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艺辉;罗燕萍;宁亚蕾
1 隔离衣的消毒隔离衣分为外层后系带隔离衣、猴衣隔离衣、刷手衣.隔离衣消毒当然首选高压灭菌后再做处理.但是由于隔离衣穿后是按顺序、按区域、逐层脱,所以猴衣隔离服和刷手衣实际上是脱在清洁区或半清洁区内,不可能也不必要再从清洁区送回污染区,与外层隔离衣一起送高压.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在清洁与半清洁区交界的沐浴室处放置1台家用洗衣机,方便医务人员下班沐浴前脱隔离衣时直接放入洗衣机.卫生员每日晨上班时,按要求配置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桶内隔离衣.下早班时开动洗衣机洗涤钮20 min,过氧乙酸洗涤后脱水,甩干.再将隔离衣装入专用桶内,由洗衣房按要求消毒、清洗及进一步处理.优点:顺序合理,方便医务人员脱衣后衣物直接入桶,消毒人员上下班之间浸泡时间安排合理.洗涤浸泡20 min是保证均匀浸泡.
作者:解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口腔厌氧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奥硝唑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的疗效. 方法采用双盲随机方法选择60例口腔厌氧菌感染患者,其中受试组(奥硝唑)30例和对照组(替硝唑)30例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作厌氧菌培养,观察临床疗效和厌氧菌清除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口腔感染厌氧菌与口腔正常厌氧菌种群一致,奥硝唑总有效率83.3%,细菌清除率91.7%;替硝唑总有效率73.3%,细菌清除率88.4%,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结论奥硝唑用以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疗效显著,口腔厌氧菌培养应注意标本采样技术规范化.
作者:李从荣;金正江;詹燏;丁俊清;李艳;彭少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男,41岁,全身蒸汽烫伤在县医院治疗,伤后第10天出现高热、寒颤(体温40℃)、腹泻、恶心呕吐、厌食、神志淡漠、背部烧伤创面满布脓苔,第13天转入我院.体检:T38.2℃,P98次/min,BP16/10 kPa.神志模糊,嗜睡状态.全身烧伤总面积84%,Ⅲ度30%,创面满布脓苔,四肢创面有绿色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糙,无音,心率10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肌软,轻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弱.化验检查:WBC 14.1×109/L,N O.965,L 0.024,RBC 5.4×10 12/L,HGB 132 g/L, HCT 0.406, TBIL 76.2 μmol/L, DBIL 49.5 μmol/L, PLT 24×109/L,ALT 214 U/L, ALP 429 U/L, CO2-CP 14 mmol/L, BUN 12.9 mmol/L, K+3.94 mmol/L, Na+137 mmol/L, LDH 827 U/L, CK 935 U/L, TP 55.1 g/L, ABL 23.4 g/L, GL 0.31 g/L, 白蛋白/球蛋白0.74.全身不同部位创面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血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诊断:特重型烧伤并发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作者:柳佰富;王海鹰;廖祝华;张著杰;王珍铭;朱小军;韩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甲磺酸加替沙星临床耐受性试验中不良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方法通过甲磺酸加替沙星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分析其不良反应. 结果在本次试验中共发现6例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一过性、可耐受,未见其他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改变,这部分受试者未作任何特殊治疗和处理,停药后1周内全部自行恢复正常. 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是安全性较高的新型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但也要关注其不良反应,如轻度肝功能改变和过敏反应等.
作者:陈宜鸿;方翼;王国栋;王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脑溢血、脑梗死昏迷、呼吸衰竭、气管切开的患者,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医生为了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需要做痰培养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但上述患者因不能咳嗽、咳嗽反射消失,无法将痰液咯出,需吸引器吸痰,这就给留取痰标本带来了困难.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一次性输液器留取痰标本送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临床应用满意.
作者:梁兰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按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对69株大肠埃希菌、8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8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8种三代氟喹诺酮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实验. 结果对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虽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低于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司帕沙星等,但并未提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8种帕喹诺酮类药物显示明显的交叉耐药性,环丙沙星的体外敏感性结果对于临床应用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艺辉;罗燕萍;宁亚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头孢噻肟针剂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和头孢噻肟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 结果左氧氟沙星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93.3%,细菌清除率 9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头孢噻肟治疗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90.0%,细菌清除率88.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 结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李建国;陈瑞;吕志强;张蔚;江山平;何剑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对67例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每次4.5 g,q8h静脉滴注,疗程7~14 d.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76.12%,细菌清除率73.15%,不良反应率2.99%. 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有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
作者:黎纬明;陈智超;游泳;何静;邹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病例1 男性,32岁,因其患儿住院输液、头罩吸氧进行陪护.小夜班护士消毒病房,打开紫外线灯后即进行其他工作,其间陪护擅自进入病房.大夜班护士接班1 h后方才发现紫外线灯照射而关灯.因期间患儿于有机玻璃头罩下吸氧而免受伤害,其陪护出现头痛、眼部不适,左侧面颊部出现约55 cm大小黑褐色色素斑.即嘱其休息,眼部给予氯霉素眼液点眼,3次/d,并防止日晒.1周后该患者来院时见脸部色素斑颜色略为浅淡.
作者:张克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材料与方法一步法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生产.共采集标本320份.取1根消毒棉签放于盛有0.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浸泡,取出将多余的水在试管壁上拧干,在电铃开关上涂抹几次,放于试管中洗涤,拧干棉签弃去以3 000 r/min离心3 min.取1包酶联反应板条,在孔中加入待测样品50 μl,做阴阳性对照,设空白对照.而后各孔加入抗HBs-HRP 1滴(50 μl)置37℃保温30 min.弃去各孔液体,用30倍稀释的洗涤液反复冲洗 5次,后拍干.
作者:邵昌发;杨琼丽;李荣清;王萍;王作芳;何俐勇;崔姗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完善医院感染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床边调查和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结果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09%;感染部位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肠道;高危科室为内分泌肾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医院感染中的病原体以条件致病菌为主;抗菌药物当天使用率为68.15%.结论内源性感染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部分:基础病严重、侵袭性操作、激素应用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强调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建立目标监控管理模式和加强临床、微生物室、监控部门的紧密协作的重要性.
作者: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陈锦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三甲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供应室必须有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现就工作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维;孙艳平;崔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Koz)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采用多底物纸片法、ESBLs确认试验、AmpC酶检测法检测36株Koz所产各种β-lase,采用琼脂扩散法分析其耐药性. 结果 (1)36株Koz β-lase检出率为69.4%,其中单独产广谱酶、青霉素酶、ESBLs分别为1、1、12株,产AmpC酶总数11株(30.5%),ESBLs总数22株(61.1%),未检出碳青酶烯酶;产复合酶11株(30.5%),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1株,诱导型AmpC酶+ESBLs7株,持续高产AmpC酶+ESBLs3株;(2)22株产ESBLs菌株中,CAZ,ATM,CTX检出率分别68.2%、77.3%、95.5%;(3)非产酶Koz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25株产β-内酰胺酶Koz中,非产ESBLs菌株对PRL、GN、SXT多数耐药,青霉素酶+诱导型AmpC酶、ESBLs+诱导型AmpC酶产酶菌株和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较高耐药率,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 36株Koz产β-lase总检出率很高,产4种酶,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碳青酶烯酶;复合产酶是其主要产酶形式之一,臭鼻克雷伯菌所产ESBLs的检出率以CTX高;不同产酶菌株耐药谱不同,持续高产AmpC酶+ESBLs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作者:明德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男性,2002年12月在全麻下行直肠平滑肌肉瘤切除术.两周前患者肛周疼痛、破溃,排大量血性、脓性分泌物,确诊为直肠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近1周来患者持续低热,体温37.5~38.7℃,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效果不佳.于3日前取会阴部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2次,结果均一致.细菌培养:血平板长出灰白色、稍凸、湿润、体积较大的菌落,直径3~4 mm,边缘较粗糙,部分菌落相互融合,无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革兰染色为阴性杆菌.生化反应: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常规鉴定.
作者:陈俊瑶;司晓芬;庞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检测健康成人外周血白细胞(PBLs)中BK病毒(BKV)的感染率,探讨BKV的医院感染. 方法根据BKV保守的大T抗原(TAg)编码区序列合成引物,半套式PCR(snPCR)扩增100例健康成人PBLs样本中的BKV-DNA,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组BKV-DNA的检出率及其差别. 结果 100例健康成人PBLs样本中BKV-DNA序列检出率为45%,不同年龄、性别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健康人PBLs是BKV在体内潜伏的重要贮主和传播运载体,BKV是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之一.
作者:司艺玲;李琦;李雪;宋海静;郝好杰;谷志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医院感染控制必须是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医疗安全为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作者:秦元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实习护士学生对职业防护知识的需求,以便采取有效对策. 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50名正在实习的本科和中专护士学生. 结果被调查的护生中,96%学习过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96%认为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不够,56%认为要增加相关操作示范的机会,80%希望从医院获取职业防护知识,96%认为手指易受刺伤,64%害怕工作中感染艾滋病,44%接受了乙肝疫菌注射,60%认为应在实习前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 结论根据学生的需求,实习前由医院对护士学生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很有必要.
作者:邝翠和;杨庆生;丁国英;盘洁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面颈部放线菌病感染特点,提供诊治该病的新观点和依据. 方法手工检索解放军总医院建院以来的所有口腔科住院病历,计算机检索以面颈部放线菌病为主题词1988~2002年底的全院住院患者. 结果共有7例面颈部放线菌病患者,年龄(25.83±8.61)岁,男性6例,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及青霉素应用疗效良好. 结论认识和警惕该病是早日确诊的关键,及时手术无论对诊断还是治疗都是有益的,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且应用要足量,并维持至少30 d.
作者:步荣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青岛市小儿肺炎支原体(MP)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支原体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特异性诊断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我院10年中住院确诊的6 952例肺炎患儿血清和咽分泌物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IgM和MP-DNA检测. 结果符合MP肺炎诊断者1 565例,总发生率占同期肺炎的22.5%;10年中共有两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97年和2000年12月~2001年2月发病高峰季节;发病年龄明显前移,<3岁婴幼儿占41%;发生率市区显著高于农村,发病高峰在人口集中的幼儿园、中小学有聚集发病现象. 结论 MP肺炎已成为本区危害儿童健康的多发病,并有取代链球菌性肺炎,成为小儿感染性肺炎首位疾病的可能;寻找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保护儿童健康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朱清义;徐静;刘敬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压力蒸汽灭菌包内化学指示卡和移动式化学指示卡在灭菌效果监测工作中的差别.方法通过灭菌试验结合生物指示剂比较包内化学指示卡和移动式化学指示卡的有效性及适应性.结果两类化学指示卡灭菌效果监测性能都可靠,但包内指示卡用于金属和玻璃类器材包的监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而移动式指示卡则对各类物品灭菌效果监测都适宜.结论正确使用包内指示卡和移动式指示卡是确保灭菌效果的关键.
作者:魏静蓉;李彬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