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耿;王槐志;董家鸿
目的通过对脑外科病房环境进行细菌学观察,分析抢救病房和普通病房空气与物体表面细菌检出及分布,以减少医院感染.方法对脑外科抢救病房与普通病房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抢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细菌数均高于普通病房,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微球菌属为主.结论抢救病房由于人流物流影响易出现医源性感染,应加强抢救病房细菌监测和管理,改善病房环境,从而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韩永毅;朱平安;彭海珍;谭萍;赖秀花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健康需求的扩大、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卫生保健形势的发展,感染专职人员由于担负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职能,尤其是抗SARS的特殊时期,更应当审时度势,以专职人员的素质为保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作者:曹佩珍;钟晓珊;黄芳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烧伤患者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后,紊乱肠菌群调整作用.方法严重烧伤患者23例应用美罗培南(6 g/d)7 d后, 随机分为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2);双盲法给予双歧杆菌悬液和生理盐水(100 ml/d),疗程5 d;分别于美罗培南应用前及用后0、1、3、5 d,常规方法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真菌、大肠埃希菌量.结果美罗培南应用7 d,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量骤减近100倍,真菌数激增100倍;双歧杆菌治疗1 d,肠道双歧杆菌数增加100倍,3 d后真菌量减少约25倍;对照组在停用美罗培南后5 d 肠道菌群始基本恢复;腹泻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后3 d肠道菌群恢复,对照组5 d恢复.结论长期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停药后外源性补充双歧杆菌能较快恢复肠道生态,治愈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作者:王忠堂;盛志勇;蔡宝仁;肖光夏;王甲汉;彭毅志;罗奇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据统计,美国每年经静脉放置的导管达>1.5亿次,其中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ascular catheter, CVC)500万支,每年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导致血源性感染>20万次,即1 000个患者有>50次的感染.在我国,经静脉插管的技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也已被广泛运用,导管相关感染(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本调查就输液接口的污染、穿刺部位的高菌落数、颈内静脉留置、不恰当的无菌屏障以及操作人员穿刺技术不佳等目前国内比较容易忽视的危险因素逐一分析.
作者:胡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笔者对消毒液容器(盛装碘酒、乙醇容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实行创新管理,得到了临床的好评和肯定,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刘晓芳;徐芳;张桂华;赵玉兰;李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衣原体、支原体两种非典型病原体的表达.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29例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两种非典型病原体急性感染指标:衣原体抗体IgM、支原体抗体IgM及冷凝集实验,并常规细菌学检查,与同期住院的普通性下呼吸道感染(普通组)40例,门诊及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难治感染组衣原体急性感染率68.9%,支原体急性感染率难治组34.5%,显著高于普通组和上感组;衣原体混合支原体、衣原体混合其他致病菌感染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和上感组.结论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且易与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衣原体、支原体的慢性感染可能是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
作者:孔令敏;叶秀香;杨琳红;高震;李慧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传染科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更应抓好病区医院感染管理.本科做法如下.1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作者:兰艳梅;王琼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年来,结核病(tuberculosis)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低下,结核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明显为高.移植术后结核病在防治上有其特殊性,笔者拟就肝移植患者为例,对近年来在其发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耿;王槐志;董家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调查我科连续手术的104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结果 104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生素,术前和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分别为10.6%和100%;术后单用一种和应用二联、三联和四联抗生素的分别占24%、37%、24%和15%;清洁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生素4.9 d,污染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生素7.7 d,清洁手术和污染手术术后使用抗生素>3 d者占90%.结论在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中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应予避免.
作者:宋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对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对2001年及2002年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肠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杆菌在全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排第3位;本菌感染构成比在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血液透析及消化内科病房较高;在>70岁年龄组较高;肠杆菌在物体表面和痰液标本中构成比高于其他标本.结论肠杆菌分布特点与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呈正相关,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和消毒,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作者:熊辛;茆尤尤;经晓杰;刘红艳;魏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了使医院感染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将我们近5年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评价.
作者:于远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B-D试验全称布维-狄克试验(Bowie-Dick test),目的是检测预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中空气的排除效果,灭菌器在每日使用前均需做B-D试验,以检验灭菌器的功能.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应尽量防范技术差错,以免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作者:张秀月;董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高压氧舱内环境的病原微生物及探讨消毒方法,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治疗时,对舱内器具进行微生物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结果消毒效果好的是供氧口、差的是面罩,试验中检出菌多为常见菌,偶见致病菌,面罩等部位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而空调器口等检出念珠菌,气管切开感染率高于非气管切开.结论多数部位消毒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建议在紫外线照射等的基础上,加用臭氧发生器消毒会更有效.
作者:刘杰;尉洪昌;冯辉;王北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几年来我院在采购、保管、使用、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实际工作中,加强了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收到良好的效果.1 产品质量管理1.1 严把进货关我院所购一次性医疗用品实施公开招标符合医药部门和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严禁药品器械科个人随意购置.
作者:陆伟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4年间,非发酵菌医院感染的菌株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非发酵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卡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其配套的GNS-KI或GNS-121卡(法国生物梅里埃产品);部分K-B法药敏纸片用Oxoid公司产品.结果 2 044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48.5%、鲍氏不动杆菌占26.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17.0%、黄杆菌属占4.5%、荧光假单胞菌占1.6%、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1.1%、木糖氧化产碱菌0.8%;非发酵菌分布部位以呼吸道分离率多,痰液1 359株(66.5%)、咽拭子152株(7.4%);其次为尿液241株(11.8%);伤口103株(5.0%);耳拭子53株(2.6%);胆汁41株(2.0%);血液36株(1.8%);其他59株(2.9%);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结论非发酵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其他非发酵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含酶抑制剂复方型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为治疗非发酵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董晓勤;周田美;施新颜;吴盛海;范建中;汪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分析1999年9月~2003年8月,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探讨造成部队官兵献血化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方法无偿献血的44 353名驻京部队官兵的血液化验初、复检结果不合格者按照4个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检不合格率为8.01%,复检不合格率为0.68% ;造成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初、复检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ALT的升高;初检ALT不合格率平均为6.60%,占不合格血液的82.32%;复检ALT不合格率平均为0.43%,占复检不合格血液的62.20%;复检抗-HCV不合格占到了复检不合格血液的25.20%,但近两年呈下降趋势;梅毒试验不合格的献血者则有上升趋势;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认后未发现抗-HIV阳性的献血者.结论部队官兵属于血源性传染病的低危人群;采集低危人群血液是控制受血者因输血而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部队官兵献血应避开高强度训练及其他易导致ALT升高的活动.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肖征;董振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研究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可危及婴儿生命.我科应用新技术进行两次断脐,成功控制严重感染的发生,5年来共450例新生儿,无1例发生脐部感染,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平;姜卉;陈艳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用药.方法调查2002年3月我院内科病区相继发生的伴有ESBLs细菌感染的死亡病例,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02年8月产ESBLs菌的细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 3例死亡病例检出的产ESBLs菌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2001年3月~2002年8月所检出的产ESBLs菌共有40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50%,大肠埃希菌9株占22.5%,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各4株分别占10%;药敏试验显示产ESBLs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100%.结论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非常严重,易侵袭老年患者,应早期使用敏感药物治疗,对该种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要防治并重;加强病区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叶双岚;黄红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社区及医院肺部感染常见致病菌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1999~2003年9月共153例肺部感染患者回顾性调查,比较社区和医院肺部感染痰培养189株致病菌和细菌的变化,以及2001年9月~2003年9月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1999年8月~2001年8月社区肺部感染G+菌占49.2%,G-菌占50.8%,发生明显变化;医院肺部感染主要还是G-菌;但近2年白色念珠菌感染较1999年8年~2001年8月的15%上升27.5%;药敏体外试验G+菌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万古霉素、阿米卡星高敏;G-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敏;经临床观察氟康唑对念珠菌感染有较好疗效.结论了解本院所处社区及医院内致病菌变迁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运小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是医院消毒灭菌的敏感指标,是医院感染监控的前哨站.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其绝大多数归因于生物性(如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因素.笔者提出非生物性(物理及技术)因素引发的切口感染,临床上常易被忽略.
作者:丁国英;王婕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