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郁仁存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肿瘤, 中医药, 晚期癌症病人, 远期生存率, 扶正与祛邪, 综合治疗, 肿瘤治疗, 肿瘤诊治, 肿瘤病人, 中国特色, 治疗规律, 症状, 围手术期, 生活质量, 生存时间, 免疫治疗, 临床观察, 老年患者, 经验基础
摘要: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正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方向,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20世纪60年代,在整理古代有关肿瘤诊治的理论与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和疗法,并广泛开展征集、挖掘、筛选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单方、复方工作,同时开展了前瞻性对照临床观察,逐步摸索出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规律.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放疗、化疗有增效及减轻不良反应作用,对围手术期肿瘤病人有改善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对中晚期癌症病人及老年患者,通过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临床资料表明: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远期生存率较高.
癌症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CD14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147蛋白表达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检测了CD147蛋白在58例乳腺癌标本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D147蛋白分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CD147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D147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戴岳楚;潘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肿瘤生物信息数据库(Ⅲ)

    (接上期第399页)主要基础数据库的介绍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1988年11月4日建立的NCBI是在NIH的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一个分支.

    作者:杨畅;方福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极少见,仅占所有NHL的1%~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常见的病理类型.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对侧睾丸受侵率高,易侵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结外器官.ⅠE/ⅡE期病人睾丸切除术后综合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晚期病人以化疗为主.对侧睾丸预防照射可降低其复发率,但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性鞘内注药是否降低复发率还有争议.该病复发率高,预后差,国际预后指数与其预后相关.

    作者:姚波;李晔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的进展

    在我国,约有70%左右的直肠癌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段,解剖学上将其划为低位段直肠癌.同中上段直肠癌相比,低位直肠癌所处特殊的解剖位置以及同周围盆腔器官特殊的毗邻关系,使外科治疗的要求和难度明显高于后者,术中的保肛率和术后的长期疗效又显著低于后者.因此,低位直肠癌是目前外科治疗直肠癌中的难点和热点之一.近年来,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已有了较大的进展,其中有:

    作者:邱辉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性索分化3例报告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性索分化是罕见的子宫恶性肿瘤,属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一种亚型.间质肉瘤发病率占子宫恶性肿瘤的1%~2%,占子宫肉瘤的16%~20%[1,2].2001年9月至2004年2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有性索分化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振业;杨焕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PT-11联合5-FU/FA方案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CPT-11(开普拓)联合5-FU/FA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符合收治标准者19例,可评价疗效者17例,入组Arm A方案8例,Arm B方案9例,ArmA方案:CPT-11270mg/m2静滴d1;FA200mg/m2,5-FU 425mg/m2分别静滴,均d1~5,每3周重复,两次CPT-11(6周)评价疗效.ArmB方案:CPT-11 180mg/m2静滴d1,LA200mg/m2,静滴d1~2,5-FU 400mg/m2静推,然后5-FU 600mg/m2,d1~2,每2周重复,应用3次CPT-11(6周)为一个周期.结果17例患者,CR 1例,PR 5例,SD 9例,PD 2例,总缓解率35%,稳定率52.9%,中位缓解时间7.5个月,中位稳定时间5个月.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迟发性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CPT-11联合5-FU/FA两种方案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较高的疾病缓解率和稳定率,主要剂量限制毒性为迟发性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作者:樊青霞;吴欣爱;王留兴;王瑞林;范魁生;许莉;路平;刘湘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固本消瘤胶囊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固本消瘤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晚期NSCLC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固本消瘤胶囊加化疗组(A组54例),化疗组(C组48例).选择拒绝化疗、单纯口服固本消瘤胶囊组(B组96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A、B、C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16.7%、3.1%、8.4%,A组优于C组,P<0.05,且A、B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变化、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C组,P<0.05.中位生存期A、B、C组分别为12个月,15个月和9个月.治疗后1、2、3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57.4%、11.1%和3.7%;B组分别为67.7%、9.38%和3.13%;C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39.6%、4.17%,3年生存率为0.经统计学处理,A组和B组的生存率优于C组,P<0.05.A组的化疗毒副作用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固本消瘤胶囊对NSCLC具有一定的客观疗效,主要表现为稳定病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该制剂与化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王笑民;郁仁存;辛海;杨国旺;赵文硕;孙书贤;刘炬;杨中;唐武军;张青;胡凤山;韩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甲状腺良性疾病中微小癌的检出率及其病理特征

    目的筛查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甲状腺微小癌(TMC)的发生率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对因各种良性疾病行甲状腺切除的甲状腺标本作病理检查并观察TMC的病理特征.结果400例中共检出TMC20例(5%,20/400),原发病中原发性甲亢、桥本病、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亢、甲状腺瘤的检出例数分别是18、7、141、174和60,其中TMC的检出率分别为5.6%(1/18)、14.3%(1/7)、3.5%(5/141)、2.9%(5/174)和13.3%(8/60).桥本病和甲状腺瘤中TMC的检出比例较高(P<0.01);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否合并甲亢,TMC检出比例差别不大(P>0.05).20例TMC中乳头状癌19例(95%),髓样癌1例(5%).19例乳头状癌中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甲状腺球蛋白阳性者分别是16(84.2%)、13(68.4%)和19(100%).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中TMC的检出率约为5%;桥本病和甲状腺瘤的TMC的检出率比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亢要高;TMC以乳头状癌常见.

    作者:梁兆煜;谢学羿;张少锐;区小卫;李日焕;江浩;杨瑞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低位直肠癌通常是指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肿瘤.传统的手术方式多以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为主.这种手术方式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较大,生活质量下降.因此,近几年来,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开始尝试新的方法,力求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目前较受关注的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括约肌保留和全系膜切除(TME)的临床实践与进展.

    作者:孙曦羽;邱辉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的优点及不足.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共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137例,10例中转剖腹,127例腹腔下游离肠段,离断系膜血管,行腹壁4~5cm小切口,将病变肠段取出,体外或腹腔内吻合肠管.127例中良性肿瘤8例,癌119例;左右半结肠切除术各21、6例,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术各33、67例.结果病人术中出血10~50ml,术后1~2天下床活动,术后2天开始进食,术后住院7~10天(平均8.5天).结论结肠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早期或进展期(结肠肿瘤直径<5cm)的病例均可行腹腔镜辅助下切除手术,晚期结直肠癌腹腔镜探查可有助于剖腹术式的选择.

    作者:杜燕夫;韩进;谢德红;李敏哲;杨新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分子靶抗癌药:伊丽沙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益

    伊丽沙(iressa,gefitinib,ZD1839)是新一类的靶向抗癌药.本文综述一种具有口服活性、选择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作用.本品对人类多种肿瘤,包括NSCLC细胞株和移植物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250mg/d组<S00mg/d组.所有经治疗无效的NSCLC患者应用本品(250mg/d),疾病控制率>40%,与临床试验一致.本品与常规化疗或放疗联合应用的可能性研究也正在进行.

    作者:王肇炎;王尔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食管憩室伴发食管及贲门癌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食管憩室与癌肿的关系,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6例食管憩室伴发食管及贲门癌手术治疗资料.结果24例食管憩室均位于癌肿之上,仅见2例憩室癌变;本组X线钡餐检查癌肿漏诊率为26.9%,术前内镜检查癌肿确诊率100%;25例均行癌肿与憩室一并切除术,1例贲门癌伴发食管中段憩室,癌肿切除后单纯行憩室切除及壁修补术,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憩室合并疾患较多,对于食管憩室患者尤其病程长者应行食管镜检,避免癌肿等疾患漏诊;治疗应食管憩室与癌肿一并切除.

    作者:郝安林;师晓天;许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肺癌的支持治疗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总的5年生存率15%左右.随着治疗技术不断提高和新药用于临床,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肺癌仍是一个不可治愈疾病,大限度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仍是治疗的主要目的.支持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肺癌的骨转移,恶性胸腔积液和贫血在晚期肺癌中为常见,现将2004年ASCO Educational Book有关文章做一综述.

    作者:郝学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晚期肺癌的治疗策略

    目前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上升,但至今尚无治疗老年性肺癌的佳方案.因此,有关老年肺癌治疗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近年来肺癌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王燕;张湘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肿瘤的中医药多靶点治疗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用现代技术方法及指标,研究并证明多类中药能诱导细胞凋亡、逆转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调整细胞信号转导、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对化疗药物增效增敏解毒、抗肿瘤转移,旨在说明中医药具有多环节、多靶点治疗肿瘤的作用.

    作者:花宝金;冯利;朴炳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正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方向,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20世纪60年代,在整理古代有关肿瘤诊治的理论与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和疗法,并广泛开展征集、挖掘、筛选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单方、复方工作,同时开展了前瞻性对照临床观察,逐步摸索出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规律.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放疗、化疗有增效及减轻不良反应作用,对围手术期肿瘤病人有改善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对中晚期癌症病人及老年患者,通过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临床资料表明: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远期生存率较高.

    作者:郁仁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盐酸托烷司琼防治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目的观察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THI)防治NP长春瑞宾(NVB)+顺铂(PDD)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引起胃肠道反应的止吐作用和安全性,并与欧必亭相对比.方法应用随机、双盲、自身交叉对照试验,22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AB组和BA组,22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AB组:盐酸托烷司琼(第1周期)→欧必亭(第2周期);BA组:欧必亭(第1周期)→盐酸托烷司琼(第2周期).结果化疗d1~6,盐酸托烷司琼对化疗药物引起食欲不振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70%、40%、10%、20%、25%、35%;欧必亭分别为70%、45%、30%、5%、20%、30%;盐酸托烷司琼对恶心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60%、30%、10%、0%、15%、25%;欧必亭分别为50%、35%、10%、0%、10%、25%;盐酸托烷司琼对化疗药物引起呕吐的完全控制率分别为95%、65%、40%、40%、50%、55%;欧必亭分别为70%、75%、40%、35%、45%、55%;所有P值均>0.05.化疗第d1~6,盐酸托烷司琼的不良反应头痛、头晕、失眠、焦虑不安、口干的发生率分别为4.76%、0%、9.52%及4.76%;欧必亭分别为0%、5%、0%及4.76%,两组头晕发生率P<0.05,即盐酸托烷司琼、欧必亭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的不良反应两药发生率相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托烷司琼在控制强致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急性呕吐、恶心及食欲不振方面与进口欧必亭的疗效无明显差别,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作者:王宏羽;张湘茹;孙燕;李峻岭;王燕;胡兴胜;王彬;王惠杰;屈风莲;罗健;马飞;张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鼻咽癌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的EB病毒与预后的临床相关性

    目的通过检测NPC病人治疗前外周血和骨髓中EBV,研究EBV与NPC放疗后失败及远期生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1998年2月至同年8月,选择诊断明确的27例晚期NPC病人,其中24例为初治、3例为局部复发,疗前用常规PCR分别检测外周静脉血和骨髓中EB病毒.同时检测13例非NPC肿瘤病人静脉血中的EBV,作为对比.结果13例非NPC病人静脉血中EB病毒均为阴性.27例NPC中,15例EBV阳性(外周血和骨髓中EBV均阳性者13例),阳性病例中有10例治疗失败,失败率66.7%,其中6例为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率40.0%.12例阴性病人,3例疗后失败,失败率25.0%:其中仅1例为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率8.3%.两组间失败率差异明显.结论部分NP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疗前即存在着EB病毒.EBV阳性组放疗后失败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BV阴性组,而且外周血与骨髓EBV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外周血EBV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判定预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罗京伟;徐国镇;高黎;赵清正;殷蔚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肺癌中医诊疗的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疗肺癌研究的进展:中医证型研究;单纯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客观缓解率低,但对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仍有优势;中药配合现代治疗有互补、增效、减轻不良反应作用;中药抗肺癌的可能机制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逆转肿瘤多耐药性等多靶点作用.

    作者:王笑民;杨国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80例的初步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4年5月间共80例结直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下手术的经验.结果全组中直肠癌30例,肛管癌1例,共施行Dixon手术11例,Miles手术20例;结肠癌49例,施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1例,横结肠和左半结肠切除术各1例.中转开腹率20%,术中并发症发生率3.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5%,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清扫淋巴结12.5枚,平均随访12.6个月.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合病人,结直肠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关竞红;邱辉忠;林国乐;吴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癌症进展杂志

癌症进展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分册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