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婉;彭芝兰
淋巴系统的病理诊断难度大,因此制备出优质合格的淋巴结HE切片,是保证正确诊断的先决条件.为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对本科近5年来60例淋巴结活检的病例反复试作,总结出一种制作优质淋巴结切片的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本院1995年1月~1999年12月60例淋巴结活检标本.
作者:李江涛;傅青;代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合理的治疗方法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86~1995年44例官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年总生存率59.09%,其中IA100%,IB50%,Ⅱ期72.72%,Ⅲ期44.44%.临床分期、局部肿瘤直径、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对5年生存率有影响.结论:IB期以上的宫颈腺癌应予以综合治疗;影响宫颈腺癌的预后因素包括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治疗方式等.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09-410
作者:周学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实验观察熊果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结果:熊果酸质量浓度为62.5~500μg/mL时,对VE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质量浓量为125 μg/mL时,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P<0.05);质量浓度为500 μg/mL时,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51-352
作者:王兵;王杰军;徐钧;高勇;许青;陈万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1月1日~1998年6月30日在法国马塞市Conception医院妇产科进行的218例宫颈锥型切除术的病理结果与HPV感染情况.结果:HPV总阳性率为52.75%,CIN 3的HPV阳性率高,而CIN 2的HPV阳性率比CIN 1高.结论:宫颈癌前病变与HPV感染极相关,宫颈癌者HPV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率低,应积极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45-347
作者:杨伶俐;侍庆;朱钟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42岁.因左乳晕下肿物5月,左腋下肿物15 d于1994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于4年前行胃癌根治术,病理报告为低分化腺癌,浆膜未受累,淋巴结未见转移.18个月前又因左卵巢肿瘤再次人院行子宫全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转移性腺癌,符合胃癌转移.术后行FAM方案化疗4周期.本次入院体检,左乳晕偏外上方肿物3 cm×4 cm×3 cm大小,乳头无内陷,左腋下触及肿大淋巴结2枚,直经皆为1 cm,无融合,可推动.彩超及钼靶摄片提示乳腺恶性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查见核大、深染细胞,腹腔、盆腔超声及CT检查未见肿物,纤维胃镜检查残胃及吻合口正常.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转移性腺癌,左锁骨下动脉周围淋巴转移2/3,左肩胛下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3/6,中央组淋巴结转移3/5,淋巴结内腺癌转移,查到印戒细胞,符合胃癌转移,ER(-),PR(-).
作者:李东方;梁晓玲;戚红艳;姜青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8年10月~2001年2月将4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提示,康莱特注射液能有效地缓解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18-419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本组56例脱入阴道内黏膜下子官肌瘤患者,采用微波凝固切割法摘除肌瘤,术后全部进行随访,短者1年,长4年,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微波凝固切割法比传统手术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止血效果好、残端无感染、愈合快、不复发.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30
作者:刘双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肿瘤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感染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但有30%的肿瘤患者发热时经全面检查不能发现感染迹象,应用广谱抗生素亦不能控制其体温,这种发热可能是肿瘤引起的,国外报告布洛芬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发热[1].2000年1月~2000年12月我科应用张家港市制药厂生产的布洛芬进行了8例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肿瘤浸润神经干、神经丛,压迫神经根或神经干及瘤体破溃感染并发周围组织坏死;或浸润血管、局部缺氧,引起难以控制的疼痛.可以说,晚期癌症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1],其不仅给患者带来肉体痛苦,而且带来精神折磨,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及休息.单纯使用镇痛药物效果不佳,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1998年10月~1999年8月将患者自控止痛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寇立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并通过初步分析,找出影响分布差异的可能因素,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初步防治对策.肿瘤描述流行病学是根据日常记录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将人群肿瘤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研究方法包括常规资料分析与应用、现况研究、筛检和生态学研究等.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37-341
作者:张开金;李学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应用CAP(CTX+ADM+DD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8例,近期有效率为43%(12/28),初、复治有效率分别为50%和25%.本组同时应用中药扶正治疗,并预防性应用止吐措施,化疗毒副反应可耐受.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22
作者:董雷;徐晓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组装简便实用的端粒酶活性相对定量检测试剂盒,建立了膀胱肿瘤端粒酶活性非同位素相对定量检测技术.方法:用银染-TRAP略行改良,对54例膀胱癌组织、癌旁组织、12例正常膀胱黏膜,其中46例膀胱癌患者同时收集了尿液及膀胱冲洗液的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相对定量值分析.结果:54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相对定量值阳性率与正常膀胱黏膜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相对定量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01);癌旁组织略高于正常膀胱黏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46例膀胱癌膀胱冲洗液与尿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46例膀胱癌尿液与10例正常尿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54例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相对定量均值及标准差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46例膀胱癌冲洗液与尿液端粒酶活性相对定量均值及标准差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建立了膀胱肿瘤端粒酶活性的非同位素相对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特点,该方法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75-379
作者:温培娥;崔树龄;张玲;傅强;崔正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且恶性度很高的子宫颈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癌是小细胞癌的一种类型,同时合并妊娠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很差.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杨宏英;卢玉波;黄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6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共对72例胃癌术后患者完成了腹腔灌注化疗,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胃癌术后患者72例,男59例,女13例;年龄35~67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胃低、中、高分化腺癌各为32、18、12例,黏液腺癌12例.术后辅助化疗24例,初治晚期胃癌28例(其中伴单纯肝转移12例,伴腹水16例),术后腹腔种植转移和/或肝转移20例(均伴有腹水).全组可观察肝转移灶变化共28例,腹水变化共36例.
作者:宋爱武;王淑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及肝癌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80例肝硬化、肝癌标本,分别以PCR-SSCP法,双链DNA序列测定法研究其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点.结果:62例肝癌标本p53总突变率为19.4%,其中,早、中、晚期突变率分别为10.5%、15.0%、35.0%;18例肝硬化标本p53总突变率为5.6%;第7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249位密码子第3号碱基上,为G:C→T:A的颠换突变;第8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273位密码子第1号碱基上,为C:G→T:A的转换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肝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初,随着肝癌的进展逐渐积累,突变率呈上升趋势,故p53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启动癌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65-367
作者:邵华;张宪党;黄海南;韩金祥;程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将我院20年来收治的15例患儿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刘玉;王凌夏;王凯;吴玉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64.7%)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0.8%).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5年生存率(62.5%)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45.5%).ER受体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66.7%)明显高于ER受体阴性患者(38.9%).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大小以及ER受体是否阳性.其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89-390
作者:邓军;田怀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合成引物对p53基因7~8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银染技术,检则22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53基因的突变;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染色体的倍性.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10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者占6例(60%);在无淋巴结转移的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者占1例(8.3%).在有p53基因突变的7例大肠腺癌中异倍体者6例(85.7%);无p53基因突变的15例大肠癌中异倍体者6例(40%).在有淋巴结转移的10例大肠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5例(50%);无淋巴结转移的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1例.结论:大肠癌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67-369
作者:于志伟;董新舒;王锡山;柳铭;傅松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应用LFD方案+HCPT治疗46例晚期直肠癌患者,获得CR 2例,PR 28例,有效率65.2%.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均能逆转且患者能耐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直肠癌术后,常规化疗后复发、转移或初治的晚期直肠癌患者,LFD方案联合HCPT仍可获得较高的缓解率.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25-426
作者:黄钰东;杨艳;张秀凤;高绍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分析影像检查方法对眼眶皮样囊肿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1例眼眶皮样囊肿的B超、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B超、CT和MRI均可确定病变位置并提示病变的性质,但B超能较好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和动态,CT发现病变及确定位置较精确,MRI特征为TiWI、T2WI均为高信号.结论:3种影像检查中,CT检查对眼眶皮样囊肿有价值,3种手段相结合能得出佳定性、定位诊断.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86-387
作者:徐则林;滕峰;姜国民;王树真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