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尿失禁

高尚;王大玫;蒋伟;王永杰;刘民

关键词:人工尿道括约肌, 治疗, 逆行感染, 尿失禁, 自主, 尿液, 能力, 患者
摘要:尿失禁是失去自主憋尿能力的疾患,尿道开放及尿液不停的流出,并易引起逆行感染,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面横裂并腭裂一例

    病例男性,8岁,因上腭裂隙,双侧口角扩大,口裂增宽,造成口涎及食物外溢,发音含混不清,要求手术矫治入院。查体:心、肺、肝、脾均未发现异常。口裂增宽、右侧口角裂至咬肌前缘,左侧裂至颊部,右侧唇峰标志不清,红唇丰厚而短缩,右侧上颌骨及颧骨向后退缩,下颌骨两侧发育不全呈小颌畸形(因患者经济困难,未拍颌面部X线片)。颜面肌肉发育不良,鼻梁向右偏移,鼻尖指向左侧。上腭软腭裂,腭中缝粘膜菲薄,软腭短缩,硬腭穹窿狭深,右侧颊粘膜通过右上第3、4龄槽裂隙向前腭移行。右侧舌腭弓中断,周围组织结构紊乱形成隐沟,颊部粘膜则由口角裂至后牙结节。左上颌结节向外后方移位。入院诊断:双侧面横裂,先天性。腭裂Ⅱ度并右侧齿槽裂,先天性。入院后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腭裂修复术,术后10d拆除缝线。腭裂修复术后2周在基础加局麻下行双侧面横裂修复术,术后7d拆线痊愈出院(图1,2)。

    作者:刘冷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颌骨骨折颌间固定者的体重下降及其对策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颌间固定患者的体重下降情况及进食高蛋白复合流质预防体重下降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进食普通流质为对照组,100例进食高蛋白复合流质者为实验组,分别于进院当天,术后第10,20,30d测体重4次,并计算其体重下降的百分率。结果对照组体重大下降百分率达17%,实验组仅为3.5%。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颌骨骨折颌间固定患者有明显的体重下降现象,进食高蛋白复合流质有预防作用。

    作者:马越波;徐斌斌;黄剑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环周一期吸脂塑形术

    目的探讨如何克服局部分次吸脂术后身体各部环周曲线的不和谐。方法依据美学要求,在肿胀麻醉下,对49例受术者进行多部位一期整体协调性环周吸脂。结果 49例受术者,经3~9个月随访,术后效果良好。结论本法可有效地塑造身体多部位符合美学原则的体态美,一期成形,安全可靠。

    作者:陈育哲;尤维涛;李东;马勇光;李健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oland’s综合征四例

    1993年以来我们曾遇到Poland’s综合征4例,均无家族遗传史。2例治疗效果满意,1例失败,1例未行手术。1 病例介绍 例1 女,20岁,未婚。右侧乳房发育不良,乳头内陷,乳晕直径2.0cm,乳房体积约60ml 。左侧乳房发育良好,乳晕直径3.0cm,乳房体积约260ml。胸X线片示胸壁正常。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无并指畸形。建议先到心血管专科就诊,未行手术(图1)。

    作者:于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女性耳廓再造胸部供区切口设计

    耳廓再造一般需从肋缘切取自体肋软骨,并从另一部位切取皮片[1],致使遗留两处瘢痕,而且胸部瘢痕易增生,使之更趋明显。因此,对于女性患者,我们在乳房下皱襞设计一个新月形切口切取肋软骨、皮片两项组织。自1998年以来已用于20例青春期以上女性患者,获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何乐人;庄洪兴;罗家麟;杨庆华;程洪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伤性眼睑退缩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索采用异体巩膜移植行眼睑退缩矫正手术的疗效。方法自上睑板上缘切断上睑提肌腱膜,或自下睑板下缘切断下睑缩肌,充分分离后使上下睑缘位置恢复正常,在上述腱膜与睑板之间植入异体巩膜片,以使上睑提肌腱膜或下睑缩肌延长。结果本组18例22只眼,除1例轻度矫正不足和1例发生轻度上睑下垂外,其余均获得成功。结论采用异体巩膜移植延长上睑提肌腱膜或下睑缩肌,是修复外伤或手术后眼睑退缩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闵燕;陈涛;李冬梅;赵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重组质粒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反义RNA对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基因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将α1(Ⅰ)型前胶原基因片段反向克隆至非整合型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REP9的多克隆位点中,以构建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RNA表达载体pREP9-AScoll,并籍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其导入人胚肺HLF细胞中,运用MTT试验、电镜、 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反义RNA表达载体对HLF细胞的影响。结果外源重组体pREP9-AScoll对胶原蛋白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增殖无任何影响。结论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重组质粒能有效调控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有在基因水平防治瘢痕的前景。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黎志明;单越新;文剑明;梁惠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酰胺在Fas介导的信号通道中的作用

    目的判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介导的死亡信号通道是否有阻断及阻断的具体位点,检测和比较FasMcab作用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变化。方法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4~6 代后,不同浓度梯度的FasMcab处理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一定的反应体系内,抽提细胞内神经酰胺,与外源性32P-ATP反应,通过放射自显影、闪烁记数等半定量、定量地反应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随着FasMcab浓度梯度的增高,其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不断增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种浓度梯度下,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无增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作为Fas介导的死亡信号通道中的第二信使,神经酰胺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的产生有缺陷。因此,Fas介导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阻滞是“上游”事件。

    作者:鲁峰;高建华;黎小间;陈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下腹部轴型皮瓣在阴茎延长术的应用

    目的较好的覆盖阴茎延长术后的继发创面。方法在16例患者中,利用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旋转覆盖阴茎延长术后的耻骨上区继发创面。结果 16例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2年,皮瓣回缩少,延长效果好。结论此皮瓣特别适用于耻骨上区较大创面及有瘢痕患者。

    作者:霍然;李森恺;李养群;李强;黄渭清;杨明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眶骨骨折眼球移位的矫正

    目的探索矫正眶周外伤、肿瘤造成的眶骨骨折眼球移位的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方法截骨或去除挤占正常眼球位置的碎骨块或肿瘤组织,给眼球复位提供空间,于眼球复位后所出现的空间植骨或置入组织代用品。采用此种手术方法进行眶周肿瘤切除眼球复位2例,各种原因外伤导致的眶上壁、眶内侧壁、眶下壁骨折眼球移位复位4例。结果 2例肿瘤患者均为良性向眶内生长的占位性病变,手术完整切除,眼球位置恢复正常。4例外伤骨折中的1例内眦韧带附着处骨折,内眦韧带复位不佳,余3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眼眶、眼球移位修复是较为困难的课题,我们介绍的手术方法实用可靠。

    作者:王侠;李健宁;陈育哲;朱力;张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同期修复泪小管断裂伴下睑外翻

    目的同期修复泪小管断裂伴下睑外翻以缩短疗程。方法采用二合一同期手术,即泪小管端端吻合、硅胶管支架固定术及下睑瘢痕挛缩松解、全厚皮片移植术同期修复泪小管断裂及下睑外翻。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同期修复16例泪小管断裂及下睑外翻,经半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同期愈合既恢复了生理功能,又解决了美容需求。

    作者:陶小风;赵达安;刘根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颧骨、颧弓缩小整复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颧骨、颧弓肥大的治疗体会,三维CT的临床应用及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测量制定颧骨、颧弓肥大的诊断标准,对64例患者经头皮冠状切口和口内切口,进行颧骨、颧弓截骨,颧弓缩小整复术,使颧骨向上、内、后移位。结果所有病例臃肿粗犷的方形面型轮廓均得到改善。结论颧骨、颧弓缩小整复术能改善面型轮廓,三维模拟设计和坚固内固定技术可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作者:祁佐良;董佳生;张余光;林晓曦;顾斌;戴传昌;冯胜之;王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胎儿伤口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1971年,Burrington发现孕中期的胎儿创伤后没有瘢痕形成,并提出无瘢痕愈合的概念,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1],我们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予以展望。

    作者:宋慧锋;林子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房下皱襞与下胸壁皮肤内胶原纤维的观察

    乳房下皱襞是乳房手术的重要解剖学标志[1]。以乳房下皱襞为参考点的设计在隆乳术、乳房缩小术和乳房再造手术中,都有广泛应用。在所有这些手术中,保留原有乳房下皱襞的自然形态,对取得富于美感的手术效果都非常重要。虽然大家对乳房下皱襞的重要性都一致公认,然而,它的组织结构还不是十分明了。我们在进行了乳房下皱襞的皮下和筋膜系统的检验后[2],发现即使是去除了所有皮下结构的乳房下皱襞皮肤,也能保持其原有形态,提示该区皮肤结构有其特殊性。同时,许多乳房下皱襞再造手术是通过向上固定下胸壁皮瓣实现的[3,4]。因此,我们通过实验比较了此二处皮肤结构的异同。

    作者:金骥;庄洪兴;李森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对阻断静脉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寻求对岛状皮瓣阻断静脉回流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保护药物。方法采用大鼠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率、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对照组静脉阻断8h皮瓣大部分坏死,而地塞米松治疗组则可明显延长皮瓣耐受静脉阻断时间,再灌注8h内给药均可起良好的保护性作用。地塞米松5mg/kg保护效果佳,再增加剂量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皮瓣保护效果。结论地塞米松对阻断皮瓣静脉回流所致的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性作用。

    作者:曹景敏;鲁开化;郭树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睑裂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编者按:小睑裂综合征在国内整形外科书籍中,多编属在“先天性上睑下垂”或“内眦赘皮”题下,又因伴有“睑裂狭小”俗称为小眼畸形。按眼科学界是将其划分在眼睑发育异常项下,称之为“小睑裂综合征”。本病多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先天性睑裂狭小,其睑裂横向宽度明显小于正常人,且同时伴有其它眼部先天异常如上睑下垂、内眦赘皮、小眼球或无眼球等等,故命名为小睑裂综合征更为准确。另外由于本病的症状也可在其它一些先天性畸形的综合征中出现,故需结合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先天畸形作出进一步诊断。

    作者:付德华;任映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蒂上睑轮匝肌瓣修复外伤性下睑短缩、外翻

    眼眶下软组织外伤瘢痕,常造成眼部各种畸形及闭眼功能障碍。我们于1 995~1999年先后应用双蒂上睑轮匝肌瓣移转修复下睑短缩、外翻畸形8例,疗效满意。1 应用解剖 眼轮匝肌起于内眦韧带,呈椭圆形环绕睑裂,相会于外眦韧带的前方。该肌位于皮下组织的深层,分睑部与眶部两个部分。睑部较窄(约8mm)、较薄(约1mm),作用为闭眼瞬目。眶部较宽( 约1.8mm)、较厚(约2mm),当用力闭眼时眶部肌肉才发挥作用。眼睑的血管丰富,动脉同神经一起走行于轮匝肌筋膜深层,由眼动脉及泪腺动脉分出的内、外两则上下睑动脉相互吻合,形成3个动脉弓,即上、下睑缘动脉弓和睑板上动脉弓,前两者距睑缘3mm,静脉多而粗大,分别在睑板的前后方汇入内眦静脉、颞浅静脉和眼静脉,神经支配为面神经颧支[ 1-3]。

    作者:姚建民;李建兵;沈向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日本形成外科发展史及学会简介

    我国的整形外科在日本称为形成外科,发展历史较长。有关日本外科的早记录,见南北朝时代的《太平记》一书[1],从事外科治疗者称为“金创医”,此时日本正处于战乱中,有关外伤的书籍也陆续出版。1689年,高岭德明用蒸馏酒消毒,缝合治愈了琉球王的唇裂。17世纪,西方外科传入日本,1706年,NFDA1林镇山翻译的法国外科学之父Ambroise Pare的著作《Opera Chirurgica》——《红夷外科传》一书内,将“外科医师”一词正式确立,其中含有著名的Pare唇裂手术图。18世纪,华岗青洲在全麻下施行了唇、鼻、眼、会阴整复术。明治维新时期,经过留欧归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日本外科水平大大提高。19世纪将Plastic Surgery一词正式译成“形成外科”,有关知识也陆续传入日本。先后有桥本网常在东京大学(1879年),佐藤进在顺天堂大学(1885)开始讲授形成外科;1882年出版的小山内建的译作《貌氏形成手术图谱》(Bruns著)被认为大概是日本早的形成外科著作。1883年松浦千里(意大利法)、1885年佐藤进(印度法)先后施行了鼻再造术,又在植皮术原法发表数年后成功的施行了皮肤移植术[2]。此后,外科、耳鼻喉科、眼科、骨科、皮肤科等都开始进行了重建术,特别在军队医院多次进行了全鼻再造术。因此,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形成外科发展较快,水平已十分接近欧洲,但因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巨大影响,视外治疗医学为邪学,所以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继续更快的发展。

    作者:杨东元;保阪善昭;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部输入低剂量肝素提高肌皮瓣继发性静脉淤血存活率的实验

    目的探索局部直接输入低剂量肝素可否提高继发性静脉淤血再灌注损伤的游离肌皮瓣的成活率。方法 27只SD大鼠分成3组、每组9只。所有SD大鼠的皮大肌肌皮瓣都经受2 h的原发性缺血,20h的重新供血和 6h的继发性静脉淤血。第1组未做任何治疗。第2组给予7d经过体循环输入5~6U·5kg-1·5h-1的肝素治疗。第3组接受了局部直接输入同剂量肝素的治疗。结果术后7d皮瓣的平均坏死率为:1组60.8%;2组62.1%,3组所有的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局部直接输入低剂量肝素可明显提高肌皮瓣的存活率,且与肝素的全身抗凝机理无关。

    作者:徐军;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斜方肌——菱形肌肌皮瓣修复枕项部巨大癌性溃疡一例

    1 病例 男性,68岁,因枕项部皮肤溃烂45d于1999年3月入院。45d前于枕部发现一米粒般大小的痛性包块,红肿,外院行局部处理时,自包块内挤出浅黄色分泌物,其后进行性扩大,表面破溃呈菜花状。门诊活检报告为: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Ⅰ~Ⅱ级),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尚可。枕项部有一14cm×8cm大小创面,表面凹凸不平,较多浅红色粘稠分泌物,恶臭;组织呈灰白色,质脆,创缘不规整;局部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诊断为皮肤癌,另有高血压病,脑软化,脑梗塞,左侧偏瘫等宿疾。

    作者:刘毅;薛晓东;张鲜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