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芝民;刘巍;张祥宏;张志刚;王小玲;王俊灵;严霞
观察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回顾性分析入组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RT组)40例,3DCRT同步口服希罗达组(XRT组)42例.3DCRT分割剂量2~3 Gy/次,5次/周,总剂量45~58 Gy/15~29次3~6周.XRT组自放疗开始之日起口服希罗达1 000 mg,2次/d,直到放疗结束.XRT组CR率为16.6%,PR率为38.1%,总有效率为54.7%.RT组CR率为10.0%,PR率为15.0%,总有效率为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06.XRT组与RT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3%和19.1%,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1.4%和16.6%,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和14个月.XRT组Ⅱ~Ⅲ级骨髓抑制12例(30%)并有3例发生手足综合征(7.5%).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疗效明显,提高了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巾帼;李建彬;张秀强;张琳;范廷勇;卢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提高原代培养的成功率,快速构建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试验模型.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12例人脑胶质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培养效果;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原代人脑胶质瘤细胞短期培养成功,并可传代.经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率较低为33.3%;经酶消化法短期培养成功率为83.3%,明显高于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成功的细胞状态稳定,增殖活跃,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结论:用酶消化法可进行人脑胶质瘤短期体外培养,且成功率较高,适宜建立体外细胞培养模型.
作者:姜政;江玉泉;李新钢;李冰;周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p27kip1(p27)蛋白是一种调控细胞周期并抑制细胞分裂的重要因子,p27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I),参与细胞周期的负性调控,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p27被认为是人类多种肿瘤独立的预后因子和未来可能的肿瘤治疗靶点.在多种肿瘤细胞内存在p27蛋白低水平表达,p27蛋白的功能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除了低丰度表达以外,在多种肿瘤细胞中p27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外,导致p27在肿瘤细胞内错位分布和低丰度表达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p27蛋白是一种功能广泛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除了可以和已知几乎所有的细胞周期素(cyclin)和细胞周期激酶(CDK)结合以外,还可以和包括CRM1、Nup50、Jab1和Skp2等在内的细胞核内外多种分子相互作用.推断p27发挥其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生物学作用是受到以上多种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调控,这些因子在细胞周期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状态是发挥其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的分子基础,p27与适当的底物结合后,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到达适当的细胞内位置并且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因此认为,在肿瘤细胞p27存在和正常细胞不同的相互作用蛋白谱,并且由此决定了p27蛋白错位分布和低表达的可能机制,但是确切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作者:管晓翔;陈龙邦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80%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2/3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化疗是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NSCLC对化疗敏感性低,近年来的新药如长春瑞滨、健择和紫素等药物对NSCLC的疗效较原有的化疗方案明显提高.我们对分别应用NP和GP方案化疗的72例晚期NSCLC(ⅢB~Ⅳ期)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梅;郭海梅;许崇安;纪斌;刘殊;李林;冯丹;高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功能基因APE/ref-1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方法:收集158例各级脑星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PE/ref-1蛋白的表达.结果:APE/ref-1在正常脑组织表达于胶质细胞核,在91%(143/158)的肿瘤中以胞核/胞质联合表达为主,少数可仅表达于胞核或胞质(各为5及10例,分别占3%和6%).APE/ref-1胞核阳性分度与胞质染色强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r=-0.447,P=0.0010.其中,核表达阳性分度与肿瘤进展相关,即Ⅲ、Ⅳ级肿瘤的APE/ref-1核表达阳性分度显著高于Ⅰ、Ⅱ级,并与肿瘤复发有关,而APE/ref-1胞质表达与肿瘤分级和复发无关.生存资料分析显示,APE/ref-1核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相应的APE/ref-1核低表达组,P=0.009 6.结论:多功能基因APE/ref-1与肿瘤发生和进展有关,APE/ref-1核表达可作为判断脑星形细胞肿瘤预后的指标之一;由APE/ref-1介导的DNA碱基切除修复能力的提高,以及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的激活可能与星形细胞肿瘤的侵袭性表型密切相关.
作者:肖华亮;李增鹏;牟江洪;张沁宏;向德兵;王东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肿瘤细胞在缺氧及放射情况下细胞周期的改变及细胞存活的情况.方法:将贴壁培养的肝癌细胞株BEL7402分成对照组、缺氧24 h组、缺氧48 h组、缺氧加照射组和单纯照射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同时应用成克隆分析法观测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缺氧24 h与48 h组的肝癌细胞株BEL7402存活分数变化不明显,加照射后的实验组则明显下降;而缺氧加放射组与单纯放射组比较细胞存活分数明显升高.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缺氧培养后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0~48 h)S期细胞逐渐减少,而凋亡细胞逐渐增多;G1期和G2/M期细胞变化不明显;单纯放射组可以看到明显的G2/M期细胞阻滞;而在缺氧加放射组看不到明显的G2/M期细胞阻滞,但凋亡细胞明显增高.结论:缺氧(1%氧浓度)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存活无明显影响;但能保护肝癌细胞株BEL7402使其免受放射线的损伤;缺氧通过影响射线对G2/M期细胞阻滞降低了肝癌细胞株BEL7402对射线的敏感性.
作者:陈延治;李建军;顾菲;王志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CA125是一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于体腔上皮化生组织(如卵巢上皮与子宫内膜等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免疫组化发现,CA125存在于胎儿消化道上皮细胞、羊膜、成人胸腺、腹腔间皮细胞、输卵管内皮、子宫及宫颈内膜中,出生后消失.在成人及胎儿卵巢上皮细胞中并未发现CA125的存在,但在卵巢癌细胞中,CA125重新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炎、胸膜、腹膜疾病及肝硬化等情况下,CA125亦可呈阳性表现.我们旨在探讨血清CA125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雪芳;李燕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6例骨旁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31岁,中位年龄33.5岁.发病部位以股骨下端后方多见(10/16).平片显示多数病例为附着于干骺端骨皮质表面的宽基底蘑菇状致密肿块影.4例CT显示于肿块和其下骨皮质间出现狭窄的透亮隙,MRI证实4例骨髓受累及.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旁骨肉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能很好地显示骨髓受累程度.本病应与骨化性肌炎和骨软骨瘤等病变相鉴别.
作者:李长勤;付建斌;孙庆举;谢元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采用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25例肝转移性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CTV)、患者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优化指标:5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至100%的肿瘤靶体积(GTV),周边照射剂量32~42 Gy,中位剂量40 Gy,分割处方剂量3.2~4.2 Gy,重复治疗8~15次,1次/d,每周连续治疗5次.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25例,治疗后有18例(72%)改善;肝区疼痛6例,5例治疗后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效率为83.3%.结束后1~6个月用腹部CT进行评价,有效率76%.半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75%,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42%.放疗中、放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斌;张洪珍;段哲萍;段昕波;吕品田;李庆霞;任朝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自从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放射影像已经成为肿瘤诊断、分期、放疗定位、计划制定、实施照射和随访评价等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20世纪中叶模拟机进入临床应用,通过X射线成像定位体内的骨性标记,从而进入了二维放疗计划的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断层成像的发明使基于肿瘤或靶区体积的三维影像时代到来,通过CT或MRI显示肿瘤体积,这为三维适形放疗提供可能.近年来,CT技术不断发展,在三维基础上增加时间轴,称为四维CT,可以实现对运动肿瘤立体和动态的观察.该技术应用于放疗定位、计划制定及实施中,从而进入图象引导的四维放射治疗时代.同时,功能和分子影像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提示生物影像引导放射治疗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于金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肿瘤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或腹水常提示患者处于晚期,消除胸腔积液及腹水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我们采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各类肿瘤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28例,效果良好,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周锡建;周仁贵;李相勇;范晓强;潘德键;唐新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在肺癌的影像诊断过程中,MR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空间分辨能力尚不满意且扫描成像时间长,对肺实质的显示能力存在很多困难[1],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些限制.而另一方面,MR在组织信号的对比和多方位成像方面又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能发挥更大作用[2-4].经过实践观察发现,应用小表面线圈扫描,可以克服MR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提高肺部疾病的诊断率.虽然其扫描范围比体部正交线圈小,仅适合于局部扫描,但是,对位于其扫描范围内的近胸壁肺肿瘤一些征象能够清晰显示,可以提高肺肿瘤的诊断率.我们将两种线圈扫描图象的显示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选枝;刘瑞莲;董柱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增高趋势.肺癌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约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Ⅲ~Ⅳ期.对肺癌进行确切诊断并分期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前提,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nu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 PET)和相关研究的进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策略和分期方法有所变化,并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造成影响,比如,T3N0肿瘤归入ⅡB期而非Ⅲ期,原发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转移灶属于M1,即Ⅳ期.对于T、N分期,胸部X线和强化CT仍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但CT扫描应达到足够范围,而FDG PET在探测淋巴结转移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尤其是临床判断仍有手术指征的病例,纵隔镜仍是不可替代的金标准.对于远处转移及M分期的确定,即使其他各种影像学检查均无阳性发现,FDG PET仍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临床检查的重点应包括骨、脑、肝和肾上腺等脏器,但对于难以确定的远处转移,尤其是临床判断有手术指征的病例,通过穿刺活检获得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结果仍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郭洪波;于金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鼻咽清毒颗粒加鼻渊舒口服液对鼻咽癌高危人群EB病毒壳抗原抗体VCA/IgA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36例鼻咽癌高危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实验组(鼻咽清毒颗粒加鼻渊舒口服液组)76例和对照组(鼻咽清毒颗粒组)60例.两组在治疗前均经电子鼻咽镜检查和鼻咽部活检排除有鼻咽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EB病毒VCA/IgA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38.04和1:30.80,两组几何平均滴度基本一致,u=1.18,P=0.320.治疗后,实验组76例患者中痊愈42例(55.3%)、显效16例(21.0%)、有效10例(13.2%)及无效8例(10.5%),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60例患者中痊愈10例(16.7%)、显效4例(6.6%)、有效10例(16.7%)及无效36例(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P=0.000.治疗后,对照组VCA/IgA几何平均滴度降至1:22.15,鼻咽清毒颗粒对EB病毒VCA/IgA滴度水平影响不大,u=1.34,P=0.220;而实验组VCA/IgA几何平均滴度降至1:8.26,鼻咽清毒颗粒加用鼻渊舒口服液能显著性降低鼻咽癌高危人群EB病毒VCA/IgA滴度水平,u=8.92,P=0.000.结论:鼻咽清毒颗粒加用鼻渊舒口服液对鼻咽癌高危人群EB病毒VCA/IgA滴度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鼻咽癌的发病率.
作者:郭长凯;孔维佳;余青松;张松;李擎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当今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逐渐应用临床治疗,其中应用多的是调强放疗,它具有对靶区更好的适形性,降低关键器官的剂量,因而容许增加整个靶体积的剂量,甚至可以实行非均匀照射.也就是说在降低正常组织损伤前提下可以增加靶区照射剂量,因此,可能提高放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常规放射治疗相比较,三维适形放疗,特别是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带来的剂量分布更优化,但是另一方面,低剂量照射的容积却在增加,这也会引起人们对长期存活患者发生放射致癌的注意和跟踪.另外,在分割放射治疗期间,甚至在每次放射治疗实施时间内存在肿瘤靶区的移位,影响到IMRT治疗的精确性,因而,除物理空间之外,应当加上时间空间,即成为第4个D.
作者:王鑫;何少琴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颈电环圈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3月11日~2005年4月28日49例子宫颈原位癌和13例Ⅰ A1期子宫颈癌患者手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3例宫颈原位癌和5例Ⅰ A1期子宫颈癌患者行改良式宫颈电环圈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 dure,LEEP)治疗,另26例宫颈原位癌和8例Ⅰ A1期子宫颈癌患者行冷刀锥形切除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子宫颈原位癌和早期镜下浸润癌治疗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病理可评价率、病灶残留率和HPV DNA清除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LEEP的手术平均时间为(5.6±2.4)mir,较CKC的(35.4±8.2)min短,t=18.51,P<0.001.LEEP的术中出血量为(9.8±3.2)mL,较CKC的(43.7±10.5)mL少,t=16.46,P<0.001;但晚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2.1%(9/28),高于CKC的5.9%(2/34),P=0.008.而LEEP和CKC手术的早期术后出血率、切缘病理可评价率、病灶残留/复发率和HPV DNA累积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35、0.200、0.350和0.256.结论:改良式宫颈电环圈切除术是治疗子宫颈原位癌和Ⅰ A1期镜下浸润癌的有效方式.
作者:舒宽勇;熊树华;肖仲清;李隆玉;于小红;汪灿花;张燕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aspin和BCSG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94例乳腺癌组织中的maspin和BCSG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形态学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讨论maspin和BCSG1蛋白表达的意义.结果:maspin和BCSG1蛋白表达在复发组比无复发组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05 5;t=-2.33,P=0.023);淋巴结转移组比无转移组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04;t=3.42,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aspin和BCSG1两者密切相关,r=0.553,P=0.000.在BCSG1的FI值≥4的病例中复发转移病例明显增多(χ2=6.86,P=0.009),但两者均与患者年龄(t=1.129,P=0.262;t=0.808,P=0.421)、肿瘤大小(t=0.078,P=0.938;t=0.002,P=0.998)、临床分期(Fmaspin=0.658,FBCSG1=0.463;Ⅰ和Ⅱ此较:P=0.537,P=0.426;Ⅱ和Ⅲ比较:P=0.458,P=0.371;Ⅰ和Ⅲ比较:P=0.725,P=0.537)无关.结论:BCSG1蛋白可能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而maspin蛋白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价值尚需进一步证实.
作者:纪芝民;刘巍;张祥宏;张志刚;王小玲;王俊灵;严霞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直线加速器照射下,低浓度氧吸入、碳和氧吸入和高-低氧吸入等三种不同的方式对小鼠骨髓细胞辐射后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低氧组和高-低氧组.采用6 MV X线全身单次照射,剂量4.5 Gy.照射后1 d取小鼠股骨,各组照射后8 h,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图象分析仪测定相对含量;4.5 Gy各组照射后8 h,流式细胞仪PI染色测定骨髓细胞凋亡率.结果:1)高-低氧组与空气组bcl-2蛋白的表达分别为0.65±0.20和0.64±0.15,q=2.76,P=0.090.高氧组和低氧组bcl-2的表达分别为0.43±0.11和0.96±0.20,与空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75,P=0.010;q=3.13,P=0.030.2)高氧组、空气组、低氧组和高-低氧组的骨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5.20±5.99、27.57±5.36、11.63±3.34和23.18±4.53,高氧组和低氧组与空气组比较,骨髓细胞凋亡率分别增高和降低,q=6.24,P=0.009;q=3.79,P=0.030.而高-低氧组与空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bcl-2免疫组化定量表达是辐射所致骨髓早期损伤的分子标志;低氧放疗减轻辐射所致骨髓细胞的凋亡,高氧放疗加重辐射所致骨髓细胞的凋亡;高-低氧放疗可消除高氧加重的骨髓辐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放射防护作用.
作者:安永恒;何信佳;王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方法: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加组(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组)35例和对照组(常规分割放疗同步化疗组)34例.采用6/15 MV X线外照射,后加组常规分割放疗40 Gy/20次后改为2次/d,间隔>6 h,1.4 Gy/次,总剂量为65.2 Gy/38次.对照组2 Gy/次,5次/周,总剂量60~66Gy.两组均从放疗第1天开始化疗,化疗方案如下:顺铂(DDP)20 mg,替加氟1.0g,甲酰四氢叶酸钙(CF)0.2 g,均静脉滴入,d1~d5,21 d为1个周期.结果:后加组与对照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5.7%(30/35)和64.7%(22/34),P=0.043;后加组1年总生存率及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2%和52.9%,对照组分别为71.5%和47.1%,P值分别为0.035和0.039;后加组2年预期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8.9%和44.2%,对照组分别为60.0%和35.3%,P值分别为0.039和0.040.后加组Ⅱ、Ⅲ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8.6%(3/35)和5.7%(2/35),对照组分别为8.8%(3/34)和5.9%(2/34);后加组Ⅱ、Ⅲ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9%(1/35)和0,对照组分别为5.9%(2/34)和2.9%(1/34).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癌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局部控制率,且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未明显增加.
作者:马杰;李宝生;于金明;闫婧;周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α-cat、β-cat和E-cad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α-cat、β-cat和E-cad在100例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α-cat、β-cat和E-cad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8%、51%和57%.α-cat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u值分别为2.835、2.602、2.660和2.893,P值分别为0.005、0.009、0.008和0.004;β-cat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u值分别为4.566、3.095、2.484和3.578,P值分别为0.000、0.002、0.013和0.000;E-cad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u值分别为2.851、3.811、2.958和3.130,P值分别为0.004、0.000、0.003和0.002.α- cat、β-cat和E-cad正常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异常表达者,χ2值分别为6.83、5.34和13.39,P值分别为0.009、0.021和0.000.食管癌组织中E-cad和α-cat、β-cat之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7和1.25,P值分别为0.130和0.320.结论:α-cat、β-cat和E-cad的异常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吴永廉;郑建盛;陈秀娇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