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
目的了解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以及MRSA菌株分子生物学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广州地区3所医院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同时进行随机引物扩增DNA(RAPD-DNA)多态性分型研究分析.结果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94.4%,MRSA阳性率为56.9%,进行RAPD-DNA多态性分型:可扩增出1~8条带,共分为37个基因型;有2株或2株以上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菌组合有14个,其中有10个组合细菌是分别来自同一所医院的同为医院感染的菌株或同为社区感染的菌株.结论广州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MRSA发生率与国内同期相近;医院感染株无论是β-内酰胺酶阳性率、MRSA的发生率还是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株,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区别对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分别采取不同的用药对策;结合RAPD-DNA多态性分型分析表明:在同一所医院内存在着同源菌的流行趋势,这种趋势与医院感染有关,但细菌的基因表型与耐药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加强细菌实验室的培养检测工作,严格病区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徐德兴;王露霞;韦莉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使医用废弃物达到无害化处理.方法根据废弃物的不同类型对其在院内设施中行焚烧、熔化、深埋及混凝土固化处理;放射性废物用专门容器收集、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衰变池封存、活性碳过滤等,院内不能完全处理的送有关部门指定的放射性废物处理场处理.结果防止医用废弃物造成的生物、物理、化学、放射污染灾害.结论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措施规范化,是医用废弃物处理制度化、无害化的保障.
作者:周海波;周海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确保医院消毒灭菌质量,有效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方法我院连续6年采取每月(季)对临床各科护理单元使用中的灭菌后、消毒后各类医疗物品进行定期定量检测,并将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各类物品检测合格率逐年提高,其中未使用灭菌物品检测合格率由98.41%上升100%,使用中灭菌物品的检测合格率由97.57%上升到99.60%,消毒后物品检测合格率由86.90%上升到96.33%.结论定期监测是控制医院消毒灭菌质量有效方法.
作者:尹湘毅;胡安建;杨艳;丁艳;张国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将澳门镜湖医院及中山一院血透中心对肝炎病毒感染血透患者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澳门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5%,其中医院感染占1.5%;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10.0%,医院感染占6.1%.中一组HBsAg阳性25.2%,医院感染占17.0%;HCV阳性52.8%,医院感染占44.7%;丁型肝炎病毒(HDV)占4.0%,戊型肝炎病毒(HEV)占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控制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专机专用,减少输血次数,采用Peresal血液消毒.
作者:潘健涛;陈雄辉;蔡宗仰;朱兰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真菌感染情况.方法对我院近3年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病例作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医院感染288例,其中继发真菌感染25例,发病率8.68%,3年真菌感染各占构成比4%、40%、56%.结论医院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趋势,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段红;王鲜平;曹力;梁慧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住院产妇性传播疾病(STD)情况,探讨预防医院中STD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6月10 455例住院产妇中发现STD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455例产妇中,STD病例40例,其中尖锐湿疣31例占77.5%,梅毒6例占15%,淋病、生殖器疱疹共3例占57.5%,年龄以20~30岁居多.结论婚前检查和产前保健非常重要,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详细做梅毒等筛查很有价值;对患有STD的产妇严格做好消毒隔离,重点在产房和手术室(分娩时);切断STD传播途径,有效防止STD医院感染.
作者:邓庆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医院住院白血病患者发生血液感染者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卡方分析发现住院时间超过30 d、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动静脉插管、贫血、白细胞数<4×109/L、输血等6个因素与白血病患者血液感染有关联;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动静脉插管、输血、白细胞数<4×109/L和住院时间>30 d是引起白血病患者血液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趋势χ2分析发现,白细胞数越低、输血次数越多、输血量越大、住院时间越长,患者发生血液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结论减少侵入性操作、安全输血和积极提高白细胞数对预防和控制白血病患者血液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许能锋;李阳;修崇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医院感染导致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不但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及时间,而且严重者引起功能障碍,本文就我院眼科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 临床资料对我科1993年1月~2000年7月期间住院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住院人数共计3 510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9例,平均眼科医院感染率为0.83%.2 结果2.1 感染部位及例数眼内炎3例,结膜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系感染2例,肠道感染5例,其他2例.2.2 感染与病种的关系发生眼内炎感染100%为实施内眼手术后的患者,其中2例原有糖尿病史,结膜炎医院感染4例为手术患者、3例为非手术患者,其他几种感染80%发生在儿童及老年患者.
作者:张兰;郭永平;崔文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两例反复腹泻患儿的致病菌及耐药性.方法粪便分离细菌后鉴定菌种并进行14种抗生素敏感试验. 结果一株为德比沙门菌,另一株为鼠伤寒沙门菌,两菌株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类、磺胺类及喹诺酮类全部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奥格门丁和亚胺培南敏感.结论应注意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多重耐药菌产生.
作者:金凤玲;崔龙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引起重视,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2月住院的368份病历作回顾分析.结果医院感染者76例次,发病率20.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50%、尿路感染15.8%、皮肤软组织感染13.7%;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危险因素以高龄、原有慢性疾病及合并症有关.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必须把高龄、原有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住院时间长者视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必须加强预防控制.
作者:洪岩;李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加强导管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对导管室工作环境、建筑规划、布局设计、卫生标准、消毒隔离、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试验总结.结果结合新颁布的医院感染规范,指出目前医院在导管室预防医院感染、卫生学标准与制订发展规划方面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导管室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无本专业系统的卫生学标准,目前是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因此制订相应的卫生学标准,其中包括导管室工作流程设计、区域划分、各区域空气净化标准、消毒灭菌方法等是当务之急;按标准要求落实导管室的各项工作,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高玉清;林汉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的痰菌状况.方法对7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分离,经培养鉴定共取得121株致病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 G-菌占72.7%,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4.0%、金黄色葡萄球菌20.7%、产气杆菌19.0%,药敏结果表明细菌耐药明显增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大多数细菌敏感.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的致病菌仍以G-菌为主,产气杆菌检出率高,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今后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监测以指导临床科学使用抗生素.
作者:甘丹;刘茜;李叶青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对我院1999年6~12月份506例手术患者的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如下.1 结果506例手术患者中输血人数310例占60.12%,见表1.2 讨论检测标本中阳性数51例,占总检测数的10.07%.乙肝表面抗原占7.31%,仍为本地区主要感染源.HIV初筛阳性一例,是否确证未知,病例记载有输血史.丙肝抗体性12例,占2.37%.高于相关报道.
作者:苏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对血液透析液监测进行实际情况分析.结果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数控制在200 CFU/ml以下的要求缺乏依据.结论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含量标准应该是透析用水的标准.
作者:李玉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重视药剂科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把住抗生素的合格使用关,采集门诊药房调配使用器具及处方等样本,减少处方调配过程污染;准确配制各种消毒液;做好制剂回收瓶及门诊输液卡片的管理规定,设立传染专科药房,防止患者交叉感染. 结果加强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院滥用抗生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药剂人员的院感意识明显增强,加强调配用具、室内空气及药剂人员手的消毒;提高了各种消毒液的配制质量;制剂回收瓶及输液卡片严格消毒,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污染源,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结论药剂科在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引起医院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将药剂科纳入医院感染重点监测科室.
作者:杜国安;王高升;王瑞芳;吴铁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心内科1998~2000年收住的因各种基础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结果心力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没有随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是72.31%的医院感染发生在住院前20 d内,80%是发生在住院前25 d.结论防治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除常规方法外,还应采取重点时间段内重点预防的方法.
作者:李秀珍;贾俊荣;程园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相关感染及其并发症.方法调查1993年1月~2000年7月6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置管后部分导管拔管后管端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所置97根次导管,培养49根次,13根培养结果呈阳性,引发导管败血症7例,炎性血栓3例,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置管后相关感染与患者全身状况、置管部位有无创面,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输入的液体及创面有无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置管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减少相关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琛;顾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与院感率的关系.方法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质控小组,强化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严格把好消毒灭菌关,合理使用抗生素.结果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可使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搞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宝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抗生素预防应用.方法分析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并按Ⅰ、Ⅱ、Ⅲ类切口对择期手术进行抗生素种类、给药方法、术后疗程的切口感染率的统计比较.结果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留置引流和时间,意识障碍时间,血小板数等7项危险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预防应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2.68%、3.37%、5.63%.结论减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防止术后切口感染;Ⅰ类切口的预防抗生素首选青霉素,Ⅱ、Ⅲ类切口预防抗生素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或氯霉素.
作者:罗新名;焦秋云;张亚东;刘正义;高玉松;张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AIDS的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将1991年2月~2000年5月收住的AIDS肺部感染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见病例均以肺部感染为首发表现,且反复发生.结论肺部感染常可作为AIDS的首发表现,且反复发生,以此为线索警惕其高危人群及因素有助于AIDS的诊断,避免误诊.
作者:张孔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