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波;郭传勇;王兴鹏
为了介绍一种治疗肢体中段骨转移癌的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瘤段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成型术治疗中段肢体骨转移癌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9例患者获得持续随访,中位生存期9.8个月,术后无肿瘤局部复发和髓内针弯曲和折断.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应用瘤段切除髓内针内固定骨水泥成型术可以明显改善肢体转移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手术简单便于操作,付损伤小.
作者:孙平;邢浩;郑科;商冠宁;王玉名;王巍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磷酸化Akt(pAkt)表达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状态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导管原位癌16例和浸润性导管癌70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kt、HER-2、ER、PR、p53和Ki-67表达,统计分析其相关性,以及pAkt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导管原位癌组织pAkt阳性率为0(0/16),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为38.6%(2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导管原位癌组织中pAkt水平与HER-2的表达无相关性.7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Akt水平在HER-2阴性组(18.8%,6/32)、不确定组(37.5%,6/16)和阳性组(68.2%,15/2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中pAKT的阳性表达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pAkt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频率显著高于导管原位癌,其表达水平与HER-2的表述水平呈正相关,并可能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关.
作者:崔素萍;赵静;尹秀花;姜平;刘海静;侯琳;张波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细胞黏附分子CD15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的分级、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 15的表达水平,并结合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设10例骨软骨瘤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骨软骨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20.0%(2/10),CD15呈阴性表达.骨肉瘤组织中VEGF和CD15的表达率分别是76.3%(29/38)和65.8% (25/38).VEGF与病理分级无关,P=0.391;CD15与病理分级有关,P=0.028.VEGF和CD15都与转移有关,r值分别为0.6122、0.6957.CD15和(或)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1.CD15和VEGF均阳性表达者生存率低,而二者均阴性表达者生存率高.结论:VEGF和CD15是骨肉瘤转移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两者在骨肉瘤的发生和转移方面具有相互协同作用.临床上,检测VEGF和CD15的表达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军;顾始伟;张钦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一线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发生疾病进展后,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在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库、中国医院数字化图书馆、万方、维普数据库和美国及欧洲临床肿瘤学会历年会议资料中检索有关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一线使用含曲妥珠单抗治疗方案发生疾病进展后,再应用曲妥珠单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按Meta分析软件(RevMan 4.2)要求处理有关数据.结果:从1999-2010年共有3个临床实验入选,共62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4例,对照组321例.一线接受含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继用曲妥殊单抗与停用曲妥珠单抗相比,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2(95%CI为1.08~2.44),P=0.02;临床受益反应率OR=1.57(95% CI为0.78~3.14),P=0.20;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OR=1.02 (95% CI为0.67~1.56),P=0.92;3~4级心脏事件发生率OR=2.39(95%CI为0.61~9.41),P=0.21;腹泻发生率OR=1.660(95%CI为1.10~2.32),P=0.01.结论:对于一线接受含曲妥珠单抗方案后发生疾病进展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可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但对临床受益反应率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无明显改善;且继续使用曲妥珠单抗增加了腹泻的发生率,但对增加心脏毒性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汪颖;姚和瑞;苏逢锡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在煤矿工人尘肺并发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98例尘肺并发肺癌患者、151例尘肺患者和252位健康煤矿工人血清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以及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尘肺并发肺癌患者血清Cyfra21-1、NSE、CEA和CA125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患尘肺或健康煤矿工人,P<0.001.其中腺癌的CEA及CAt25水平、鳞癌的Cyfra21-1表达水平以及小细胞癌的NSE表达水平比其他2种类型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上单项肿瘤标志鉴别诊断尘肺和尘肺并发肺癌的准确性分别达到81.1%(202/249)、71.1% (177/249)、71.5% (178/249)和74.7% (186/249),联合检测准确性达87.6%(218/249).结论:Cyfra21-1、NSE、CEA 和CA125联合检测可用于煤矿工人尘肺并发肺癌的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有辅助价值.
作者:万传远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甘氨酸(Gly)和丙氨酸(Ala)含量变化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检测117例乳腺癌、10例复发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肿瘤和3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及组织中Gly、Ala含量.结果:原发、复发乳腺癌血清(F=20.635)和组织(F=161.011)中Ala含量均低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原发、复发乳腺癌血清(F=150.986)和组织(F=141.398)中Gly含量均低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0;复发乳腺癌组血清Ala、Gly含量低于原发乳腺癌,P值均<0.05;复发乳腺癌组织Ala、Gly含量高于原发乳腺癌,P值均<0.05;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组织Ala、Gly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乳腺癌血清Ala和Gly水平含量随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F值分别为32.863、24.621,P值均为0.000)、肿瘤组织分化程度(F值分别为5.511、23.602,P值均为0.000)、肿瘤的大小(F值分别为51.163、10.403,P值均为0.000)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t值分别为-4.025、-5.054,P值均为0.000)不同而发生特征性变化.结论:血清Ala和Gly能较准确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作者:杨华锋;李占文;纪术峰;史国军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2007-10-28体检发现右颈前区肿块3 cm×3 cm,B超示甲状腺右叶峡部实质生肿块,考虑甲状腺肿瘤,于2007-11-09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双侧甲状腺肿大,右侧肿大明显,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侵犯肌肉,周围淋巴结未见肿大.冷冻切片报告:甲状腺未分化癌.因肿瘤侵犯广泛且与气管粘连无法切除,结合术中快速病理结果放弃根治性手术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后诊断:纤维横纹肌组织中见低分化癌浸润,结合免疫表型符合伴有胸腺样分化特征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切片中未见到甲状腺组织.骨扫描:右肱骨、肋骨及骶骨放射性浓聚.进一步CT检查颈部肿瘤从右颈部延伸到上纵隔,气管受压.转入肿瘤内科后予气道内支架植入,局部三维适型放疗DT 66.30 Gy/36 f,辅以多西他赛(多帕菲,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75 mg/m2,持续静脉滴入3h;顺铂(诺欣,江苏豪森制药有限公司)80 mg/m2,分3d静脉滴人,共全身化疗4个周期.
作者:王亚娟;王爱芬;徐世杰;宋斌斌;杨新妹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为了探讨胃癌全胃胰体尾脾脏联合脏器切除手术的手术操作技巧,分析全胃+胰体尾切除手术160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操作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改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8.84 min,传统组为165.6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改良组手术中平均出血342.65 mL,传统组为310.8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胃癌全胃胰体尾脾脏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改良操作组比传统组手术时间缩短,操作相对简单,降低了手术风险.
作者:王刚成;韩广森;任莹坤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咽旁侵犯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并对多种咽旁侵犯程度的划分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求能较好反映预后的划分.方法:2000-01-2000-07经病理确诊的初治M0期鼻咽癌患者176例纳入研究.根据4种咽旁划分方法(闵氏、Sham氏、肖氏和Heng氏建议的划分)对咽旁间隙的侵犯程度划分,前瞻性研究其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结果:鼻咽癌咽旁侵犯的发生率为81.8%(144/176).有咽旁侵犯和元咽旁侵犯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68.1%和90.2%(P=0.010),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66.1%和87.2%(P=0.013),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是76.7%和93.6%(P=0.032),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是84.9%和93.1%,P=0.22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咽旁是否侵犯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然而根据程度分级后的咽旁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4种咽旁划分同时纳入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闵氏划分的咽旁侵犯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2.231;P=0.001),Sham氏划分的咽旁侵犯是影响无瘤生存(HR:1.487;P=0.010)和远处转移(HR:1.246;P=0.009)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严重的咽旁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无瘤生存和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闵氏和Sham氏划分的咽旁侵犯对预后的影响明显.
作者:麦海强;谢传淼;陈秋燕;邱慧芝;温月凤;刘怀;钟宗良;郭翔;莫浩元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非可控性炎症和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非可控性炎症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以“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非可控性炎症及肿瘤微环境”为关键词,检索2005-01-2010-12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的联系;2) EMT与肿瘤的关系;3)非可控性炎症对EMT的调控机制.根据纳入标准分析26篇文献.结果:在非可控性炎症状态下,TGF-β、TNF-α和ILs等细胞因子可通过NF-kB等信号通路,激活EMT相关转录因子,启动并维持肿瘤细胞EMT过程,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性;肿瘤细胞发生EMT后又可进一步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以维持炎症的非可控性状态.结论:非可控性炎症与EMT之间关系十分密切,通过靶向抑制非可控性炎症-EMT信号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阻断EMT过程,有望为肿瘤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倪建波;郭传勇;王兴鹏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肺耐药蛋白(LRP)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126例乳腺癌和42例癌旁组织中P-gp、BCRP和LRP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gp、BCRP及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26%(52/126)、38.89%(49/126)和65.87%(83/12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4.28%(6/42)、16.67%(7/42)和19.05% (8/42),x2值分别为10.147、7.020和27.820,P<0.05;5年内复发转移和无复发转移者P-gp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RP及LRP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P-gp和BCRP阴性表达者明显高于阳性,x2值分别为24.17、4.43、12.13和4.22,P值均<0.05;伴有2及3个耐药相关蛋白共表达的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较1或3个者明显缩短,x2值分别为7.43和14.30,P值均<0.05.结论:P-gp、BCRP和LRP均参与了乳腺癌多药耐药,P-gp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术后采用蒽环类化疗方案疗效判断的指标.
作者:刘新兰;陈萍;崔洁;张桂香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综合分析肿瘤患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发热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89例进行APBSCT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其粒细胞缺乏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感染情况.结果:89例行APBSCT治疗患者均在千细胞回输后4d(0~15d)出现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6 d(3~27 d).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78.7% (70/89),发热中位时间为3 d(1~20d),无感染相关性死亡.发热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中44例(66.7%)初始治疗有效.34例(38.2%)患者的预防性抗感染用药中含抗真菌药物,但其中仍有25例(73.5%)出现发热.结论:感染是APBSCT粒细胞缺乏期主要并发症,粒细胞缺乏时间是感染的高危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未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早期、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张文筱;赵擎宇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跟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跟骨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30例跟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其中30例行X射线平片检查,19例平片后不能确诊再行CT检查,3例仍然诊断困难再行MR检查.结果: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7例,肿瘤样病变13例;骨囊肿在跟骨体部与前部交界处发生率高,且有特征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分隔,可有钙化.恶性骨肿瘤骨质破坏明显,往往为全跟骨骨质破坏.硬化缘、骨嵴及破坏区密度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结论:X射线平片、CT及MR综合表现结合病变部位,可以对跟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提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凯;刘军泉;袁君君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评价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早期青年乳腺癌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领域其他杂志.纳入比较保留乳房手术与乳房切除手术治疗早期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纳入8个研究共13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乳房切除术比,远期生存率相似[比值比(OR)=1.19,95 %CI为0.80~1.77,P>0.05],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7,95%CI为0.92~2.35,P>0.05),保留乳房术后局部复发率高,OR=1.96,95% CI为1.50~2.56,P<0.05.结论:早期青年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治疗是可行的,以上结论尚需大量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证实.
作者:李俊;陆云飞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测量自由呼吸状态(FB)和主动呼吸控制状态(ABC)下的相对位移,并对比其差别.方法:选择29例接受保留乳房术后调强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6例在FB下13例在ABC下接受放疗.患者在每次放疗前拍电子射野影像片(EPI),ABC的8例在每次放疗前拍2次.依据胸壁和乳腺表面轮廓将EPI和数字重建图像(DRR)进行配准,计算出每次配准时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差异.结果:FB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平均位移分别为1.93和0.99 mm,ABC组分别为1.97和1.14 mm.位移>5 mm的<4%.ABC组之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8和0.142.其中8例每次放疗前拍2次EPI的ABC患者,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0和0.862.结论:尽管从理论上ABC可减少呼吸运动,但在减少由摆位误差和呼吸运动造成的混合位移方面并无优势.乳腺癌放疗时从临床靶区到计划靶区外放5 mm的边界是合理的.
作者:徐敏;李建彬;韩勇;王晓敬;刘同海;范廷勇;邵倩;张英杰;邢军;田世禹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热休克蛋白70( HSP70)、HSP27和HSP90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MCF-7细胞,恒温42℃热处理2h,分别于4、8、12和24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HSP70、HSP27和HSP90的基因表达变化并用蛋白质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观察热处理前使用150 μmol/L槲皮素对乳腺癌MCF-7细胞HSP70、HSP27和HSP90的基因表达变化、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42℃热处理后乳腺癌MCF-7细胞HSP70、HSP27和HSP90表达在基因及蛋白水平上均有明显升高,4h达到高峰,8h后开始减少,24 h接近正常值.槲皮素能抑制HSP70、HSP27表达,但导致HSP90表达水平先升高,4~8 h表达仍处于高峰值,8h后才开始下降.结论:HSP70、HSP27和HSP90在MCF-7细胞内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在热处理后迅速升高,在热处理前使用槲皮素可以抑制HSP70、HSP27的表达,HSP90水平升高及下降延迟.
作者:李明;马建新;王忠明;侯吉棉;周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评估TLR4与肿瘤发病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TIR4、肿瘤(tumor)”为关键词,使用PubMed和CNKI数据库对2005-01-2010-12发表的文章进行分别和联合检索.纳入标准:1)TLR4的基本资料介绍;2) TLR4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3) TLR4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根据纳入标准分析43篇文献.结果:TLR4的在胃癌、B细胞淋巴瘤、肝细胞癌、结肠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及细胞中阳性表达.TLR4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某些肿瘤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结论:TLR4及TLR4的寡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LR4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岸聪;刘培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伴有色素沉着的肾细胞癌又称为色素性肾细胞癌,非常少见.本研究报道4例伴有色素沉着的肾细胞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例色素性肾细胞癌分别来自2007-06-01-2010-01-31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2例)、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1例)和郓城县人民医院(1例).均经病理学确诊.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8.5岁,中位年龄40岁.患者均以患侧腰部持续性疼痛就诊,其中1例伴有腹痛乏力,1例伴有镜下血尿.2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CT示肾内不均匀的高密度影.1例行单纯性肿物切除,3例行肾切除术.
作者:许艳梅;张仁亚;屈传贵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vasohibin基因在子宫内膜腺癌( EEC)中异常表达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1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10例,EEC组织49例.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asohibin基因的表达;甲基化PCR方法检测vasohibi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结果:EEC组织中vasohibin基因mRNA表达量为(2.35±0.55)×103 copy/μg RNA,明显低于PE[(3.39±0.65)×103 copy/μgRNA,P<0.001]和SE组织[(3.22±0.74)×103 copy/μg RNA,P<0.001].EEC组织中vasohibin蛋白表达的相对含量(0.87±0.18)明显低于PE(1.12士0.13,P=0.0025)和SE组织(1.09±0.21,P=0.0074).Vasohibin基因表达与EEC的组织学分级(P=0.106)、肌层浸润(P=0.086)、有无淋巴结转移(P=0.160)和手术病理分期(P=0.440)无关.部分EEC中存在vasohib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EEC组织中vasohibin基因mRNA表达量为(2.12±0.54)×103 copy/μg RNA,明显低于未甲基化的EEC组织(2.56±0.64)×103 copy/μg RNA,P=0.042.结论:Vasohibin基因甲基化可能是一个早期事件,在EEC的发生中起作用.可为EEC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作者:王珺;王欣彦;王敏;张淑兰 刊期: 2011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与R0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的高危Ⅱ期结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为结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7例高危Ⅱ期结肠癌患者,均行R0切除及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应用显微切割联合聚合酶链反应及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和比较肿瘤细胞及其正常腺上皮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分析其不稳定性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36.17%(17/47),低频微卫星不稳定性为27.66%(13/47),微卫星稳定为36.17%(17/47).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表达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P=0.298)、总生存期(P=0.667)无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P=0.003)、受检测的淋巴结数目<11个(P=0.027)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对于R0切除的高危Ⅱ期结肠癌患者,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不能作为辅助化疗后的预后指标,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受检测淋巴结数目是独立的预后指标.
作者:贾彦召;刘艳艳;赵燕;姚志华;郭宏强;杨树军 刊期: 201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