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美整形外科临床教育的差异与思考

范巨峰

关键词:整形外科, 住院总医师, 附属医院, 住院医师, 医学院, 自由支配, 医院之间, 哈佛, 学生会, 普外科, 诊所, 学制, 学校, 选择, 面试, 美国, 参观
摘要:1 美国的整形外科住院医师学制:哈佛医学院整形外科的住院医师前2年在普外科,后3年在整形外科,也就是2+3,后1年做住院总医师,哈佛医学院的各附属医院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其住院医师在4~5家附属医院之间轮转,而不只在1家医院,住院总医师也在两家或以上医院轮转,由于住院总医师人数往往多于医院数目,所以经常会有1~2个住院总医师无医院可安排,此时学校就给他们1个月左右的elective time,可以自由支配,多数学生会选择此时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参观,同时找工作,接受面试.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海南黎族人颅面骨三维测量的研究

    目的 利用三维CT研究海南黎族人颅面骨的结构及特征.方法 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客观显示两点间距离及三点间角度,并可将三维影像放大增加精确度,通过对80名黎族成年人颅面骨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与汉族人进行比较.结果 黎族人颅面骨数据在性别间存在较大差异,与汉族人相比,黎族人具备眶宽、颅头宽及面阔的面部特征.结论 CT测量及三维重建可准确表述颅面三维结构特征,而颅面骨数据为黎族人进行颌面部整形手术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游文健;黄绿萍;李建军;吴念;展望;刘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菱形尺在菱形及圆形缺损中的应用

    菱形皮瓣(L形皮瓣)属于易位皮瓣,包括典型菱形皮瓣(Limberg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DuFourmental皮瓣)[1],但临床局部设计改良菱形皮瓣难于掌握.2000年9月至2007年1月,我们应用菱形尺设计改良菱形皮瓣,共治疗菱形缺损和圆形缺损32例,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从峰;梁伟中;闫迎军;刘英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眼睑松软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40岁,于近2年来出现双侧眼部不适,伴有异物感,晨起时眼睛分泌物较多,未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检查:体型肥胖.体重指数34.7,双侧上眼睑松软,睑板可随意折叠,用手轻推上睑外侧即可显露穹窿结膜.睑结膜充血(图1,2),双侧上睑可轻易外翻,伴有睫毛下垂,但不伴有上睑下垂及下睑松弛外翻.

    作者:刘晓伟;宋维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阴囊阴茎皮肤撕脱伤游离植皮重建阴囊一例长期随访报道

    阴囊皮肤撕脱伤的修复方式目前尚有争议,采用皮瓣重建阴囊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1-3],但近年来有作者对皮瓣重建阴囊进行了长期的随访研究,证实皮瓣重建阴囊会干扰睾丸的精子发生,建议临床上慎重选用皮瓣重建阴囊[4].

    作者:罗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皮瓣吸脂术治疗皮瓣臃肿

    1 临床资料本组共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剥离吸脂21例,剥离吸脂+小切口去脂55例;女性36例,剥离吸脂34例,剥离吸脂+小切口去脂2例.111例中股前外侧皮瓣101例,其他皮瓣10例.

    作者:宋骁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Ⅱ型眼眶神经纤维瘤病的整复治疗

    目的 探讨Ⅱ型眼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6例(16只眼)Ⅱ型眼眶神经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眶颞部肿瘤、眶内肿瘤、眼睑和眼眶畸形.所有病例均行肿瘤次全切除联合一期眼睑整复术和眼眶重建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6例术后视力得到提高,10例视力保持不变.所有病例行眼睑整复术后外形良好,内外眦角基本对称,上睑缘弧度可,但5例因上睑下垂复发再次手术,术后外形得到改善.所有病例眼眶重建术后眼眶外形和眼球突出度与健侧眼基本对称,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Ⅱ型眼眶神经纤维瘤病患者通过肿瘤次全切除联合一期眼睑和眼眶整复手术可以获得功能和外观上的共同改善.

    作者:林明;李瑾;周慧芳;傅瑶;范先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MRI三维重建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分布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患者进行双侧乳房MRI薄层扫描(层厚1 mm,t2_ps3d_cor序列),在计算机上运用Amira电脑软件模块对扫描信息分别进行体积重建和表面重建,观察水凝胶的分布范围和部位,并计算其体积.结果 自2007年3月以来,于临床应用23例(46只乳房),其中5例(10只)水凝胶位于乳房后间隙,包膜完整,分布均匀,无移位;6例(12只)注射的水凝胶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呈多处散在的团块分布;11例(22只)水凝胶浸及胸大肌内、胸大肌后方、乳腺组织内和皮下,1例(2只)外院双侧取除水凝胶术后复查发现仍有少量残留,散在分布于乳腺及变性肌肉组织中.初次就诊的22例(44只)注射水凝胶的总体积为220.309~372.371 ml,平均306.328ml.结论 MRI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注射物的体积和分布范围,可以有效地指导水凝胶的手术取除.

    作者:孙家明;袁泉;郭科;郭能强;彭冲;张勇;王介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成脂脂肪干细胞系的分子克隆筛选

    目的 探讨并筛选具备高成脂能力的脂肪干细胞系表面标志、可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以提高组织工程化脂肪的构建效率.方法 胶原酶消化人脂肪组织,获得脂肪干细胞,培养扩增后成脂诱导,收集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天花板贴壁培养得到去分化脂肪细胞.比较去分化脂肪细胞与人脂肪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成脂分化能力及表面抗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去分化脂肪细胞与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相似;去分化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高于脂肪干细胞;两种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大致相同,但去分化脂肪细胞的CD54的阳性表达高于脂肪干细胞.结论 CD54的表达可能与去分化脂肪细胞的高成脂分化能力密切相关,可能是高成脂系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抗原标志.

    作者:王宇燕;高建华;姜平;鲁峰;廖云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下颌神经管三维CT定位在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以减少下颌角弧形截骨整形术中下齿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几率.方法 对30例青年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行下颌骨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定点后测量下颌神经管下缘在各点距下颌牙牙冠的距离.术中应用钢尺测量定位其在下颌骨体外表面的投影.指导截骨.术中、术后观察下颌神经管的完整性.结果 30例下颌角截骨术后下颌神经管骨壁均完整,未损伤下颌骨体内神经血管柬.结论 三维CT可以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指导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截骨设计与术中操作,减少下齿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几率.

    作者:王吉昌;归来;张智勇;牛峰;蔡景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家族性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病例患者女,57岁.40余年前枕区右侧出现一肿物,无痛痒感,渐增大,但从未红肿破溃,未经治疗.目前肿物增大至鸭蛋大小,影响卧位及外观.检查:枕区偏右侧头皮可见一大小约10 cm×7 cm肿物(图1),界限清楚.明显高起皮肤.

    作者:苗小金;刘志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复合I型胶原支架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的可行性,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寻找一种新方法.方法 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抽吸术抽吸物脂质部分获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行Dil体外荧光标记,以Ⅰ型胶原支架为载体材料,将细胞成脂诱导后,以1×107/ml细胞密度与支架复合后接种于裸鼠左侧背部皮下,未诱导组不对细胞进行任何诱导,以相同方式接种于裸鼠右侧背部皮下,空白对照组将Ⅰ型胶原空白支架接种于裸鼠颈部正中皮下,每组各6只实验鼠;于第12周取材,通过大体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湿重测定、组织学检测和油红0染色定性判断体内成脂能力.结果 原代培养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经成脂诱导能演变为成熟脂肪细胞,油红0染色阳性.诱导组裸鼠皮下均发现新生组织块,新生物平均湿重为0.020 g,常规病理切片及油红0染色均证实其为成熟脂肪组织,Dil荧光显色阳性证实其为外源性;未诱导组4只裸鼠皮下发现新生组织块,新生物平均湿重为0.014 g,常规病理切片及油红0染色证实其含有部分成熟脂肪组织,Dil荧光显色阳性证实其为外源性.两组新生物湿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未见新生组织形成.结论 用酶消化法从人脂肪抽吸术抽吸物脂质部分提取的细胞为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该细胞能作为种子细胞经成脂诱导后.与Ⅰ型胶原支架在体内成功构建脂肪组织.

    作者:张云松;高建华;鲁峰;朱茗;廖云君;李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中下颌前突者下颌支的CT测量

    目的 用CT扫描的方法来描述下颌支骨松质分布和骨皮质厚度变化情况,以此来估计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舌侧骨切开的位置、深度和方向.方法 45例实施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术前进行上下颌骨CT扫描.从下颌小舌平面开始每隔2.5mm为一层面进行测量,向上20 mm,在每一层面测量骨皮质的厚度和骨松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下颌支上部骨松质分开的占37.5%,骨松质在任何一层均未分开的占62.5%.在下颌小舌上5 mm平面,舌侧骨皮质的厚度从前向后逐渐变薄,平均厚度1.55 min,下颌小舌距离升支后部骨皮质融合处的平均距离为9.45mm.结论 舌侧骨切开应位于下颌小舌上5mm以内的区域,在下颌小舌后方9.45 mm以内切开,骨切开线由后向前可轻度向下,切开深度2 mm左右,向前逐渐加深.

    作者:马嘉;李秉鸿;卢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技术修复单侧颅骨缺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技术在单侧颅骨缺损对称性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单侧颅骨缺损患者行全头颅螺旋C扫描、计算机辅助CT图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快速原型加工以及EH复合人工骨材料翻模制作单侧颅骨缺损的置人体,经手术置入,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临床应用15例,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脑脊液漏、置人体排斥、异物感、置入物漂浮感等并发症.置入体和缺损部位高度吻合,颅骨的对称性恢复良好.结论 计算机辅助三维映射建模直接设计制作置入体的三维模型为单侧颅骨缺损患者颅面对称性的修复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詹明坤;赵嘉琦;穆雄铮;祁佐良;韦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β-内啡肽与μ-阿片受体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目的 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β-内啡肽和MOB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作者:程飚;刘宏伟;李勤;付小兵;盛志勇;曹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皮瓣受区皮片修复皮瓣供区创面治疗掌腱膜挛缩

    掌腱膜挛缩又称Dupuytren挛缩,是手掌腱膜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结节和索条状变形,可导致继发性手指各关节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的屈曲挛缩[1,2].2004年以来,我们应用皮瓣受区皮片修复皮瓣供区创面的技术治疗4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张功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应用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24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作者:李海清;柴益民;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穿支皮瓣在头颈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现代修复重建外科的发展对头颈部修复重建手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理想的手术效果既要达到功能上的恢复,又不影响外表的美观和三维结构的完整,穿支皮瓣由此应运而生[1].

    作者:梁奕敏;李青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眶周创伤的早期整复

    目的 探讨眶周创伤的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61例患者,其中眶颧骨折30例、额眶骨折6例、鼻筛眶骨折8例、眼眶爆裂骨折7例、眶周多发骨折10例.经详细体检及CT等辅助检查,明确眶周创伤的具体伤情,制定治疗方案.手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眉尾小切口,结合睑缘下切口入路及利用局部伤口,充分显露眶周骨折区域;在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并同期采用钛网及Medpor重建眶壁.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大多数患者眼眶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4例患者二期行眼球摘除术;2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复视,随时间推移逐渐好转;3例患者出现上睑下垂,有待进一步治疗.结论 眶周创伤应早期明确诊断,制定有序的治疗计划,早期行眶缘复位固定和眶壁修补重建.

    作者:罗金超;归来;张智勇;滕利;朱敬民;郝天智;周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双侧岛状颊肌黏膜瓣联合咽后壁瓣上提再造软腭二例

    软腭肿瘤切除导致的全软腭缺损,如不及时修复,患者将丧失腭咽闭合功能,语言和吞咽功能随之发生严重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作者:程文丹;赵宇;刘业海;汪春兰;王帮河;丁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病理性瘢痕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目前认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创伤、手术、感染、异物、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与发展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所致,病理本质是真皮在修复过程中过度的纤维化.

    作者:李世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