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眶周创伤的早期整复

罗金超;归来;张智勇;滕利;朱敬民;郝天智;周至

关键词:眶骨折, 复位,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眶周创伤的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61例患者,其中眶颧骨折30例、额眶骨折6例、鼻筛眶骨折8例、眼眶爆裂骨折7例、眶周多发骨折10例.经详细体检及CT等辅助检查,明确眶周创伤的具体伤情,制定治疗方案.手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眉尾小切口,结合睑缘下切口入路及利用局部伤口,充分显露眶周骨折区域;在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并同期采用钛网及Medpor重建眶壁.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大多数患者眼眶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4例患者二期行眼球摘除术;2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复视,随时间推移逐渐好转;3例患者出现上睑下垂,有待进一步治疗.结论 眶周创伤应早期明确诊断,制定有序的治疗计划,早期行眶缘复位固定和眶壁修补重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海南黎族人颅面骨三维测量的研究

    目的 利用三维CT研究海南黎族人颅面骨的结构及特征.方法 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客观显示两点间距离及三点间角度,并可将三维影像放大增加精确度,通过对80名黎族成年人颅面骨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与汉族人进行比较.结果 黎族人颅面骨数据在性别间存在较大差异,与汉族人相比,黎族人具备眶宽、颅头宽及面阔的面部特征.结论 CT测量及三维重建可准确表述颅面三维结构特征,而颅面骨数据为黎族人进行颌面部整形手术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游文健;黄绿萍;李建军;吴念;展望;刘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电穿孔介导质粒基因在皮肤和线性伤口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在线性伤口中进行电穿孔基因转染的可行性.方法 于12只Sprague-Dawley大鼠背部皮肤内注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质粒(1 μg/μl)后,在注射局部进行电穿孔(800 V/cm,6个方波,每个持续20ms,间隔为200ms).电穿孔后24 h在电穿孔部位做线性切口,于第2、4、6、14天收集标本.观察EGFP表达并计算其真皮内积分光密度(IOD).然后进行HE染色.结果 电穿孔使EGFP在表皮、真皮以及肉膜内表达,真皮内表达量在第2天高(IOD=3.50±1.45),至第14天消失,而单纯质粒注射真皮内无表达(IOD=0).结论 电穿孔能够介导质粒在线性伤口中高效而广泛地表达.

    作者:高振;宋楠;武晓莉;曾谊林;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中下颌前突者下颌支的CT测量

    目的 用CT扫描的方法来描述下颌支骨松质分布和骨皮质厚度变化情况,以此来估计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舌侧骨切开的位置、深度和方向.方法 45例实施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术前进行上下颌骨CT扫描.从下颌小舌平面开始每隔2.5mm为一层面进行测量,向上20 mm,在每一层面测量骨皮质的厚度和骨松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下颌支上部骨松质分开的占37.5%,骨松质在任何一层均未分开的占62.5%.在下颌小舌上5 mm平面,舌侧骨皮质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变薄,平均厚度1.55 min,下颌小舌距离升支后部骨皮质融合处的平均距离为9.45mm.结论 舌侧骨切开应位于下颌小舌上5mm以内的区域,在下颌小舌后方9.45 mm以内切开,骨切开线由后向前可轻度向下,切开深度2 mm左右,向前逐渐加深.

    作者:马嘉;李秉鸿;卢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支架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寻找一种新方法.方法 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抽吸术抽吸物脂质部分获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行Dil体外荧光标记,以Ⅰ型胶原支架为载体材料,将细胞成脂诱导后,以1×107/ml细胞密度与支架复合后接种于裸鼠左侧背部皮下,未诱导组不对细胞进行任何诱导,以相同方式接种于裸鼠右侧背部皮下,空白对照组将Ⅰ型胶原空白支架接种于裸鼠颈部正中皮下,每组各6只实验鼠;于第12周取材,通过大体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湿重测定、组织学检测和油红0染色定性判断体内成脂能力.结果 原代培养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经成脂诱导能演变为成熟脂肪细胞,油红0染色阳性.诱导组裸鼠皮下均发现新生组织块,新生物平均湿重为0.020 g,常规病理切片及油红0染色均证实其为成熟脂肪组织,Dil荧光显色阳性证实其为外源性;未诱导组4只裸鼠皮下发现新生组织块,新生物平均湿重为0.014 g,常规病理切片及油红0染色证实其含有部分成熟脂肪组织,Dil荧光显色阳性证实其为外源性.两组新生物湿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未见新生组织形成.结论 用酶消化法从人脂肪抽吸术抽吸物脂质部分提取的细胞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该细胞能作为种子细胞经成脂诱导后.与Ⅰ型胶原支架在体内成功构建脂肪组织.

    作者:张云松;高建华;鲁峰;朱茗;廖云君;李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眶周创伤的早期整复

    目的 探讨眶周创伤的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61例患者,其中眶颧骨折30例、额眶骨折6例、鼻筛眶骨折8例、眼眶爆裂骨折7例、眶周多发骨折10例.经详细体检及CT等辅助检查,明确眶周创伤的具体伤情,制定治疗方案.手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眉尾小切口,结合睑缘下切口入路及利用局部伤口,充分显露眶周骨折区域;在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并同期采用钛网及Medpor重建眶壁.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大多数患者眼眶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4例患者二期行眼球摘除术;2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复视,随时间推移逐渐好转;3例患者出现上睑下垂,有待进一步治疗.结论 眶周创伤应早期明确诊断,制定有序的治疗计划,早期行眶缘复位固定和眶壁修补重建.

    作者:罗金超;归来;张智勇;滕利;朱敬民;郝天智;周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菱形尺在菱形及圆形缺损中的应用

    菱形皮瓣(L形皮瓣)属于易位皮瓣,包括典型菱形皮瓣(Limberg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DuFourmental皮瓣)[1],但临床局部设计改良菱形皮瓣难于掌握.2000年9月至2007年1月,我们应用菱形尺设计改良菱形皮瓣,共治疗菱形缺损和圆形缺损32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从峰;梁伟中;闫迎军;刘英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耳廓再造肋软骨切取术后胸廓外形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肋软骨切取术后胸廓外形的改变,为预防供区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994至2003年在北京整形外科医院行耳廓再造的小耳畸形患者107例.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胸廓的凹陷程度、肋弓缘的改变,分析影响胸廓外形变化的因素.使用Stata统计软件,用X2检验分析结果为阳性和阴性病例数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88例中,发生胸壁凹陷畸形48例(54.55%),其中轻度畸形35例(39.77%),重度畸形13例(14.77%);发生肋弓畸形46例(52.27%),其中轻度畸形33例(37.50%),重度畸形13例(14.77%).不同年龄段比较并发胸壁凹陷及肋弓畸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随访时间并发胸壁凹陷及肋弓畸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P=0.225);性别的差异在并发胸壁凹陷者中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并发肋弓畸形者中无统计学意义(P=0.619);切取第6、7肋软骨和第7、8肋软骨在并发胸壁凹陷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但在并发肋弓畸形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手术(<13岁)胸部畸形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男性患者胸壁凹陷的表现率大于女性患者;切取第6、7肋软骨比切取第7、8肋软骨并发肋弓畸形的几率大;胸部畸形的发生率和随访时间的长短无关.

    作者:郭万厚;杨庆华;蒋海越;庄洪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MRI三维重建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分布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患者进行双侧乳房MRI薄层扫描(层厚1 mm,t2_ps3d_cor序列),在计算机上运用Amira电脑软件模块对扫描信息分别进行体积重建和表面重建,观察水凝胶的分布范围和部位,并计算其体积.结果 自2007年3月以来,于临床应用23例(46只乳房),其中5例(10只)水凝胶位于乳房后间隙,包膜完整,分布均匀,无移位;6例(12只)注射的水凝胶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呈多处散在的团块分布;11例(22只)水凝胶浸及胸大肌内、胸大肌后方、乳腺组织内和皮下,1例(2只)外院双侧取除水凝胶术后复查发现仍有少量残留,散在分布于乳腺及变性肌肉组织中.初次就诊的22例(44只)注射水凝胶的总体积为220.309~372.371 ml,平均306.328ml.结论 MRI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注射物的体积和分布范围,可以有效地指导水凝胶的手术取除.

    作者:孙家明;袁泉;郭科;郭能强;彭冲;张勇;王介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带蒂联合皮瓣移植修复上肢广泛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上肢广泛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 12例肘部、前臂及腕掌部高压电烧伤、热压伤及碾压伤患者,清创后4例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与髂腰部皮瓣联合修复,将背阔肌肌皮瓣部分形成岛状,胸背血管蒂通过腋窝,上臂内侧皮下,髂腰部皮瓣部分以旋髂浅血管为蒂,皮瓣的蒂部形成皮管,位于腹股沟处,3周后再行断蒂;2例背阔肌肌皮瓣与侧胸皮瓣联合,将胸背动静脉游离出置于侧胸皮瓣内后形成皮管.蒂部位于侧胸上部;6例以巨大胸腹部联合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以脐旁血管及肋间血管外侧皮支为轴,形成巨大皮瓣包绕前臂环形创面.结果 1例皮瓣远端局限坏死2 cm及皮瓣下感染,余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 上肢创伤广泛软组织缺损,早期清创,应用带蒂联合皮瓣、肌皮瓣修复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黄旭;谢庭鸿;杨兴华;张明华;张丕红;龙剑虹;黄晓元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成脂脂肪干细胞系的分子克隆筛选

    目的 探讨并筛选具备高成脂能力的脂肪干细胞系表面标志、可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以提高组织工程化脂肪的构建效率.方法 胶原酶消化人脂肪组织,获得脂肪干细胞,培养扩增后成脂诱导,收集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天花板贴壁培养得到去分化脂肪细胞.比较去分化脂肪细胞与人脂肪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成脂分化能力及表面抗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去分化脂肪细胞与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相似;去分化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高于脂肪干细胞;两种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大致相同,但去分化脂肪细胞的CD54的阳性表达高于脂肪干细胞.结论 CD54的表达可能与去分化脂肪细胞的高成脂分化能力密切相关,可能是高成脂系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抗原标志.

    作者:王宇燕;高建华;姜平;鲁峰;廖云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阴囊阴茎皮肤撕脱伤游离植皮重建阴囊一例长期随访报道

    阴囊皮肤撕脱伤的修复方式目前尚有争议,采用皮瓣重建阴囊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1-3],但近年来有作者对皮瓣重建阴囊进行了长期的随访研究,证实皮瓣重建阴囊会干扰睾丸的精子发生,建议临床上慎重选用皮瓣重建阴囊[4].

    作者:罗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双侧岛状颊肌黏膜瓣联合咽后壁瓣上提再造软腭二例

    软腭肿瘤切除导致的全软腭缺损,如不及时修复,患者将丧失腭咽闭合功能,语言和吞咽功能随之发生严重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作者:程文丹;赵宇;刘业海;汪春兰;王帮河;丁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微纤维蛋白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β1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I和TGF-β1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 FBN1 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I和TGF-β1 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 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作者:聂芳菲;王齐;秦泽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β-内啡肽与μ-阿片受体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β-内啡肽和MOB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作者:程飚;刘宏伟;李勤;付小兵;盛志勇;曹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病理性瘢痕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目前认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创伤、手术、感染、异物、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与发展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所致,病理本质是真皮在修复过程中过度的纤维化.

    作者:李世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带内支撑的组织工程化软骨

    目的 探讨构建特定形态带内支撑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医用假体的可能性.方法 以直径3 mm、长5 mm的圆柱状多孔高密度聚乙烯(Medpor)外裹厚1 mm的聚羟基乙酸为支架,将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按10×107/ml的细胞浓度均匀接种于支架,常规培养液培养5 d后,用含诱导因子的培养液立体诱导4周,同时以相同浓度的软骨细胞和BMSCs分别接种,常规体外培养4周作为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种植于裸鼠皮下,4、8周后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糖氨聚糖(GAG)定量等检测.结果 各组细胞均与材料粘附良好.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形成了大体形态良好的Medper-软骨复合体,内部的Medper与外层软骨结合紧密.组织学可见成熟软骨陷窝并渗入Medper孔隙内部、异染基质及Ⅱ型胶原表达,实验组GAG含量4、8周时分别为(5.13 ±0.32)mg/g、(5.37±0.12)mg/g.结论 以BMSCs作为种子细胞可于体内构建特定形态、组织学良好的Medpor-软骨复合体.

    作者:朱鴷;江华;周广东;吴玉家;罗旭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表达及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

    目的 观察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CF-β1的表达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RT-PCR法检测药物作用48h后细胞TGF-β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测Genistein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内Ca2+浓度以及Genistein预处理后再加bFGF刺激的细胞Ca2+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Genistein作用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TGF-β1的mRNA与蛋白量均显著下调,并具有剂量依赖性;bFGF可使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经Genistein预处理的细胞内Ca2+的浓度明显下降.结论 Genistein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拮抗生长因子促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加的效应,可能是其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曹川;李世荣;戴霞;冯智;夏珊;陈艳清;姚恒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皮瓣吸脂术治疗皮瓣臃肿

    1 临床资料本组共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剥离吸脂21例,剥离吸脂+小切口去脂55例;女性36例,剥离吸脂34例,剥离吸脂+小切口去脂2例.111例中股前外侧皮瓣101例,其他皮瓣10例.

    作者:宋骁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眼轮匝肌蒂岛状推进皮瓣修复眉内侧1/3~1/2缺损

    传统的修复眉内侧部分缺损的方法包括头皮条游离植皮术、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及毛发单株移植眉再造术等,头皮条游离移植法往往毛发成活率较低.

    作者:高超;张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技术修复单侧颅骨缺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技术在单侧颅骨缺损对称性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单侧颅骨缺损患者行全头颅螺旋C扫描、计算机辅助CT图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快速原型加工以及EH复合人工骨材料翻模制作单侧颅骨缺损的置人体,经手术置入,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临床应用15例,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脑脊液漏、置人体排斥、异物感、置入物漂浮感等并发症.置入体和缺损部位高度吻合,颅骨的对称性恢复良好.结论 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直接设计制作置入体的三维模型为单侧颅骨缺损患者颅面对称性的修复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詹明坤;赵嘉琦;穆雄铮;祁佐良;韦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