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壮群;屠军波;姚天华;赵小鸽
近4年来我们治疗会阴侧切术后会阴部瘢痕并发局部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16例,采用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创面通过直接缝合、A-T皮瓣等修复,随访13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切口瘢痕不明显,治疗效果满意,未见复发,病理检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郭志权;张泉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癌放射性治疗(下简称放疗)后放射性溃疡的治疗方法,阐述放疗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方法1999年以来分别应用腹直肌肌皮瓣转移、皮肤软组织扩张、局部皮瓣转移和局部延迟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乳癌放疗后放射性溃疡16例,并常规行肌电图检查了解臂丛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因创口感染而皮瓣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满意;10例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7例合并有臂丛神经损伤.结论乳癌放疗后引起的放射性溃疡常伴有臂丛神经损伤,这些损伤呈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改变;应用血运良好的皮瓣可有效地修复溃疡创面.
作者:李叶扬;梁岷;汪锦伦;矫立仁;黄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在无正常皮肤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手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4年4月~2001年2月,共收治7例烧伤面积85%~96%,并伴有典型的烧伤爪形手畸形患者.因遍体瘢痕,无正常皮肤可供修复利用,遂将手背瘢痕挛缩彻底松解,并将松解的瘢痕皮肤保留尺侧为蒂,在腹部瘢痕较轻的部位设计皮瓣,覆盖手背创面,然后将手背瘢痕瓣互换到腹部,以覆盖腹部皮瓣供区缺损.结果术后随访半年~4年,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掌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前臂旋转和腕关节屈伸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结论此术式为全身大面积烧伤后晚期手功能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潘勇卫;韦加宁;杨博贵;赵俊会;田光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Medpor是一种多孔径高密度聚乙烯生物材料,由于置入后周围组织能够快速长入其中,生物相容性良好,近来作为耳廓软骨的替代物在耳廓再造中得到大量应用,但时有支架暴露的并发症发生,尤其当支架表面覆盖较薄或有瘢痕的软组织时[1].Tadeusz[2]采用颞浅筋膜包裹支架加移植皮片的方法,增加了支架表面覆盖组织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支架暴露的发生,但由于Medpor支架质地较硬不耐摩擦,远期随访暴露率仍然很高.
作者:李青峰;刘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感觉的修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9具18侧常规防腐固定的成年女尸腹前外侧壁进行详细解剖学研究.结果腹壁下动脉穿支主要位于腹直肌鞘区,平均每侧17.5支,直径≥0.5 mm者7.8支,直径≥0.5 mm者9.7支,其中皮瓣上半部多,内侧略多于外侧.DIEP皮瓣主要位于T9~T12神经节段范围内,56.2%DIEP有感觉神经穿支伴行,而粗大DIEP的感觉神经伴行率高达80.9%.结论切取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以肋间神经感觉支为感觉支配的DIEP皮瓣时,穿支选择应以脐周外侧粗大神经血管束为首选.
作者:杨红岩;徐军;靳小雷;严义坪;穆兰花;刘元波;晏晓青;李森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任意型皮瓣掀起后皮瓣远端组织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和外源性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任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白鼠为实验动物,在其背部形成7 cm×2 cm任意型皮瓣,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和不同时间远端皮瓣组织匀浆中NO-2/NO-3含量测定,观察皮瓣掀起后皮瓣组织内NO含量变化,和NO前体L-arg对皮瓣成活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P<0.01),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组皮瓣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2组少,组织匀浆NO含量结果发现:术后即刻各组NO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2、24和72 h各组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1,P<0.01,P<0.05和P<0.0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结论皮瓣掀起后,组织NO含量早期有所升高而后降低;应用外源性L-arg可以提高皮瓣组织中NO含量和皮瓣成活率.
作者:周力纯;陕声国;张瑞莲;杨勇;赵月强;吴小蔚;于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47和1949年,Gurney和Adams开创了口外入路修改脸形的手术,后经整形科医生们的不断努力,又出现了口内入路[1]、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2]等术式.我们于2001年以来,以单纯颌下小切口为入路,行下颌骨截骨方形脸改形术16例,效果满意.
作者:冯传波;罗盛康;高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前臂大面积环状皮肤软组织病变切除后,缺损部位附近无适当的皮肤组织可供利用,其创面修复较为困难.既往常采用皮片移植、远位皮瓣或游离皮瓣转移修复,外形及功能改善并不理想,供区亦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损伤.我们将皮肤扩张术和远位皮瓣转移技术相结合,利用腹壁可资扩张的正常皮肤,形成扩张后的双蒂皮瓣,分期修复前臂环状皮肤缺损,自2000年以来,共治疗8例,效果良好.
作者:靳小雷;刘元波;徐军;穆兰花;朱晓峰;晏晓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病例 患者女,23岁,2000年6月5日左腕被热滚轴挤压,伤后在当地医院外用中药膏剂治疗,第6天转入我科,检查:体温37.5℃,呼吸20次/分,脉搏73次/分,血压125/75mmHg( 16.6/10.0 kPa) .
作者:程银忠;王永红;李淑琴;杨英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方法采用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切除上、内、下方多余的乳腺组织;将真皮腺体皮瓣旋转、调整、固定、重新塑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后缝合切口.结果本组4例8侧乳房,术后双乳对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随访病例中1例婚育者有哺乳功能.结论乳房外上真皮腺体蒂皮瓣缩乳术是一种能够保持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合理术式,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
作者:陈伟华;吕远东;翟舒娅;刁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游离腹壁下深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行一期乳房再造,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01年12月~2003年1月对12例患单侧乳癌的女性患者,在行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用游离DIEP皮瓣行一期乳房再造,受区血管采用胸背动、静脉或胸廓内动、静脉.结果本组12例DIEP皮瓣中有1例因为下腹部多条瘢痕,术后整块皮瓣坏死,其余11例全部存活.11例再造乳房和对侧乳房大小基本一致,术后无一例发生腹壁薄弱、腹部包块、腹壁疝等.结论DIEP皮瓣是利用自体组织一期重建乳房合理可靠的新方法,较TRAM皮瓣,术后供区的并发症明显降低,康复快,但手术较复杂、时间较长,对外科技术的要求较高.
作者:白雪莉;虞渝生;刘小蕉;林礼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病例 患者男,23岁,出生后即发现其右鼻缺失,右眉弓内侧多生一管状赘生物,随年龄增大而长大,伴流黏性液,右眼溢泪,内眦闭合不全,于2000年1月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作者:陈仁物;吴寒冰;牛建瑛;卫丽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以下简称几丁糖)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观测不同浓度的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形态结构、合成及分泌胶原的量以及细胞因子TGF-β1、b-FGF、IL-8等的变化.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TGF-β1、b-FGF、等的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IL-8则促进;且对各组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有望在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敬德;邢新;孙美庆;宋建星;欧阳天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DM)移植后胶原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异体ADM移植于SD鼠皮下,测定移植后ADM中胶原的含量及Ⅰ、Ⅲ型胶原的比例.结果异体ADM移植后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异体ADM是一种良好的软组织填充材料.
作者:霍孟华;戚可名;黄金井;管正玉;庄强;王阳;吕晓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方法以正常瘢痕为对照,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年以上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中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熟,TNF-α mRNA表达的相对比值呈阶段性递增且差别明显(P<0.01),与正常瘢痕比较含量仍明显为低(P<0.05).结论提示在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TNF-α的作用甚为重要,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由于TNF-α在组织中的含量降低有关.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早期增生性瘢痕中TNF-α的含量可能为预防增生性瘢痕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章建林;林子豪;江华;袁相斌;赵耀中;吴建明;朱晓海;吴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由Kasabach、Merritt二氏于1940年首先报道,患者有巨大的血管瘤、血小板减少及紫癜等特点,多见于婴幼儿期,为先天性疾病.此综合征在血管瘤的婴幼儿的人群中仅占1%,但病死率达30%以上.我们于1998年手术治疗Kasabach-Merritt综合征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彪;庄福连;王美水;黄循镭;黄祖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硬化剂注射是早年治疗血管瘤的常见方法,对上唇血管瘤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1].但是,由于注射次数过多或剂量过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上唇吹口哨样畸形的发生.
作者:胡秀启;秦中平;李为路;李克雷;刘学建;林晓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使用中份骨骼均衡前移的牵引技术,以矫正面中份后缩畸形.方法牵引系统由面弓、牙科正畸用的橡皮圈和经鼻孔插入的骨内承力牵引装置组成.对18岁以上的严重面中份发育不全畸形的患者3例,行Le FortⅢ型截骨.显露两侧梨状孔缘,用粗裂钻在梨状孔L的外下缘外侧约8 mm处钻孔,斜向穿过上颌窦前壁和鼻腔侧壁的骨质达下鼻道.经双侧鼻孔引入骨内承力牵引装置的挂钩,将挂钩插入梨状孔缘的骨孔内.手术后第3天用连接于面弓和骨牵引钩的正畸橡皮圈进行牵引.结果患者面容和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面部上、中、下各部的前后关系协调,鼻梁及鼻下部挺拔.结论Le FortⅢ型截骨后弹力牵引能够有效地矫正严重面中份发育不全畸形.新的牵引技术牵引力点适中,能够使面中份骨骼平衡前移;避免对牙齿牵拉所造成的不利改变;利用鼻孔的自然结构,不留可见瘢痕.
作者:柳春明;侯敏;梁立民;黄旭明;张桐;张海钟;马骁;周宏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现已证实TNF、IL-6在组织修复和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体内瘢痕组织中TNF、IL-6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我们检测了深度烧伤愈后早期血液和瘢痕水泡液中TNF、IL-6的变化,以期探讨瘢痕水泡液成分和水泡液中TNF、IL-6的变化在瘢痕防治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谢有富;吕海峰;陈怡霓;梁达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减少乳房缩小整形术所导致的切口瘢痕.方法在做乳房缩小整形术时,在乳房下皱襞处不做切口,仅保留乳晕周围和乳晕下垂直切口,对乳房进行悬吊和塑形,而对乳晕下多余的皮肤和较长的皮肤切口,应用皮肤皱缩缝合技术进行缝合,利用组织的弹性,使其在手术后自动逐渐展平.结果共为13例患者实施了垂直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后切口皆一期愈合,无血肿、感染、皮肤或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除3例巨乳合并乳房严重松垂者半年后需再次对下皱襞处多余皮肤进行小的修整外,其余患者术后乳房和垂直切口形态满意.结论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设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效果恒定,在保证乳房缩小整形良好的乳房形态的同时,避免了在乳房下皱襞处的切口,是一种较好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作者:刘元波;徐军;穆兰花;靳小雷;晏小青;杨红岩;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