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纬明;陈智超;游泳;何静;邹萍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从尿标本中分离出670株(男性217株,女性453株)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特殊耐药株如MRS株、VRE株、HLAR株、产ESBLs细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均采用K-B法. 结果分离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5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肺炎克雷伯菌(5%)、铜绿假单胞菌(4%)、弗氏柠檬酸杆菌(4%);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为11.6%,MRSCON株为74.3%,VRE株为28.9%,HLAR株为70.3%;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除外)敏感性较好(72%~97%),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较差(16%~18%). 结论大肠埃希菌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50%;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过去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和特殊耐药株的报告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赵建平;周艳萍;白晓红;李风娥;杨国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全面探讨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 mRNA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增加对血小板型PLA2的了解. 方法从大鼠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匀浆中提取总RNA,合成第1链cDNA,利用PCR扩增大鼠血小板型PLA2 DNA. 结果在我们研究的30种器官和组织中,除唾液腺和胰腺之外,都能检测到血小板型PLA2 mRNA,其中,在肺、腹主动脉、腹静脉、血液、大肠、胸腺、骨髓、膀胱和子宫中尤其丰富. 结论血小板型PLA2 mRNA广泛分布在大鼠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在防御细菌感染的过程中,除参与先天性免疫之外,在适应性免疫中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梁宁生;苏启表;杨帆;陆益;李艳;卢凤玲;蒙子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支原体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特异性诊断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我院10年中住院确诊的6 952例肺炎患儿血清和咽分泌物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IgM和MP-DNA检测. 结果符合MP肺炎诊断者1 565例,总发生率占同期肺炎的22.5%;10年中共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97年和2000年12月~2001年2月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岁婴幼儿占41%;发生率市区显著高于农村,发病高峰在人口集中的幼儿园、中小学有聚集发病现象. 结论 MP肺炎已成为本区危害儿童健康的多发病,并有取代链球菌性肺炎,成为小儿感染性肺炎首位疾病的可能;寻找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保护儿童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朱清义;徐静;刘敬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疗效. 方法对289例经临床确诊为血液疾患合并有明确感染的住院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治疗效果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进行评定. 结果 289例患者中痊愈191例(66.1%);显效41例(14.6%);总有效患者为232例(80.7%). 结论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血液肿瘤合并感染的患者,具有疗效快、作用显著之特点.
作者:和培红;魏晓鸣;郭代红;陈超;周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头孢噻肟针剂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和头孢噻肟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 结果左氧氟沙星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93.3%,细菌清除率 9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头孢噻肟治疗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90.0%,细菌清除率88.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 结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李建国;陈瑞;吕志强;张蔚;江山平;何剑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感染常见酵母样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 方法采集2 680份住院患者标本分离培养,分离出酵母样真菌260株,采用科码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培养,API-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念珠菌药敏试条(ATB-Fungus)进行念珠菌药敏试验. 结果 260株酵母样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155株(59.6%),热带念珠菌51株(19.6%),克柔念珠菌27株(10.3%),光滑念珠菌11株(4.2%);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制霉菌素(NYS)、酮康唑(KTC)、益康唑(ECO)、咪康唑(MTC)、氟康唑(FLC)的耐药率分别为9.0%、5.8%、10.3%、43.0%、40.9%、43.7%、9.0%;热带念珠菌分别为3.9%、9.8%、19.0%、 61.9%、57.1%、61.9%、21.4%;克柔念珠菌为14.8%、14.8%、14.8%、14.8%、25.0%、25.0%、16.6%;光滑念珠菌为0.0、0.0、36.6%、18.1%、36.6%、36.3%、66.6%. 结论目前引起我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念珠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这些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较敏感,对酮康唑、益康唑、咪康唑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
作者:刘华;周中华;喻华;颜英俊;王蓉;古义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面颈部放线菌病感染特点,提供诊治该病的新观点和依据. 方法手工检索解放军总医院建院以来的所有口腔科住院病历,计算机检索以面颈部放线菌病为主题词1988~2002年底的全院住院患者. 结果共有7例面颈部放线菌病患者,年龄(25.83±8.61)岁,男性6例,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及青霉素应用疗效良好. 结论认识和警惕该病是早日确诊的关键,及时手术无论对诊断还是治疗都是有益的,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且应用要足量,并维持至少30 d.
作者:步荣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完善医院感染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结果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09%;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肠道;高危科室为内分泌肾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医院感染中的病原体以条件致病菌为主;抗菌药物当天使用率为68.15%.结论内源性感染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部分:基础病严重、侵袭性操作、激素应用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强调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建立目标监控管理模式和加强临床、微生物室、监控部门的紧密协作的重要性.
作者: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陈锦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Koz)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6株Koz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36株Koz β-lase检出率为69.4%,其中单独产广谱酶、青霉素酶、ESBLs分别为1、1、12株,产AmpC酶总数11株(30.5%),ESBLs总数22株(61.1%),未检出碳青酶烯酶;产复合酶11株(30.5%),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1株,诱导型AmpC酶+ESBLs7株,持续高产AmpC酶+ESBLs3株;(2)22株产ESBLs菌株中,CAZ,ATM,CTX检出率分别68.2%、77.3%、95.5%;(3)非产酶Koz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25株产β-内酰胺酶Koz中,非产ESBLs菌株对PRL、GN、SXT多数耐药,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ESBLs+诱导型AmpC酶产酶菌株和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耐药率,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 36株Koz产β-lase总检出率很高,产4种酶,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碳青酶烯酶;复合产酶是其主要产酶形式之一,臭鼻克雷伯菌所产ESBLs的检出率以CTX高;不同产酶菌株耐药谱不同,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明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比较两种消毒液在外阴消毒的效果. 方法对108例实施阴式手术的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硫柳汞组和苯扎溴铵组,分别在手术72 h取出阴道纱布后进行外阴消毒,分析比较预防感染的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两组药物在预防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出现皮肤过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有效地预防阴式手术切口感染两组药物差异不明显,但在避免发生皮肤过敏方面苯扎溴铵优于硫柳汞.
作者:舒军萍;张蓓;牛娜;孙海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针对本院自2002年9月底开始高压灭菌器的工作性能不太稳定,又因医院房屋空间、承重、设备等因素限制,暂不能更换新的高压灭菌器.为了解此灭菌器继续作为过渡期使用,是否可能导致手术用品灭菌不彻底,影响切口愈合,增加切口液化的发生率,特进行此调查.
作者:赵玉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β-内酰胺酶的类型、检测方法及耐药性. 方法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根据表型、纸片协同试验及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835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2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ESBLs发生率为26%;根据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结果,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6株,检出率为4.31%,表型鉴别高产AmpC酶,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7株,检出率为4.4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97.3%;纸片协同试验表现为产AmpC酶的为32株,检出率为3.8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88.9%.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表型筛选法检测AmpC酶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作者:章清;魏丽;魏光美;苗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甲磺酸加替沙星临床耐受性试验中不良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方法通过甲磺酸加替沙星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分析其不良反应. 结果在本次试验中共发现6例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一过性、可耐受,未见其他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改变,这部分受试者未作任何特殊治疗和处理,停药后1周内全部自行恢复正常. 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是安全性较高的新型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但也要关注其不良反应,如轻度肝功能改变和过敏反应等.
作者:陈宜鸿;方翼;王国栋;王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三甲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供应室必须有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现就工作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维;孙艳平;崔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1897年德国医师费吕格(Flugge C)用实验证明,向创口讲话能造成创口感染;同年,奥地利医师米库利兹-拉德凯(Mikulicz-Readeki J)倡议手术者用口罩将口鼻遮住,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感染,口罩的历史已有百余年了,但是直至1920年以后,口罩才在相关行业中推广使用 [1].肆虐中国、加拿大等多国的SARS疫情令世人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等地疫情重之时,无论是在室内抑或室外,放眼望去,皆是佩戴各式各样口罩的人们,景像甚是壮观.但是,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佩戴何种口罩才能达到所需的防护效果,人们确知甚少.因此,笔者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略作分析以资借鉴.
作者: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王桂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型医院外科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 方法用自设问卷调查了北京市30所三甲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内容包括各医院使用外科手消毒剂的种类;影响手消毒剂选择的因素;手消毒剂的使用方法等. 结果常用的外科手消毒剂是碘伏,护士长选择消毒剂时主要考虑高效性和对皮肤的影响,刷手5 min和刷手3 min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结论建议加强不同消毒剂消毒效果和佳使用方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以保证外科手消毒质量.
作者:庞冬;郑修霞;王宜芝;尚少梅;孙玉梅;路潜;黄靖雄;赵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研讨SAR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SARS的病死率. 方法对死亡8例SARS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SARS病死与家庭及群体聚集、强毒性病毒株、肺部病变性质和病变范围、院内感染、基础疾病、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与潜伏期长短、病程时间不相关. 结论正确选用呼吸机参数和适应个体耐受个性化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综合治疗及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终治疗的关键.
作者:韩玉坤;曾珍;周先志;辛绍杰;赵敏;扬永平;李保森;李捍卫;陈菊梅;赵景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方法分析2000~2002年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鲍氏不动杆菌及其耐药性资料.结果 3年间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111株,以ICU内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平均5.4%,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以头孢菌素类尤甚.结论警惕并重视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注意病原菌及耐药率的监测,规范抗生素应用,保持敏感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作者:张翊;卢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男性,2002年12月在全麻下行直肠平滑肌肉瘤切除术.两周前患者肛周疼痛、破溃,排大量血性、脓性分泌物,确诊为直肠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近1周来患者持续低热,体温37.5~38.7℃,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效果不佳.于3日前取会阴部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2次,结果均一致.细菌培养:血平板长出灰白色、稍凸、湿润、体积较大的菌落,直径3~4 mm,边缘较粗糙,部分菌落相互融合,无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生化反应: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常规鉴定.
作者:陈俊瑶;司晓芬;庞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男,41岁,全身蒸汽烫伤在县医院治疗,伤后第10天出现高热、寒颤(体温40℃)、腹泻、恶心呕吐、厌食、神志淡漠、背部烧伤创面满布脓苔,第13天转入我院.体检:T38.2℃,P98次/min,BP16/10 kPa.神志模糊,嗜睡状态.全身烧伤总面积84%,Ⅲ度30%,创面满布脓苔,四肢创面有绿色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糙,无音,心率10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肌软,轻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弱.化验检查:WBC 14.1×109/L,N O.965,L 0.024,RBC 5.4×10 12/L,HGB 132 g/L, HCT 0.406, TBIL 76.2 μmol/L, DBIL 49.5 μmol/L, PLT 24×109/L,ALT 214 U/L, ALP 429 U/L, CO2-CP 14 mmol/L, BUN 12.9 mmol/L, K+3.94 mmol/L, Na+137 mmol/L, LDH 827 U/L, CK 935 U/L, TP 55.1 g/L, ABL 23.4 g/L, GL 0.31 g/L, 白蛋白/球蛋白0.74.全身不同部位创面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血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诊断:特重型烧伤并发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作者:柳佰富;王海鹰;廖祝华;张著杰;王珍铭;朱小军;韩爽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