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医院感染分析

康孝理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 脑室出血, 感染率
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感染发生率,探讨预防感染的方法及措施. 方法根据留管时间将患者分为甲、乙两组,按单侧引流及双侧引流分为A、B组,术后观察插管部位的感染发生情况,同时定期做血培养监测. 结果甲、乙组之间,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B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留管1~2周时间是安全的,超过2周,感染率上升,双侧引流术后感染率高于单侧引流者,此外,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免疫力也与感染率明显相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VITEK GPS106卡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目的评价VITEK GPS106卡检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对苯唑西林耐药性的可靠性. 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和VITEK GPS106卡分别对206株CONS进行苯唑西林敏感性测定,以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比较两法的结果. 结果肉汤稀释法测CONS苯唑西林耐药98株,敏感108株,98株耐药株中VITEK GPS106卡检测为耐药92株,敏感性为93.7%,108株敏感株中VITEK GPS106卡检测结果一致,特异性为100%,6株CONS肉汤稀释法为耐药而VITEK GPS106卡为敏感,分别为溶血葡萄球菌3株,腐生葡萄球菌2株,人葡萄球菌1株,其MIC在(0.13~0.25)μg/ml之间. 结论 VITEK GPS106卡检测CONS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具有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可接受为临床实验室常规方法.

    作者:余方友;胡龙华;谭立明;贾坤如;傅颖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87例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免疫功能减退,基础疾病逐渐增多,肺功能减弱,极易患肺部感染,现就我院1999年3月~2000年11月收治的87例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蔡芙莉;苏芳;蔡英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并发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减少眼球内异物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 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各种眼球内异物62例(64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8例,女4例,年龄8~46岁,平均23岁;除1例(1眼)采用扁平部巩膜切口,磁铁吸出异物外,其余61例(63眼)均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结果术后共有3眼发生眼内炎(4.69%);1例细菌培养为阳性(33.33%);为革兰阳性杆菌;经玻璃体切除术,气-液交换等对症治疗,炎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1例因眼球萎缩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另2例终视力分别为0.02及0.05. 结论眼内异物伤取出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减少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杨惠英;姜彩辉;张卯年;黄一飞;王志军;魏世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酶切分析

    目的了解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在本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耐药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 方法用碘量法筛选PPNG株,碱变性法进行质粒抽提,回收7.4kb及5.4kb质粒进行酶切分析. 结果 68株临床分离株筛选出PPNG菌3株,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PNG菌7.4kb及5.4kb质粒含有BamHⅠ的双酶切位点, 7.4 kb质粒含有PstⅠ及HindⅡ单酶切位点. 结论 PPNG菌株的筛选及耐药质粒的酶切分析为追踪耐药菌株的流行趋势提供了流行病学信息.

    作者:邓启文;曾位森;钟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两所医院剖宫产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级别医院剖宫产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比分析,旨在根据本底资料,进行干预. 方法回顾性调查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1年7月~2002年6月出院的剖宫产手术患者及分娩的新生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两所医院剖宫产患者分别为121例、183例,总共304例. 结果术前<2 h、手术当日、术前>1 d抗生素应用构成比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20.0%、43.3%、36.7%,三级合格综合性医院为17.8%、51.1%、31.1%;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7 d、≥8 d构成比二级甲等医院为8.3%、76.0%、15.7%,三级合格医院为27.3%、71.6%、1.1%;术后用药天数二级甲等医院为(5.74±2.00)d,占术后住院天数的(76.31±20.75)%,三级合格医院为(4.17±1.10)d,占术后住院天数的(55.66±15.40)%;新生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率二级甲等医院为12.9%,应用天数为(3.75±2.94)d,三级合格医院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率为100.0%,应用天数为(3.06±0.30)d. 结论两所医院预防用药有所不同,但都存在围手术期用药意识淡薄、不讲究合理性问题,同时新生儿预防用药有滥用现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应进行干预.

    作者:王建斌;付冠峰;吴俊霞;张素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它是指住院患者发生的感染,而在其入院时尚未发生此感染,也未处于此感染的潜伏状态[1].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中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随时可发生抢救工作,易造成医院感染,现就其发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石贞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手术后眼内炎危险因素的分析

    手术后眼内炎是眼科严重的并发症,常因手术伤口被细菌侵袭污染或手术破坏了血一眼屏障细菌随血液迁陟至眼而引起.炎症很难控制,往往造成患者视力丧失而致残.为防止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提高手术治愈率,对13 983例眼的手术感染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段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一次性检验用品浸泡消毒桶的研制及其应用

    为处理用过的检验标本及检验用品,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处理的浸泡消毒桶,经过3年多的临床应用,因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操作方便、使用广泛、符合消毒灭菌隔离规范要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庆岳;王连明;刘树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及预防措施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9年1月~2002年6月3 356例创伤住院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 结果 146例患者患获得性感染,感染率为4.35%,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皮肤感染及泌尿道感染为常见,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G-菌为主. 结论分析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感染源的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止医院感染流行的有效手段.

    作者:游剑明;杨雪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医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分析医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方法分析1999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40例痰培养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生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长期使用抗生素、住院及气管插管时间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明显有关,纤维支气管镜的污染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结论缩短住院天数及气管插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利于防止医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

    作者:江涛;陈虹;罗永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VITEK-32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观察

    目的调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现状. 方法对585株肺炎克雷伯菌(269株)和大肠埃希菌(316株)用VITEK-32和GNS-506药敏卡测定ESBLs,同时用NCCLs(1999年版)推荐的筛选法和表型确证法同时进行对照监测. 结果仪器法、确证法、筛选法检测ESBLs菌株阳性率23.9%、23.4%、21.5%,产ESBLs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 结论选择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提高ESBLs菌株的阳性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德全;季海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现状,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收集本院24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加以统计和分析. 结果 246例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46.9%),泌尿道次之(21.4%),246例患者标本共培养出真菌246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第1位(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第2位(24.8%). 结论本组病例发生真菌医院感染的病因与原发肿瘤疾病、年龄、手术及放射疗法、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抗代谢药物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及住院期间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余兰;李腊梅;程向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对牙周炎需氧及厌氧菌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比较喹诺酮药物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牙周炎需氧和厌氧菌抗菌活性. 方法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需氧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用琼脂稀释多点接触法.低杀菌浓度(MBC)用肉汤稀释法,并用杀菌曲线方法比较两种喹诺酮药物杀菌性能. 结果喹诺酮药物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的MIC50分别为0.25、0.5、0.5、1和0.125μg/ml, 抗菌活性强于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细菌、变形菌、嗜血菌和不动杆菌的MIC50分别为<0.03、<0.03、<0.03、0.125和0.03μg/ml,,抗菌活性强于氧氟沙星,但与环丙沙星相同.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稍弱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MIC是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2倍. 结论左氧氟沙星是一个广谱抗生素,对口腔需氧和厌氧菌显示了良好的抑菌和杀菌的活性.

    作者:陈敏芳;刘文斌;宣天芝;张秀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行的控制

    目的分析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的流行及有效控制. 方法对累及6例老年患者的MRSA的一次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37 d 内相继从6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痰标本中培养出MRSA.从医护人员的手、工作服袖口以及病房空气、地面、桌面和床头也培养出MRSA;采取病房隔离、医护人员加强洗手、更新病房通风设备以及环境消毒等措施的92 d中,首例痰培养MRSA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另5例患者痰培养MRSA相继转为阴性;流行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MRSA相关的感染,均考虑为寄殖. 结论 MRSA易在老年监护病房发生流行,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可对流行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张东;高德伟;邹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调查我院1997年4月~2002年2月 SICU机械通气期间肺炎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病原菌总数69.4%;革兰阳性菌占病原菌总数30.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对其他抗生素(15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甚至完全耐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对头孢类、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 结论 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普遍较高,治疗时应重视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安小虎;袁应华;王丽萍;刘晓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寒区蒸汽灭菌中湿包形成原因分析与控制

    1 材料与方法1.1 灭菌器及灭菌参数采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DM1000A型机动门脉动真空灭菌器,真空度0.080MPa,脉动次数3次,灭菌温度132~134℃,工作压力0.21MPa,灭菌时间6min,干燥时间7min.

    作者:吴岚;唐小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危重患者的肠道灭菌降低重症护理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相关因素,其确切传播途径尚不明.有研究表明可能为口-口及粪-口途径.HP感染多在儿童期发生,成人感染相对较少.然而医务人员HP感染率升高.内镜师的HP感染率可能亦有升高,但报道结果不一致.这些研究均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P.然而,血清学并不是HP活动性感染的精确指标.近一项研究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HP,并未发现消化内镜师感染率升高,研究表明护理人员较健康志愿者更易感染HP.重症护理人员因其处理鼻胃管,经常接触患者胃液而致感染HP危险性进一步升高.Robertson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因此,抑制重症患者体内HP可能使护理人员的HP感染率降低.选择性肠道灭菌(SDD)是为防止吸入性肺炎采用的一种措施,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使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20%.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SDD能有效抑制HP,因此,我们猜测在重症患者采用SDD抑制HP可能降低从患者到护理人员的HP传播,基于这一猜测,我们比较了以下各组人员的HP感染率:常规施行SDD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未施行SDD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者.

    作者:邓敏;董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安全注射-死亡性注射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估计,全世界每年约进行120亿次注射,这意味着每天进行4千万次注射,其中>90%是治疗性注射,不到10%是用于预防接种[1].在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接受1.5次注射,这其中较大部分的注射是不必要的,约50%的注射属于不安全注射.不安全注射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尤其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尤显严峻.

    作者:范学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变异链球菌心脏瓣膜感染及败血症1例报道

    1 病例患者,女,9岁,学生.于2000年4月25日因心脏杂音入院,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重),二尖瓣赘生物、关闭不全,心功能Ⅱ级,心内膜炎.入院后高热不退,2000年5月1日血液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进一步鉴定为变异链球菌群,2000年5月9日行动脉导管修补术、二尖瓣置换术,瓣膜组织又一次培养出草绿色链球菌,进一步鉴定仍为变异链球菌群.

    作者:郭爱萍;王德景;潘韶霞;刘茂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监测与控制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加强监控,防止感染的暴发. 方法分析了我院2000~2001年间由产ESBLs细菌引起院内感染因素. 结果 2000~2001年间由产ESBLs细菌引起医院感染共35株,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17株占48.57%,大肠埃希菌9株占25.71%,阴沟肠杆菌8株占22.86%,粘质沙雷菌1株,占2.86%,研究发现,入住ICU病房先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及长期住院与此菌感染密切相关. 结论产ESBLs细菌发生的院内感染日益增多,多见于长期住院、入住ICU病房,先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广泛开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隔离ESBLs感染患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雅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