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伏林;胡名柏;袁宏银;魏正专;白德骄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因素.方法专人对1999年7月31日~2000年1月31日收住的112例患者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12月、1月患者日感染率明显升高,3种侵入性操作中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高,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次之,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不同月份结果不同.结论新法监测由于综合了患者的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及住院天数,使感染率可信度提高,具有可比性.
作者:宋瑰琦;史亚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死亡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易感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近10年收住的重型肝炎死亡病例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126例重型肝炎死亡病例中有68例并发医院感染(占54.0%),急性重症、亚急性重症和慢性重症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8.9%、43.5%及6 6.1%,73.5%的死亡患者与医院感染有关;易感因素为严重的原发病、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结论重型肝炎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高、预后差,除应注重保护肝脏、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外,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
作者:陈祖涛;甘建和;范宗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气管切开术在上世纪40年代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气管切开术不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而且应用于下呼吸道梗阻;伴随气管切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并发症时有发生,感染尤其常见.本文对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则杨;杨晓英;李家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医院感染目前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血液患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导致血液患者死亡的常见的原因之一.为探讨血液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我们对46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血液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作者:吴燕子;孙莉;井玉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ATOMA口腔手机消毒器消毒效果.方法应用ATOMA口腔手机消毒器(意大利DX公司设计、生产)对口腔临床常用涡轮机头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 ATOMA口腔手机消毒器运行134℃/4min的消毒程序,即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嗜热脂肪杆菌等的杀灭效果可达100%,对HBsAg的灭活完全有效.结论 ATOMA手机消毒器操作简便,防护功能强,是口腔科临床工作中一种安全可靠、高效快速的现代化口腔涡轮机头消毒方法.
作者:孙华;王芸;杨聚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内肺炎(NP)菌群的分布及耐药特点,探讨其临床防治对策. 方法回顾总结ICU1 998年7月~2000年7月NP的病原菌谱、耐药性及其临床特征.结果 131例NP感染菌389株中G-杆菌占65.6%、G+球菌占23.1%、真菌占11.3%;G -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43.1%),G+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0.0%),MRSA 占金黄色葡萄菌的96.3%;产ESBL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除嗜麦芽黄单胞菌外,G-杆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产ESBL菌株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MRSA对万古霉素皆有100%的敏感率.结论 NP感染以G-杆菌为主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为降低多重耐药菌和产ESBL菌的产生,对人工通气管道应定时彻底消毒,并严格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 .
作者:徐昕;许燕卿;左亚沙;源孔文;崔金环;司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预测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45例因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16个可能对医院感染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 结果年龄、粒细胞缺乏程度、低粒细胞持续时间、化疗周期和预防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对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作者:程伏林;胡名柏;袁宏银;魏正专;白德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在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工作中,注重利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活菌对灭菌的效能进行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了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罗利民;贾孝莲;章雪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165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呼吸道真菌感染的165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均有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用过抗生素,16例患者应用了激素,15例患者应用了化疗药物,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球菌居多,占68.48%,及时治疗效果尚好.结论警惕真菌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病,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早发现和治疗真菌感染.
作者:吴秀华;刘永华;祝洪珍;郭增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LC)胆囊切除术后医院表浅切口感染发生的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196例LC胆囊切除术患者采用查阅病历、院外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LC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表浅切口感染27例,医院感染率为13.8%,术后表浅切口感染与手术医师有关(P<0.01);感染者较非感染者延长伤口愈合时间6周.结论 LC胆囊切除术后医院表浅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因其发生在院外,多数漏报,不易引起外科医师的重视;外科医师对切口感染的重视程度和手术操作技巧是预防和控制发生医院表浅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淑蓉;李六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汁中细菌分类及耐药状况,指导胆道外科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126例胆道疾病手术患者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分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培养出15种66株细菌,其中42例有细菌生长,14例为厌氧菌,6例为混合菌;5例培养出3株,10例培养出2株; 对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庆大霉素和甲硝唑药敏率较高. 结论正常胆汁无菌,胆道为混合菌感染,近年少用的庆大霉素、甲硝唑应为首选药.
作者:杨雪英;邝洁如;杨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保证患者临床用血安全,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方法干预性对手术前及预输血患者做HBsAg、HCV、HIV 、TP-ELISA 4项检查,采用意大利希亚克全自动酶免检测分析仪进行检测. 结果 3个月内1 632份标本中4项结果阳性率16.42% ,其中确认HIV感染者5例.结论对患者进行4项检测,确知其传染源,是医院感染普遍性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刘玉英;靳桂明;温广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静脉输入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损伤提供可靠防护措施.方法对骨科脊柱、四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采用2%山莨菪碱溶液将4.5~5.5 cm的4层纱布浸湿持续敷在输液处近心端. 结果局部持续湿敷2%山莨菪碱对减轻静脉损伤、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效果显著.结论 2%山莨菪碱湿敷可预防静脉输入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损伤的防护,操作方法简单 ,使用方便.
作者:张明学;刘琳;赵巨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医院复用器具消毒灭菌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3所不同等级医院提供的器具进行pH值、氯化物、澄明度、细菌内毒素监测.结果 pH值、氯化物、澄明度、细菌内毒素合格率分别为96.97%、90.91%、86.67%、95.76%.结论复用器具的洗涤、消毒质量有待提高,监督管理力度需加强,建议逐渐淘汰复用注射器.
作者:张红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表面抗原(H BsAg)携带者,经手术传播的危险性及预防方法. 方法根据套式 PCR定量检测HBV DNA确定的HBV传染性和传播阈值,参考疫苗接种对HBV易感性的影响,将HB V携带者分为低度、高度和极高传染性3个等级,评价HBeAg与HBV经手术传播的关系.结果监控组、非监控组和肝炎组高度传染性HBV携带者例数与各自总例数之比分别为1/1.19、1/250和1/4.44;极高传染性者分别为1/5.16、0和0;HBeAg阴性肝炎患者的HBV感染模式与HBeAg阴性外科患者相同,但HBV携带率和传染性都显著大于后者 ;HBsAg和抗HCV阳性无关.结论手术中对HBeAg阳性患者必须采取加强预防措施;对HBeAg阴性外科患者则无此必要;对HBeAg阴性肝炎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应该与HBeAg阳性患者相同.
作者:杨双旺;宫丽莉;孙佩;陈美珍;肖蔚;但文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SICU)患者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痰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方法对78人296次阳性痰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作统计分析.结果分离G+球菌37株,占总数12.5%;所有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株占84%,分离G-杆菌230株,占总数77.7%;分列前4位是:铜绿假单胞菌87株(37.8%),不动杆菌属50株(21.7%),克雷伯菌属23株(10%), 阴沟肠杆菌16株(6.9%),真菌26株(8.7%),92%为白色念珠菌属;药敏试验:碳青霉烯类、头孢三代、喹诺酮类仍对大部分G-杆菌保持较好敏感性,但个别菌株只对个别抗生素敏感.结果 S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耐药率较广的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成为主要的感染菌株之一,葡萄球菌感染应作为MRSA、MRSE感染处理.
作者:刘鲁沂;朱永健;于守丽;孙艺铸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E-test法与常规纸片法两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方法采用两种方法对我院1998年11月~1999年4月临床分离到的100株革兰阴性杆菌同时进行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全部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有序多分类资料处理,两法差异无显著性;E -test法与纸片法一致性达89.8%;以E-test为标准,计算纸片法平均极大误差为1.4%、大误差为0.2%、一般差异为8.5%;同时对这100株菌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并将药敏结果分成产酶组与非产酶组加以比较,发现两法对产酶组非敏感检出率的差异(11.6%∶7.95%)明显高于非产酶组的差异(7.3%∶6.7%).结论 E-tes t法是一种精确简便的方法,而常规方法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应加以完善.
作者:陈俊根;张之峰;顾平;刘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B-D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 2年间对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真空有效性用B-D试验进行监测研究. 结果在800例试验中有效监测为770例,占96.2%,其中试验失败为30例,占3. 8%.结论由于B-D试验包制作不规范、蒸汽压力变化、灭菌器故障以及消毒员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是导致B-D试验失败的关键;应加强B-D试验包的规范制作和B-D试验灭菌锅的监测,加强消毒员的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作者:毛雅琴;钱小梅;吕德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人工心瓣材料和不同浓度细菌与皮下软组织感染的关系.方法将4种浓度分别为104 CFU/ml、106CFU/ml、108CFU/ml、1010CFU/ml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液等量注入日本长耳白兔单侧皮下软组织切口,以对侧无菌切口为对照,或同时在皮下软组织放入不同人工心瓣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观察皮下软组织切口感染与植入不同人工心瓣材料和污染细菌浓度的关系.结果表皮葡萄球菌引起兔皮下软组织感染少需要108CFU细菌,当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存在时,分别只需要104CFU、106CFU、106CFU细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皮下软组织存在人工心瓣材料时,较少的污染细菌即可导致感染,材料不同,引起感染所需的细菌量不同.
作者:黄云超;张尔永;石应康;李旭;周云;李云涛;于丁;雷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测定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状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测定.结果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IgA治疗前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IgG、IgM均值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感染组CD+3、CD +4、NK细胞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接近对照组(P>0.05), 而sIL-2R及CD+8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降低,与对照组接近(P> 0.05).结论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老年肺部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提高免疫功能应列为预防和治疗措施之一.
作者:吴开松;徐献群;徐启勇;林字辉;叶燕青;刘卫敏;杨亦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