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

张翊;卢建平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 抗生素,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方法分析2000~2002年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鲍氏不动杆菌及其耐药性资料.结果 3年间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111株,以ICU内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平均5.4%,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以头孢菌素类尤甚.结论警惕并重视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注意病原菌及耐药率的监测,规范抗生素应用,保持敏感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30所三甲医院外科手消毒剂使用的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型医院外科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 方法用自设问卷调查了北京市30所三甲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内容包括各医院使用外科手消毒剂的种类;影响手消毒剂选择的因素;手消毒剂的使用方法等. 结果常用的外科手消毒剂是碘伏,护士长选择消毒剂时主要考虑高效性和对皮肤的影响,刷手5 min和刷手3 min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结论建议加强不同消毒剂消毒效果和佳使用方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以保证外科手消毒质量.

    作者:庞冬;郑修霞;王宜芝;尚少梅;孙玉梅;路潜;黄靖雄;赵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短稳杆菌致婴儿败血症1例

    2003年3月,我们从一婴儿血中分离出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 旧称短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breve),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波;周立勤;王春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自1897年德国医师费吕格(Flugge C)用实验证明,向创口讲话能造成创口感染;同年,奥地利医师米库利兹-拉德凯(Mikulicz-Readeki J)倡议手术者用口罩将口鼻遮住,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感染,口罩的历史已有百余年了,但是直至1920年以后,口罩才在相关行业中推广使用 [1].肆虐中国、加拿大等多国的SARS疫情令世人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等地疫情重之时,无论是在室内抑或室外,放眼望去,皆是佩戴各式各样口罩的人们,景像甚是壮观.但是,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佩戴何种口罩才能达到所需的防护效果,人们确知甚少.因此,笔者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略作分析以资借鉴.

    作者: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王桂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β-内酰胺酶检测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β-内酰胺酶的类型、检测方法及耐药性. 方法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根据表型、纸片协同试验及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835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2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ESBLs发生率为26%;根据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结果,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6株,检出率为4.31%,表型鉴别高产AmpC酶,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7株,检出率为4.4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97.3%;纸片协同试验表现为产AmpC酶的为32株,检出率为3.8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88.9%.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表型筛选法检测AmpC酶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作者:章清;魏丽;魏光美;苗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对67例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每次4.5 g,q8h静脉滴注,疗程7~14 d.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76.12%,细菌清除率73.15%,不良反应率2.99%.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有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

    作者:黎纬明;陈智超;游泳;何静;邹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531例次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的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 方法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报告531例次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占医院感染总例次数的1.15%;在发生菌血症的基础疾病中,以恶性肿瘤的构成比高,占34.46%;分离病原菌41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株占48.20%,革兰阳性菌157株占37.65%,真菌59株占14.15%;MRSA、MRCNS的检出率为68.42%和83.78%. 结论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的比例相对较高,值得重视;临床经验用药应高度考虑耐药的可能.

    作者:文细毛;任南;吴安华;徐秀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支原体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特异性诊断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我院10年中住院确诊的6 952例肺炎患儿血清和咽分泌物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IgM和MP-DNA检测. 结果符合MP肺炎诊断者1 565例,总发生率占同期肺炎的22.5%;10年中共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97年和2000年12月~2001年2月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岁婴幼儿占41%;发生率市区显著高于农村,发病高峰在人口集中的幼儿园、中小学有聚集发病现象. 结论 MP肺炎已成为本区危害儿童健康的多发病,并有取代链球菌性肺炎,成为小儿感染性肺炎首位疾病的可能;寻找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保护儿童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朱清义;徐静;刘敬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压灭菌效果与切口液化相关性的调查分析

    针对本院自2002年9月底开始高压灭菌器的工作性能不太稳定,又因医院房屋空间、承重、设备等因素限制,暂不能更换新的高压灭菌器.为了解此灭菌器继续作为过渡期使用,是否可能导致手术用品灭菌不彻底,影响切口愈合,增加切口液化的发生率,特进行此调查.

    作者:赵玉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甲医院对供应室的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三甲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供应室必须有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现就工作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维;孙艳平;崔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ARS流行期间医院物品的消毒

    1 隔离衣的消毒隔离衣分为外层后系带隔离衣、猴衣隔离衣、刷手衣.隔离衣消毒当然首选高压灭菌后再做处理.但是由于隔离衣穿后是按顺序、按区域、逐层脱,所以猴衣隔离服和刷手衣实际上是脱在清洁区或半清洁区内,不可能也不必要再从清洁区送回污染区,与外层隔离衣一起送高压.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清洁与半清洁区交界的沐浴室处放置1台家用洗衣机,方便医务人员下班沐浴前脱隔离衣时直接放入洗衣机.卫生员每日晨上班时,按要求配置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桶内隔离衣.下早班时开动洗衣机洗涤钮20 min,过氧乙酸洗涤后脱水,甩干.再将隔离衣装入专用桶内,由洗衣房按要求消毒、清洗及进一步处理.优点:顺序合理,方便医务人员脱衣后衣物直接入桶,消毒人员上下班之间浸泡时间安排合理.洗涤浸泡20 min是保证均匀浸泡.

    作者:解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紫外线空气消毒误伤2例

    1 病例病例1 男性,32岁,因其患儿住院输液、头罩吸氧进行陪护.小夜班护士消毒病房,打开紫外线灯后即进行其他工作,其间陪护擅自进入病房.大夜班护士接班1 h后方才发现紫外线灯照射而关灯.因期间患儿于有机玻璃头罩下吸氧而免受伤害,其陪护出现头痛、眼部不适,左侧面颊部出现约55 cm大小黑褐色色素斑.即嘱其休息,眼部给予氯霉素眼液点眼,3次/d,并防止日晒.1周后该患者来院时见脸部色素斑颜色略为浅淡.

    作者:张克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采血车空气质量监测分析

    笔者于2003年4~7月,对本站3辆流动采血车的各项空气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晓明;陈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

    医院感染控制必须是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医疗安全为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作者:秦元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目的比较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按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对69株大肠埃希菌、8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8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8种三代氟喹诺酮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实验. 结果对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虽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低于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等,但并未提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8种帕喹诺酮类药物显示明显的交叉耐药性,环丙沙星的体外敏感性结果对于临床应用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艺辉;罗燕萍;宁亚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产β-内酰胺酶的分类检测及耐药性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Koz)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6株Koz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36株Koz β-lase检出率为69.4%,其中单独产广谱酶、青霉素酶、ESBLs分别为1、1、12株,产AmpC酶总数11株(30.5%),ESBLs总数22株(61.1%),未检出碳青酶烯酶;产复合酶11株(30.5%),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1株,诱导型AmpC酶+ESBLs7株,持续高产AmpC酶+ESBLs3株;(2)22株产ESBLs菌株中,CAZ,ATM,CTX检出率分别68.2%、77.3%、95.5%;(3)非产酶Koz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25株产β-内酰胺酶Koz中,非产ESBLs菌株对PRL、GN、SXT多数耐药,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ESBLs+诱导型AmpC酶产酶菌株和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耐药率,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 36株Koz产β-lase总检出率很高,产4种酶,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碳青酶烯酶;复合产酶是其主要产酶形式之一,臭鼻克雷伯菌所产ESBLs的检出率以CTX高;不同产酶菌株耐药谱不同,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明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院实验室废物的管理与处治方法

    医院实验室所丢弃的废液和废物大都含有病毒、细菌和有毒有害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致癌物等.因此,笔者就医院实验室所排废液及废物的管理和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茂全;李建新;谭树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治愈严重烧伤并发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1例

    1 病例患者男,41岁,全身蒸汽烫伤在县医院治疗,伤后第10天出现高热、寒颤(体温40℃)、腹泻、恶心呕吐、厌食、神志淡漠、背部烧伤创面满布脓苔,第13天转入我院.体检:T38.2℃,P98次/min,BP16/10 kPa.神志模糊,嗜睡状态.全身烧伤总面积84%,Ⅲ度30%,创面满布脓苔,四肢创面有绿色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糙,无音,心率10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肌软,轻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弱.化验检查:WBC 14.1×109/L,N O.965,L 0.024,RBC 5.4×10 12/L,HGB 132 g/L, HCT 0.406, TBIL 76.2 μmol/L, DBIL 49.5 μmol/L, PLT 24×109/L,ALT 214 U/L, ALP 429 U/L, CO2-CP 14 mmol/L, BUN 12.9 mmol/L, K+3.94 mmol/L, Na+137 mmol/L, LDH 827 U/L, CK 935 U/L, TP 55.1 g/L, ABL 23.4 g/L, GL 0.31 g/L, 白蛋白/球蛋白0.74.全身不同部位创面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血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诊断:特重型烧伤并发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作者:柳佰富;王海鹰;廖祝华;张著杰;王珍铭;朱小军;韩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研讨SAR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SARS的病死率. 方法对死亡8例SARS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SARS病死与家庭及群体聚集、强毒性病毒株、肺部病变性质和病变范围、院内感染、基础疾病、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与潜伏期长短、病程时间不相关. 结论正确选用呼吸机参数和适应个体耐受个性化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综合治疗及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终治疗的关键.

    作者:韩玉坤;曾珍;周先志;辛绍杰;赵敏;扬永平;李保森;李捍卫;陈菊梅;赵景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1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细菌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已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我们利用VITEK AMS 60 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同时,检测产ESBLs菌株,并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海涟;王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两种消毒方法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为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比较两种消毒液在外阴消毒的效果. 方法对108例实施阴式手术的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硫柳汞组和苯扎溴铵组,分别在手术72 h取出阴道纱布后进行外阴消毒,分析比较预防感染的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两组药物在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出现皮肤过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有效地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两组药物差异不明显,但在避免发生皮肤过敏方面苯扎溴铵优于硫柳汞.

    作者:舒军萍;张蓓;牛娜;孙海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