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昏迷患者采取痰培养标本方法的临床体会

梁兰英

关键词:昏迷患者, 气管切开, 吸痰, 培养
摘要:脑溢血、脑梗死昏迷、呼吸衰竭、气管切开的患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医生为了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需要做痰培养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但上述患者因不能咳嗽、咳嗽反射消失,无法将痰液咯出,需吸引器吸痰,这就给留取痰标本带来了困难.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一次性输液器留取痰标本送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临床应用满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寻求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 方法应用ELISA及酶法检测268名血液病患者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及肝功能,并对符合乙肝疫苗接种条件的患者分组进行人重组乙肝疫苗接种,所有患者按血液病需要进行治疗、输血. 结果血液病患者存在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26.49%),且在不同的血液病病种间存在差异(χ2检验,P=0.013);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3.77% ,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接种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4、P=0.012);血液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总的阳转率为66.3%,并且70.5%的患者是在接种后1个月即产生抗体,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受接种方式、不同病种、是否输血等多因素影响. 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乙肝疫苗接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接种方案可作为预防血液病患者发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佳;刘复强;刘颖;钱筠;杨力;田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症颅脑损伤医院感染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GCS<8分)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神经外科住院时间≥72 h,GCS<8分的204例患者,互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重症颅脑损伤(HCI)感染组,未感染组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对30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20种差异呈显著性;在对这20多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误吸、抗生素使用种类、雾化吸入、空腹血糖升高、留置胃管为HCI感染因素.结论 HCI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通过加强监护,医院感染是可以控制和减少的.

    作者:谢扬;张志宏;李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藻酸盐抗体的制备及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藻酸盐抗体的制备、检定和对院内常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方法制备藻酸盐抗血清;应用脾细胞-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藻酸盐单克隆抗体;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态变化. 结果建立了两株稳定分泌高效价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藻酸盐抗体可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 结论藻酸盐抗体可中和细菌藻酸盐以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作者:柴栋;王睿;裴斐;方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监控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完善医院感染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结果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09%;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肠道;高危科室为内分泌肾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医院感染中的病原体以条件致病菌为主;抗菌药物当天使用率为68.15%.结论内源性感染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部分:基础病严重、侵袭性操作、激素应用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强调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建立目标监控管理模式和加强临床、微生物室、监控部门的紧密协作的重要性.

    作者: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陈锦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病房床头电铃开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测报告

    1 材料与方法一步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共采集标本320份.取1根消毒棉签放于盛有0.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浸泡,取出将多余的水在试管壁上拧干,在电铃开关上涂抹几次,放于试管中洗涤,拧干棉签弃去以3 000 r/min离心3 min.取1包酶联反应板条,在孔中加入待测样品50 μl,做阴阳性对照,设空白对照.而后各孔加入抗HBs-HRP 1滴(50 μl)置37℃保温30 min.弃去各孔液体,用30倍稀释的洗涤液反复冲洗 5次,后拍干.

    作者:邵昌发;杨琼丽;李荣清;王萍;王作芳;何俐勇;崔姗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中BK病毒-DNA的研究

    目的检测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PBLs)中BK病毒(BKV)的感染率,探讨BKV的医院感染. 方法根据BKV保守的大T抗原(TAg)编码区序列合成引物,半套式PCR(snPCR)扩增100例健康成人PBLs样本中的BKV-DNA,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组BKV-DNA的检出率及其差别. 结果 100例健康成人PBLs样本中BKV-DNA序列检出率为45%,不同年龄、性别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健康人PBLs是BKV在体内潜伏的重要贮主和传播运载体,BKV是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之一.

    作者:司艺玲;李琦;李雪;宋海静;郝好杰;谷志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的医院感染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间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197所医院1 d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按是否是教学医院将所有医院分为两组.结果共收到可用资料178份,教学医院、非教学医院的感染率分别为5.80%、5.15%,侵入性操作使用率分别为泌尿道插管17.93%、12.07%、动静脉插管9.58%、5.47%、使用呼吸机5.89%、3.24%、气管切开1.55%、1.12%;教学医院、非教学医院的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分别为2.89%、3.93%、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为0.83%、0.79%、使用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为7.98%、9.75%、气管切开相关肺部感染率为26.79%、28.66%、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55.72%、 57.50%、医院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率为37.75%、33.91%.结论综合使用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病原学诊断率能够较准确地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评价.

    作者:任南;文细毛;吴安华;李洁;徐秀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产β-内酰胺酶的分类检测及耐药性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Koz)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6株Koz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36株Koz β-lase检出率为69.4%,其中单独产广谱酶、青霉素酶、ESBLs分别为1、1、12株,产AmpC酶总数11株(30.5%),ESBLs总数22株(61.1%),未检出碳青酶烯酶;产复合酶11株(30.5%),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1株,诱导型AmpC酶+ESBLs7株,持续高产AmpC酶+ESBLs3株;(2)22株产ESBLs菌株中,CAZ,ATM,CTX检出率分别68.2%、77.3%、95.5%;(3)非产酶Koz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25株产β-内酰胺酶Koz中,非产ESBLs菌株对PRL、GN、SXT多数耐药,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ESBLs+诱导型AmpC酶产酶菌株和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耐药率,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 36株Koz产β-lase总检出率很高,产4种酶,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碳青酶烯酶;复合产酶是其主要产酶形式之一,臭鼻克雷伯菌所产ESBLs的检出率以CTX高;不同产酶菌株耐药谱不同,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明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β-内酰胺酶检测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β-内酰胺酶的类型、检测方法及耐药性. 方法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根据表型、纸片协同试验及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835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2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ESBLs发生率为26%;根据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结果,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6株,检出率为4.31%,表型鉴别高产AmpC酶,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7株,检出率为4.4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97.3%;纸片协同试验表现为产AmpC酶的为32株,检出率为3.8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88.9%.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表型筛选法检测AmpC酶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作者:章清;魏丽;魏光美;苗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方法分析2000~2002年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鲍氏不动杆菌及其耐药性资料.结果 3年间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111株,以ICU内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平均5.4%,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以头孢菌素类尤甚.结论警惕并重视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注意病原菌及耐药率的监测,规范抗生素应用,保持敏感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作者:张翊;卢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用电梯内环境细菌学监测与分析

    我们对医用电梯内空气、按钮、扶手进行了细菌学监测,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萍;黄小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采血车空气质量监测分析

    笔者于2003年4~7月,对本站3辆流动采血车的各项空气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晓明;陈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两种消毒方法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比较两种消毒液在外阴消毒的效果. 方法对108例实施阴式手术的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硫柳汞组和苯扎溴铵组,分别在手术72 h取出阴道纱布后进行外阴消毒,分析比较预防感染的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两组药物在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出现皮肤过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有效地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两组药物差异不明显,但在避免发生皮肤过敏方面苯扎溴铵优于硫柳汞.

    作者:舒军萍;张蓓;牛娜;孙海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疗效与分析

    目的分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疗效. 方法对289例经临床确诊为血液疾患合并有明确感染的住院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治疗效果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进行评定. 结果 289例患者中痊愈191例(66.1%);显效41例(14.6%);总有效患者为232例(80.7%). 结论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患者,具有疗效快、作用显著之特点.

    作者:和培红;魏晓鸣;郭代红;陈超;周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短稳杆菌致婴儿败血症1例

    2003年3月,我们从一婴儿血中分离出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 旧称短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breve),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波;周立勤;王春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加替沙星Ⅰ期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的研究

    目的对甲磺酸加替沙星临床耐受性试验中不良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方法通过甲磺酸加替沙星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分析其不良反应. 结果在本次试验中共发现6例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一过性、可耐受,未见其他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改变,这部分受试者未作任何特殊治疗和处理,停药后1周内全部自行恢复正常. 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是安全性较高的新型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但也要关注其不良反应,如轻度肝功能改变和过敏反应等.

    作者:陈宜鸿;方翼;王国栋;王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以便预防和控制产 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3年2月间产生ESBLs细菌感染的病例. 结果检出产ESBLs细菌6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1株,大肠埃希菌29株,阴沟肠杆菌6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分析研究发现,患者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长期住院、转院,免疫功能低下与感染有密切关系. 结论产ESBLs细菌的日益增多,其中以下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较多;与患者病情严重、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有关;隔离ESBLs患者、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广泛开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监测是预防和控制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潘兢;钟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婴幼儿尿路感染革兰阴性菌分析

    目的研究引起婴幼儿尿路感染的革兰阴性菌的菌种及其药物敏感性. 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4月住院的尿路感染的患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等分析. 结果共检出革兰阴性细菌9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91株,占94.8%,分离出的所有革兰阴性菌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引起婴幼儿尿路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菌种,目前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林文雄;曾洪飚;张光磊;李庶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小板型磷脂酶A2 mRNA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目的全面探讨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 mRNA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增加对血小板型PLA2的了解. 方法从大鼠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匀浆中提取总RNA,合成第1链cDNA,利用PCR扩增大鼠血小板型PLA2 DNA. 结果在我们研究的30种器官和组织中,除唾液腺和胰腺之外,都能检测到血小板型PLA2 mRNA,其中,在肺、腹主动脉、腹静脉、血液、大肠、胸腺、骨髓、膀胱和子宫中尤其丰富. 结论血小板型PLA2 mRNA广泛分布在大鼠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在防御细菌感染的过程中,除参与先天性免疫之外,在适应性免疫中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梁宁生;苏启表;杨帆;陆益;李艳;卢凤玲;蒙子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北京市30所三甲医院外科手消毒剂使用的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型医院外科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 方法用自设问卷调查了北京市30所三甲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内容包括各医院使用外科手消毒剂的种类;影响手消毒剂选择的因素;手消毒剂的使用方法等. 结果常用的外科手消毒剂是碘伏,护士长选择消毒剂时主要考虑高效性和对皮肤的影响,刷手5 min和刷手3 min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结论建议加强不同消毒剂消毒效果和佳使用方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以保证外科手消毒质量.

    作者:庞冬;郑修霞;王宜芝;尚少梅;孙玉梅;路潜;黄靖雄;赵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