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芳;张凤文;王成;杜忠东;田宏;胡秀芬;陈丽;杜军保
目的 探讨儿童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时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的变化特点,为免疫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患儿75例,分为4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组30例;先天性心脏病组15例;普通肺炎组15例;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结果 对照组、普通肺炎组、先天性心脏病组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组之间外周血CD4+细胞表达IFN-γ水平逐渐降低、IL-4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IFN-γ/IL-4分别为6.30±3.65、4.14±2.06、1.76±1.23、1.12±1.08,两者比值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患儿治疗1周后复查,大部分病例随着病情的好转,出现IFN-γ上升,IL-4下降,IFN-γ/IL-4上升,其中IL-4的下降和IFN-γ/IL-4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时外周血CD4+细胞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Th1/Th2平衡失调,经治疗,病情改善,Th1/Th2的失衡状态好转.
作者:丁宇;殷勇;王薇;唐铭钰;张磊;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多断耐药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日益增高,确定其为定植还是感染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产生、降低院内感染率十分重要.但如何区分定植与感染是困惑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除了将细菌培养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外,尚应更多地采用一些客观指标来指导临床.本文将对多重耐药菌的定植与感染的定义、关系、判断等作一阐述.
作者:王荃;钱素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 nuclear factor,NF)-κB活化状态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在婴儿捂热综合征(infant muggy syndrome,IM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IMS患儿及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率及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17、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IL-10血清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其中46例IMS患儿及32例对照组儿童NF-κB阳性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00例IMS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NF-κB活化率[(11.042±6.792)%vs (4.528±1.378)%]及46例IMS患儿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的NF-κB阳性率[(28.780±13.820)% vs(7.078±5.395)%]均明显升高(P均<0.01).IMS患儿血清IL-17、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TNF-α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S合并MODS患儿NF-κB活化率[(14.591±7.626)%vs(8.576±4.851)%]、NF-κB阳性率[(36.087±12.056)%vs( 23.590±11.263)%]及IL-17、IL-6、TNF-α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合并MODS者(P<0.01).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化及血清IL-17、IL-6水平对IMS患儿的缺氧性炎症损伤起重要作用.NF-κB高度活化及IL-17、IL-6、TNF-α高度活化与IMS患儿发生MODS有关.血清IL-10水平增高未能阻止IMS患儿的缺氧性炎症损伤.
作者:邹峥;刘小惠;段君凯;敖建云;柯江维;刘志强;吴卫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 1450例新生儿的1450份血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结果 1450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9种233株,总阳性率为16.1%.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3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优势,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103株,以肺炎克雷白杆菌居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37株,以念珠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敏感性高,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β-内酰胺酶抗生素耐药性达95%以上;革兰阴性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是NICU中新生儿脓毒症常见的几种病原菌,耐药性高,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且真菌感染不可忽视,值得关注.
作者:叶巧云;林湛;敖当;黄宇戈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各种原发或继发的小儿胰腺疾病或损伤均可引起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导致胰腺内分泌细胞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对患儿病情发展和预后十分不利.胰腺损伤的病因复杂,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胰腺损伤所致的内分泌变化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目前已有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文献,对小儿胰腺损伤后其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病因和机制等作一综述,为小儿胰腺损伤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刘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和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舒适行为表(COMFORT behavior scale,COMFORT B)相关性,探讨运用BIS评估6个月~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静程度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50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接受镇静治疗的患儿.两位研究者在预定的监测时间点同步、独立记录BIS值和使用COMFORTB量表评估患儿镇静程度,共获得375例次观察数据.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预测概率分析BIS与COMFORT B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判断BIS预测不同镇静程度的准确性.结果 COMFORT B量表评分各等级(镇静过度、镇静适度和镇静不足)对应的BIS值分别为57.0±11.0、69.9±7.6和84.4±9.0.BIS值与COMFORT B量表等级评分呈中度相关(rs =0.63,P<0.0001).其中6个月~1岁组rs为0.66,1~2岁组rs为0.59(P均<0.0001).反映BIS能够正确预测不同镇静程度的预测概率值为0.85(P <0.0001).结论 BIS是一项能准确、有效监测6个月~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静程度的客观指标.
作者:蒋超;徐丽华;朱丽敏;徐卓明;黄悦;柳立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我院近5年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脑脊液培养阳性的3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共送检脑脊液培养2 267份,分离出36株细菌,阳性率为1.6%,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75.0%,27/36),常见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0.0%,18/36),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3.9%,5/36),肺炎链球菌(11.1%,4/56),金黄色匍萄球菌(8.3%,3/36).药敏结果显示95.2% (20/21)的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G耐药,仅33.3%(7/21)的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患儿病死率为13.9%(5/36).结论 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是我院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罗巧二;陈盛;何娟妃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儿科患者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绝大多数与血管内装置相关,本文根据国内外指南和新的研究,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预防和管理作一综述.
作者:陶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0例肺炎支原体所致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起病急,发热,剧烈咳嗽,痰少,可有肺外的表现,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表现重.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年长儿大叶性肺炎的重要病因,症状晕易合并肺外并发症,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林争;韩桃;潘敏娟;项荣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近2年西安市儿童医院急诊患者死亡疾病谱变化和直接死亡原因.方法 对2009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130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窒息,新生儿肺出血,颅内出血;2010年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肺炎,窒息,病毒性脑炎,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肺出血,两年死亡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91例患儿找到直接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衰竭25例(27.5%),心力衰竭17例(18.7%),休克17例(18.7%),窒息16例(17.5),脑疝16例(17.5%).结论 要降低急诊患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积极治疗肺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积极抗休克治疗,控制心力衰竭,以及预防误吸.
作者:文俊;常文毅;周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儿科急诊急救资源分布情况,便于今后整体部署,提高和开展重点急救技术.方法 对全省的二、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儿科急诊急救设备和救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51家医院的资料显示有儿科床位4485张,2010年收治小儿重症5 308人次,能够开展呼吸机治疗的单位38家,血液净化治疗4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家,小儿ECMO治疗尚未开展.结论 我省有些儿科急救设备配置量偏低,急诊急救能力发展不均衡,危重症转运随意性比较强,血液净化和纤维支气管镜应用技术需尽快开展和提高.
作者:李梅;赵昱辉;刘国慧;芦菲;李国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 (surfactant protein A,SP-A)浓度,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SP-A在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9月至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并以15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血清SP-A浓度,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P-A浓度[(38.52±10.19)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7.66±2.5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92,P<0.05).轻度、中度、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P-A浓度分别为(31.35±6.44) ng/ml、(36.43±9.20) ng/ml、(45.27±12.21) ng/m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99,P<0.05).结论 SP-A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发生与发展过程,对其严重程度有提示作用,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常绍鸿;栾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心脏疾病,以心内膜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为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不全.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任思婳;曲冉;肖杨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儿,男,1岁8个月,不明原因意识障碍6h.家长诉当日带患儿由外地乘机回京,6h前登机时患儿一切正常,曾喝饮料1瓶.患儿登机后入睡,未进食,直至下飞机时发现呼之不应即送至医院.既往体健.查体:T 36.6℃,深昏迷,颈抵抗(-),双侧瞳孔2 cm×2 cm,对光反射迟钝,三凹征(+),呼吸快慢交替,8~60次/min,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心脏检查未见异常,肝右肋下3 cm,脾未及,深浅反射消失,双侧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反射征(+),脑膜刺激征(-),其他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WBC20.5×109/L,N 73%,L 20%,血红蛋白115.0 g/L,血小板181×109/L.C反应蛋白1.0 mg/L.
作者:胡波;张建平;李丹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多重耐药菌感染呈现增长趋势,已成为全球性棘手问题,抗菌药物选择方案很少.传统糖肽类药物抗菌活性已呈现下降趋势.虽然新的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替加环素对某些革兰阳性菌感染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对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包括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的治疗,有效药物仅限于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呈动态变化,近年来,多数医疗机构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监测的菌株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部分地区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呈现迅速增多趋势.应重视和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预防、隔离和抗菌药物选择等综合防控策略,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作者:张育才;徐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动态监测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儿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严重脓毒症组(10例)和脓毒症组(20例).在病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血清皮质醇及ACTH水平,并与同期住院的10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期严重脓毒症组血清皮质醇[( 33.97±6.83) μg/m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26.30±10.43) μg/ml]和对照组[(19.06±6.91)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严重脓毒症组血清ACTH[ (25.47±9.41) pg/m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15.52±5.85) pg/ml]和对照组[(9.16±3.0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发病早期机体存在应激反应,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明显升高;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升高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可作为评估患儿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安红;于哩哩;徐丽瑾;毕长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毒蕈中毒的疗效及经验.方法 对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成功的4例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6、6、8岁,食用自采野生蘑菇0.5~1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经常规治疗上述症状无缓解,且出现肝功能异常及心肌损害.2~3d后4例患儿均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ALT 2955~12 114 U/L,AST 257~7 824 U/L,TBIL11~90.4μmo/L,DBIL 4.8~55.9 μmol/L;LDH216~525 U/L,CK 105~444 U/L;凝血酶原活动度0~26%.临床确诊为毒蕈中毒、肝功能衰竭.先后给予4例患儿血浆置换及对症、支持治疗.入住儿童重症监护中心2周后患儿病情均好转转出.结论 毒蕈中毒病死率极高,及时进行血浆置换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许煊;丁辉;李丹丹;张焱;何瑛;高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支气管镜引导的肺介入治疗技术在成人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成人,儿童肺介入治疗在麻醉方法、设备、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应用较为局限.现将赴我国台北荣民总医院学习小儿支气管镜术的心得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军;石永生;张新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恶性肿瘤儿童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并发发热时早期临床征象进行研究,探寻其和脓毒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并发发热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根据病情进展,将66例患儿分为脓毒症组26例,非脓毒症组4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儿的初始体温、粒细胞减少天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c count,ANC)、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体温>40℃、ANC<0.1×109/L、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升高、培养阳性提示可能并发脓毒症.体温< 39℃、粒细胞减少<5d、ANC >0.5×109/L提示并发脓毒症可能性很小.结论 初始体温高、粒细胞减少天数长、ANC严重减少、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和培养阳性与恶性肿瘤儿童并发脓毒症相关.
作者:杨燕文;王莹;汤静燕;李璧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1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11例XL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XLA的临床特点.结果 11例XLA患儿首次出现症状年龄早为0.4岁,迟为4岁,平均2.4岁;初次诊断年龄3.5~13.0岁,平均7.0岁;63.6%(7/11)的患儿首次诊断年龄>7岁;母系家族中男性有类似疾病史的患儿仅占18.2% (2/11);2例因重症感染死亡,1例失访,其余8例均存活.11例(100%)患儿有呼吸道感染史,中耳炎及消化道感染率分别为54.5% (6/11)和36.4%(4/11).11例患儿血IgA、IgM、IgG较正常值均明显减低;其中9例血IgG均<2g/L,其余2例血lgG均<2.4 g/L.外周血CD19均≤1%,T细胞的突出表现为其中9例CD4/CD8比值倒置.11例患儿中8例经基因检测确诊为XLA.结论 XLA患儿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初诊年龄相对较晚;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中耳炎及消化道感染亦较为常见,未见有关节炎表现;有明确家族史者甚少;早期诊断、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长期维持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王佳;韩晓华;何蓉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