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晓伟;方玉
舌尖上的致癌美食很多入觉得食物只是从食管通过,并不会长时间地待在里面,就算食物本身有问题、饮食习惯不好,食管也不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食管腔表面有一层黏膜,食物从黏膜上经过,其中有什么黏膜就会沾到什么,如果食物中有致癌物就可能沾到致癌物,时间长了,食管就会出现问题.
作者:纪小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数千年来中医如同一把巨大的健康保护伞护佑着中华子孙的健康.中医专家认为:“中医理论属于文化的早熟品,早熟的跨度很大,以至于到了现代仍不落后,甚至还超前.中医理论的超前性就如同唐诗宋词、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年代久远,但至今仍无人可及,甚至无法超越.”
作者:韩翠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日,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小剧场为北京癌症康复会的会员们演出了自创、自演的话剧《哎呦,不怕》.这是病人演自己的故事的一部佳作,我的心情随着剧中人物佩莲老师和安红导演展开的剧情而跌宕起伏.历时两个小时的演出,我观看后非常激动,那动人的场面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闫茂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小伙子的困惑一天,我们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风尘仆仆地闯进病房,他眼里噙着泪水,拿着一大摞片子和病历跟住院总说:“大夫,我是癌症晚期了,您给我看看吧!”我们的医生告诉他,这里是病房,没有门诊,请他周一到主任门诊看病.今天上午,他来了,二十多岁,是一个外地小伙儿,有点南方口音.他心急如焚,语言含糊,中心意思是他肯定得了贲门癌,有明显症状,跟网上说的一模一样.我仔细看了他的病历资料,他已做过多项检查,包括全身PET-CT,但是真的没有什么异常.他去过全国多家大医院,都说他没有病,但他就是担心,怕医院误诊了.
作者:顾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食管是将食物从咽喉一路向下运送到胃里的通道.得了食管癌,直接的感受就是吃喝堵住了、噎得慌.“食管挺长的,切掉这段癌变的食管就好了”是民众对于食管癌手术的普遍认识.殊不知手术之大、难度之高、护理之难远不是切了再接上这么轻松.为了重建这条通道并尽量减少对其他器官和系统的不利影响,医生要完成很多操作,比如制作管状胃、食管胃吻合、淋巴结清扫、置人营养管、为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提供途径等.因此,面对大手术后的诸多问题,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还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良好配合和主动学习.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食管癌的术后护理,着重介绍家庭护理.
作者:冯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期结肠癌复发,我又踏上了治疗之路,在下一个治疗阶段到来之前,坐下来捋顺一下思路,想从一个患者的角度聊一聊我对癌症的认识.从专业角度看,肯定有很多的误区或瑕疵,但我仍希望这7年亲历癌症的体会能对正在经历或即将要经历这种痛苦的人们有所帮助.
作者:杨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2016年,陆军总医院肿瘤科因“吗啡使用纠纷”被患方告上法院,此案自发生以来一直受到业界的强烈关注.前不久,该案件出现了转机,终以医方胜诉获得解决.那么,该案件为何终柳暗花明?触碰了医务界的哪些痛点?判决对于医务界乃至整个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希望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专家刘端祺教授等人所做的详尽分析能带给读者更多深入理性的思考.
作者:刘端祺;张建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早起洗漱时,我像以往每天一样照镜子.镜子里面的女人,没有化妆、也没有戴假发,没有任何为掩饰癌症面容所做的装饰,与每天展示给世人的样子大不相同.这才是真实的我,以前每当看到这个真实的我时,我都会心痛.
作者:尼克尔·玛拉托;李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当你不具备偿还能力时,请不要开口向亲朋借钱.因为你一旦无法按时偿还,就会影响到人家的生活,还会失去亲朋对你的信任.不要因外表不及他人而心生烦恼或讨厌自己的身体.人生有太多的愿与不愿、要与不要、爱与不爱.与其矛盾挣扎,不如用一颗平静的心去接纳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去改变那些有可能改变的东西;找到我们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不可突破的地方学会接纳.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多些快乐,少些烦恼;多些甜蜜,少些苦涩.
作者:阳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照护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一个永远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后事安排.我第一次接触寿衣是在20多岁做住院医的时候,病房里有一个突然离世的病人,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家属陷入一片混乱中,不知如何是好.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如何安抚这个悲伤的家庭?我首先想到的是告诉他们去买一套寿衣,在简短的沟通之后家属同意了,但是儿子们说,父亲突然死亡,他们脑子一片空白,寿衣店在哪、怎么买都不知道.于是,我就充当向导,带着病人的两个儿子去医院附近的寿衣店——这可是我以前绕道走的地方.记得当时我心里很不安,还有些害怕,但因责任在身,只好硬着头皮去.
作者:王玉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吃得不当引燃全身疾病在火烧赤壁的故事里,曹操因为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结果一个环节被火点着就导致全船覆没.人的生活方式就像这个连锁船,营养、运动、心理,一环扣着一环.不发生变化的时候,什么都好,一旦一环被破坏了,其他环节也跟着遭殃,而饮食营养就是其中的重要,也是容易出问题的一环.
作者:于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疼痛是指一个人因进行性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觉反应,具体分为躯体性、脏器性和神经性等类型,具体表现在躯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锐器刺伤了皮肤,瞬时有疼痛感,但痛感很快就消失了.慢性咽炎、胃炎的症状若持续数周或数月,疼痛也会或轻或重,如影随形,时常还伴有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多数病人对持续疼痛的反应是植物神经性的,如果疼痛传达消极信号,疼痛强度就增加,新发生的或加剧的疼痛暗示着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张新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内镜活检病理报告是“食管癌G4级”,这是什么意思?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确定活检标本是否有癌细胞,并能判断癌细胞的组织来源.如果癌细胞起源于食管,还需要明确具体病理类型(鳞癌、腺癌或其他少见类型).这是制订治疗计划非常重要的依据,请注意保存病理报告,就诊时必须携带.病理报告中的G分级是癌细胞分化程度的符号,表示癌细胞的增殖和播散速度,分级越高,增殖、播散速度越快.食管癌的分级如下:GX,不能准确分级(经常由于活检标本太小,无法充分评估);G1,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相似;G2,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一些不同;G3,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大不相同;G4,是恶性程度高的一级,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几乎无相同之处.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出汗原本是件好事,可以调节体温、排泄废物.但是不正常的出汗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会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过多的出汗还会使尿液减少,影响肾脏功能,又会造成血黏稠度加大,容易发生血栓,也可以造成口干、头晕、乏力等不适.中医认为汗证是营卫不和所致的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夜间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恶寒战栗,汗出热退为战汗;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等.妇女更年期常阵发性出汗,属于自汗,结核病、风湿病常有盗汗,风寒感冒或感染性疾病可有战汗.肿瘤病人经常出汗多,原因也很复杂,如内伤虚损、气虚或阴虚、营卫不和等都可以多汗.
作者:李佩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接上期)2017年5月23日一阵忙碌后,我再次走进病房,看见一个胆管癌患者独自侧身躺在床上凝视着窗外,我慢慢走到床旁顺着他的眼神望去,一只鸽子在楼顶上享受着蓝天白云,估计他在一边欣赏,一边期盼自己能像这只鸽子一样在大自然中尽情呼吸.“想什么呢?”我轻声地问.“你来啦!我能想什么啊,太难受了!”他情绪低落地说.
作者:张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2017年11月17日晚,寒风凛冽,天气格外寒冷.北京癌症康复会李萍萍会长、秦茵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康复会领导带领近二百名“癌症康复志愿者”,不畏严寒,从北京市的四面八方赶到中华世纪坛剧场,观看了由上海癌症康复会戏剧疗愈工作坊创作并演出的话剧《哎呦,不怕》.
作者:方婉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癌症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说讨厌癌症,因为癌症可能意味着死亡倒计时的开启,也有人说意味着疾病痛苦的折磨,意味着社会身份的破裂……的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雾霾漫天、控烟无力、压力过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与癌症相关,让人们更加关注“癌症”.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上述对癌症“误解”也或多或少导致大家对此产生了困惑和恐惧.2014年UICC(国际抗癌联盟)推出的世界癌症日主题就是“消除癌症误区(Debunk the myths)”.希望通过消除人们对癌症的错误认识,逐步实现对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刘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她,一位年轻女性,某公司职员,因半年前甲状腺癌手术、术后不能上班而就诊.外科医生说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后她就没事了,不需要化疗和放疗,每年定期查体就可以了.但是,她莫名其妙地就不能去上班了,自己也解释不清,家人一提到关于上班的话题,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流泪,所以寻求心理治疗.
作者:左彩凤;邵鹏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食管癌是中国的高发癌症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食管癌发病例数约占世界的53.8%,而且食管癌死亡率也是中国高.中国的食管癌发病有明显地区性,高发区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此外在湖北、新疆、西北等地也有一些散在的高发地区.高发地区的食管癌死亡率比低发地区高700倍.食管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中国都排在第四位,因此,防治食管痛的任务十分艰巨且刻不容缓.
作者:申文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茫茫人海,漫漫人生,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沙漠里的一峰骆驼,迷茫四顾,孑然前行.唯有爱,唯有这世上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心中的灯塔、脑中的绿洲,指引我们走向灵魂的归宿.还记得暑假见习那年,科室收治了一位年仅6岁的小患者.那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啊!弯弯的眼睛,随时翻在笑,对个人彬彬有礼,我们都很喜欢逗她.可惜这样的一个天使,却因身患重病,早早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令人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然而让我惊讶的是,那个孩子很乐观,很少哭闹,大慨是因为她有一位乐观的母亲吧.
作者:宋爽;张凌;李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