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张宪党;黄海南;韩金祥;程虎
我院于1999年1月~2000年4月采用宽频谱小神灯--JYD远红外康复器照射预防开胸手术切口感染,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0年4月手术510例,分为A、B两组,A组男212例,女31例;年龄38~72岁,中位年龄56.2岁.食管贲门癌154例,肺癌89例.B组男229例,女38例;年龄39~74岁,中位年龄57.3岁.食管贲门癌、肺癌分别为175和92例.
作者:鞠桂芳;丁荣霜;田永莉;王春荣;景翠萍;陈现萍;靳庆燕;张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根据1993~1999年收治的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68例乳腺癌患者复发与转移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比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局部复发而发生远处转移19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49例.49例中先有局部复发而后出现远处转移者33例,占67.3%;局部复发同时伴有远处转移者16例,占32.7%.结论:乳腺癌术后远处转移与局部复发有关,且多发生在局部复发后1年左右.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87-388
作者:王爱蓉;吕丽荣;徐红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与化疗联用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中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联用诺维本+异环磷酰胺(NVB+IFO+NI)组和单纯NI化疗组.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1%和36.6%,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及稳定者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长期应用康莱特能使患者KPS提高或保持稳定,有助于提高疗效,延长缓解期.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94-395
作者:陈茂森;聂立功;阙成立;章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和p21 WAF1/CIP1蛋白表达的缺失.方法:采用p53基因突变的PCR-SSCP分析及DNA测序测定20例患者前列腺癌标本,同时检测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20个前列腺癌标本中,4例发现有p53基因的点突变(20%),这4例标本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均伴有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缺失.结论:人前列腺癌的发生和p53基因的突变有关,而这些p53基因异常可导致p21 WAF1/C1P1蛋白的表达缺失.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70-371
作者:叶定伟;李慧;孙颖浩;钱松溪;郑家富;马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对卵巢癌腹水的治疗价值.方法:HCPT治疗组Ⅱ、Ⅲ期卵巢癌合并腹水患者16例,均为顺铂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顺铂治疗的患者,腹穿尽量抽尽腹水或置管引流,注入HCPT 10~20 mg+NS 20 mL,每周2~3次,连用2~4周,全身CAH方案化疗4~12个疗程;顺铂(DDP)治疗组(对照组)卵巢癌合并腹水患者28例,腹穿抽液后注入DDP 40~60 mg+NS 50 mL,水化利尿,每周l~2次,连用4周,全身CAP方案化疗3~12个疗程.结果:HCPT治疗组患者CR 8例,PR 5例,有效率(CR+PR)81.3%(13/16);对照组有效率64.3%(18/28),两组疗效相似(P>0.75).HCPT组白细胞降低Ⅱ度以上2/1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0/28,0.025>P>0.01);HCPT组16/16的患者消化道反应在0~Ⅰ度,对照组Ⅱ~Ⅳ度消化道反应病例20/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脱发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25).结论:HCPT腹腔灌注结合全身化疗治疗卵巢癌腹水疗效可靠,毒副反应小,尤适合老年及一般情况较差患者的治疗.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11-412
作者:乔华;王艾蓉;林雁;王青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诺维本(NBV)系半合成的去甲-5-长春花碱类化合物,特异性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G2期和M期,以NVB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乳腺癌等肿瘤,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该药除了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外,其静脉注入后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40.1%.为了防止或减轻静脉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探索了一些方法,获得了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姜胜健;史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合成引物对p53基因7~8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银染技术,检则22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53基因的突变;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染色体的倍性.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10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者占6例(60%);在无淋巴结转移的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者占1例(8.3%).在有p53基因突变的7例大肠腺癌中异倍体者6例(85.7%);无p53基因突变的15例大肠癌中异倍体者6例(40%).在有淋巴结转移的10例大肠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5例(50%);无淋巴结转移的12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者1例.结论:大肠癌p53基因突变及DNA异倍体共同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67-369
作者:于志伟;董新舒;王锡山;柳铭;傅松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伴右眼视物不清,头痛为钝痛,晨起为重,下午及夜间较轻,对症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专科检查:神志清晰,语言欠流利,近期记忆力下降,嗅觉正常,右眼远视力下降,视野缺失,眼裂6mm.颅脑CT示:左颞枕顶叶类环形混杂密度肿块影,约4.8cm×4.2 cm×6 cm大小,边缘增强,其内液实性密度并存,明显占位效应,灶周低密度水肿带包绕,于肿块前外侧见斑块状钙化影及异常迂曲、增粗的强化血管影.CT诊断:①脑星形细胞瘤(Ⅲ级);②脑动静脉畸形.术中见:肿瘤位于左枕颞顶叶,约5 cm×4 cm×6 cm,质软,边界不清,周围血管迂曲、变形,脑压较高.病理诊断:(左枕、颞、顶叶)星形细胞瘤Ⅱ~Ⅲ级合并脑
作者:房俊飞;李万湖;钟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实验观察熊果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结果:熊果酸质量浓度为62.5~500μg/mL时,对VE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质量浓量为125 μg/mL时,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P<0.05);质量浓度为500 μg/mL时,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51-352
作者:王兵;王杰军;徐钧;高勇;许青;陈万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不同组织细胞的DNA含量、S期细胞比值(SPF)及倍体状态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食管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食管粘膜及淋巴结中DNA含量及S期细胞比值.结果:食管癌组织的异倍体发生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食管粘膜和淋巴结(P<0.05).二倍体组织之间的细胞DI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倍体与二倍体细胞同一组织之间、异倍体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与淋巴结、正常组织与淋巴结之间DI差异显著(P<0.05).在二倍体组中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癌组织与淋巴结之间SPE之间差异显著(P<0.05).DNA倍体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及大体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状况有关(P<0.05).结论:食管癌DNA倍体及SPF均与肿瘤的增殖活性有关,有助于对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了解和患者预后的判断.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62-364
作者:王兴武;国前;魏玲;宋现让;郑燕;王家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8年10月~2001年2月将4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康莱特注射液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提示,康莱特注射液能有效地缓解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18-419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紫杉醇是近年来发现的疗效较好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笔者就紫杉醇对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鼻咽癌等在我国的临床应用近况进行综述.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40-443
作者:佘琨;丁艳涛;孟宪;宋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的关系,以及与p53、bcl-2、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FAK在81例膀胱TC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黏膜,浸润性膀胱癌明显高于非浸润性,p53或ki-67阳性膀胱癌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FAK可能是一种肿瘤转化相关酶,又是一种肿瘤演变相关酶;它的表达量可作为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指标.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72-374
作者:桂律;罗金芳;李如昌;林梅绥;许祖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3例脊柱转移瘤作为研究对象,常规行T1WI、T2WI矢状位扫描,必要时行横断、冠状位扫描或增强扫描.结果:33例中,多椎体转移27例(81.8%),病灶大都呈跳跃式分布(25/27,92.5%),不累及椎间盘;单椎体转移6例(18.2%).病变侵及椎体全部或部分受累,部分受累者多数边界清楚,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在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合并病理骨折14例,计27个椎体;椎体破坏伴附件破坏16例;伴椎体旁软组织肿块9例.注射Gd-DTPA后呈中等度增强或明显增强.结论:低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肿瘤防治杂志,2001,8(4):413-415
作者:徐金法;孙云霞;狄玉进;谢海柱;许世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分析1996年1月1日~1998年6月30日在法国马塞市Conception医院妇产科进行的218例宫颈锥型切除术的病理结果与HPV感染情况.结果:HPV总阳性率为52.75%,CIN 3的HPV阳性率高,而CIN 2的HPV阳性率比CIN 1高.结论:宫颈癌前病变与HPV感染极相关,宫颈癌者HPV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率低,应积极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45-347
作者:杨伶俐;侍庆;朱钟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及肝癌p53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80例肝硬化、肝癌标本,分别以PCR-SSCP法,双链DNA序列测定法研究其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点.结果:62例肝癌标本p53总突变率为19.4%,其中,早、中、晚期突变率分别为10.5%、15.0%、35.0%;18例肝硬化标本p53总突变率为5.6%;第7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249位密码子第3号碱基上,为G:C→T:A的颠换突变;第8外显子的突变发生在273位密码子第1号碱基上,为C:G→T:A的转换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肝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初,随着肝癌的进展逐渐积累,突变率呈上升趋势,故p53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启动癌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65-367
作者:邵华;张宪党;黄海南;韩金祥;程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蕨类植物半边旗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成活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结果:半边旗乙醇总提取物PSE及纯化合物5F、6F及A对HL-60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具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PSE、5F、6F及A作用HL-60细胞24 h后,Go/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S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G2/M期轻度升高(5F作用组例外).结论:半边旗提取物对HL-60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明显影响细胞周期时相分布.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48-350
作者:何承伟;梁念慈;莫丽儿;李金华;张晓;广东;湛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肿瘤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感染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但有30%的肿瘤患者发热时经全面检查不能发现感染迹象,应用广谱抗生素亦不能控制其体温,这种发热可能是肿瘤引起的,国外报告布洛芬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发热[1].2000年1月~2000年12月我科应用张家港市制药厂生产的布洛芬进行了8例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低强度氦氖激光对内皮细胞增殖和变异的影响.方法:应用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研究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核变异程度.结果:应用不同功率的低强度氦氖激光辐照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随着辐照次数与辐照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增殖呈上升趋势,但没发现细胞变异.结论:激光辐照可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但不会导致内皮细胞恶变.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57-359
作者:金丽英;刘广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且恶性度很高的子宫颈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癌是小细胞癌的一种类型,同时合并妊娠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很差.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杨宏英;卢玉波;黄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