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测定及其意义

常绍鸿;栾斌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 肺表面活性蛋白A
摘要:目的 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 (surfactant protein A,SP-A)浓度,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SP-A在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9月至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并以15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血清SP-A浓度,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P-A浓度[(38.52±10.19)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7.66±2.5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92,P<0.05).轻度、中度、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P-A浓度分别为(31.35±6.44) ng/ml、(36.43±9.20) ng/ml、(45.27±12.21) n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99,P<0.05).结论 SP-A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发生与发展过程,对其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儿科患者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绝大多数与血管内装置相关,本文根据国内外指南和新的研究,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预防和管理作一综述.

    作者:陶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纳洛酮联合血液净化成功抢救复方地芬诺酯中毒一例

    患儿,男,1岁8个月,不明原因意识障碍6h.家长诉当日带患儿由外地乘机回京,6h前登机时患儿一切正常,曾喝饮料1瓶.患儿登机后入睡,未进食,直至下飞机时发现呼之不应即送至医院.既往体健.查体:T 36.6℃,深昏迷,颈抵抗(-),双侧瞳孔2 cm×2 cm,对光反射迟钝,三凹征(+),呼吸快慢交替,8~60次/min,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心脏检查未见异常,肝右肋下3 cm,脾未及,深浅反射消失,双侧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反射征(+),脑膜刺激征(-),其他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WBC20.5×109/L,N 73%,L 20%,血红蛋白115.0 g/L,血小板181×109/L.C反应蛋白1.0 mg/L.

    作者:胡波;张建平;李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辅助性T细胞功能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儿童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时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的变化特点,为免疫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患儿75例,分为4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组30例;先天性心脏病组15例;普通肺炎组15例;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结果 对照组、普通肺炎组、先天性心脏病组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组之间外周血CD4+细胞表达IFN-γ水平逐渐降低、IL-4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IFN-γ/IL-4分别为6.30±3.65、4.14±2.06、1.76±1.23、1.12±1.08,两者比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患儿治疗1周后复查,大部分病例随着病情的好转,出现IFN-γ上升,IL-4下降,IFN-γ/IL-4上升,其中IL-4的下降和IFN-γ/IL-4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时外周血CD4+细胞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Th1/Th2平衡失调,经治疗,病情改善,Th1/Th2的失衡状态好转.

    作者:丁宇;殷勇;王薇;唐铭钰;张磊;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01年至2011年沈阳地区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10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动态变迁、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PI鉴定系统、VITEK 2-COMPACT鉴定系统以及Optochin试验、胆汁溶解试验进行细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联合浓度梯度法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等10种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2001年至2011年各年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年来肺炎链球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青霉素的耐药率和不敏感率明显上升,已从2001年的8.3%上升至2011年的72.7%(脑膜炎86.4%,非脑膜炎59.0%);3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已占54.0%(脑膜炎64.0%,非脑膜炎44.0%);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未检测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已占很高的比例,肺炎链球菌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在治疗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病例中应首选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或根据分离菌体外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孙继梅;刘春峰;王艳玲;周秀珍;张智洁;郑伟;刘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 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 (surfactant protein A,SP-A)浓度,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SP-A在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9月至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并以15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血清SP-A浓度,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P-A浓度[(38.52±10.19)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7.66±2.5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92,P<0.05).轻度、中度、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P-A浓度分别为(31.35±6.44) ng/ml、(36.43±9.20) ng/ml、(45.27±12.21) n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99,P<0.05).结论 SP-A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发生与发展过程,对其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常绍鸿;栾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腺损伤患儿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各种原发或继发的小儿胰腺疾病或损伤均可引起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导致胰腺内分泌细胞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对患儿病情发展和预后十分不利.胰腺损伤的病因复杂,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胰腺损伤所致的内分泌变化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目前已有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文献,对小儿胰腺损伤后其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病因和机制等作一综述,为小儿胰腺损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及空腹胃pH值测定在高危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监测新生儿24 h食管pH值及测定胃pH值,研究其在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新生儿(A组)与20例未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新生儿(B组)进行24h食管pH值监测及胃pH值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患儿的胃pH值为2.22±0.30,B组为2.64±0.28,两组比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5,P<0.01);根据Boix-Ochoa标准,A组发生病理性胃食管反流14例,B组7例;根据酸反流指数>4.0%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诊断标准,A组发生病理性胃食管反流12例,B组5例.两组24 h食管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1,P<0.05).结论 对高危儿进行24h食管pH值监测及胃pH值测定,有助于及时判断新生儿的胃肠功能状态,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黄烈平;徐玉兰;俞晓燕;庄满利;吴金华;李艳华;陈玉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浅谈支气管镜引导的小儿肺介入治疗进展:中国台湾台北荣民总医院研修有感

    支气管镜引导的肺介入治疗技术在成人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成人,儿童肺介入治疗在麻醉方法、设备、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应用较为局限.现将赴我国台北荣民总医院学习小儿支气管镜术的心得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军;石永生;张新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1375例手足口病患儿和150例同期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手足口病患儿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病例组、重症组、危重症组.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 CD4+)、CD8+T细胞(CD3+ CD8+)的相对计数的检测,计算CD4+ T/CD8+T细胞比值,分析各组之间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结果 病例组CD3 +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相对计数及CD4+ T/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组CD3+T细胞相对计数为(55.98±12.15)%,显著低于普通病例组[(60.47±11.03)%]及重症组[(58.83±1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年龄组患儿CD3+T细胞相对计数[(58.88±11.35)低于~6岁年龄组(62.27±9.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CD8+T细胞[(23.61±13.27)%]高于女性患儿[(22.13±7.76)%],CD4+T/CD8+ T细胞比值(1.45±0.75)低于女性患儿(1.60±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减低,随病情加重免疫功能下降明显.早期监测手足口病患儿T细胞亚群,结合年龄、性别之间的差异,对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及预后、指导重症手足口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艳芹;庞保东;冯爱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PICU环境控制与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给PICU患儿健康和医疗工作造成巨大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患儿体内外环境关系密切,及时合理控制环境因素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本文对与PICU院内感染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作者:党红星;许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脓毒症患儿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动态监测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儿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严重脓毒症组(10例)和脓毒症组(20例).在病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血清皮质醇及ACTH水平,并与同期住院的10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期严重脓毒症组血清皮质醇[( 33.97±6.83) μg/m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26.30±10.43) μg/ml]和对照组[(19.06±6.91)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严重脓毒症组血清ACTH[ (25.47±9.41) pg/m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15.52±5.85) pg/ml]和对照组[(9.16±3.0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发病早期机体存在应激反应,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明显升高;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升高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可作为评估患儿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安红;于哩哩;徐丽瑾;毕长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益生菌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阻断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胃-肺感染途径的方法,降低VAP发生率.方法 将机械通气的80例新生儿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鼻饲益生菌(双歧杆菌),对照组(40例)不干预.观察2组患儿VAP发生率、胃液pH值、胃细菌定植及其与VAP病原学的同源性.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VAP发生率分别为12.5% (5/40)和47.5%( 1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1,P<0.01);治疗组患儿VAP发生时间[(5.4±2.1)d]明显晚于对照组[(4.3±1.0)d](t=3.2,P<0.01).治疗组患儿予机械通气第7天胃液pH值≤3的比率(80.0%,32/4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19/40)(x2=11.5,P<0.01);而胃细菌定植率(30.0%,12/40)明显低于对照组(80.0%,32/40)(x2=16.9,P<0.01);治疗组VAP病原菌与胃定植菌同源率(40.0%,2/5)明显低于对照组(78.9%,15/19)(x2=8.7,P<0.01).结论 肠道益生菌能降低新生儿胃液pH值,抑制胃内细菌定植,延迟VAP发生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作者:张应金;苏永棉;梁凤潇;李剑峰;张金凤;黄润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0例肺炎支原体所致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起病急,发热,剧烈咳嗽,痰少,可有肺外的表现,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表现重.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年长儿大叶性肺炎的重要病因,症状晕易合并肺外并发症,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林争;韩桃;潘敏娟;项荣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黑龙江省儿科急诊急救资源及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儿科急诊急救资源分布情况,便于今后整体部署,提高和开展重点急救技术.方法 对全省的二、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儿科急诊急救设备和救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51家医院的资料显示有儿科床位4485张,2010年收治小儿重症5 308人次,能够开展呼吸机治疗的单位38家,血液净化治疗4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家,小儿ECMO治疗尚未开展.结论 我省有些儿科急救设备配置量偏低,急诊急救能力发展不均衡,危重症转运随意性比较强,血液净化和纤维支气管镜应用技术需尽快开展和提高.

    作者:李梅;赵昱辉;刘国慧;芦菲;李国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研究进展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心脏疾病,以心内膜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为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不全.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任思婳;曲冉;肖杨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的基础疾病分析

    目的 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分析儿童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的基础疾病谱.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9年8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湖南、湖北、上海四地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937例TLOC患儿,对其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 937例TLOC患儿中,903例(96.4%)为晕厥患儿,34例(3.6%)为非晕厥患儿.903例晕厥患儿中,213例(23.6%)为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46例(5.1%)为心脏抑制型VVS,112例(12.4%)为混合型VVS,268例(29.7%)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2例(2.4%)为直立性低血压,19例(2.1%)为境遇性晕厥,21例(2.3%)为心源性晕厥,202例(22.4%)患儿为不明原因晕厥.结论 晕厥是儿童TLOC常见的原因.在晕厥患儿中,VVS常见,其次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在VVS的3种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中,常见的类型为血管抑制型VVS.

    作者:金红芳;张凤文;王成;杜忠东;田宏;胡秀芬;陈丽;杜军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姜黄素对新生鼠高氧急性肺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新生大鼠高氧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95%氧气3d制备新生大鼠高氧急性肺损伤模型,建模后将4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姜黄素灌胃,剂量为100 mg/(kg·d)]和对照组,每组20只.以20只正常新生大鼠作为空白组.在灌胃4d、7d后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取肺脏切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β及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含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病理切片损伤均较对照组减轻.实验组大鼠4d及7d后TNF-α、IL-1β及MP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大鼠4d、7d后TNF-α、IL-1β及MPO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姜黄素对新生鼠高氧急性肺损伤可起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涛;鲁芳;徐辉甫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儿童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危重症患儿的抢救治疗中,常发现患儿全身严重水肿,但同时伴有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常规补液治疗只能使血压短时间上升,但很快又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且全身严重水肿进行性加重,这种现象是由于发生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CLS是指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大量血浆小分子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LS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是影响抢救成功的因素之一.

    作者:沈云琳;裘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儿童ICU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儿科重症医学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危重患儿的救治中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国儿童ICU构建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推动下,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儿童ICU的规范化建设.本文阐述了国际与国内儿童ICU发展现状、PICU运行模式、合理的人员和设备配置、ICU监护和救治技术、流程规范、质量指标,并提出相关建设建议.

    作者:谭利平;许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脓毒症的早期识别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肿瘤儿童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并发发热时早期临床征象进行研究,探寻其和脓毒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并发发热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根据病情进展,将66例患儿分为脓毒症组26例,非脓毒症组4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儿的初始体温、粒细胞减少天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c count,ANC)、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体温>40℃、ANC<0.1×109/L、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升高、培养阳性提示可能并发脓毒症.体温< 39℃、粒细胞减少<5d、ANC >0.5×109/L提示并发脓毒症可能性很小.结论 初始体温高、粒细胞减少天数长、ANC严重减少、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和培养阳性与恶性肿瘤儿童并发脓毒症相关.

    作者:杨燕文;王莹;汤静燕;李璧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