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后初乳及西安东方鲜牛奶胃泌素含量的初探

任利芬;杜稳侠;郑纯礼

关键词:产后, 初乳, 西安, 鲜牛奶, 婴幼儿, 天然绿色食品, 母乳喂养, 密切配合, 发育成长, 儿童智商, 素含量, 科学性, 智力, 饮用, 颜色, 探测, 搜集, 全脂, 基础, 产妇
摘要:母乳是婴幼儿发育成长和智力等天然绿色食品,牛奶是人类饮用佳品,因此我们有意搜集了产后3~5天产妇初乳以及西安东方强化特级全脂鲜牛奶,以探测母乳与牛奶之间pH值、颜色、以及胃泌素含量多寡,以便更密切配合母乳喂养婴幼儿的科学性与提高婴幼儿童智商上良好的基础.现将其结果报导如下: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G-6-PD缺陷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后副效应观察

    黄疸即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症象,有时生理性与病理性短时难辩认清楚,因而影响予后.为观察光疗对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新生儿的不良影响,采用简易方法而务实准确,乃对66例G-6-PD缺陷高胆儿和162例G-6-PD正常高胆儿进行光疗后的退黄时间、反跳及继续溶血情况作了比较.结果显示,G-6-PD缺陷组退黄时间长于G-6-PD正常组,反跳现象及光疗后进行性溶血倾向均明显高于G-6-PD正常组患儿(P<0.01).因此,本研究结果则认为G-6-PD缺陷患儿对光疗致溶血效应可能更为敏感,应从严掌握光疗指征;并进一步加深探讨.

    作者:周宇芳;邓毅;张国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肺炎患者血TNF与T3、T4的水平观察

    婴幼儿时期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不同龄别等生理特点,极易患小儿肺炎,并引起多种器官功能紊乱.本文通过RIA测定血清TNF、与T3 T4结果分析,观察患儿机体功能状态,用以临床疗效的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贾翠英;张迎春;王跃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一句跨越边缘科学的实际涵义

    作者:秦振庭;芦新天;郑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足月儿核黄疸4例报道

    一般认为足月儿非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性很小,倘若掉以轻心,可招致不幸后果.现将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4例核黄疸报道如下,应引起警惕.

    作者:罗粹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世纪之始全国围产新生儿医学科学研究新形势研教纪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类G-6-PD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参与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产生(NADPH)还原型辅酶Ⅱ的关键酶,对维护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保证红细胞膜骨架的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沙林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3例临床分析

    了解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其他免疫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的关系,以回顾分析23例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3例中有6例合并于其他免疫性疾病,占26%;有4例合并于遗传性血液病,占17.4%.

    作者:陈永慧;徐酉华;罗百花;李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硫唑嘌呤、强的松和左旋咪唑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观察硫唑嘌呤+强的松+左旋咪唑(IPL方案)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对16例先后接受了VP、ⅣIG、MP和α-IFN等方案治疗的难治性ITP患儿,试用IPL方案治疗,观察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评价其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显示:IPL方案治疗总有效率100%,其中显效率68.7%,远期疗效仅3例复发.因此,IPL方案是治疗小儿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陈纯;黄绍良;方建培;钟凤仪;陈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进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

    新世纪之始,营养支柱是新生儿、婴幼儿童不同龄别身心发育必需关心的全面性问题之一.为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采用方法是选择98例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分成三组:一组采用静脉内营养;其余两组在消化道喂养同等条件下,对其中一组采取头高脚低斜坡位,成20度角,第三组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有明显差异(P<0.05).消化道喂养组与静脉内营养组比较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P>0.05),医疗开支明显减少.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对喂养方式的改进.可防止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失衡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增长,并可以减少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作者:严超英;武辉;高玉先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急性红血病1例

    病例患儿,女,4岁,汉族.因持续发热,进行性面色苍白十余天于2001年6月18日就诊入院.入院前十余天,患儿无诱因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41℃;无腹痛、腹泻、呕吐、便血,亦无尿色改变;入院前3天患儿鼻衄1次,量不多,住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 3.8×109/L、Hb54g/L、Plt 58×109/L,输B型血100 ml后转送我院.

    作者:杨丽萍;冯荣学;侯钢;郭芬仙;卢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从分子水平研究小儿细菌感染

    小儿细菌感染很常见,但从分子水平研究小儿细菌感染的报告尚少,现将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报道如下.

    作者:吴仕孝;沈犁;唐军;刘友学;唐毅;彭若奇;尚世强;张万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将52例早产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27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于生后1周内给予rHu-EPO 200 IU/(kg·w),一周两次,皮下注射,共6周;对照组未予rHu-EPO.两组早产儿均给予口服铁剂,元素铁3 mg/(kg·d),每周增加2 mg/(kg·d),维生素E25mg/d.必要时输血,共观察7周.结果显示:两组早产儿生后其血红蛋白值(Hb)均逐渐下降,但程度不同.治疗组程度较轻,于第6周时降至低点(118.04±9.56g/L),第7周时开始上升;治疗结束时二者差异显著(P<0.001).治疗组与第2周开始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于第3周达到峰值,治疗结束时两组Ret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铁(SI)第2周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第4周时降至低(8.76±1.84umol/L),治疗结束时两组SI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输血率(7.4%)较对照组(36%)明显减少(P<0.05).两组早产儿治疗结束时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早期应用(生后1周以内)rHu-EPO能有效地减轻早产儿的贫血程度,并减少输血次数.

    作者:杨东梅;严超英;霍淑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蚕豆病患儿父、母、子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的临床研究

    了解蚕豆病患儿急性溶血期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变化及父、母、子同时检测G-6-PD活性对该病诊断及家系调查的意义;方法对急性溶血期蚕豆病患儿及其父母用酶学动力法测定红细胞G-6-PD活性.结果157例急性溶血期患儿G-6-PD活性低于正常143例,占91.08%(男135,女8),其中轻度减低42例、中度降低96例,重度降低5例,14例患儿急性溶血期G-6-PD活性检测结果正常,占8.92%,他们父母酶活性检测,12例母(12/14)、5例父(5/14)、3例父母(3/14)酶活性下降;157例母亲中129例G-6-PD活性下降(82.16%),其中143例男性患儿母亲中118例活性下降(82.52%);157例父亲中53例活性下降(27.38%);G-6-PD活性子、父、母均降低32例(20.38%),子、母降低父正常85例(54.14%)、子、父降低母正常10例(6.37%),子降低父、母正常16例(10.19%).14例女性患儿中,父母酶活性均降低2例,为纯合子发病,2例父酶降低母酶正常,为父源性杂合子,其余10例为母源性杂合子起病.结论父母子同时检测红细胞G-6-PD活性有助于蚕豆病患儿特别对急性溶血期红细胞G-6-PD活性正常患儿的明确诊断,家系调查有助于推测患儿G-6-PD缺陷基因的遗传方式.

    作者:石世同;刘洪玉;马越明;倪林仙;郑淑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短疗程强化序贯化疗治疗儿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

    儿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实体瘤,疗效甚差.现将96年我们采用短疗程大剂量序贯化疗治疗的一例NHL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富;吴学东;张玉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产后初乳及西安东方鲜牛奶胃泌素含量的初探

    母乳是婴幼儿发育成长和智力等天然绿色食品,牛奶是人类饮用佳品,因此我们有意搜集了产后3~5天产妇初乳以及西安东方强化特级全脂鲜牛奶,以探测母乳与牛奶之间pH值、颜色、以及胃泌素含量多寡,以便更密切配合母乳喂养婴幼儿的科学性与提高婴幼儿童智商上良好的基础.现将其结果报导如下:

    作者:任利芬;杜稳侠;郑纯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2例治疗体会

    溶血是小儿贫血的原因之一.1994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收治了1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儿,其中Evans综合征3例.为了探讨AIHA的激素用量及疗程长短,对我们收治及复诊的1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国法;温以良;刘月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噬血细胞综合症1例

    患儿女,8个月,因发热1周,于2001年3月入院.患儿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达40℃,无咳嗽,无痰,无皮疹及全身关节肿痛.查体除咽充血外,无其它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示白细胞2.4×109/L,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90×109/L.

    作者:薛嘉泓;何舒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敬致读者、作者一语《瞻望》

    作者:袁伯伦;毛文娟;隋采芹;秦振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浓缩胆汁综合征误诊1例

    病例患儿男,17天.主因黄疸16天,发热13天,咳嗽3天而入院.患儿生后20时出现皮肤黄染,3天后加重,持续不退.生后4天开始间断性不规则发热,生后13天开始咳嗽,伴有口吐白沫,纳差,时而哭闹,尿少.患儿系一胎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5千克.查体:T 36℃,P 120次/分,R40次/分,体重2.8千克.一般状态差,乏力,发育可,营养差,神志清,精神略差,全身皮肤苍白和黄染,无皮疹,前囟平坦,五官端正.颈无抵亢.

    作者:金春权;李叶文;韩龙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见,甚至有的呈暴发流行[1],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由于病变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早期常易误诊.本文对本院90年代的72例住院病人进行总结分析,就其临床、血象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一;陆玲玲;陈尔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小儿血液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