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晶;王紫菲;陈潇;张婧;王竹天
目的 了解济南市居民主要食品中总汞污染现状,评估汞暴露风险.方法 对2010-2012年济南市谷类、蔬菜类、菌藻类、畜肉类、禽肉类(鸡肝)、乳类、蛋类和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的总汞含量进行监测;以2002年山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JECFA 2010年制定的汞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4 μg/kg BW为参数,应用点评估法计算济南市居民膳食中汞暴露水平,并进行风险特征描述.结果 共监测8类175份样品,总汞平均含量为19.01 μg/kg,P50为9.00 μg/kg,总检出率为97.14%(170/175),总超标率为8.57%(15/175).8类食品均检出汞,水产品的检出率低,为89.36% (42/47),鸡肝的总汞平均含量高,这83.60 μg/kg.济南市居民7类(除菌藻类)主要膳食中总汞每周平均暴露量为1.31μg/kg BW,占PTWI的32.75%.总汞贡献率较高的食品为谷类、蔬菜类及畜肉类,贡献率分别为28.24%、22.90%和22.14%,3类食品对居民膳食中汞的总贡献率为73.28%.结论 济南市居民主要膳食中汞暴露水平在安全限值以内,通过膳食摄入汞风险较小.
作者:刘守钦;杨柳;张军;李士凯;曹晓丽;刘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甘肃省基层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质量进行评价,并为规范其调查处置及报告撰写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4年甘肃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关指南及标准的要求对流调报告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52起暴发事件的流调报告,普遍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不系统、不深入的情况;食品卫生学调查侧重于一般卫生学调查,对暴发原因调查开展相对较少;部分事件定性的实验室证据支持力度不够.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质量从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挖掘、实验室检验结果解读等方面均有不足,因此还应在稳定队伍的同时加强培训,做好人员及知识的储备工作.
作者:王玉明;崔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介绍并分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的管理、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的框架结构、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的研制等内容.
作者:肖晶;王紫菲;陈潇;张婧;王竹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第39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于2016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中国派出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香港食环署的14名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张志强副司长任代表团团长.
作者:田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我国当前生牛乳的蛋白质含量和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覆盖17个省(市、自治区)18个乳品企业2014年1月-2015年2月连续12个月共30 531份生牛乳样品蛋白质含量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生牛乳中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为(3.14±0.15) g/100 g,规模化牧场、养殖小区和散户的生牛乳中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8±0.14)、(3.07±0.12)和(3.00±0.14) g/100 g,南方、西部、华北、东北内蒙古和大城市周边地区生牛乳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7±0.14)、(3.16±0.14)、(3.14±0.17)、(3.09±0.17)和(3.09±0.10) g/100 g,春、夏、秋、冬季生牛乳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09±0.13)、(3.07±0.13)、(3.21±0.13)、(3.20±0.14)g/100 g.结论 我国生牛乳的蛋白质含量有八成以上达到3.0 g/100 g.养殖模式、养殖区域、季节和月份均会影响生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乳脂肪、非脂乳固体、相对密度与乳蛋白含量呈正相关.
作者:钟雨婷;王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 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作者:曾彪;殷全喜;马蕊;王超;薛一凡;吴阳博;马晓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 黄芪经甲醇-氨水(3∶1,V/V)超声提取30 min,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以m/z 785.4/143.108和m/z785.4/473.391为定性离子对,m/z 785.4/143.108为定量离子对,外标法测定黄芪甲苷.结果 黄芪甲苷在60.0 ~ 12 000 n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1.7%,低检测限为68.2μg/kg.结论 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黄芪中黄芪甲苷的测定.
作者:夏义平;李建平;党亚敏;渠志华;王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uplc BEH C18液相色谱柱(50mm×2.1 mm,1.7 μm),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MRM).通过黄曲霉毒素M1与免疫亲和柱中抗体结合,确定了从牛奶中提取黄曲霉毒素M1的处理条件并优化了质谱的测定参数.结果 黄曲霉毒素M1在0.1~10.0 n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其回归标准曲线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7 8,回收率94.8%~ 98.2%,RSD为2.34% ~3.87%,方法定量限为0.005 μg/kg.结论 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方法.
作者:刘颖;周鑫;刘晓光;熊亚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文从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第三方平台审查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消费者售后维权难度大等几个方面,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食品安全进行切实有效监管展开讨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经营者准入机制、“神秘买家”抽检方式、“互联网+明厨亮灶”制度、信用评价体系、侵权损害保障制度等建议.
作者:陈财;徐双;叶程程;王光耀;姚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食品产品安全标准现状和国际食品产品标准情况,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在食品产品标准方面的特点和异同,并对我国食品产品安全标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工作建议.
作者:王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监测长沙市市售生鲜食品中主要类雌激素(ECs)的含量,分析不同ECs含量间的关联及其在食品种类间的分布特点,为食品中ECs污染的溯源及危害控制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收集食品样品172份,样品经预处理后用LC-MS/MS法同步检测壬基酚、双酚A、炔雌醇和雌二醇的含量.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ECs含量间的关联,运用对应分析法探索不同ECs在各类食品中的倾向性污染特点.结果 各类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目标ECs检出,172份样品的ECs检出率顺序为壬基酚94.8%(163/172)>双酚A 84.3%(145/172)>雌二醇78.5%(135/172)>炔雌醇56.4% (97/172),其中在蔬菜中的含量高.此外,Spearman相关及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双酚A与壬基酚及炔雌醇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不同食品中主要污染的ECs种类存在差异,其中炔雌醇对谷类的污染为严重,双酚A对水果的污染为严重.结论 单一ECs组分的含量均低于食品允许限量标准,不同ECs在食品中都有检出,且不同种类食品倾向性污染的ECs种类存在差异.
作者:张涛;让蔚清;周筱艳;左然;贺栋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杂色曲霉素是主要由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等真菌代谢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主要污染谷物及谷物制品,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杂色曲霉素在谷物、谷物加工品、奶酪、坚果和啤酒中的污染现状,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赵亚荣;刘香香;赵洁;王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受使用膨大剂等报道的影响,草莓的农药残留及质量安全一直受人们关注.本文概述了草莓的病虫害及主要农药使用现状,比较分析了我国及主要贸易国或地区草莓的农药残留标准,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风险分析,提出我国草莓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产者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作者:耿安静;赵晓丽;陈岩;杨慧;叶倩;王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对2013-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2 049例,其中11 497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807例患者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2%;诺如病毒、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5.63%(389/2 489)、2.54%(283/11 141)、1.32%(147/11 167)、0.08% (9/11 153)、0.06%(6/9 410),未检出小肠耶尔森菌(0/201).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与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耶尔森菌相比是吉林省主要流行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P<0.05).诺如病毒在第一季度检出率(31.00%)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第二、三季度检出率(3.78%、3.12%;1.32%、1.69%)高于第一、四季度;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在第三季度检出率高(0.14%、0.15%).诺如病毒在80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较高(20.00%、18.90%),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高(3.38%、1.75%).2015年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于2013年和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季度的检出率低于前三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商业服务人员、城市居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检出率逐年升高,第一、二、三季度检出率高于第四季度,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是主要流行的病原体,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和商业服务人员易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
作者:翟前前;赵勇;尹菲;寇泊洋;张丽薇;吕乐;金英;修佳祺;白光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貉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手段.方法 根据貉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扩增反应体系进行实时荧光PCR(RT-PCR)扩增,产物进行快速检测.结果 此方法特异性良好,灵敏度可达到10-4ng貉源性DNA的量.在混合或纯肉样品以及常见的肉制品中均可检测.结论 本方法可以满足实际工作中肉类掺假检测的要求.
作者:钱云开;王海洋;崔宗岩;高飞;吴曦;肖艳霞;张进杰;曹彦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为掌握我国腌腊肉制品中违法添加有机磷农药的状况.方法 依据随机抽样原则,2013年在全国9省市的餐饮店、农贸市场、商店超市和网店采集腌腊肉制品共863份,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 全国863份样品的有机磷农药总检出率为4.40%(38/863),其中敌敌畏检出率高,为4.17%(36/863),且存在同一样品同时检出多种有机磷农药的情况;采样地区中云南的检出率高,为24.27%(25/103),且农贸市场中有机磷农药检出率高于8%.结论 市售腌腊肉制品中存在违法添加有机磷农药的情况,且以敌敌畏和敌百虫较为严重.
作者:贺巍巍;荫硕焱;杨大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啤酒中4-甲基咪唑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水提取,Agala PCX固相萃取柱净化,经色谱柱Waters ACQUITY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 ~ 200 μg/L,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3,检出限为6μg/kg.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8.2%~89.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论 本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啤酒中4-甲基咪唑的测定.
作者:李建平;渠志华;王辰;马永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我国6 ~12月龄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必需营养素含量范围的分布情况,探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新提出的6 ~12月龄较大婴儿配方产品必需营养素限量值对我国现有产品的影响,并对我国未来标准修订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我国市售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共1 476份,针对GB 10767-2010中规定的必需营养素检测其含量数值,分析其实际含量范围分布情况,并与国标限量值和国际法典新限量值进行比对.结果 针对GB10767-2010中未设定上限值的必需营养素,我国市售产品其含量范围的大值是国标下限值的3.23~1 525.94倍,含量范围的95百分位数是国标下限值的2.27~ 9.42倍;法典新限量值对我国现有产品影响比较大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6、生物素、钠、钾、镁、锌、磷等.结论 对于GB 10767-2010中仅设定下限值的必需营养素,我国大部分产品其含量范围均已控制在标准下限值的5倍范围以内(左右),但个别产品部分营养素含量极高.建议我国考虑市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法典修订进展进一步修订相关标准营养素限量值.
作者:牛犁天;梁栋;李湖中;王素芳;韩军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食用油脂中特征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并评估特征脂肪酸鉴别餐厨废弃油脂的有效性.方法 采集植物油混合地沟油22份、煎炸老油20份、纯精炼地沟油7份、植物原油9份、精炼植物油48份、棕榈油6份、正常食用油加香精5份,油样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UF-mFFA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0 m×0.25mm,0.25 μm),经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样品中十一烷酸甲酯和13-甲基十四烷酸甲酯的含量,对检测结果以样品类别进行统计学检验,评估特征脂肪酸鉴别废弃油脂的有效性.结果 通过特征脂肪酸指标鉴别地沟油的方法是有效的.13-甲基十四烷酸可选为是否含有动物源性油脂的指标物,十一烷酸可选为反复煎炸油脂的指标物.两者结合可为鉴别正常植物油和餐厨废弃油提供有利依据.结论 特征脂肪酸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但由于地沟油基本都是勾兑正常植物油出售,判定结果会出现假阴性,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研判,以提高鉴别的有效性.
作者:康莉;廖仕成;陈春晓;毛丽莎;刘红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及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4年南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食源性疾病病案档案,分析其流行特点.结果 2002-2014年南宁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366起,发病5 894例,死亡17例;3~10月份为多发期,共264起,占事件总数的72.13%;主要分布在6城区,共275起,占事件总数的75.14%;学校和小餐馆为高发场所,发病人数占总发病数的73.85%(4 353/5 894);首要致病因素为致病微生物污染,共141起,占事件总数的38.52%,以细菌性污染为主.结论 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南宁市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报告和监测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静;刘海燕;黄昌;张秉慧;刘军;秦剑秋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