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脉冲Nd:YAG激光非侵入性治疗皮肤浅表静脉畸形

马刚;林晓曦;李伟;金云波;王维;胡晓洁;杨川

关键词: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 非侵入性治疗, 皮肤浅表静脉畸形
摘要:目的 前瞻性研究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非侵入性治疗皮肤浅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 22例不同部位皮肤浅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6 mm直径光斑,7~8ms双脉宽,脉冲间隔20ms,140~150J/cm2能量,接触式冷却,治疗间隔3周至1个月,治疗后1、6个月随访,评价病灶清除率分为五级.结果 22例患者完成治疗,多治疗5次.随访6个月,96.3%浅表静脉畸形获得76%~100%的清除,37%获得病灶的完全清除,未见复发.治疗部位无一例发生紫癜,治疗后8例(38.1%)出现红斑,1d至1个月消退.无色素改变和形成.结论 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皮肤浅表静脉畸形,选择性地清除浅表血管,并使用接触冷却系统保护表皮,减少紫癜发生及色素改变和瘢痕的形成,达到理想的美容效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胸六年突发出血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32岁,因右侧乳房突发肿胀、疼痛8h,于2006年10月4日入院.患者于6年前曾于外院行双侧乳房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术,术后无何不适.右侧乳房较左侧稍大略硬.于入院前8h曾与人争执上肢用力过猛并被牵拉,双侧乳房未受直接打击,事后约5min突感右乳迅速肿大伴疼痛.

    作者:刘子健;王其芳;杨雷钧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皮肤恶性黑素瘤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网上数据表明:美国白人CMM发病率从1973年的7.5/100 000上升到2001年的22.5/100000.CMM占美国皮肤肿瘤致死率的75%[1].

    作者:张文俊;江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纤维蛋白胶载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

    纤维蛋白胶(FG)可作为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载体形成缓释系统,NGF将随着纤维蛋白胶的逐渐吸收而持续缓慢释放,在较长时限内发挥NGF的生物学作用,有更好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1].在此基础上,自2003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纤维蛋白胶载神经生长因子(NGF/FG)治疗25例前臂、腕部及手部神经损伤病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李宏生;李宇;纪影畅;蔡湘娜;林常敏;李国强;李玉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保乳治疗后局部缺损修复的研究现状

    由于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技术的提高,目前乳腺癌的生存率大大提高.在生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仅对近年国内、外保乳治疗后乳房局部缺损畸形的修复的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李巍;穆兰花;栾杰;张保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颞顶筋膜瓣与扩张皮瓣联合覆盖Medpor支架外耳再造术

    目的 探讨颞顶筋膜瓣与扩张皮瓣联合覆盖Medpor支架再造外耳的效果.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在乳突区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并定时注水扩张;第二期手术将扩张器取出并形成蒂在前的扩张皮瓣、掀起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顶筋膜瓣,应用颞顶筋膜瓣和乳突区扩张皮瓣双重由里至外覆盖Medpor耳支架完成耳廓再造.结果 临床应用22例,随访半年至2年半,无耳支架外露发生,再造的耳廓外形逼真,轮廓分明,肤色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应用乳突区扩张皮瓣及颞顶筋膜瓣双层组织瓣包被Medpor耳支架,可以提高Medpor耳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避免发生外露,又不影响支架外形和轮廓的显现,再造耳表面皮肤的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

    作者:杨松林;刘庆阳;陈瑞红;金一平;丁志;高云;郑江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乳癌术后不同乳房再造术式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适合乳癌术后各种乳房再造术式的适应证.方法 对我院2003至2005年收治的44例、45只乳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扩张器,假体置入(5只)、背阔肌肌皮瓣+假体置入(13只)、背阔肌肌皮瓣(3只)、DIEP皮瓣(6只)、单蒂TRAM瓣(10只)及劈开的双蒂TRAM瓣(8只)等方法进行乳房再造,分析各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应用皮瓣乳房再造40只,皮瓣全部成活;1只应用扩张器/假体乳房再造术后,注射壶部表皮坏死;1只应用背阔肌+假体乳房再造术后半年出现假体破裂伴局部感染;1只应用DIEP乳房再造术后,出现皮瓣下积液;2只部分皮瓣坏死.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医生及患者对乳房形态均较满意.所有应用腹部皮瓣的患者均无腹壁疝发生.结论 6种乳房再造技术基本满足了我国女性乳癌术后各个时期各种条件再造乳房的要求,整形外科技术的改进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乳房再造的适应证.

    作者:冯锐;乔群;徐军;王先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类固醇类激素联合携带Fas基因重组腺病毒治疗瘢痕疙瘩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 应用成功制备的携带人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联合类固醇激素进行瘢痕疙瘩的动物实验研究,判断携带人Fa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与类固醇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 构建瘢痕疙瘩裸鼠模型.使用Ad-Fas(B),Ad-Fas(T)两种构建成功的腺病毒注射及其它辅助治疗手段,实施针对植入裸鼠皮下的瘢痕疙瘩组织的体内治疗方案.通过大体观察,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块的变化.结果 ①单纯使用腺病毒注射后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仅轻度缩小.②前期注射Ad-Fas(B)或Ad-Fas(T)后,使用类固醇激素作为后续治疗因素,其瘢痕疙瘩组织块均明显缩小.③使用腺病毒治疗后,能有效地减少曲安缩松的使用,从而减轻类固醇类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结论 ①裸鼠为免疫缺陷动物,所以该结果并不能否认病毒的直接治疗作用,在免疫性动物体内直接注射腺病毒的治疗效果尚无结论.②重组腺病毒Ad-Fas(B)及Ad-Fas(T)的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为瘢痕疙瘩的治疗展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作者:鲁峰;高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瘤组织中TRAIL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检测血管瘤组织中TRAI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血管瘤增殖期、退化期、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TRAIL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TRAIL蛋白和mRNA在血管瘤增殖期和退化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5%(15/33)和78.57%(22/28),66.67%(22/33)和89.29%(25/28),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均为阴性.秩和检验分别为Hc=54.03,Hc=71.82,四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之间比较,增殖期与退化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RAIL可能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作者:林辉;陈石海;殷国前;黎冻;刘庆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吸脂在面部轮廓塑形的应用

    目的 探讨并分析面颊、颌下吸脂在面部轮廓塑形和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 在肿胀麻醉下,用钝头单侧孔细吸脂管对面颊、颌下进行低负压、等同平面吸脂.结果 本组共327例,323例结果满意,满意率98%.有4例效果欠佳,经再次手术处理后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面颊部、颌下吸脂在面部轮廓塑形及面部年轻化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志军;王世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冻干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基质在尿道下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将异体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基质用于修复阴茎型尿道下裂患者,以初步了解其临床疗效.方法 我们采用反复冻融一酶法获得了同种异体人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基质,于2004年将其试用于3例尿道下裂患者的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2例,尿线粗、直,无尿瘘,无散射;术后1年随访,阴茎无下弯,无尿痛、尿瘘,尿线粗,尿流测定仪及尿道镜检查未见异常.二期手术1例,远端尿道未见狭窄及闭锁.结论 同种异体脱细胞膀胱黏膜下基质是一种有前途的较为理想的尿道组织修复替代材料,远期效果还有待继续进行严密仔细的观察.

    作者:吴意光;李森恺;王永前;辛钟成;李养群;杨明勇;李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汉族一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

    目的 定位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方法 采集1个5代发病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大家系32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设定Fas基因为导致该家系发病的一个候选基因,选取位于10q23.31上Fas基因周围共约10Mbp范围内与细胞凋亡障碍或肿瘤发生有关的所有已知基因相邻的微卫星标记D10S1687、D10S1765、D10S1735和D10S1562共4个,对这些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结果 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标记D10S1765LODZMAX为1.74,D10S1735LODZMAX为1.51,支持连锁;D10S1562LODZMAX为0.59,不排除连锁;在θ=0.0~0.10时,D10S1687标记的所有LOD值都小于-2,排除连锁.结论 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可能位于10q23.31上D10S1765与D10S1735两位点间约1Mbp区域的遗传学证据.

    作者:陈阳;高建华;严欣;宋玫;刘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北方美貌女性颅面骨三维测量数据库的建立

    目的 在已建立正常人颅面骨三维定量测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出女性美貌人群,探求其颅面骨所蕴涵着的和谐比例规律.方法 选择正常女性且美貌者170名,在正常牙尖交错位状态下行螺旋CT扫描,由工作站进行颅面骨三维重建,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颅面骨三维影像结构进行三维测量.将测量的线距、角度、比值等数据以SPSS软件为基础制作动态数据库.结果 在动态数据库中,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计算任意例数组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中位数、变异系数和95%的可信区间,可求出任意两组数据的的比值和任意几组数据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美貌女性下颌角宽度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Y=0.578X1+0.754X2+0.228X3-0.579X4-14.672;颧面宽:Y=0.775X1+0.161X2+0.348X3+0.201X4+27.730.本数据库显示:下颌角宽与颧面宽比值95%的可信区间0.633~0.712,颧面宽与面高比值95%的可信区间0.743~0.780,颏角与下颌角的角度比值95%的可信区间0.485~0.549,前鼻棘到上颌中切牙切缘距离与下颌中切牙切缘到颏下点的距离的比值均数为0.621,接近黄金分割0.618.结论 涉及下颌骨的线距和角度的变异系数大于上颌骨大于颅底,下颌骨的变异程度较大,数据比值的标准差远小于数据范围的标准差.本数据库有助于对面部骨轮廓美容整形手术的术前设计和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特别是计算出美貌人群颅面骨各个部位线距、角度的比例,有助于对美貌人群颅面骨正常发育过程进行形态学研究提供量化分析依据.

    作者:张海钟;步荣发;柳春明;归来;张智勇;周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并发症11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118例PAHG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8例并发症中乳房变形、变硬、局部结节样肿块64例(54.2%),疼痛不适40例(33.9%),注射物移位9例(7.6%),哺乳期诱发乳腺炎5例(4.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不同处理方法,并尝试在取出填充物后同期置入硅凝胶假体,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结论 随着PAHG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出现并发症者也日益增多,作出对该方法的全面评价并寻找更好的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林军;钱云良;杨群;章一新;杨川;张波;朱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源于胚胎第4~8周时局部血管异常分化.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骨盆和下肢更为常见[1].AVM难以治愈,在治疗上,不能只用简单的部分切除或普通非手术方法,而日益依赖多学科联合治疗,比如放射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共同、分阶段、分别采用栓塞硬化、病灶切除和切除后重建等相关治疗,而栓塞治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

    作者:金云波;林晓曦;马刚;李伟;范新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长脉冲Nd:YAG激光非侵入性治疗皮肤浅表静脉畸形

    目的 前瞻性研究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非侵入性治疗皮肤浅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 22例不同部位皮肤浅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治疗,6 mm直径光斑,7~8ms双脉宽,脉冲间隔20ms,140~150J/cm2能量,接触式冷却,治疗间隔3周至1个月,治疗后1、6个月随访,评价病灶清除率分为五级.结果 22例患者完成治疗,多治疗5次.随访6个月,96.3%浅表静脉畸形获得76%~100%的清除,37%获得病灶的完全清除,未见复发.治疗部位无一例发生紫癜,治疗后8例(38.1%)出现红斑,1d至1个月消退.无色素改变和形成.结论 长脉冲1064nm Nd:YAG激光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皮肤浅表静脉畸形,选择性地清除浅表血管,并使用接触冷却系统保护表皮,减少紫癜发生及色素改变和瘢痕的形成,达到理想的美容效果.

    作者:马刚;林晓曦;李伟;金云波;王维;胡晓洁;杨川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探讨超前镇痛在吸脂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泰勒宁在吸脂患者的超前镇痛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吸脂手术的受术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口服泰勒宁或葡萄糖酸钙,局麻下行负压吸脂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测手术开始、结束时受术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手术结束后统计受术者对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手术开始和结束时实验组(泰勒宁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葡萄糖酸钙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口服泰勒宁明显减轻术中、术后疼痛,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泰勒宁用于吸脂受术者时,能其明显减轻手术疼痛和恐惧感,提高其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刘志飞;王晓军;王先成;朱琳;乔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面部美容金丝置入术后并发症一例

    面部美容金丝置人术是近年来兴起的面部除皱美容术,但其应用及术后效果仍有待论证,而其术后相关并发症目前尚少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面部美容金丝置人术后并发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房林;宋维铭;王逢贤;于红敏;王佳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经验、进展与挑战

    过去的十年间,人们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认识有了广泛的提高,即使在中文文献中,更多作者已不再使用1863年由细胞病理学之父Virchow提出的的分类概念(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而是划分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更多使用血管瘤、海绵状静脉畸形及动静脉畸形等更合理的概念,这是重要的进展.同时不少作者都在撰文中注明了血管瘤分期(增生、稳定和消退期).

    作者:林晓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septin2基因短剪接本转表达产物对小鼠皮肤培养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septin2基因短剪接本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在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肤培养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的作用.方法 特异引物PCR扩增鼠胚皮肤mRNA逆转录产物,获得septin2基因短剪接本septin2s.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eptin2s,转染体外培养的小鼠表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RT-PCR法检测septin2s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分析.结果 septin2s在转染的表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均获得表达,表皮细胞增殖现象明显,而成纤维细胞无显著变化.结论 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eptin2s,并使其在体外培养的小鼠皮肤培养细胞中表达,为揭示其在鼠胚皮肤中的功能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军;唐胜建;王小柯;梁晓琴;孙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目的 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作者:张刚;邱晓莉;罗少军;汤少明;梁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