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荣;刘香香;赵洁;王富华
目的 利用凯氏蒸馏仪前处理和电子滴定器滴定检测样品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分析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含量水平.方法 对29类1 125份样品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蒸馏、滴定检测,进一步研究该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凯氏蒸馏-电子滴定器碘滴定法的检出限为0.010 g/kg,RSD为2.4% ~5.1%,加标回收率为87.0%~99.6%,1 125份样品中,20.8% (234/1 125)检出二氧化硫,19.1% (215/1 125)检出但未超二氧化硫大允许使用量.结论 凯氏蒸馏-电子滴定器碘滴定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个别样品如蜜饯、饼干、粉条、海米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数据异常,高于我国大允许使用量,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作者:毛琏;王娣;张兰天;张雷雷;张斌;石伟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监测长沙市市售生鲜食品中主要类雌激素(ECs)的含量,分析不同ECs含量间的关联及其在食品种类间的分布特点,为食品中ECs污染的溯源及危害控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收集食品样品172份,样品经预处理后用LC-MS/MS法同步检测壬基酚、双酚A、炔雌醇和雌二醇的含量.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ECs含量间的关联,运用对应分析法探索不同ECs在各类食品中的倾向性污染特点.结果 各类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目标ECs检出,172份样品的ECs检出率顺序为壬基酚94.8%(163/172)>双酚A 84.3%(145/172)>雌二醇78.5%(135/172)>炔雌醇56.4% (97/172),其中在蔬菜中的含量高.此外,Spearman相关及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双酚A与壬基酚及炔雌醇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不同食品中主要污染的ECs种类存在差异,其中炔雌醇对谷类的污染为严重,双酚A对水果的污染为严重.结论 单一ECs组分的含量均低于食品允许限量标准,不同ECs在食品中都有检出,且不同种类食品倾向性污染的ECs种类存在差异.
作者:张涛;让蔚清;周筱艳;左然;贺栋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第39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于2016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中国派出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香港食环署的14名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张志强副司长任代表团团长.
作者:田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貉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手段.方法 根据貉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扩增反应体系进行实时荧光PCR(RT-PCR)扩增,产物进行快速检测.结果 此方法特异性良好,灵敏度可达到10-4ng貉源性DNA的量.在混合或纯肉样品以及常见的肉制品中均可检测.结论 本方法可以满足实际工作中肉类掺假检测的要求.
作者:钱云开;王海洋;崔宗岩;高飞;吴曦;肖艳霞;张进杰;曹彦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我国当前生牛乳的蛋白质含量和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覆盖17个省(市、自治区)18个乳品企业2014年1月-2015年2月连续12个月共30 531份生牛乳样品蛋白质含量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生牛乳中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为(3.14±0.15) g/100 g,规模化牧场、养殖小区和散户的生牛乳中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8±0.14)、(3.07±0.12)和(3.00±0.14) g/100 g,南方、西部、华北、东北内蒙古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生牛乳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7±0.14)、(3.16±0.14)、(3.14±0.17)、(3.09±0.17)和(3.09±0.10) g/100 g,春、夏、秋、冬季生牛乳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09±0.13)、(3.07±0.13)、(3.21±0.13)、(3.20±0.14)g/100 g.结论 我国生牛乳的蛋白质含量有八成以上达到3.0 g/100 g.养殖模式、养殖区域、季节和月份均会影响生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乳脂肪、非脂乳固体、相对密度与乳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作者:钟雨婷;王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啤酒中4-甲基咪唑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水提取,Agala PCX固相萃取柱净化,经色谱柱Waters ACQUITY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 ~ 200 μg/L,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3,检出限为6μg/kg.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8.2%~89.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论 本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啤酒中4-甲基咪唑的测定.
作者:李建平;渠志华;王辰;马永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及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4年南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食源性疾病病案档案,分析其流行特点.结果 2002-2014年南宁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366起,发病5 894例,死亡17例;3~10月份为多发期,共264起,占事件总数的72.13%;主要分布在6城区,共275起,占事件总数的75.14%;学校和小餐馆为高发场所,发病人数占总发病数的73.85%(4 353/5 894);首要致病因素为致病微生物污染,共141起,占事件总数的38.52%,以细菌性污染为主.结论 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南宁市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报告和监测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静;刘海燕;黄昌;张秉慧;刘军;秦剑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茶叶中高氯酸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 茶叶中高氯酸盐用0.2%乙酸提取,经石墨炭黑柱净化,优选SynergiTM MAX-RP柱(4.6 mm×250 mm,4μm)为分析柱,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高氯酸盐在0.25~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y=1.569x+0.0268,相关系数r2=0.999 6.加标浓度为0.05~0.50 mg/kg时,回收率95.6%~120.0%,相对标准偏差(RSD) 1.9%~17.5%.检出限为2.5 μg/kg.结论 本方法前处理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测定.
作者:李雨哲;杨杰;王雨昕;陈达炜;周爽;方从容;赵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零售生鸡肉中沙门菌污染的健康风险及其潜在的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零售生鸡肉中沙门菌定量监测数据以及零售和家庭生鸡肉储存加工专项调查结果,采用Monte Carlo概率评估方法,估计我国居民通过厨房内交叉污染发生鸡源性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风险,并评价潜在的干预措施效果.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从零售到餐桌的生鸡肉-沙门菌交叉污染模型,模型估计生鸡肉经过零售储存、抵达居民家里和经过家庭储存后其沙门菌浓度(lg MPN/g)从零售前的-0.017,分别增长到2.163、2.241和3.028,估计我国居民每餐发生鸡源性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风险为0.171(95%置信区间:0.000 ~0.767),其中零售阶段生鸡肉的储存方式是影响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回归系数=0.72),情景分析提示,如果零售阶段采用冷冻或者冷藏储存,我国居民每餐发病风险可以降为0.031(95%置信区间:0.000 ~0.522).结论 我国居民鸡源性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应当加强零售环节生鸡肉的冷链管理.
作者:闫军;遇晓杰;王开利;宋筱瑜;薛成玉;郑晓华;毕宇涵;谢平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居民急性胃肠炎患病情况、发病趋势、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急性胃肠炎病人的月患病率、年发病率,估计急性胃肠炎的食源性比例,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开展为期12个月的回顾性横断面调查,EpiData 3.02软件双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及@risk 5.5软件进行数据模拟和推算.结果 共调查1 664人,应答率99.05%,急性肠胃炎的月患病率为2.28%(95%CI:1.57%~3.00%),年发病率为0.30次/人年(95%CI:0.29次/人年~0.31次/人年).每年约有14.37万人次罹患急性胃肠炎,食源性比例点估计值0.303 0.结论 北京市密云区居民急性胃肠炎发病率较高,发病人次数较庞大,食源性引起所占比例较高,季节、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口数等为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因素,应加强居民急性胃肠炎的监测并扩大监测范围,定期开展社区居民急性胃肠炎的调查并适当增加其样本量,获取更加准确、全面的调查数据,制定干预措施并加以评估.
作者:周国营;张巍巍;郑德生;王大华;王化勇;于兆阳;杨兴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食品产品安全标准现状和国际食品产品标准情况,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在食品产品标准方面的特点和异同,并对我国食品产品安全标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工作建议.
作者:王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我国6 ~12月龄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必需营养素含量范围的分布情况,探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新提出的6 ~12月龄较大婴儿配方产品必需营养素限量值对我国现有产品的影响,并对我国未来标准修订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我国市售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共1 476份,针对GB 10767-2010中规定的必需营养素检测其含量数值,分析其实际含量范围分布情况,并与国标限量值和国际法典新限量值进行比对.结果 针对GB10767-2010中未设定上限值的必需营养素,我国市售产品其含量范围的大值是国标下限值的3.23~1 525.94倍,含量范围的95百分位数是国标下限值的2.27~ 9.42倍;法典新限量值对我国现有产品影响比较大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6、生物素、钠、钾、镁、锌、磷等.结论 对于GB 10767-2010中仅设定下限值的必需营养素,我国大部分产品其含量范围均已控制在标准下限值的5倍范围以内(左右),但个别产品部分营养素含量极高.建议我国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法典修订进展进一步修订相关标准营养素限量值.
作者:牛犁天;梁栋;李湖中;王素芳;韩军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受使用膨大剂等报道的影响,草莓的农药残留及质量安全一直受人们关注.本文概述了草莓的病虫害及主要农药使用现状,比较分析了我国及主要贸易国或地区草莓的农药残留标准,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风险分析,提出我国草莓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产者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作者:耿安静;赵晓丽;陈岩;杨慧;叶倩;王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甘肃省基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质量进行评价,并为规范其调查处置及报告撰写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4年甘肃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关指南及标准的要求对流调报告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52起暴发事件的流调报告,普遍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不系统、不深入的情况;食品卫生学调查侧重于一般卫生学调查,对暴发原因调查开展相对较少;部分事件定性的实验室证据支持力度不够.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质量从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挖掘、实验室检验结果解读等方面均有不足,因此还应在稳定队伍的同时加强培训,做好人员及知识的储备工作.
作者:王玉明;崔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介绍并分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的管理、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的框架结构、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的研制等内容.
作者:肖晶;王紫菲;陈潇;张婧;王竹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uplc BEH C18液相色谱柱(50mm×2.1 mm,1.7 μm),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MRM).通过黄曲霉毒素M1与免疫亲和柱中抗体结合,确定了从牛奶中提取黄曲霉毒素M1的处理条件并优化了质谱的测定参数.结果 黄曲霉毒素M1在0.1~10.0 n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其回归标准曲线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7 8,回收率94.8%~ 98.2%,RSD为2.34% ~3.87%,方法定量限为0.005 μg/kg.结论 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
作者:刘颖;周鑫;刘晓光;熊亚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1例疑似肉毒毒素中毒的婴儿病例灌肠液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确证.方法 对患儿的灌肠液样品进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分离及肉毒毒素检测.结果 患儿灌肠液样品TPGY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类似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培养物经胰酶处理后小鼠仍出现中毒并死亡,但培养物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不出现中毒和死亡.A、B、C、D、E、F六种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B型单价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患儿灌肠液样品中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该菌经表型、生化、PCR肉毒毒素产毒基因鉴定,结果为产B型肉毒毒素的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结论 患儿疾病与B型肉毒毒素中毒相关.
作者:董银苹;李颖;徐进;王伟;江涛;韩春卉;闫韶飞;张迪;李凤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文从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第三方平台审查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消费者售后维权难度大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食品安全进行切实有效监管展开讨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营者准入机制、“神秘买家”抽检方式、“互联网+明厨亮灶”制度、信用评价体系、侵权损害保障制度等建议.
作者:陈财;徐双;叶程程;王光耀;姚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 黄芪经甲醇-氨水(3∶1,V/V)超声提取30 min,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以m/z 785.4/143.108和m/z785.4/473.391为定性离子对,m/z 785.4/143.108为定量离子对,外标法测定黄芪甲苷.结果 黄芪甲苷在60.0 ~ 12 000 n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1.7%,低检测限为68.2μg/kg.结论 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黄芪中黄芪甲苷的测定.
作者:夏义平;李建平;党亚敏;渠志华;王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食用油脂中特征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并评估特征脂肪酸鉴别餐厨废弃油脂的有效性.方法 采集植物油混合地沟油22份、煎炸老油20份、纯精炼地沟油7份、植物原油9份、精炼植物油48份、棕榈油6份、正常食用油加香精5份,油样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UF-mFFA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25mm,0.25 μm),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样品中十一烷酸甲酯和13-甲基十四烷酸甲酯的含量,对检测结果以样品类别进行统计学检验,评估特征脂肪酸鉴别废弃油脂的有效性.结果 通过特征脂肪酸指标鉴别地沟油的方法是有效的.13-甲基十四烷酸可选为是否含有动物源性油脂的指标物,十一烷酸可选为反复煎炸油脂的指标物.两者结合可为鉴别正常植物油和餐厨废弃油提供有利依据.结论 特征脂肪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但由于地沟油基本都是勾兑正常植物油出售,判定结果会出现假阴性,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研判,以提高鉴别的有效性.
作者:康莉;廖仕成;陈春晓;毛丽莎;刘红河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