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图版

关键词:
摘要: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与急救处理

    儿童低颅压综合征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临床上确实时有发生,应该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多与自身脑血管功能障碍、感染有关;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多与医源性、继发于其他疾病以及外伤有关.低颅压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体位相关性头痛,一般通过脑脊液测压即可诊断.多数患儿经过体位调整后临床症状消失,重者可通过饮水、静脉滴注低渗(0.5%)或生理盐水给予纠正.儿童低颅压综合征重在预防,预后良好.

    作者:王华;李明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NICU收治的4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分为BPD组(n=15)和非BPD组(n=34),分析BPD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在胎龄[(29.30±1.48)周vs(30.54±1.60)周]、院内获得性感染(9例vs 10例)、宫内感染(9例vs 8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12.47±5.83)d vs(4.24±4.19)d]、高浓度氧疗时间[(1.47±1.41)dvs(0.18±0.63)d]、动脉导管未闭(5例vs 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以及宫内感染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预防宫内感染可降低BP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长时间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能预示早期BPD的发生.

    作者:鲍燕敏;刘晓红;郑义敏;杨慧;李腾;冯晋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

    在危重病发展过程中心肌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它严重威胁危重病患儿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及治疗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娇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早产儿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绀

    1病例摘要患儿胎龄31+5周,因“生后呼吸呻吟0.5h”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侧切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1 570 g,孕母胎膜早破81 h,胎盘、脐带无异常.新生儿Apgar评分为8~10分,生后逐渐出现呼吸呻吟.入院查体:自然呼吸下,全身皮肤颜色红润,反应可,胸廓对称,无畸形,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弱,可闻及呻吟声,未闻及哕音,心率144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张力低下.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增高,粒细胞比例高于正常.血气分析:PaCO2 50 mm Hg(1 mm Hg =0.133 kPa),PaO2 64 mm Hg.入院后给予氨溴索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静脉营养支持.生后1周时患儿出现呼吸暂停数次,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性哕音,血气分析提示持续低氧血症,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头罩吸氧、抗感染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但呼吸困难时有反复,生后第36天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囊状影,提示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加用利尿剂、小剂量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后仍反复呼吸困难,常在哭闹后发作,发作时患儿有发绀、抬肩、鼻翼扇动表现,三凹征阳性,双肺可闻及干性啰音.患儿生后第4天开始鼻饲喂养,吞咽功能欠协调,经口腔刺激按摩治疗后于生后第42天可以完全过渡到经口喂养.

    作者:叶翠;陈佳;王瑞娟;陈颖;黄俊谨;黄捷婷;李秋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对感染性休克幼兔体动脉张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F)对感染性休克幼兔体动脉血管环张力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幼兔12只,分次制作36条幼兔离体体动脉血管环,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大肠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照组、正常+RF组、LPS+ RF组、正常+N-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RF组和LPS+ L-NNA+ RF组,每组6个血管环.通过血管环张力测定,观察小剂量RF对感染性休克幼兔体动脉血管环反应性的影响,并观察预先以NO合成酶抑制剂L-NNA干预后的变化.结果正常组体动脉:与NS组比较,加入小剂量RF(4 μg/L)后各时间点(5 min、10 min、20 min)均引起体动脉明显的舒张反应,舒张幅度分别为(18.48±3.96)%、(23.63±4.42)%、(28.33±3.73)%(P<0.05).预先以L-NNA干预后,上述舒张反应明显降低至(8.15±1.01)%、(13.08±1.46)%、(18.54±2.94)%(P<0.05).LPS孵育后,小剂量RF(4 μg/L)对幼兔体动脉不具舒张作用,与加入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以L-NNA干预后,体动脉对该剂量RF张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RF对正常幼兔体动脉具有舒张作用,与NO产生有关;对LPS孵育的幼兔体动脉不具有舒张作用,对体动脉的张力调节与NO无关.

    作者:佟冬怡;于泓波;李娜;魏会霞;张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儿童惊厥的诊断与急救处理

    惊厥是常见儿科急症,也是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症状,有些惊厥可能危及患儿生命.一般短暂的惊厥对大脑几乎没有明显影响,但长程惊厥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损害.气道管理和及时控制惊厥发作是优先考虑的急救处理措施.小儿惊厥的早期识别和正确诊断是急诊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钟建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方法报道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儿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和治疗结果.结果病例1,男,1岁,发热、咳嗽1个月;骨髓、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伏立康唑治疗后好转.病例2,女,8岁,发热1个月,烦躁1d;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伏立康唑可作为静脉-口服序贯治疗策略的选择.

    作者:朱月钮;刘瑛;陈峰;朱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糖尿病母亲婴儿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母亲婴儿(infants of diabetic mothers,IDM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IDMS和50例非糖尿病母亲娩出的正常新生儿(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IDMS患儿发生低血糖23例(44.2%,23/52),高胆红素血症16例(31.4%,16/52),红细胞增多症11例(21.2%,11/52),巨大儿11例(21.2%,11/5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7.7%,4/52),先天畸形1例(1.9%,1/52).对照组50例患儿中有1例发生低血糖(2%,1/50),高胆红素血症7例(14.0%,7/50),红细胞增多症1例(2%,1/50).两组患儿在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3种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43和0.009).结论IDMS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护.

    作者:田云粉;李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研究进展

    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降低本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作者:李修晶;石静云;易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新生儿重症感染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感染合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NICU 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1例新生儿重症感染合并CLS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 11例患儿中,原发病为肺炎5例,脓毒症6例;均出现进行性皮肤黏膜水肿、呼吸困难、不同程度感染性休克、尿少、低白蛋白血症(10~20g/L).在控制感染、抗休克、机械通气、对症治疗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10~15ml/kg,每8~12小时给药,交替应用血浆、白蛋白,同时应用利尿剂,终抢救成功6例;其中4例发育良好、智力及运动能力正常,1例头颅CT示脑积水,1例双下肢肌张力偏高.死亡5例.结论CLS是新生儿重症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早期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羟乙基淀粉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许平;马连月;李宝云;杨玉军;杨春燕;周丽英;贾焕荣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与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浓度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象为PICU收治的57例脓毒症患儿,其中存活44例(脓毒症存活组),死亡13例(脓毒症死亡组).另有65例非脓毒症患儿为对照(非脓毒症组).分别比较各组患儿危重症评分、脏器损害数目及血清中IL-6、IL-10、TNF-α、IL-6/IL-10、TNF-α/IL-10的水平.结果与非脓毒症组及脓毒症存活组比较,脓毒症死亡组患儿脏器损害数目多,危重症评分低(P<0.05);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增加(P<0.05),血清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L-10比值明显降低(P<0.05),但脓毒症存活组与非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TNF-α浓度及IL-6/IL-10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IL-6、IL-10浓度越高及TNF-α/IL-10比值越小,预后越差.

    作者:黄建宝;张新萍;罗海燕;祝益民;赵祥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特征与救治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进展迅速,以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急性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特征,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铁蛋白显著增高,骨髓检查可见吞噬血细胞现象.HPS与败血症容易混淆,抗感染效果不佳,病死率极高,是危重症之一.随着对HPS认识的深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病例呈现增多趋势.本文就近年来对HPS的认识及救治策略进行讨论.

    作者:崔云;张育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儿童头痛的诊断与急救处理

    头痛是儿科急诊常见的主诉之一,多为良性、自限性,但也可能是多种严重疾病如脑膜炎、颅内出血、颅内占位病变或脑积水的首发症状.小儿头痛的急诊处理原则主要是识别和处理危及生命的头痛病因,其次为缓解疼痛及处理伴随症状.

    作者:杨光;邹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儿童昏迷的诊断与急救处理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病因复杂,病死率高.本文将从定义、诊断及急救处理等方面对昏迷进行论述,从而使临床医师加深对昏迷的认知,有助于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救治.

    作者:王纪文;李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利多卡因过敏致心跳呼吸骤停成功抢救一例

    患儿,男,8岁.因“持续发热半个月”入院.入院后拟诊伤寒,心电图检查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患儿无过敏史.入院后,准备行骨髓穿刺术,术前查体:T 37.6℃,R 25次/min,P 89次/min,BP 90/6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稍差,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见病理征.骨髓穿刺术时,患儿仰卧位,取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术者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戴无菌干手套,铺孔巾,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1.5ml局部麻醉至骨膜,应用利多卡因2 min后准备开始穿刺时,患儿突然呼吸心跳停止,颜面紫绀,神志不清,双侧瞳孔散大,血压未测出,SPO266%,初步判断为利多卡因过敏致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插管后简易呼吸器正压给氧,SpO2升至96%,同时给予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10 mg,速尿20 mg静脉推注,抢救5min后心跳恢复,P 120次/min,10 min后患儿出现惊厥,给予咪唑安定1.5 mg静脉推注,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快速点滴,防治脑水肿,插入导尿管,并给予冰帽降温.抢救30 min后双侧瞳孔渐正常大小,等大等圆,开始有不规则的自主呼吸,出现肢动,给予5%碳酸氢钠60ml静脉滴注,40 min后患儿神志完全恢复,呼吸正常,诉头痛,P 100次/min,R 20 次/min,BP 95/60 mm Hg,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后送返病房,随后抽取患儿静脉血样检测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58×109/L,IgE 368IU/ml,均明显升高,住院观察5d出院.

    作者:陈皆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危重症相关性皮质醇不足的诊治研究进展

    近年来,危重症患者合并的“肾上腺相对功能不全”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研究进展,学者们认为该定义不够准确.因此提出了危重症相关性皮质醇不足(critical illness-related corticosteroid insufficiency,CIRCI)这一概念.CIRCI 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其对危重症患者激素治疗的指导作用也不甚明确.本文仅就目前CIRCI诊断以及激素替代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哲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 monia,VA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连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ny bypass,CPB)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1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VAP与否进行分组,并进行术后VAP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PB心脏术后VAP总发病率为4.18%(57/1 365),发生VAP患儿病死率为26.32%(15/57).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肺动脉高压、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体外循环支持、白蛋白、术后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每千克体质量引流液总量、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胃管、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与术后发生VAP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B时间≥150m in、机械通气时间≥4 d、每千克体质量引流液总量≥18ml和气管切开为小儿CPB术后发生VAP的危险因素.57例VAP患儿中共培养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60.0%),革兰阳性菌32株(35.6%),真菌4株(4.4%).结论临床上可根据VAP的危险因素预先采取措施,以减少VAP的发生.

    作者:周智恩;严善秀;何伦德;王道庄;李正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三例

    例1,患儿,男,13岁,以“发热5d,咳喘3d,呼吸困难12h”入院.患儿5d前出现发热,体温39℃,3d前出现咳嗽伴喘息,于外院诊断为“肺炎”,予阿奇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d.入院当天出现胸闷、气促、口周发绀,急入我院.查体:T 39.0℃,P 164次/min,R60次/min,BP108/75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呼吸急促,伴鼻翼扇动及三凹征,口唇及四肢末梢青紫,双肺可闻及中小湿哕音,右肺可闻及喘鸣音,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患儿平素体健,无心肺疾病史.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6.5×109/L,N 80%,Hb 134 g/L,PLT 234×109/L;CRP 121 mg/L;血气分析(未吸氧条件下):pH 7.40,PaCO239 mm Hg,PaO2 44 mm Hg,PaO2/FiO2 55 mm Hg;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DIC筛查均正常,X线胸片示左肺及右肺上中叶散在斑片影,右肺下叶实变.入院诊断:(1)重症肺炎;(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脓毒症.

    作者:王娟;张晗;刘春峰;蔡栩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儿童氟乙酰胺中毒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治疗儿童氟乙酰胺中毒的价值.方法 对常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给予乙酰胺解毒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观察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2例患儿均治愈,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氟乙酰胺中毒患儿表现危重,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抢救儿童氟乙酰胺中毒的有效方法.

    作者:余济良;童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新生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中毒一例

    患儿,男,20d,3.5kg,因“抽搐2次,呻吟0.5h”入院.患儿平素体健.出生时足月顺产儿,无窒息及黄疸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病前1d因“咳嗽、流涕”家属带至私人诊所就诊,1h前予患儿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1包(5 g)、依托红霉素1包(75 mg)”,20 min后患儿突然出现抽搐.无发热、喷射性呕吐,无尖叫及腹泻,伴呻吟,急送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 36.2℃,R 58 次/min,P 120次/min,BP 70/50 mm Hg(1mm Hg =0.133 kPa).一般情况差,呻吟,神清,口周发绀,咽稍充血.前囟平坦,张力不高.劲软.心、肺、腹部无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放射未引出.结合病史“氨酚黄那敏颗粒”明显过量,考虑中毒,予洗胃、输液处理.洗胃过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抢救后,心率、呼吸恢复.入院后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烦躁.入院时血常规:WBC 10.3×109/L,N 0.22,L0.66.离子:血清钙、镁、钠、钾、氯、磷正常.血糖23.56 mmol/L.肝肾功能、心肌酶正常.入院后尿、粪常规正常.胸腹正位X线胸片正常.头颅CT正常.脑电图、腰椎穿刺结果正常.可排除电解质紊乱、肺炎、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血糖升高考虑与应激有关.经吸氧、止惊、利尿、排毒、抗炎、抗病毒、控制心衰、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患儿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血糖、血常规复查均正常.7d后治愈出院,1个月后随诊,头颅CT、脑电图、肝肾功能、心肌酶复查均无异常.

    作者:卢宝丽;向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