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葛花亚慢性毒性研究

陈冠敏;黄宗锈;林健;黄佳宁;关则婷;郑丽红;卢叶枫

关键词:葛花, 血常规, 血生化, 脏体比, 毒性, 保健食品, 凉茶原料, 毒理学试验
摘要:目的 了解葛花亚慢性毒性,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葛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和方法》进行试验,选取80只清结级SD大鼠,按体质量分成4组,给予剂量分别为0、6.25、12.50、25.00g/kg BW(以葛花计),每组20只,雌雄各半.受试组以葛花水及其醇提取物作为受试物,每天按10.0 ml/kg BW进行灌胃,连续90 d.第45天采尾血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第90天采血测定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取肝、肾、脾、睾丸称重,并对肝、肾、脾、胃肠、睾丸、卵巢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受试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中期及结束时,个别受试组大鼠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本实验室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生物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个别动物出现轻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葛花剂量在6.25~25.00g/kg BW范围内对清洁级SD大鼠生长发育未见不良影响及毒副作用.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快速检测食品中大肠埃希菌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3~5h的前增菌处理,建立食品中大肠埃希菌的快速、灵敏、定量的检测方法.方法 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为参考菌株,对培养基和培养温度进行优化,选择佳的前增菌培养条件.将不同浓度的参考菌株和样品分别接种前增菌液中培养3~5h.采用Triton-X 100提取增菌后的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大肠埃希菌特异性片段.所得Ct与对应的原始(增菌前)参考菌株的浓度,建立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结果 纯培养模式下,经过3、4和5h的前增菌后,标准曲线具有很好的线性,r2分别为0.996、0.992和0.991,对应的检测限为136、14和1.4 cfu/100 ml;含杂菌培养模式下,NB和EC肉汤42.0℃增菌4h后,建立的标准曲线r2分别为0.972和0.978.在不同食品中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74.0%~174.0%.结论 3~5h的前增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定量地检测食品中活的大肠埃希菌.

    作者:胡朝友;洪志强;张梦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澳大利亚营养、健康声称和管理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从健康声称定义与分类、法律依据、管理模式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澳大利亚营养、健康声称及相关管理情况,并通过与我国营养、健康声称及相关管理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尝试获得对我国食品标签声称的启示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为相关主管部门及有关标准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赵洪静;张李伟;周素娟;张晓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我国零售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健康风险分级研究

    目的 对我国零售阶段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方法 利用全国污染物监测网中2010-2013年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监测数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膳食消费量数据以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对李斯特菌病敏感人群通过5大类17小类食品暴露于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级.结果 生食水产品是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较高的食品类别,其次是散装熟肉制品.豆腐皮/丝是导致李斯特菌病每年发病风险高的食品,散装熟肉食品导致的单增李斯特菌健康风险是定型包装的4~10倍.结论 生食水产品和散装熟肉制品导致的每餐单增李斯特菌病发病风险高,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和熟肉制品是可能导致我国每年发生单增李斯特菌病的主要食品.

    作者:宋筱瑜;裴晓燕;徐海滨;杨大进;朱江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05-2012年宁波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宁波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肠毒素基因分布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2005-2012年宁波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肠毒素A、B、C和D基因(sea,seb,sec和sed),对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005-2012年共分离菌株190株,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为41株,阳性率为21.58%.4种肠毒素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37%(14/190)、5.26%(10/190)、8.95%(17/190)和5.79%(11/190),其中13株菌株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肠毒素基因.41株菌株可分为12个序列型(ST),以ST5、ST6、ST188和ST1为主,共占75.61% (31/41),在进化树上主要形成4个分支.结论 2005-2012年宁波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肠毒素基因频率较高,需加强监测.肠毒素基因阳性菌株与中国其他地区食品株在分子分型上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高红;宋启发;郑剑;徐景野;杨元斌;沈玄艺;章丹阳;闫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04-2012年广东省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广东省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质量,了解基层现场调查及报告撰写能力.方法 收集2004-2012年广东省所有发病≥20人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挑选6部分内容30项指标开展质量评价.结果 有102起事件的调查报告纳入分析.99% (101/102)能简要描述事件经过,但描述首发病例仅占27% (28/102),计算罹患率仅占36% (37/102).有58起事件需要开展分析性研究,但仅有21%(12/58)开展,计算OR值或RR值仅占16%(9/58).仅13% (13/102)分析了食品污染环节,36%(37/102)调查了可疑食物制作过程.96%(98/102)的事件开展了实验室检测,但仅87%(85/98)解释了结果.分别有70% (71/102)、48% (49/102)、40% (41/102)的报告查明了致病因子、污染食物及污染原因.102起事件中分别只有6、3、47及13起能完整阐述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调查结论,6部分内容均能完整描述仅有1起.结论 广东省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有待完整,基层的现场调查能力亟待提高.

    作者:李剑森;张恒;黄琼;梁骏华;卢玲玲;黄蔚;邓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污染指数法在乳制品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了解济南市乳制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评价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程度.方法 2012-2013年对济南市生乳、发酵乳、灭菌乳、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等5种乳制品中的铅(Pb)、汞(Hg)、镉(Cd)、铬(Cr)及类金属元素砷(As)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按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对其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乳制品中5种重金属元素项目检出率分别为Pb 14.0%(21/150)、总As 24.7%(37/150)、总Hg 82.0%(109/133)、Cd 26.3%(35/133)和Cr72.9% (43/59),生乳中Pb和灭菌乳中Pb、Cd未检出.生乳中总Hg的均值、P75和P95均超过限量值,发酵乳、灭菌乳中总Hg含量和普通乳粉中Cd含量的P95超过限量值.生乳、发酵乳和灭菌乳等液态乳重金属检出率和单因子污染指数均以总Hg高,其中生乳PHg>1,属重度污染,发酵乳PHg>0.6,属轻度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等固态乳重金属检出率以Cr高,单因子污染指数以Cd高,处于安全级别范围内.生乳重金属污染程度高,综合污染指数Pn=0.754,属轻度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低,综合污染指数排序为生乳>发酵乳>灭菌乳>普通乳粉>婴幼儿配方乳粉.结论 济南市4种乳制品达到安全级别,受重金属污染威胁较小.液态乳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总Hg,固态乳为Cd.生乳中总Hg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较高,处于污染状态,应加强生乳中重金属污染物总Hg含量的控制.

    作者:孙延斌;孙婷;董淑香;李士凯;钟庆;张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石家庄市131株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

    目的 研究石家庄市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毒力活性,了解蜡样芽胞杆菌的潜在威胁.方法 采用PCR方法,对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到的131株蜡样芽胞杆菌进行肠毒素、呕吐毒素9种毒力基因扩增检测,用血平板检测的方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结果 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至少携带一个毒力基因的菌株达到检出菌总数的99.2%(130/131),溶血素BL基因(hblACD)和肠毒素FM基因(entFM)是石家庄市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主要毒力基因;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均产生溶血素BL,检出率为100%.结论 腹泻型肠毒素在食品中的分布比较广泛,检出的蜡样芽胞杆菌均具有溶血素,对进食者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今后应加强监控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预防和控制蜡样芽胞杆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秦丽云;吕国平;蔡箴;潘琢;齐丽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广东省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现况,为制定卫生应急管理策略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9 ~ 10月通过问卷函调查各级CDC相关科室负责人,从人、物、力、财等方面设置了人员情况、教育培训、应急现状、经费保障4部分35个条目的问题,对广东省市县两级124个CDC进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普查.结果 人员配备基本合理,但普遍反映紧缺.珠三角地区CDC专业人员中受过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ETP)培训的人员明显多于粤东西北地区;大多数地市级和县区级CDC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均未组织学习,而专业技术规范或标准的学习比例较高.全省CDC均储备了个案调查表,但未统一.大部分CDC配备了现场采样工具且定期补充,珠三角地区配置比例略高于粤东西北地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来源主要为医疗机构(74.2%),任务来源主要为卫生行政部门(79.8%).模拟案例调查结果提示CDC尤其是县区一级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能力上,如混杂因素排查、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处理、样品采集和检测项目确定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专项经费缺口较大,各地经费差异也较大.地市级CDC流行病学调查经费政府拨款占82.8%,县区占64.1%.结论 广东省各级CDC普遍存在人员、经费紧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能力在地市间和县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能力也亟待提升,各级政府应加强CDC人员和经费的保障,各级CDC应加强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能力的建设.

    作者:黄琼;潘雪梅;蔡钟贤;梁骏华;李剑森;吴国杰;卢玲玲;黄蔚;张永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促进能量吸收、调控脂肪的合成和储存、诱导机体慢性低度炎症,终导致肥胖及后续的代谢障碍.阐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可能会为肥胖的防控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陈卫红;苑晓琳;汪云;何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肥胖对卵泡与卵母细胞的影响

    肥胖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也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卵泡与卵母细胞的正常发育是维持雌性生殖的生理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肥胖对卵泡和卵母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综合当前研究进展可知,肥胖可影响卵泡及卵母细胞的数量与结构,干扰卵泡与卵母细胞的正常发育.一般认为肥胖可通过氧化应激与内质网应激、内分泌环境、脂肪因子等方面来影响卵泡和卵母细胞,但其特异性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肥胖干扰卵泡和卵母细胞存活、发育的具体途径,并针对其中关键环节,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肥胖对卵泡与卵母细胞的影响进行总结与探讨.

    作者:张丽婧;张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安徽省《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跟踪调查

    目的 了解安徽省生产企业、监管机构、检验机构、科研院所专家对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执行能力、理解能力和依从性,为标准实施和修订建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2013年7~10月本研究组通过组织会议、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途径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取安徽省区域内的生产企业、监管机构、检验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收集标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标准条款的理解以及意见和建议.结果 生产企业、监管机构、检验机构和科研院所回收的有效问卷分别为35、25、28和12份,收集的反馈意见分别为46、28、22和17条;标准的知晓率为92.0%;不同部门均认为标准的整体合理程度较高(分别为87.8%、83.3%、91.3%、100%),可操作性较强(分别为87.9%、87.5%、86.9%、100%);生产企业和监管机构的人员使用标准的频率较高;针对具体条款“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内容”“致敏物质改为强制标示”“食品添加剂在配料表中的标示形式”等反馈的意见较多.结论 跟踪调查表明,GB 7718-2011的整体合理程度较高、可操作性强,但是部分具体条款还需要提高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建议要加大对中小生产企业、监管部门的标准培训力度和深度,推进标准的执行.

    作者:阮亮;徐周;陈文军;博庆丽;左红云;杨志平;刘业好;胡纯秋;李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葛花亚慢性毒性研究

    目的 了解葛花亚慢性毒性,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葛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 价程序和方法》进行试验,选取80只清结级SD大鼠,按体质量分成4组,给予剂量分别为0、6.25、12.50、25.00g/kg BW(以葛花计),每组20只,雌雄各半.受试组以葛花水及其醇提取物作为受试物,每天按10.0 ml/kg BW进行灌胃,连续90 d.第45天采尾血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第90天采血测定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取肝、肾、脾、睾丸称重,并对肝、肾、脾、胃肠、睾丸、卵巢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受试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中期及结束时,个别受试组大鼠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本实验室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生物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个别动物出现轻度的病理改变.结论 葛花剂量在6.25~25.00g/kg BW范围内对清洁级SD大鼠生长发育未见不良影响及毒副作用.

    作者:陈冠敏;黄宗锈;林健;黄佳宁;关则婷;郑丽红;卢叶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第29届一般原则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第29届一般原则法典委员会(CCGP)会议于2015年3月9~1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食品法典一般原则委员会主席Michel Thibier教授主持.法国农林部食品局副局长Jean-Luc Angot博士到会并代表法国政府致开幕辞,来自75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盟)及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14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派出了由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成的10名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农业部任团长.

    作者:张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第47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2015年3月23~ 27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第47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会议.会议由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陈君石院士主持,受李斌主任委托,金小桃同志代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致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秘书处以及来自51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组织(欧盟)及31个国际组织的2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

    作者:张霁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起变质鲐鱼引起的组胺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目的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曲线推断可疑餐次,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食物与发病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采集剩余食物等相关样品送实验室检测.结果 此次食物中毒餐次是8月15日晚餐,食用炸鲐鱼与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卡方检验P<0.05),检出剩余食物炸鲐鱼组胺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结论 食用组胺超标的炸鲐鱼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作者:孙健;张新东;郭永乐;刘庆成;曾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河北省某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家长零食购买及安全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儿童家长零食购买和对零食安全的认知情况,对不同家长类型提出改善认知的建议,从而保障儿童健康.方法 对河北省某农村地区中心小学350名学龄期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零食购买和安全认知的问卷调查,从1~6年级每个年级中随机选取1个班级所有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由儿童带回家由家长如实填写好后次日回收问卷.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并运用SPSS 21.0软件对家长特征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60.3%的家长首选小卖部作为购买零食的地点,70%的家长在选择零食购买渠道时首要考虑因素是“购买方便”,86.6%和81.4%的家长表示会考虑零食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经常购买零食种类排名前5位的是火腿肠类、糖果类、蛋糕/派类、乳制品类和方便面类,其中经常购买火腿肠的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63.9%.而家长对儿童自己购买零食情况并没有足够重视和进行正确的引导.根据农村家长对零食安全的认知程度,本研究将家长分为3类,即被动型家长、自我型家长和学习型家长.结论 提高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家长的零食安全认知势在必行,建议将家长先聚类再开展针对性教育以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李佳洁;罗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河南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河南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营养声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标示状况.方法 采集预包装食品标签图片,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依据国标判定其正确和规范性,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9类1031份预包装食品,标示营养标签的有970份,标示率为94.08%;进行营养声称的有49份,营养声称率为4.75%,声称频次较高的营养素是钙、铁、锌、膳食纤维、维生素.结论 河南省预包装食品大部分都能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标示营养标签,但标示准确度和规范性还不够.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营养标签的监管和宣教工作.

    作者:钞凤;张书芳;叶冰;张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法检测粮食中的伏马菌素B1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法检测粮食中伏马菌素B1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基于伏马菌素B1对鲁米诺-三价银[Ag(Ⅲ)]化学发光体系有抑制作用,结合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对检测方法进行优化,选择5×10-3 mol/L硼砂为电泳缓冲溶液,鲁米诺浓度为2×10-3 mol/L,Ag(Ⅲ)浓度为3×10-5 mol/L溶解于0.01 mol/L NaOH.结果 经过条件优化后进行试验,伏马菌素B1的线性范围为1~ 200 μg/ml,检出限(S/N=3)为1 μg/ml.对200μg/ml的伏马菌素B1进行8次平行测定,其出峰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4%和7.8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伏马菌素B1的检测,适用于玉米中伏马菌素B1的测定,结果比较理想.

    作者:王晓琳;杜红珍;李增宁;徐向东;连靠奇;谢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第9届国际食品中污染物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受印度政府邀请,第9届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CF)于2015年3月16 ~ 20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荷兰经济部动物卫生和市场准入处Wieke Tas女士主持会议.有55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和1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我国派出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教授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本届会议.

    作者:邵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茶叶中的多种农药残留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和改进的QuEChERS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经N-丙基乙二胺(PSA)、石墨化炭黑(GCB)及茶叶农残检测专用吸附剂(TPT)混合进行分散固相萃取净化(d-SPE).以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进行色谱分离,以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监测.结果 以欧盟农药残留参比实验室组织的茶叶中175种农药残留的国际比对考核的茶叶样品进行定性筛查和定量测定,以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从考核茶叶样品中共定性筛查出多菌灵、吡虫清、噻嗪酮等10种农药残留.针对这10种农药进行了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方法验证,10种农药在0.1 ~ 20μ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各农药的定量限为0.5 ~ 2.0 μg/kg,茶叶样品基质的加标回收率在75.7% ~ 105.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3% ~18.4%之间.定量测得考核的茶叶样品中10种农药的含量在0.021 ~0.373 mg/kg之间.结论 本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农产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筛查.

    作者:韩璐;陈达炜;吕冰;苗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