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黄跃明;陈创奇

关键词:直肠癌, 根治性手术, 微创外科治疗, 全直肠系膜切除, 消化道恶性肿瘤,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微创外科技术, 黏膜上皮细胞, 机器人外科, 腹腔镜外科, 肿瘤治疗, 肿瘤切除, 肿瘤根治, 治疗模式, 治疗理念, 治疗方式, 手术器械, 手术方式, 生殖器官, 生活质量
摘要:直肠癌是发生在直乙交界和齿状线之间的直肠黏膜上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占我国大肠癌病例的50%~60%,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病率中居第2位[1,2]。直肠癌的治疗经历数百年历史,从18世纪经会阴部切除处理,到19世纪经肛门和经骶尾部入路直肠癌局部切除术(Kraske 手术),再到20世纪的 Mile's 手术、Hartmann 手术、Dixon 手术、Bacon 手术、Park's 手术等经典术式的确立,以及直肠癌放化疗等治疗方式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模式,但根治性手术始终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等现代手术观点的提出,以及吻合器等手术器械的发展,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理念已从单纯肿瘤切除、救治生命转变为既要保证佳的肿瘤根治效果,又要尽可能保护肛门及泌尿生殖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水平的提高、器械设备的升级,以腹腔镜外科为主,黏膜外科、机器人外科等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发展,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优势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愈发明显,并逐渐受到推崇和重视。本文就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欢迎投稿和订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诊治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被称为硬纤维瘤、韧带瘤(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F),是一种少见的肌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殖性肿瘤[1-4]。 AF 属于交界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腹壁、腹腔。它以局部侵袭性生长和容易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不发生远处转移[1-4]。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 Wnt/β-catenin/APC 信号通路的激活在 AF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既往手术是治疗AF 的主要手段,其他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等治疗。随着近年来对AF 研究的逐渐深入,其治疗和管理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详细阐述AF 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

    作者:郑胄三;叶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永远缅怀王吉甫教授

    中国现代胃肠外科学奠基人之一,原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长,全国胰岛移植研究会副会长,原广东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创始人,《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总顾问,我国著名胃肠外科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外科终身成就奖得主,博士生导师王吉甫教授,因病于2016年2月12日上午10时02分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逝世,享年88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本刊对视频投稿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经自然腔道(阴道)取出标本

    术者简介陈创奇教授,男,1969年5月出生,广东省普宁市人,医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2002年~200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 1~2月在瑞典林雪萍大学医院进修学习胃肠胰外科。现担任中山大学灾难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和结直肠外科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肛肠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胃肠外科学分会委员和医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手术》等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目前已经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49篇(包括SCI 论文);主编教材三部,即《外科学临床见习精要》《现代灾难医学》和《实习医生临床技能手册》;副主编教材《医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手册》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教程》,副主译《消化道肿瘤诊断与治疗》1部,参编专著7部。获得专利1项。获得各级基金31项。已培养的硕士生有6名。

    作者:陈创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规范化辅助化疗解读

    癌症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 GLOBOCAN 2012[1]预计,2015年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达339万例,死亡病例达246万例,这个数据还在不断攀升,到2030年预计将分别将达到501万例和386万例。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与日俱增,2012年我国新发病例约25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国城市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排行榜中结直肠癌均排在第4位,其在城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随着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率的提高,化疗药物和放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疾病管理水平的改善,其在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在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近几年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2]。因此在我国,大力推广规范化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黄炯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出院护理计划服务在行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出院护理计划服务在行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出院护理计划服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情绪状态评估,肠造口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常用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统计患者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出院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 SAS 评分(43.5±4.2 vs.42.5±6.3,t=0.985,P>0.05)和 SDS 评分(41.5±3.6 vs.41.3±4.1,t=1.047,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SAS(44.5±3.5 vs.52.5±4.5,t=2.382, P<0.05)和SDS(42.5±3.5 vs.50.5±4.2,t=2.411,P<0.05)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入院和出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5.5±2.8 vs..5.8±1.5,t=0.639,P>0.05);出院时(12.6±3.6 vs.12.5±3.3,t=5.325,P>0.05)],出院 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7±3.8 vs.8.5±2.5,t=9.342,P<0.01)。出院 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造口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100%(49/49) vs.95.9%(47/49),P<0.05;97.9%(48/49) vs.89.8%(44/49),P<0.05],试验组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 vs.63.3%,P<0.05)。结论出院护理计划服务用于结直肠造口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维持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并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唐红娜;秦长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肠癌合并罕见脓肿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血便等。然而,结直肠癌侵犯到临近组织器官形成脓肿并作为首要症状临床较少见[1-4]。这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难准确诊断,故常常延误诊治。本文报道2例结肠癌合并罕见脓肿的病例来总结探讨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

    作者:戴伟钢;王亮;叶志君;吴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Oct-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Oct-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本院10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Oct-4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Oct-4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Oct-4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9.41%(60/101),其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P=0.020)、肿瘤 T 分期(P=0.030)、N分期(P=0.001)、TNM 分期(P<0.001)和 Duke 分期(P<0.001)显著相关。 Oct-4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10%,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总体 5年生存率56.1%(P<0.001)。 Oct-4蛋白阴性表达患者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51.22%,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27.72%(P=0.001)。 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HR=0.433,95% CI:0.243~0.772,P=0.005)、TNM分期(HR=3.49,95% CI:2.352~5.181,P<0.001)和 Oct-4阳性表达(HR=0.432,95% CI:0.248~0.754,P=0.00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Oct-4蛋白阳性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

    作者:万仁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2016年7月15日至16日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将在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大楼30楼国际学术会议厅举行。本次会议由广东省医学会分会主办,广东省胃肠外科学分会承办,广州医科大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会议的主题是“开拓创新,肠治久安”。会议邀请国内著名胃肠外科专家做专题报道和演讲,欢迎各位同道参加本次大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电子期刊管理委员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HER2阳性胃癌的靶向治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neu)是一种原癌基因,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HER2处于非激活状态,当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作用被激活后,可从多个途径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活动,如参与调控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改变组织结构,破坏抗侵袭屏障,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力,促进其浸润转移等。HER2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近30%的乳腺癌患者HER2呈过表达状态,研究[1]证实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 HER2阴性的患者,因此检测 HER2的表达状态已作为乳腺癌独立预后指标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标准。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个靶向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的问世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也影响了乳腺癌的诊治模式[2]。胃癌中也可以检测到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近年来关于HER2与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相关性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ToGA研究[3]证实了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这是胃癌靶向治疗历史上的里程碑。本文将对HER2阳性胃癌靶向治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祥元;阮丹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直肠癌放化疗后观察等待与手术治疗的配对队列研究

    目的近年对于直肠癌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出现了新的治疗模式。这类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不进行手术治疗而进行观察-等待(watch-and-wait)的随诊观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和观察-等待方式两者的肿瘤学转归,研究观察-等待随诊方式的安全性。方法 OnCoRe (直肠癌完全缓解病例肿瘤学转归)研究是在英国曼切斯特一所三级癌中心进行的配对队列研究。自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收集所有年龄段、无远处转移且接受了术前化放疗(45Gy,25天,同期氟尿嘧啶化疗)的直肠腺癌病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进入观察-等待方式,而未获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在条件允许下接受手术治疗。本研究通过注册登记,同时纳入自2005年3月10日至2015年1月21日来自相邻区域的3所英国癌中心临床完全缓解而接受单纯等待-观察方式的直肠癌患者。研究采用采用1∶1配比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包括T 分期、年龄和体力状态),比较患者接受单纯观察等待与手术切除的治疗转归。主要观察终点为自化放疗开始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次要终点为总体生存以及结肠造口术后无瘤生存。本研究以更保守的P<0.01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259例患者来自曼彻斯特癌中心,228例接受手术治疗,而31例临床完全缓解患者单纯进行观察-等待。此外通过注册登记的98例患者也进入观察-等待组。观察-等待组共129位患者[中位随访33个月(IQR 19~43个月)],44例(34%)局部复发。41例无转移的局部复发患者中36例(88%)接受了补救性手术。配对分析显示(各109例),观察-等待组和手术组的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无统计学差异[88%(95%CI 75~94) vs.78%(63~87),P=0.043]。同时3年总体生存也没有显著性差异(96%vs.87%,P=0.024)。观察-等待组的结肠造口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其3年结肠造口术后无瘤生存率为74%(95%CI 64~82),而手术组为47%(P<0.0001)。风险比0.445(95%CI 0.31~0.63,P<0.0001),观察-等待组较手术组的3年终生造口风险降低26%(95%CI 13~39)。结论本研究显示,确实存在一定比例的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观察-等待方式避免手术,免除终生造口,同时获得 3年良好的肿瘤安全性。这结果提示,应从一开始就认真考虑直肠癌患者化放疗策略,观察-等待治疗作为标准治疗方式看来是可行的。研究者认为如果患者在化放疗开始后,少于14周内取得早期临床完全缓解,或者大于24周取得临床完全缓解,其复发的机会较少。此外,广泛使用45 Gy 的放疗的患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为10%~15%,更高剂量的放化疗能够将其提高到大于50%。如此高的临床完全缓解率如果能够在可接受的毒副作用范围内反复出现,那么以上两种策略就可以实现长期、持续的临床完全缓解。然而,这一观察结果还需要临床研究验证。

    作者:张信华(译);蔡世荣(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优化结直肠癌肝转移两步肝切除的患者选择

    目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常见,半数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会合并肝脏转移。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让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5年生存率可达40%~67%),但仅有20%~30%的患者获得切除机会。对于那些肝内多发转移并且联合化疗、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和局部消融等治疗方案仍难以单次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两步肝切除(2-stage hepatectomy,TSH)。本研究组2000年首先提出了 TSH 的手术方式。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手术联合围手术期化疗和PVE ,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32%~64%。然而,仍有1/3准备行 TSH 治疗的患者终未能完成二期手术。其主要原因是两次手术期间出现肿瘤进展。这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完成二期手术的患者。本研究目的在于确认导致两步肝切除失败的预测因素,以更好地筛选两叶存在广泛 CRLM 进行 TSH 干预的适应证。方法自2000年至2012年,接受手术的845例CRLM患者中,125例(14.8%)准备接受TSH 治疗。分析所有可能导致TSH 失败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多数患者都先行化疗,每隔4个化疗周期以CT评估病情。术中常规超声检查以确定切缘,并评估肿瘤和肝脏血管关系。消融治疗仅在肿瘤较深无法切除时才联合使用。常规进行PVE 以保证可安全进行二期肝切除术。一期手术后3周恢复化疗。若肿瘤无进展且预期残存的肝再生体积达到安全性肝切除范围,可二期切除PVE 栓塞的肝叶。二期手术结束后继续接受化疗。结果44例(35.2%)患者未能接受二期手术,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完成 TSH 的患者(0%比44.2%;P<0.0001)。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癌胚抗原(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30 ng/mL(RR:2.73,P=0.03);肿瘤大小>40 mm(RR:2.89,P=0.04);化疗周期>12次(RR:3.46,P=0.01)以及一线化疗进展(RR:6.56,P=0.01)是TSH 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无任何危险因素的患者TSH 治疗失败的比例为10.5%,5年生存率可达41.9%。具备以上1~4个危险因素且每增加1种危险因素,TSH 失败可能性分别为43.5%、72.7%、88.5%及95.5%。对应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递减至38.8%、29.2%、0%和0%。结论患者血清CEA 水平、肿瘤大小、化疗次数和一期化疗反应等4个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合适的两部肝切除患者。当患者存在超过2个危险因素时,应视为TSH 的禁忌证。由于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可避免二期肝切除失败,当患者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时,是否应进行ALPPS 需要进一步验证。

    作者:张信华(译);蔡世荣(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乙交界和齿状线之间的直肠黏膜上皮细胞源性恶性肿瘤,占我国大肠癌病例的50%~60%,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病率中居第2位[1,2]。直肠癌的治疗经历数百年历史,从18世纪经会阴部切除处理,到19世纪经肛门和经骶尾部入路直肠癌局部切除术(Kraske 手术),再到20世纪的 Mile's 手术、Hartmann 手术、Dixon 手术、Bacon 手术、Park's 手术等经典术式的确立,以及直肠癌放化疗等治疗方式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模式,但根治性手术始终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n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等现代手术观点的提出,以及吻合器等手术器械的发展,直肠癌的外科治疗理念已从单纯肿瘤切除、救治生命转变为既要保证佳的肿瘤根治效果,又要尽可能保护肛门及泌尿生殖器官的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水平的提高、器械设备的升级,以腹腔镜外科为主,黏膜外科、机器人外科等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地发展,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优势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愈发明显,并逐渐受到推崇和重视。本文就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跃明;陈创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健康教育路径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依从性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的影响,并观察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术后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护理,研究组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路径,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和治疗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vs.86.7%,P=0.027)。研究组患者化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93.3%vs.83.3%,P=0.001)。研究组患者化疗带来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对照组低(均 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能有效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因化疗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利芬;蓝丽;李静;戴伟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1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 1月间收治的15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治疗方式、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8.3±6.8)岁,中位病程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血便者9例(60%),排便习惯改变者10例(66.7%),腹部肿块1例(6.7%)。术前肠镜误诊率为26.7%(4/15)。总的手术根治率为46.7%(7/15)。术后大体病理溃疡型9例(60%),隆起型6例(40%);小细胞NEC 10例(66.7%),大细胞NEC 5例(33.3%);淋巴结转移11 例(73.3%),肝转移者 8 例(53.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 例(6.6%),腹腔盆腔广泛种植转移l例(6.6%)。免疫组化中嗜铬素(CgA)染色阳性9例(60%),突触素(Syn)染色阳性12例(8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阳性10例(66.7%)。 Ki-67增殖指数≥50%者占53.3%(8/15)。随访3~70个月,10例患者死亡,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45.4%、26.6%、13%。结论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淋巴转移、肝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化疗可能使患者获益,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作者:李关宁;杨振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热点浅析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 肿瘤,是胆管癌中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1]。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是可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选择。国外大型临床中心数据表明:传统的 R0切除率<30%,但是随着扩大切除术的出现,目前 R0切除率可达14%~95%,其手术预后较前也有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期16~40个月,5年生存率约11%~40%[2-4]。诚然如此,国内整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并复习相关文献,就术前如何提高可切除性评估,并对相关热点问题作一简单的探讨。

    作者:喻志敏;徐鋆耀;王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

消化肿瘤(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