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鹏;李宇琳;孙剑;崔磊;张文杰;曹谊林
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全甲摘除、甲旁和(或)趾末端增生组织楔形切除+甲旁创面组织瓣推进,经趾骨贯穿缝合重建甲沟治疗13例复杂性嵌甲症患者,效果良好.
作者:杨春梅;章建林;朱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965年Bakamjian等~([1])首先报道胸三角皮瓣并用于面颈部创面修复取得较良好效果,但因皮瓣较厚、臃肿、切取的面积与供区修复矛盾限制其应用.为此,我们应用带有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2000至2008年共完成手术1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商子寅;赵宇;王帮河;汪春兰;吴丽丽;孙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Ang Ⅱ受体AT,和AT_2的表达.以PI3k活性测定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I3K的活性和Akt的磷酸化.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同表达AT_1和AT_2受体.Ang Ⅱ(10~(-9)~10~(-7)mol/L)刺激可增加细胞Akt的磷酸化和P13K的活性.AT_2受体拮抗剂PD1233191可显著增强AngⅡ诱导的细胞Akt磷酸化和PDK活性增加(P<0.05);AT_1受体拮抗剂Valsartan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Akt磷酸化和PDK活性增加(P<0.05).结论 Ang Ⅱ通过其受体AT_1和AT_2可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kt磷酸化和PI3K的活性.
作者:刘宏伟;程飚;吴姮君;顾永峰;陈炫;陈志刚;刘文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牵引成骨术治疗新生儿Pierre Robin综合征呼吸阻塞的可行性.方法 2007至2009年,用骨牵引技术治疗8例新生儿Pierre Robin综合征.行双侧下颌骨斜行截骨,安置下颌骨牵张器,术后第1天开始牵引,每天3次,每次0.4 mm,每天牵引1.2 mm,直至延长到所需长度.结果 8例患儿均按设计要求顺利完成牵引,无感染发生,无口角歪斜等面神经损伤症状.骨牵引达到预期的长度,约12~20 mm,平均15 mm.Pierre Robin综合征患儿的阵发性青紫、吸气性呼吸困难及哺乳困难等症状均消失.结论 牵引成骨术是治疗新生儿Pierre Robin综合征严重呼吸阻塞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沈卫民;崔杰;陈建兵;邹继军;季易;王顺荣;陈海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我们收治4例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multiple symmetrical lipomatosis,MSL)患者,经行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张文俊;赵耀忠;江华;廖建春;易竞;章建林;张盈帆;吴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BRAF(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homolog B1)是一种癌基因,位于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上.2002年以来,学者们相继发现在黑色素瘤中存在高频率的BRAF突变,这种T到A的突变发生在第15号外显子激酶结构域的单个位点,导致第600个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BRAF~(V600E)),从而激活RAS/RAF/MEK/ERK通路,揭示可能与肿瘤发生相关~([1]).
作者:吴镝;王新刚;成铤;尹宁北;赵振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成骨细胞特异因子-2(periostin,POST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被认为是间质细胞的标记物,具有细胞黏附功能,研究表明其通过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合成,参与创伤组织的结构和血管重塑过程.我们旨在总结POSTN在创伤愈合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可能机制.
作者:刘畅;秦泽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缺损及畸形的方法.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采用带蒂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或畸形22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4 cm×5 cm~6 cm×7 cm,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结果 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供区隐蔽无明显畸形.结论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走行稳定,供区隐蔽,是临床修复面下部畸形或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作者:王先成;李晓芳;鲁青;吴祖林;贺吉庸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15岁,因外阴畸形15年于2005年5月入院.患者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阴蒂逐渐增大,进入青春期后乳房不发育,无月经来潮,自认为男性,对女性有异于同性之间的感情;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麦凯欣;朱辉;龙云;崔永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科于2005年7月收治2例轻中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患者,采用颅外径路眶内侧壁截断内移术矫治,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彪;庄福连;王美水;郑厚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后,带蒂转移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治疗方法.方法 据颈部瘢痕范围,采用单侧(18例)或双侧胸三角皮瓣(2例)预扩张,成人选用600~800 ml扩张器,儿童选用200~450 ml扩张器.瘢痕面积:8 cm×5 cm~12 cm×13 cm.单侧胸三角皮瓣的面积小9 cm×16 cm,大12 cm×18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切口均选择在锁骨下,根据修复面积设计皮瓣,同时要兼顾断蒂时修复剩余瘢痕所需皮瓣的面积.皮瓣转移3周后行延迟术,4周断蒂修复剩余的颈部瘢痕.结果 2007至2009年采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20例颈部瘢痕挛缩,仅1例皮瓣扩张不充分,但未影响手术效果,余皮瓣术后均成活,效果满意.6例6个月后复诊,1例患者切口瘢痕明显,5例效果良好.结论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是修复颈部大面积瘢痕的较好方法.
作者:马显杰;彭湃;郑岩;郭树忠;韩岩;鲁开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1]),微循环的改变和继发血栓的形成可能是导致碾压撕脱皮瓣发生继发性坏死的原因.为此,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皮肤碾压伤动物模型,并制作活体大鼠微循环观察窗,以进一步探讨碾压组织继发性坏死的机制.
作者:王师平;夏炜;潘宝华;郭树忠;刘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足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设计切取以外踝上穿支或其降支为蒂,经其升支、胫前动脉皮穿支及腓浅动脉跨区供血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结果 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于临床应用17例,远修复至第2、3趾基底部及第5跖骨头负重区,大切取面积20 cm×8 cm;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足踝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该皮瓣神经血管丛粗大而丰富,蒂部供血确切,旋转修复距离可达足趾,适用于涉及足前部的足背中、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陈雪松;肖茂明;王元山;管力;张黎明;江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四维CT血管显影研究腹壁下动脉穿支的血管构造.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取10具新鲜尸体腹壁标本,在腹壁下动脉的不同水平段将造影剂欧乃派克灌注入皮瓣,包括腹壁下动脉主干、内排分支、外排分支、外排单根穿支、内排单根穿支,在灌注过程中应用四维CT进行扫描(三维CT加上时间轴称之为四维),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与分析.结果 腹壁下动脉穿支在Scarpa筋膜(腹壁浅筋膜深层)浅面以及真皮下两个层次产生分支,终走向真皮下血管网.腹壁中线两侧穿支吻合发生在真皮下血管网,较稀疏.皮瓣内血流的分布包括真皮下血管网以及已存在的血管结构2种途径.皮瓣灌注好的区域是血管蒂同侧腹直肌的表面,其次是血管蒂同侧腹直肌的外侧,再其次是对侧腹直肌表面,灌注差的是对侧腹直肌外侧.结论 四维CT血管显影是一种有效地研究腹壁下动脉穿支在浅筋膜内结构的方法.
作者:方柏荣;王先成;乔群;李文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邻位及远位岛状皮瓣一期修复眼睑分裂痣的设计与技巧.方法 切除眼睑分裂痣上、下睑病变后,根据缺损的部位、形态及面积,选择应用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耳后SMAS蒂岛状皮瓣或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上、下睑皮肤缺损,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2003年以来,共收治患者16例,其中应用眼轮匝肌肌皮瓣10例,耳后SMAS筋膜蒂皮瓣3例及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3例.切除痣体的大面积上睑为2.5 cm ×2.0 cm,下睑为4.0 cm×3.0 cm.1例耳后SMAS筋膜蒂皮瓣及1例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障碍、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其余14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结论 根据病变的部位、形态和面积等选择合适的邻位或远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术后皮肤缺损,效果满意,且供区隐蔽、无继发畸形.
作者:王晓军;朱琳;刘志飞;乔群;曾昂;李薇薇;王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7年11月至今,我们采用延伸Mohler法结合同期矫正鼻畸形,共修复60例单侧唇裂患儿,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60例,男37例,女23例;手术年龄为2~11个月;全部为单侧唇裂,均未经任何前颌骨、腭骨及上颌骨的正畸治疗及唇粘连术.
作者:黄巍;高欣凤;刘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端粒酶的表达水平,为其作为种子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并传代,行流式细胞表面抗原分析,并用油红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的鉴定;采用TRAP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时间培养的人脂肪干细胞和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人脂肪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脂肪干细胞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且表达干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新鲜分离和传代的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培养12代内端粒酶活性呈阴性或低水平表达;一旦经过成脂诱导分化,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培养3~6 d后端粒酶活性开始出现逐渐降低.结论 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脂肪抽吸术中得到的细胞主要是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的过程中,人脂肪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未见异常表达;成脂诱导分化早期人脂肪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其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作者:陈光平;罗盛康;汪海滨;孙中生;徐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 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在吡咯喹啉醌促雪旺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雪旺细胞,S-100免疫荧光鉴定;Western blot检测PI3K下游因子Akt磷酸化激活形式(p-Akt)的表达,并通过PI3K激酶抑制剂(wortmannin)阻断该通路后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 毗咯喹啉醌可使雪旺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加入吡咯喹啉醌后30 min即可检测到p-Akt的表达,4 h达高峰,12 h基本无表达;吡咯喹啉醌在1~100 nmol/L范围内可使p-Akt表达增加;加入wortmannin阻断PI3K后p-Akt上调表达消失(P<0.05).结论 吡咯喹啉醌可使雪旺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PI3K/Akt信号通路在吡咯喹啉醌促雪旺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贺斌;刘世清;李皓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复合脱钙骨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裸大鼠颅骨标准缺损.方法 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人UCB-MSCs,采用Alizarin Red染色和钙离子半定量的方法测定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将第2代细胞接种在脱钙骨支架材料上继续诱导培养,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制备裸大鼠双侧颅骨全层标准缺损(直径5 mm),一侧以细胞材料复合物修复作为实验侧(n=8);另一侧以单纯脱钙骨材料修复作为对照侧(n=8).术后6、12周取材,分别通过大体形态观察、显微CT(Micro-CT)、组织学方法检测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UCB-MSCs体外能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且在脱钙骨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Micro-CT检测显示术后6周实验侧有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12周时骨缺损修复率达(78.19±6.45)%,脱钙骨材料降解完全;对照侧6周时无明显新骨生成,12周时材料完全降解,骨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检测显示12周时实验侧有较多成熟骨生成,为骨性愈合;对照侧骨缺损为纤维愈合.结论 成骨诱导的人UCB.MSCs复合脱钙骨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修复裸大鼠颅骨全层标准缺损,有望成为新的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刘广鹏;李宇琳;孙剑;崔磊;张文杰;曹谊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猕猴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建立猕猴腭裂动物模型,以牵张成骨术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以每天2次、每次0.4 mm的速率牵引,直至骨运送盘移动关闭裂隙后原位固定.分别于固定期第1、2、4、6、8、12及24周取材,每时相点3只实验动物.取材前6 d,实验组动物(21只)均肌肉注射四环素(30 mg/kg)标记.各组标本包埋切片行组织学及荧光标记观察.结果 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动物各2只,同法标记)对比.结果 实验组骨运送盘移动至裂隙对侧关闭缺损,牵开间隙内以膜内成骨方式原位成骨,成功整复腭部软硬组织缺损.牵张成骨术后固定期从1至24周逐渐延长,呈现出成骨-改建-成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量及其钙化程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骨组织亦呈现不断改建成熟的趋势,软组织随着新骨的形成不断地延伸,对照组裂隙无法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缺损,在良好的固定下,通过膜内成骨的方式,新骨不断的成熟和改建,直至成功修复软硬组织缺损.
作者:刘毅;陈刚;刘延山;申岱;朱彤;王之奇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