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佰富;王海鹰;廖祝华;张著杰;王珍铭;朱小军;韩爽
医院感染控制必须是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医疗安全为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作者:秦元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男性,2002年12月在全麻下行直肠平滑肌肉瘤切除术.两周前患者肛周疼痛、破溃,排大量血性、脓性分泌物,确诊为直肠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近1周来患者持续低热,体温37.5~38.7℃,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效果不佳.于3日前取会阴部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2次,结果均一致.细菌培养:血平板长出灰白色、稍凸、湿润、体积较大的菌落,直径3~4 mm,边缘较粗糙,部分菌落相互融合,无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生化反应: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常规鉴定.
作者:陈俊瑶;司晓芬;庞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SARS死亡高危因素,研讨SAR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SARS的病死率. 方法对死亡8例SARS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SARS病死与家庭及群体聚集、强毒性病毒株、肺部病变性质和病变范围、院内感染、基础疾病、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与潜伏期长短、病程时间不相关. 结论正确选用呼吸机参数和适应个体耐受个性化是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早期发现、有效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环节,综合治疗及人文关怀的实效性是终治疗的关键.
作者:韩玉坤;曾珍;周先志;辛绍杰;赵敏;扬永平;李保森;李捍卫;陈菊梅;赵景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GCS<8分)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神经外科住院时间≥72 h,GCS<8分的204例患者,互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重症颅脑损伤(HCI)感染组,未感染组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对30多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20种差异呈显著性;在对这20多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误吸、抗生素使用种类、雾化吸入、空腹血糖升高、留置胃管为HCI感染因素.结论 HCI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通过加强监护,医院感染是可以控制和减少的.
作者:谢扬;张志宏;李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口腔厌氧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奥硝唑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采用双盲随机方法选择60例口腔厌氧菌感染患者,其中受试组(奥硝唑)30例和对照组(替硝唑)30例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作厌氧菌培养,观察临床疗效和厌氧菌清除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口腔感染厌氧菌与口腔正常厌氧菌种群一致,奥硝唑总有效率83.3%,细菌清除率91.7%;替硝唑总有效率73.3%,细菌清除率88.4%,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奥硝唑用以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疗效显著,口腔厌氧菌培养应注意标本采样技术规范化.
作者:李从荣;金正江;詹燏;丁俊清;李艳;彭少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β-内酰胺酶的类型、检测方法及耐药性. 方法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根据表型、纸片协同试验及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835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2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ESBLs发生率为26%;根据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结果,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6株,检出率为4.31%,表型鉴别高产AmpC酶,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7株,检出率为4.4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97.3%;纸片协同试验表现为产AmpC酶的为32株,检出率为3.8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88.9%.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表型筛选法检测AmpC酶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作者:章清;魏丽;魏光美;苗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引起婴幼儿尿路感染的革兰阴性菌的菌种及其药物敏感性. 方法对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4月住院的尿路感染的患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等分析. 结果共检出革兰阴性细菌9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91株,占94.8%,分离出的所有革兰阴性菌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引起婴幼儿尿路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菌种,目前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林文雄;曾洪飚;张光磊;李庶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材料与方法一步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共采集标本320份.取1根消毒棉签放于盛有0.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浸泡,取出将多余的水在试管壁上拧干,在电铃开关上涂抹几次,放于试管中洗涤,拧干棉签弃去以3 000 r/min离心3 min.取1包酶联反应板条,在孔中加入待测样品50 μl,做阴阳性对照,设空白对照.而后各孔加入抗HBs-HRP 1滴(50 μl)置37℃保温30 min.弃去各孔液体,用30倍稀释的洗涤液反复冲洗 5次,后拍干.
作者:邵昌发;杨琼丽;李荣清;王萍;王作芳;何俐勇;崔姗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从尿标本中分离出670株(男性217株,女性453株)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特殊耐药株如MRS株、VRE株、HLAR株、产ESBLs细菌的检测及体外药敏试验均采用K-B法. 结果分离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5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肺炎克雷伯菌(5%)、铜绿假单胞菌(4%)、弗氏柠檬酸杆菌(4%);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为11.6%,MRSCON株为74.3%,VRE株为28.9%,HLAR株为70.3%;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除外)敏感性较好(72%~97%),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较差(16%~18%). 结论大肠埃希菌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50%;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过去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和特殊耐药株的报告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赵建平;周艳萍;白晓红;李风娥;杨国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甲磺酸加替沙星临床耐受性试验中不良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方法通过甲磺酸加替沙星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分析其不良反应. 结果在本次试验中共发现6例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一过性、可耐受,未见其他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改变,这部分受试者未作任何特殊治疗和处理,停药后1周内全部自行恢复正常. 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是安全性较高的新型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但也要关注其不良反应,如轻度肝功能改变和过敏反应等.
作者:陈宜鸿;方翼;王国栋;王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全面探讨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 mRNA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增加对血小板型PLA2的了解. 方法从大鼠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匀浆中提取总RNA,合成第1链cDNA,利用PCR扩增大鼠血小板型PLA2 DNA. 结果在我们研究的30种器官和组织中,除唾液腺和胰腺之外,都能检测到血小板型PLA2 mRNA,其中,在肺、腹主动脉、腹静脉、血液、大肠、胸腺、骨髓、膀胱和子宫中尤其丰富. 结论血小板型PLA2 mRNA广泛分布在大鼠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在防御细菌感染的过程中,除参与先天性免疫之外,在适应性免疫中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梁宁生;苏启表;杨帆;陆益;李艳;卢凤玲;蒙子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寻求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 方法应用ELISA及酶法检测268名血液病患者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及肝功能,并对符合乙肝疫苗接种条件的患者分组进行人重组乙肝疫苗接种,所有患者按血液病需要进行治疗、输血. 结果血液病患者存在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26.49%),且在不同的血液病病种间存在差异(χ2检验,P=0.013);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3.77% ,据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接种组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4、P=0.012);血液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总的阳转率为66.3%,并且70.5%的患者是在接种后1个月即产生抗体,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受接种方式、不同病种、是否输血等多因素影响. 结论血液病患者对乙肝疫苗接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接种方案可作为预防血液病患者发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郑佳;刘复强;刘颖;钱筠;杨力;田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的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 方法对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报告531例次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占医院感染总例次数的1.15%;在发生菌血症的基础疾病中,以恶性肿瘤的构成比高,占34.46%;分离病原菌41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株占48.20%,革兰阳性菌157株占37.65%,真菌59株占14.15%;MRSA、MRCNS的检出率为68.42%和83.78%. 结论老年患者医院内菌血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的比例相对较高,值得重视;临床经验用药应高度考虑耐药的可能.
作者:文细毛;任南;吴安华;徐秀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按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对69株大肠埃希菌、8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8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8种三代氟喹诺酮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实验. 结果对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虽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低于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等,但并未提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8种帕喹诺酮类药物显示明显的交叉耐药性,环丙沙星的体外敏感性结果对于临床应用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艺辉;罗燕萍;宁亚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1897年德国医师费吕格(Flugge C)用实验证明,向创口讲话能造成创口感染;同年,奥地利医师米库利兹-拉德凯(Mikulicz-Readeki J)倡议手术者用口罩将口鼻遮住,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感染,口罩的历史已有百余年了,但是直至1920年以后,口罩才在相关行业中推广使用 [1].肆虐中国、加拿大等多国的SARS疫情令世人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等地疫情重之时,无论是在室内抑或室外,放眼望去,皆是佩戴各式各样口罩的人们,景像甚是壮观.但是,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佩戴何种口罩才能达到所需的防护效果,人们确知甚少.因此,笔者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略作分析以资借鉴.
作者: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王桂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Koz)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6株Koz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36株Koz β-lase检出率为69.4%,其中单独产广谱酶、青霉素酶、ESBLs分别为1、1、12株,产AmpC酶总数11株(30.5%),ESBLs总数22株(61.1%),未检出碳青酶烯酶;产复合酶11株(30.5%),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1株,诱导型AmpC酶+ESBLs7株,持续高产AmpC酶+ESBLs3株;(2)22株产ESBLs菌株中,CAZ,ATM,CTX检出率分别68.2%、77.3%、95.5%;(3)非产酶Koz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25株产β-内酰胺酶Koz中,非产ESBLs菌株对PRL、GN、SXT多数耐药,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ESBLs+诱导型AmpC酶产酶菌株和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耐药率,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 36株Koz产β-lase总检出率很高,产4种酶,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碳青酶烯酶;复合产酶是其主要产酶形式之一,臭鼻克雷伯菌所产ESBLs的检出率以CTX高;不同产酶菌株耐药谱不同,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明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支原体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特异性诊断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我院10年中住院确诊的6 952例肺炎患儿血清和咽分泌物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IgM和MP-DNA检测. 结果符合MP肺炎诊断者1 565例,总发生率占同期肺炎的22.5%;10年中共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97年和2000年12月~2001年2月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岁婴幼儿占41%;发生率市区显著高于农村,发病高峰在人口集中的幼儿园、中小学有聚集发病现象. 结论 MP肺炎已成为本区危害儿童健康的多发病,并有取代链球菌性肺炎,成为小儿感染性肺炎首位疾病的可能;寻找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保护儿童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朱清义;徐静;刘敬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医院实验室所丢弃的废液和废物大都含有病毒、细菌和有毒有害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致癌物等.因此,笔者就医院实验室所排废液及废物的管理和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李茂全;李建新;谭树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藻酸盐抗体的制备、检定和对院内常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方法制备藻酸盐抗血清;应用脾细胞-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藻酸盐单克隆抗体;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态变化. 结果建立了两株稳定分泌高效价单克隆抗体细胞株;藻酸盐抗体可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 结论藻酸盐抗体可中和细菌藻酸盐以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作者:柴栋;王睿;裴斐;方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隔离衣的消毒隔离衣分为外层后系带隔离衣、猴衣隔离衣、刷手衣.隔离衣消毒当然首选高压灭菌后再做处理.但是由于隔离衣穿后是按顺序、按区域、逐层脱,所以猴衣隔离服和刷手衣实际上是脱在清洁区或半清洁区内,不可能也不必要再从清洁区送回污染区,与外层隔离衣一起送高压.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清洁与半清洁区交界的沐浴室处放置1台家用洗衣机,方便医务人员下班沐浴前脱隔离衣时直接放入洗衣机.卫生员每日晨上班时,按要求配置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桶内隔离衣.下早班时开动洗衣机洗涤钮20 min,过氧乙酸洗涤后脱水,甩干.再将隔离衣装入专用桶内,由洗衣房按要求消毒、清洗及进一步处理.优点:顺序合理,方便医务人员脱衣后衣物直接入桶,消毒人员上下班之间浸泡时间安排合理.洗涤浸泡20 min是保证均匀浸泡.
作者:解放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