能也不必要再从清洁区送回污染区,与外层隔离衣一起送高压.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清洁与半清洁区交界的沐浴室处放置1台家用洗衣机,方便医务人员下班沐浴前脱隔离衣时直接放入洗衣机.卫生员每日晨上班时,按要求配置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桶内隔离衣.下早班时开动洗衣机洗涤钮20 min,过氧乙酸洗涤后脱水,甩干.再将隔离衣装入专用桶内,由洗衣房按要求消毒、清洗及进一步处理.优点:顺序合理,方便医务人员脱衣后衣物直接入桶,消毒人员上下班之间浸泡时间安排合理.洗涤浸泡20 min是保证均匀浸泡.
作者:解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2003年3月,我们从一婴儿血中分离出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 旧称短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breve),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波;周立勤;王春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寻求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 方法应用ELISA及酶法检测268名血液病患者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及肝功能,并对符合乙肝疫苗接种条件的患者分组进行人重组乙肝疫苗接种,所有患者按血液病需要进行治疗、输血. 结果血液病患者存在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26.49%),且在不同的血液病病种间存在差异(χ2检验,P=0.013);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3.77% ,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接种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4、P=0.012);血液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总的阳转率为66.3%,并且70.5%的患者是在接种后1个月即产生抗体,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受接种方式、不同病种、是否输血等多因素影响. 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乙肝疫苗接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接种方案可作为预防血液病患者发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佳;刘复强;刘颖;钱筠;杨力;田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脑溢血、脑梗死昏迷、呼吸衰竭、气管切开的患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医生为了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需要做痰培养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但上述患者因不能咳嗽、咳嗽反射消失,无法将痰液咯出,需吸引器吸痰,这就给留取痰标本带来了困难.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一次性输液器留取痰标本送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临床应用满意.
作者:梁兰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面颈部放线菌病感染特点,提供诊治该病的新观点和依据. 方法手工检索解放军总医院建院以来的所有口腔科住院病历,计算机检索以面颈部放线菌病为主题词1988~2002年底的全院住院患者. 结果共有7例面颈部放线菌病患者,年龄(25.83±8.61)岁,男性6例,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及青霉素应用疗效良好. 结论认识和警惕该病是早日确诊的关键,及时手术无论对诊断还是治疗都是有益的,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且应用要足量,并维持至少30 d.
作者:步荣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北京医院住院患者2002年1~8月期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耐药情况和各种基因型的流行分布. 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对86株大肠埃希菌和13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1种抗菌药物进行低抑菌浓度测定,采用酶抑制剂增强法对产ESBLs菌株作确认试验;等电点测定及PCR扩增对产ESBLs菌初步分型,然后对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基因型,并做结合实验. 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ESBLs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8.9%和29.1%, ESBLs菌合计的阳性率为22.9%;ESBLs阳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在50株产ESBLs阳性菌株中,TEM型31株(62%)均为TEM-1型;CTX-M型26株(52%),其中CTX-M-14型11株,CTX-M-22型9株,CTX-M-24型 5株,CTX-M-13型1株;SHV型22株,占44%,SHV-1型5株,SHV-12型5株(4株菌被结合实验结果证实含有SHV-12型基因的质粒),SHV-2a型3株(2株菌含有该型基因质粒),2株SHV-2(2)型(2株菌含有该型基因质粒),未分出亚型7株,同时结合实验也证实不含有SHV型基因的质粒. 结论 CTX-M型和SHV型是北京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的基因型.
作者:胡云建;俞云松;张秀珍;陈东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实习护士学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需求,以便采取有效对策. 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50名正在实习的本科和中专护士学生. 结果被调查的护生中,96%学习过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96%认为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不够,56%认为要增加相关操作示范的机会,80%希望从医院获取职业防护知识,96%认为手指易受刺伤,64%害怕工作中感染艾滋病,44%接受了乙肝疫菌注射,60%认为应在实习前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 结论根据学生的需求,实习前由医院对护士学生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很有必要.
作者:邝翠和;杨庆生;丁国英;盘洁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型医院外科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 方法用自设问卷调查了北京市30所三甲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内容包括各医院使用外科手消毒剂的种类;影响手消毒剂选择的因素;手消毒剂的使用方法等. 结果常用的外科手消毒剂是碘伏,护士长选择消毒剂时主要考虑高效性和对皮肤的影响,刷手5 min和刷手3 min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结论建议加强不同消毒剂消毒效果和佳使用方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以保证外科手消毒质量.
作者:庞冬;郑修霞;王宜芝;尚少梅;孙玉梅;路潜;黄靖雄;赵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的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 方法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报告531例次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占医院感染总例次数的1.15%;在发生菌血症的基础疾病中,以恶性肿瘤的构成比高,占34.46%;分离病原菌41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株占48.20%,革兰阳性菌157株占37.65%,真菌59株占14.15%;MRSA、MRCNS的检出率为68.42%和83.78%. 结论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的比例相对较高,值得重视;临床经验用药应高度考虑耐药的可能.
作者:文细毛;任南;吴安华;徐秀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Koz)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6株Koz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36株Koz β-lase检出率为69.4%,其中单独产广谱酶、青霉素酶、ESBLs分别为1、1、12株,产AmpC酶总数11株(30.5%),ESBLs总数22株(61.1%),未检出碳青酶烯酶;产复合酶11株(30.5%),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1株,诱导型AmpC酶+ESBLs7株,持续高产AmpC酶+ESBLs3株;(2)22株产ESBLs菌株中,CAZ,ATM,CTX检出率分别68.2%、77.3%、95.5%;(3)非产酶Koz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25株产β-内酰胺酶Koz中,非产ESBLs菌株对PRL、GN、SXT多数耐药,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ESBLs+诱导型AmpC酶产酶菌株和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耐药率,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 36株Koz产β-lase总检出率很高,产4种酶,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碳青酶烯酶;复合产酶是其主要产酶形式之一,臭鼻克雷伯菌所产ESBLs的检出率以CTX高;不同产酶菌株耐药谱不同,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明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以便预防和控制产 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3年2月间产生ESBLs细菌感染的病例. 结果检出产ESBLs细菌6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1株,大肠埃希菌29株,阴沟肠杆菌6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分析研究发现,患者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长期住院、转院,免疫功能低下与感染有密切关系. 结论产ESBLs细菌的日益增多,其中以下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较多;与患者病情严重、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隔离ESBLs患者、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广泛开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潘兢;钟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研讨SAR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SARS的病死率. 方法对死亡8例SARS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SARS病死与家庭及群体聚集、强毒性病毒株、肺部病变性质和病变范围、院内感染、基础疾病、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与潜伏期长短、病程时间不相关. 结论正确选用呼吸机参数和适应个体耐受个性化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综合治疗及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终治疗的关键.
作者:韩玉坤;曾珍;周先志;辛绍杰;赵敏;扬永平;李保森;李捍卫;陈菊梅;赵景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病例1 男性,32岁,因其患儿住院输液、头罩吸氧进行陪护.小夜班护士消毒病房,打开紫外线灯后即进行其他工作,其间陪护擅自进入病房.大夜班护士接班1 h后方才发现紫外线灯照射而关灯.因期间患儿于有机玻璃头罩下吸氧而免受伤害,其陪护出现头痛、眼部不适,左侧面颊部出现约55 cm大小黑褐色色素斑.即嘱其休息,眼部给予氯霉素眼液点眼,3次/d,并防止日晒.1周后该患者来院时见脸部色素斑颜色略为浅淡.
作者:张克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构成比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2002年1~12月从本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 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3.7%和35.3%;产ESBLs菌株较不产ESBLs菌株表现为对抗菌药物明显高的耐药率,除个别抗菌药物外,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0.05,以及高多重耐药率;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分别是4.5%和2.1%,其次是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0%. 结论产ESBLs菌株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遏制产ESBLs菌株的产生,要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亚莉;史占军;李中齐;耿穗娜;李琼;汪能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