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修复足部缺损

曹卫刚;李圣利;王善良;张群;杨川;王炜

关键词:皮瓣, 缺损
摘要:目的 探讨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在同侧足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小腿外踝及跟腱之间踝关节血管网向上穿支血管及筋膜为蒂,形成上达腘窝下方、前后达小腿内外侧中线的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侧足跟及足背等皮肤软组织深度缺损.结果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分别为5岁及6岁的患儿.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供瓣面积大,血运安全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等优点,对于小腿中下部、足跟、内外踝及足背部等处较大软组织深度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一例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由Kasabach、Merritt二氏于1940年首先报道,患者有巨大的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及紫癜等特点,多见于婴幼儿期,为先天性疾病.此综合征在血管瘤的婴幼儿的人群中仅占1%,但病死率达30%以上.我们于1998年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彪;庄福连;王美水;黄循镭;黄祖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隆乳术后假体爆裂一例

    病例 患者女,30岁,6年前在我院行隆乳术,行乳晕旁切口,胸大肌下放置180ml雾状硅凝胶假体(华南理工大学钰霖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术后术区愈合良好,乳房外形及手感均满意.术后5年,因打架右侧乳房被拳击中,伤后胸部疼痛剧烈,曾在当地医院拍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伤后右侧乳房无肿大或缩小.术后6年,因嫌术后乳房小,要求更换较大的假体隆乳.

    作者:刘帅明;潘江华;曲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 mRNA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熟,TNF-α mRNA表达的相对比值呈阶段性递增且差别明显(P<0.01),与正常瘢痕比较含量仍明显为低(P<0.05).结论提示在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TNF-α的作用甚为重要,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由于TNF-α在组织中的含量降低有关.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早期增生性瘢痕中TNF-α的含量可能为预防增生性瘢痕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章建林;林子豪;江华;袁相斌;赵耀中;吴建明;朱晓海;吴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治愈热挤压伤术后并发肺栓塞一例

    病例 患者女,23岁,2000年6月5日左腕被热滚轴挤压,伤后在当地医院外用中药膏剂治疗,第6天转入我科,检查:体温37.5℃,呼吸20次/分,脉搏73次/分,血压125/75mmHg( 16.6/10.0 kPa) .

    作者:程银忠;王永红;李淑琴;杨英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下睑缘外眦入路行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

    颧骨复合体骨折是常见的颌面部外伤之一,其治疗以早期切开复位和坚固内同定的效果好[1].1997~2002年我们对5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采用下睑缘外眦入路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钟来平;陈关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游离毛囊培养与毛囊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进展

    毛囊是由上皮成分(包括毛母质、外根鞘)和真皮成分(包括毛乳头、结缔组织鞘)组成的.毛囊的发育是由表皮细胞及其下方的间质相互诱导形成的,Paus等[1]根据毛囊的长度、近端的位置、形成时间及发生过程中的特征将毛囊的形态发生人为的分为0~8阶段,为研究者筛选突变鼠毛囊的异常形态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法.大多数毛囊具有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三个阶段的循环周期.影响毛发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皮质激素、表-真皮间相互作用、药物等,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现我们仅就游离毛囊的培养与毛囊组织工程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梁志为;谭谦;林子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修复足部缺损

    目的 探讨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瓣在同侧足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小腿外踝及跟腱之间踝关节血管网向上穿支血管及筋膜为蒂,形成上达腘窝下方、前后达小腿内外侧中线的小腿后外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侧足跟及足背等皮肤软组织深度缺损.结果应用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分别为5岁及6岁的患儿.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供瓣面积大,血运安全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等优点,对于小腿中下部、足跟、内外踝及足背部等处较大软组织深度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曹卫刚;李圣利;王善良;张群;杨川;王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延长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延长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以来,延长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7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经随访,修复后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为7.6 mm),外形满意,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延长切取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行,是一种修复指腹大范围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潘希贵;田万成;管同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面积烧伤后晚期的手功能重建

    目的 探索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在无正常皮肤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4月~2001年2月,共收治7例烧伤面积85%~96%,并伴有典型的烧伤爪形手畸形患者.因遍体瘢痕,无正常皮肤可供修复利用,遂将手背瘢痕挛缩彻底松解,并将松解的瘢痕皮肤保留尺侧为蒂,在腹部瘢痕较轻的部位设计皮瓣,覆盖手背创面,然后将手背瘢痕瓣互换到腹部,以覆盖腹部皮瓣供区缺损.结果术后随访半年~4年,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前臂旋转和腕关节屈伸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此术式为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手功能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潘勇卫;韦加宁;杨博贵;赵俊会;田光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以下简称几丁糖)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观测不同浓度的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形态结构、合成及分泌胶原的量以及细胞因子TGF-β1、b-FGF、IL-8等的变化.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TGF-β1、b-FGF、等的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IL-8则促进;且对各组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有望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敬德;邢新;孙美庆;宋建星;欧阳天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上唇血管瘤硬化剂注射治疗继发缺损的修复

    硬化剂注射是早年治疗血管瘤的常见方法,对上唇血管瘤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1].但是,由于注射次数过多或剂量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上唇吹口哨样畸形的发生.

    作者:胡秀启;秦中平;李为路;李克雷;刘学建;林晓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外上侧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

    目的 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方法采用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切除上、内、下方多余的乳腺组织;将真皮腺体皮瓣旋转、调整、固定、重新塑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后缝合切口.结果本组4例8侧乳房,术后双乳对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随访病例中1例婚育者有哺乳功能.结论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是一种能够保持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合理术式,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

    作者:陈伟华;吕远东;翟舒娅;刁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完全性鼻侧喙综合征一例

    病例 患者男,23岁,出生后即发现其右鼻缺失,右眉弓内侧多生一管状赘生物,随年龄增大而长大,伴流黏性液,右眼溢泪,内眦闭合不全,于2000年1月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陈仁物;吴寒冰;牛建瑛;卫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直肌-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应用乳房再造术

    目的 探索-种同时修复乳房和胸壁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下简称TRAM皮瓣)和部分背阔肌肌皮瓣,为乳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胸壁缺损修复.结果4例8个皮瓣全部成活,再造乳房及胸壁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腹直肌-背阔肌肌皮瓣,可以同时完成乳房再造及胸壁缺损的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乔群;赵茹;柳成;刘志飞;孙家明;王从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扩张的腹壁双蒂皮瓣修复前臂环状皮肤软组织缺损

    前臂大面积环状皮肤软组织病变切除后,缺损部位附近无适当的皮肤组织可供利用,其创面修复较为困难.既往常采用皮片移植、远位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修复,外形及功能改善并不理想,供区亦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损伤.我们将皮肤扩张术和远位皮瓣转移技术相结合,利用腹壁可资扩张的正常皮肤,形成扩张后的双蒂皮瓣,分期修复前臂环状皮肤缺损,自2000年以来,共治疗8例,效果良好.

    作者:靳小雷;刘元波;徐军;穆兰花;朱晓峰;晏晓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行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

    目的 减少乳房缩小整形术所导致的切口瘢痕.方法在做乳房缩小整形术时,在乳房下皱襞处不做切口,仅保留乳晕周围和乳晕下垂直切口,对乳房进行悬吊和塑形,而对乳晕下多余的皮肤和较长的皮肤切口,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进行缝合,利用组织的弹性,使其在手术后自动逐渐展平.结果共为13例患者实施了垂直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后切口皆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皮肤或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除3例巨乳合并乳房严重松垂者半年后需再次对下皱襞处多余皮肤进行小的修整外,其余患者术后乳房和垂直切口形态满意.结论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效果恒定,在保证乳房缩小整形良好的乳房形态的同时,避免了在乳房下皱襞处的切口,是一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作者:刘元波;徐军;穆兰花;靳小雷;晏小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瘢痕水泡液TNF、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现已证实TNF、IL-6在组织修复和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体内瘢痕组织中TNF、IL-6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我们检测了深度烧伤愈后早期血液和瘢痕水泡液中TNF、IL-6的变化,以期探讨瘢痕水泡液成分和水泡液中TNF、IL-6的变化在瘢痕防治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谢有富;吕海峰;陈怡霓;梁达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1991年,Bertelli等[1]研究了前臂内侧、外侧皮神经的伴行营养血管,提出了皮神经皮瓣的概念.1992年,他又报道了手背部神经皮瓣的临床应用[2].同年,Masquelet等[3]介绍了小腿感觉神经血管轴为蒂的岛状皮瓣的概念,并将3种下肢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此后,不同供区来源的神经皮瓣相继问世,作为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皮瓣,愈来愈受到重视.

    作者:张启旭;乔群;周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穿支及感觉神经的应用解剖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感觉的修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9具18侧常规防腐固定的成年女尸腹前外侧壁进行详细解剖学研究.结果腹壁下动脉穿支主要位于腹直肌鞘区,平均每侧17.5支,直径≥0.5 mm者7.8支,直径≥0.5 mm者9.7支,其中皮瓣上半部多,内侧略多于外侧.DIEP皮瓣主要位于T9~T12神经节段范围内,56.2%DIEP有感觉神经穿支伴行,而粗大DIEP的感觉神经伴行率高达80.9%.结论切取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以肋间神经感觉支为感觉支配的DIEP皮瓣时,穿支选择应以脐周外侧粗大神经血管束为首选.

    作者:杨红岩;徐军;靳小雷;严义坪;穆兰花;刘元波;晏晓青;李森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10具新鲜尸体2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26例.结果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4~7 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大平;方冬云;郭铁芳;韩雪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