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太;郝沛顺;于君;石涛;姚颖波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抗生素预防应用.方法分析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并按Ⅰ、Ⅱ、Ⅲ类切口对择期手术进行抗生素种类、给药方法、术后疗程的切口感染率的统计比较.结果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留置引流和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血小板数等7项危险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预防应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2.68%、3.37%、5.63%.结论减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防止术后切口感染;Ⅰ类切口的预防抗生素首选青霉素,Ⅱ、Ⅲ类切口预防抗生素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或氯霉素.
作者:罗新名;焦秋云;张亚东;刘正义;高玉松;张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在护理管理中健全控制医院感染监督组织,完善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加强落实管理措施. 结果提高了护士的医院感染知识,护理工作加强了重点部门、病区环境、物品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等方的管理,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结论加强护理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胡正洁;王绍琼;刘光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医院感染导致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不但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及时间,而且严重者引起功能障碍,本文就我院眼科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 临床资料对我科1993年1月~2000年7月期间住院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住院人数共计3 510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9例,平均眼科医院感染率为0.83%.2 结果2.1 感染部位及例数眼内炎3例,结膜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系感染2例,肠道感染5例,其他2例.2.2 感染与病种的关系发生眼内炎感染100%为实施内眼手术后的患者,其中2例原有糖尿病史,结膜炎医院感染4例为手术患者、3例为非手术患者,其他几种感染80%发生在儿童及老年患者.
作者:张兰;郭永平;崔文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相关感染及其并发症.方法调查1993年1月~2000年7月6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置管后部分导管拔管后管端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所置97根次导管,培养49根次,13根培养结果呈阳性,引发导管败血症7例,炎性血栓3例,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置管后相关感染与患者全身状况、置管部位有无创面,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输入的液体及创面有无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置管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减少相关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琛;顾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20世纪90年代临床主要病原菌耐药谱的变化.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SMZco、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多西环素,大肠埃希菌对多粘菌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庆大霉素、SMZco、头孢唑林,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已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以上3种病原菌的耐药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显著性变化.
作者:黄长武;李兴禄;陈维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将澳门镜湖医院及中山一院血透中心对肝炎病毒感染血透患者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澳门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5%,其中医院感染占1.5%;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10.0%,医院感染占6.1%.中一组HBsAg阳性25.2%,医院感染占17.0%;HCV阳性52.8%,医院感染占44.7%;丁型肝炎病毒(HDV)占4.0%,戊型肝炎病毒(HEV)占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控制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专机专用,减少输血次数,采用Peresal血液消毒.
作者:潘健涛;陈雄辉;蔡宗仰;朱兰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以及MRSA菌株分子生物学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广州地区3所医院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同时进行随机引物扩增DNA(RAPD-DNA)多态性分型研究分析.结果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94.4%,MRSA阳性率为56.9%,进行RAPD-DNA多态性分型:可扩增出1~8条带,共分为37个基因型;有2株或2株以上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菌组合有14个,其中有10个组合细菌是分别来自同一所医院的同为医院感染的菌株或同为社区感染的菌株.结论广州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MRSA发生率与国内同期相近;医院感染株无论是β-内酰胺酶阳性率、MRSA的发生率还是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株,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区别对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分别采取不同的用药对策;结合RAPD-DNA多态性分型分析表明:在同一所医院内存在着同源菌的流行趋势,这种趋势与医院感染有关,但细菌的基因表型与耐药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加强细菌实验室的培养检测工作,严格病区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徐德兴;王露霞;韦莉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预防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68例脑室引流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患者管道越多造成医院感染的机遇越大.结论加强对多管道管理才能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玉太;郝沛顺;于君;石涛;姚颖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我院1998~2000年以来住院48 h后发生支气管-肺部感染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有关的护理对策.1 一般资料年龄52~87岁,平均年龄53岁,男性43例,女性40例.83例患者脑出血者占首位,依次是脑栓塞、冠心病、高血压、恶性肿瘤、阻塞性肺疾患者.痰培养45例,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多.2 结果对分离的致病菌用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敏感性较低.明确病原菌后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结果痊愈者
作者:王彦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既能遏制细菌产生耐药性又能复苏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实用方法.方法采用分级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观察控制性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耐药的影响.结果停止使用环丙沙星,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在半年内明显下降(P<0.025);小范围、低频率地任意使用庆大霉素,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将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限制地换用氟罗沙星,将使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迅猛上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对环丙沙星的细菌耐药性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控制性使用抗生素是遏制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复苏药物敏感性的简便易行而又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对血液透析液监测进行实际情况分析.结果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数控制在200 CFU/ml以下的要求缺乏依据.结论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含量标准应该是透析用水的标准.
作者:李玉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重视药剂科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把住抗生素的合格使用关,采集门诊药房调配使用器具及处方等样本,减少处方调配过程污染;准确配制各种消毒液;做好制剂回收瓶及门诊输液卡片的管理规定,设立传染专科药房,防止患者交叉感染. 结果加强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院滥用抗生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药剂人员的院感意识明显增强,加强调配用具、室内空气及药剂人员手的消毒;提高了各种消毒液的配制质量;制剂回收瓶及输液卡片严格消毒,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污染源,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结论药剂科在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引起医院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将药剂科纳入医院感染重点监测科室.
作者:杜国安;王高升;王瑞芳;吴铁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临床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分析了于1999年5月~2000年7月间由产ESBLs革兰阴性菌引起医院感染.结果产ESBLs革兰阴性菌的医院感染细菌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占57.1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约各占14.25%;研究发现,此感染多见于那些健康等级差、住ICU病房、烧伤及机体抵抗力差的患者中,并与长期住院和应用广谱抗生素有明显关系.结论产ESBLs革兰阴性菌在医院中的感染正日益增多,尤其多见于长期住院、应用广谱抗生素、住ICU病房的患者中;亚胺培南是目前少数对ESBLs高度稳定的品种之一.
作者:马健;张延霞;贺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发生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故又称通气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或呼吸机相关肺炎[1].VAP发病率为7%~70%,病死率可高达50%[2].Jimenez[3]等采用精确的诊断技术和尸检,在机械通气>48 h患者发现VAP发生率为27%.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是影响呼吸衰竭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病死率为30%~71%.其中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并发肺炎的病死率为67%,而无肺炎的病死率仅为23%;其他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并发肺炎的病死率为48%,无肺炎的病死率为26%.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有了极大的进展,但并未使VAP的发病率降低,因此,控制困难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已成为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大障碍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VAP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治及预防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邹俊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保证新启用的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消毒质量.方法采用设备的检查、B-D试验、保压试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进行了质量监测.结果 11台灭菌器的质量监测,除1台保压试验异常外,其余10台各项监测结果均正常.结论新启用的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监测,以保障灭菌器的正式启用安全可靠.
作者:李秋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AIDS的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将1991年2月~2000年5月收住的AIDS肺部感染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见病例均以肺部感染为首发表现,且反复发生.结论肺部感染常可作为AIDS的首发表现,且反复发生,以此为线索警惕其高危人群及因素有助于AIDS的诊断,避免误诊.
作者:张孔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心内科1998~2000年收住的因各种基础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结果心力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没有随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是72.31%的医院感染发生在住院前20 d内,80%是发生在住院前25 d.结论防治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除常规方法外,还应采取重点时间段内重点预防的方法.
作者:李秀珍;贾俊荣;程园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医院内空气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方法于1998年1月~1999年12月对医院内不同环境中空气消毒质量进行定期监测.结果我院空气消毒总合格率达82.45%,其中Ⅱ类环境空气消毒合格率(82.69%)与Ⅲ类(82.14%)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室与透析室合格率高(91.84%,91.92%),母婴同室与易感病房合格率低(71.88%,75%),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内科治疗室合格率(85.9%)高于外科(77.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工作的协调配合是搞好消毒灭菌工作的关键;要加强母婴同室、易感病房、外科治疗室等空气消毒的管理和监测;增加消毒次数,创新消毒方法,设置病室消毒中转站是提高空气消毒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魏凤英;童瑞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住院产妇性传播疾病(STD)情况,探讨预防医院中STD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6月10 455例住院产妇中发现STD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455例产妇中,STD病例40例,其中尖锐湿疣31例占77.5%,梅毒6例占15%,淋病、生殖器疱疹共3例占57.5%,年龄以20~30岁居多.结论婚前检查和产前保健非常重要,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详细做梅毒等筛查很有价值;对患有STD的产妇严格做好消毒隔离,重点在产房和手术室(分娩时);切断STD传播途径,有效防止STD医院感染.
作者:邓庆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血)器、注射器的全程管理.方法从购置、发放、使用至用后处理制订了全程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检查.结果通过半年的运行,购置做到三证齐全,统一管理发放,使用后平均回收率达96%,毁形率达100%.结论一次性输液(血)器、注射器的全程管理达到感染管理标准要求.
作者:于凤云;薛秀芹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