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行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

刘元波;徐军;穆兰花;靳小雷;晏小青;杨红岩;于浩

关键词:乳房缩小术, 皮肤皱缩缝合, 瘢痕
摘要:目的 减少乳房缩小整形术所导致的切口瘢痕.方法在做乳房缩小整形术时,在乳房下皱襞处不做切口,仅保留乳晕周围和乳晕下垂直切口,对乳房进行悬吊和塑形,而对乳晕下多余的皮肤和较长的皮肤切口,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进行缝合,利用组织的弹性,使其在手术后自动逐渐展平.结果共为13例患者实施了垂直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后切口皆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皮肤或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除3例巨乳合并乳房严重松垂者半年后需再次对下皱襞处多余皮肤进行小的修整外,其余患者术后乳房和垂直切口形态满意.结论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效果恒定,在保证乳房缩小整形良好的乳房形态的同时,避免了在乳房下皱襞处的切口,是一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上唇血管瘤硬化剂注射治疗继发缺损的修复

    硬化剂注射是早年治疗血管瘤的常见方法,对上唇血管瘤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1].但是,由于注射次数过多或剂量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上唇吹口哨样畸形的发生.

    作者:胡秀启;秦中平;李为路;李克雷;刘学建;林晓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女性外阴巨大软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20岁.因外阴肿物6年余,停经,肿物迅速增大2个月余入院.自述于1994年4月,发现右侧外阴肿物,如花生米大小,无疼痛,无分泌物,对月经无影响,未作特殊处理.末次月经2000年2月29日,停经后肿物迅速增大,并逐渐出现疼痛、溃疡,创面有血性及浓性分泌物,遂来我院住院治疗.既往月经正常,已停经2个月,家族史无特殊.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毛呈女性型分布,右大阴唇可见一肿物下垂约40 cm×35 cm×25 cm,外形不规则,部分为分叶状,部分呈管状粘连,表面潮红、溃烂,有较多脓性分泌物,味臭.

    作者:边建民;覃秋海;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外上侧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

    目的 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方法采用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切除上、内、下方多余的乳腺组织;将真皮腺体皮瓣旋转、调整、固定、重新塑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后缝合切口.结果本组4例8侧乳房,术后双乳对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随访病例中1例婚育者有哺乳功能.结论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是一种能够保持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合理术式,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

    作者:陈伟华;吕远东;翟舒娅;刁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扩张的腹壁双蒂皮瓣修复前臂环状皮肤软组织缺损

    前臂大面积环状皮肤软组织病变切除后,缺损部位附近无适当的皮肤组织可供利用,其创面修复较为困难.既往常采用皮片移植、远位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修复,外形及功能改善并不理想,供区亦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损伤.我们将皮肤扩张术和远位皮瓣转移技术相结合,利用腹壁可资扩张的正常皮肤,形成扩张后的双蒂皮瓣,分期修复前臂环状皮肤缺损,自2000年以来,共治疗8例,效果良好.

    作者:靳小雷;刘元波;徐军;穆兰花;朱晓峰;晏晓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阴道松弛症的整形外科治疗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阴道黏膜梭形切除,阴道肌肉荷包式缝合术,并对会阴陈旧性裂伤进行修补,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钱定国;黄文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游离毛囊培养与毛囊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进展

    毛囊是由上皮成分(包括毛母质、外根鞘)和真皮成分(包括毛乳头、结缔组织鞘)组成的.毛囊的发育是由表皮细胞及其下方的间质相互诱导形成的,Paus等[1]根据毛囊的长度、近端的位置、形成时间及发生过程中的特征将毛囊的形态发生人为的分为0~8阶段,为研究者筛选突变鼠毛囊的异常形态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法.大多数毛囊具有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三个阶段的循环周期.影响毛发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皮质激素、表-真皮间相互作用、药物等,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现我们仅就游离毛囊的培养与毛囊组织工程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梁志为;谭谦;林子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一例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由Kasabach、Merritt二氏于1940年首先报道,患者有巨大的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及紫癜等特点,多见于婴幼儿期,为先天性疾病.此综合征在血管瘤的婴幼儿的人群中仅占1%,但病死率达30%以上.我们于1998年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彪;庄福连;王美水;黄循镭;黄祖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治疗

    目的 探讨乳癌放射性治疗(下简称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方法,阐述放疗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方法1999年以来分别应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皮肤软组织扩张、局部皮瓣转移和局部延迟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16例,并常规行肌电图检查了解臂丛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因创口感染而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10例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7例合并有臂丛神经损伤.结论乳癌放疗后引起的放射性溃疡常伴有臂丛神经损伤,这些损伤呈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改变;应用血运良好的皮瓣可有效地修复溃疡创面.

    作者:李叶扬;梁岷;汪锦伦;矫立仁;黄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双菱形去表皮皮下蒂皮瓣推进转移治疗先天性乳头内陷

    目的 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手术方法.方法从先天性乳头内陷的病理特点入手,设计双菱形去表皮皮下蒂皮瓣推进转移法矫治乳头内陷,并于术后持续牵引至少2周.结果 1999~2002年12月共治疗双侧先天性乳头内陷16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乳头血运障碍发生,术后随访2~12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感觉良好,乳头高度及外形满意,无复发.结论本法是矫治先天性乳头内陷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张群;杨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以下简称几丁糖)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观测不同浓度的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形态结构、合成及分泌胶原的量以及细胞因子TGF-β1、b-FGF、IL-8等的变化.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TGF-β1、b-FGF、等的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IL-8则促进;且对各组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有望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敬德;邢新;孙美庆;宋建星;欧阳天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部罕见巨大脂肪瘤一例

    病例患者男,45岁.10余年前,患者偶然发现颈部有一5 cm×4 cm大小肿块,以后渐进性增大,因无不适,未就诊,近来因肿块增大,影响外观来我院就诊.检查:颈部有一巨大肿块,质软,边界不清,颈部周径55 cm,肿块上下径15cm,位颈前区部分呈瀑布状,上至下颌骨下缘,下至第二肋间,两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

    作者:廖和根;宋建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对任意型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任意型皮瓣掀起后皮瓣远端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和外源性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任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在其背部形成7 cm×2 cm任意型皮瓣,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不同时间远端皮瓣组织匀浆中NO-2/NO-3含量测定,观察皮瓣掀起后皮瓣组织内NO含量变化,和NO前体L-arg对皮瓣成活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1),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组皮瓣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2组少,组织匀浆NO含量结果发现:术后即刻各组NO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2、24和72 h各组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1,P<0.05和P<0.0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结论皮瓣掀起后,组织NO含量早期有所升高而后降低;应用外源性L-arg可以提高皮瓣组织中NO含量和皮瓣成活率.

    作者:周力纯;陕声国;张瑞莲;杨勇;赵月强;吴小蔚;于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10具新鲜尸体2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26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4~7 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大平;方冬云;郭铁芳;韩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氯化镧对创口组织中不同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氯化镧对Ⅰ、Ⅱ、Ⅲ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和防治瘢痕的可能性.方法以SD大鼠为模型,在背部做切口,处理方法分为下述4种:空白对照组(切口两侧皮下不注入任何液体)、模拟对照组(注入药物溶剂三蒸水)、氯化镧组(50 mmol/L0.25 ml)和抗TGF-β1抗体组(50μg/切口).在14、28 d后,用亲合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技术(ABC法)对伤口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应用氯化镧后,Ⅰ、Ⅲ和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使用抗TGF-β1抗体的作用相似.结论氯化镧可以抑制创口组织中胶原蛋白的表达,有一定的防治瘢痕的作用.

    作者:钟晓春;戴育成;曹勇;李国辉;李洁;吴燮卿;刘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颌下小切口下颌角截骨面部轮廓整形术

    1947和1949年,Gurney和Adams开创了口外入路修改脸形的手术,后经整形科医生们的不断努力,又出现了口内入路[1]、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2]等术式.我们于2001年以来,以单纯颌下小切口为入路,行下颌骨截骨方形脸改形术16例,效果满意.

    作者:冯传波;罗盛康;高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 mRNA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熟,TNF-α mRNA表达的相对比值呈阶段性递增且差别明显(P<0.01),与正常瘢痕比较含量仍明显为低(P<0.05).结论提示在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TNF-α的作用甚为重要,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由于TNF-α在组织中的含量降低有关.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早期增生性瘢痕中TNF-α的含量可能为预防增生性瘢痕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章建林;林子豪;江华;袁相斌;赵耀中;吴建明;朱晓海;吴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下睑缘外眦入路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

    颧骨复合体骨折是常见的颌面部外伤之一,其治疗以早期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同定的效果好[1].1997~2002年我们对5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下睑缘外眦入路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钟来平;陈关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NGF与雌激素对离体培养的人头皮毛囊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雌激素(17β-E2)与米诺地尔对离体培养人头皮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离体人头皮毛囊培养模型,加入NGF、17β-E2和米诺地尔,通过目镜测微器测量毛囊长度,利用3H-TdR掺入检测毛囊24 h DNA合成率.结果NGF(100ng/m1)与米诺地尔(125μg/m1)对离体培养的人头皮毛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5);而17β-E2(0.5μg/ml)则显示有抑制作用(P<0.05);NGF与雌激素组毛囊的生长长度与阴性对照比则无明显变化(P>0.05);3H-TdR掺入检测与长度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NGF(100ng/m1)与米诺地尔(125μg/m1)对离体培养的人头皮毛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17β-E2(0.5 ng/m1)则显示有抑制作用,NGF(100μg/ml)可干预17β-E2(0.5μg/ml)抑制毛囊生长的影响.

    作者:杨壮群;屠军波;姚天华;赵小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修复足部缺损

    目的 探讨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在同侧足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小腿外踝及跟腱之间踝关节血管网向上穿支血管及筋膜为蒂,形成上达腘窝下方、前后达小腿内外侧中线的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侧足跟及足背等皮肤软组织深度缺损.结果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分别为5岁及6岁的患儿.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供瓣面积大,血运安全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等优点,对于小腿中下部、足跟、内外踝及足背部等处较大软组织深度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曹卫刚;李圣利;王善良;张群;杨川;王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面积烧伤后晚期的手功能重建

    目的 探索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在无正常皮肤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4月~2001年2月,共收治7例烧伤面积85%~96%,并伴有典型的烧伤爪形手畸形患者.因遍体瘢痕,无正常皮肤可供修复利用,遂将手背瘢痕挛缩彻底松解,并将松解的瘢痕皮肤保留尺侧为蒂,在腹部瘢痕较轻的部位设计皮瓣,覆盖手背创面,然后将手背瘢痕瓣互换到腹部,以覆盖腹部皮瓣供区缺损.结果术后随访半年~4年,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前臂旋转和腕关节屈伸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此术式为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手功能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潘勇卫;韦加宁;杨博贵;赵俊会;田光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